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北洋 > 北洋第24部分阅读

北洋第24部分阅读

远两舰先行撤退的,这所有的疑点都说清了,不过还是有一个最大的疑点无法说清——济远一艘两千多吨,只有三门大口径主炮的战舰怎么会击沉比它大了一倍的严岛,并且还能够在航速快它至少八节的吉野追击下侥幸活了下来?!

    此时的日本人也非常郁闷,吉野舰因为追击济远舰过于得意忘形,结果忘记自己还在浅水区域,不小心搁浅了,幸亏比睿舰就在附近,将吉野给拖了出来。要不是济远被打残了,说不得会掉头用他那两门两百一十毫米的双联装主炮一次性解决了自己,这次吉野能够逃回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了。

    不过因为严岛舰的沉没,吉野舰被击伤,还是引起了日本高层的轩然大波,前段时间不断高呼的“征韩”声浪顿时偃旗息鼓,日本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和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引咎辞职,吉野舰舰长大佐河原要一在返回日本的途中切腹自杀。

    吉野舰搁浅是不容置疑的了,仗着自己的速度快来追击济远,加上严岛被击沉心想能够俘虏一艘北洋水师的舰船回日本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尽管被打残两千多吨的济远根本不能和武装成刺猬的严岛舰相提并论,但是聊胜于无,结果河原要一和坪井航三还是大意了,居然闹出了搁浅这出乌龙。

    至于济远为什么能够击沉严岛,事后多年经过各种资料的解密才得知——日本人请法国人白劳易所设计的三景舰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锅炉动力系统非常的不稳定!说来也是非常讽刺,法国人白劳易最为知名的一点便是他在锅炉上的造诣,白劳易在此之前出版了大量的锅炉专着,甚至刚一被出版便被翻译成英德版本,可见他在这上面的造诣已经是各国列强所公认的了。

    白劳易是名优秀的设计师,但他不是万能的,日本人高薪聘请白劳易来设计三景舰是专门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舰的,但是给白劳易的预算却是非常有限。除了白劳易所擅长的锅炉动力系统之外,三景舰上的三百毫米主炮几乎不能够转动,要是从实战的角度出发这门主炮纯粹是鸡肋,只是日本人片面的追求心理安慰,以为北洋水师的定镇两舰有巨炮,日本若是想要击沉这两艘巨舰也必须装备巨炮。

    日本人这种固执的思维使得三景舰成了四不像,主炮无效率、锅炉成隐患、装甲也因为预算的问题而被削弱。不过令人生畏的是每一艘三景舰除了一门三百二十毫米的主炮之外,还有一百二十毫米十二门,就冲这些副炮也足以震慑所有对手了。在海战中严岛舰重伤之下仅凭副炮的几次齐射就造成了济远舰上层建筑多数被击毁的局面,不能不说严岛的火力强大无比。

    济远舰能够死里逃生全赖它的装甲,它的甲板装甲厚度居然超过了一百毫米,最薄弱的水线装甲也有八十毫米,相比严岛和吉野两舰丝毫不逊色,炮塔装甲竟然达到了三百五十毫米,更是日舰所望尘莫及的。要不是因为吉野的主炮凶狠多次命中前主炮塔,说不得吉野会赴严岛的后尘活活成为济远的靶子,不过即便遭到了数枚重炮的直接命中,济远的前主炮塔也只是将炮塔基座的铆钉震开,并没有将济远主炮打烂。

    要不是浑身包在装甲壳中,无论如何济远是撑不过吉野和严岛两舰的狂轰滥炸的。至于倒霉的严岛舰毁就毁在装甲上,被误中左舷的那一炮装甲厚度不过才五十毫米,面对济远舰二百一十毫米双联装火炮一炮就是一个窟窿,它也非常走运就在济远舰上的炮弹还是出了质量问题,里面填充的装药不足量——这是天津机器局新生产的炮弹一个最大的弊病,不过相比之下已经比以前好多了,至少这样的炮弹能够爆炸。同样的炮弹打在了吉野的前主炮上,吉野的主炮装甲是一百二十毫米厚,二百一十毫米炮弹对其造成的伤害就微乎其微,并不能够影响其发射。

    不管怎么样,济远舰算是活着回到了天津港,尽管它已经几近报废,但是依旧没有沉没,而日本舰队以绝对优势却闹了这么大的乌龙,不仅没有打沉济远,还反被济远打沉了严岛。这中间的反差使得中日两国对朝鲜局势又有了新的考量,西方列强在得到李鸿章的知会之后也清楚了朝鲜海域两国爆发战争的情况,对于这样的战果,他们心中也不断的盘算利弊得失。

    北京的空气让谭延闿心中有些窒息的感觉,这里的街头和他百年后的记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他都有些怀疑这就是记忆中那个百年前的清朝首都?大街上脏乱不说,流民乞丐成群结队,有些乞丐甚至是穿着丝绸,脸上也洗的非常干净,只是七八成群坐在茶馆酒肆门口胡侃,要不是身上有几个补丁和身前几个瓷碗,谭延闿倒真以为这是那家的公子哥闲来无事游手好闲呢!

    恭王奕欣没有见成,也不知道这个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鬼子六”最近忙些什么,好几天到恭王府中走动居然没有一次碰到的,按理说恭王现在早就不问事被慈禧闲置起来了,怎么会还往皇宫中走动呢?

    闲着无事的谭延闿也去了琉璃厂,这里虽然说不上是人头攒动,但是来往行人也是不少。在谭延闿前生的记忆中,琉璃厂也是着名的古玩交易中心,但是这里在后世可是充斥着假货,是个极为考验人眼力的地方。

    第五十六章 邀请

    不过现在的琉璃厂还没有到那种程度,谭延闿挨家走过去也碰到不少赝品,但是真货居多,不仅数量多而且精品也很多,一眼望去有很多店铺中都有宫里面流出来的东西,那规格款式一看就知道出自宫里。

    谭延闿也收了不少东西,大多都是便宜货,正规店铺中他没有进去,那里的东西只要一张嘴就是千百两白银,自己虽然有钱但绝对不会这么烧包,与其硬拼银子还不如学后世那些购物达人,在货摊上淘些东西,只要你的眼力准,这里并不乏一夜暴富的例子,但是前提必须是你有足够的眼力和魄力。

    这两三天别说还真让他碰上了不少好东西,地摊货有地摊货的好处,价格便宜,摊主的眼力不够看漏的很多,这年头虽然说不上是兵荒马乱,但是连年灾荒加上苛捐杂税,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中也有些能耐的去发掘古墓,这也是地摊货的重要来源之一。别的不敢说,谭延闿估计要是把自己这两天收的东西往那些正规古玩店中一摆,买个六七万两银子还是没有问题的,而成本不过是一千来两银子。

    “若是以后混不下去了,自己也可以仗着这项本事来讨个生活……”谭延闿一边淘宝一边暗自自嘲,他所收获的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

    其实这些天谭延闿收获最大的并不是在琉璃厂收购古董,而是在中药房中看到了一样非常珍贵的东西。那还是他去同仁堂的时候,想要看看这里的戒毒丸销量如何,但是在门口碰到了同仁堂伙计从板车上卸下半车的骨片——“甲骨文!”谭延闿心中突然意识到这些骨片的价值,这年头几乎手里面有几个闲钱的文人第一嗜好肯定是收藏,江浙一带藏书风气非常鼎盛,就是两广总督府中也有不少幕僚闲时也爱谈论古董,但是谭延闿却从来没有听他们谈论过甲骨文,倒是青铜器的铭文说得更多些。

    谭延闿并不知道,在后世鼎鼎大名的甲骨文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被发现。其实谭延闿也并不能肯定这些伙计装卸的便是甲骨文,这个念头不过是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逝,不过这个念头却让他走过去仔细看看这些大骨片到底是不是甲骨文骨片。

    经过搭讪之后,谭延闿非常顺利的接触到这些骨片,看到骨片上的泥土他的心脏就忍不住狂跳了——这些骨片从模样上看便知道在地底下埋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很可能便是自己想要找的甲骨文。耳边这时传来了一句:“这些都是从彰德府收购过来的,当地的农民从地底下挖出了不少大骨片,都称为‘龙骨’,入药后可以治风湿……”

    谭延闿听后从心底泛出了呻吟:“饿滴神!今天我是得到哪路神仙的保佑了,居然让我碰上这种事?!彰德府,我靠,那不是殷墟的遗址么?!”

    四书五经中《盘庚》三篇开头第一句话便是‘盘庚迁于殷’,这‘殷’指的就是彰德府附近地区了,谭延闿能够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这个典故是再清楚不过了。二话没说他便掏出银子将这车骨片全部买下,在打听到这是同仁堂第一次购进这种骨片,回去后又详加询问一些古董店的老板有没有知道甲骨文的,结果发现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至于骨头上刻字只是有典籍上提过,但是谁也没有见过!

    在得到这样的结果后,谭延闿觉得自己防佛被幸福给砸蒙了——这可是一笔天大的无形财富,要知道考据学是这个时代正流行的学派,这甲骨文可是殷商时代才有的东西,因为出土的地方在彰德府,他直接就将商代无视了。只要是甲骨文,那年代绝对不会低于三千年,这东西才是十足的“古物”呐!

    “呵呵,没有想到这个时代居然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开创这一新学派的名头可就落到我的头上了!”谭延闿一想到这些,高兴的连睡觉都在笑。

    仅有这一车甲骨文是绝对不能令谭延闿满足的,这个时代只有他才最清楚这些骨头意味着什么,他立刻去了电报房,直接向湖南舅舅那里发报,让他立刻派人带上银子在彰德府蹲点,只要有什么稀奇物事出土就立刻收购,尤其是“龙骨”更是不能放过,有多少就收多少,价钱可以放松些。

    不仅如此,谭延闿还向同仁堂继续订购“彰德龙骨”,有多少就要多少,弄得同仁堂掌柜一愣一愣的。只有谭延闿知道自己这次可是捡到了天大的宝,这甲骨文一旦问世,什么翁同龢、张之洞,越是像他们这样的人越对甲骨文感兴趣,那自己就可以不动声色的提高自己在天下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可比费神写《劝学篇》收益大多了——“嗯,名利大丰收!”

    “翁同龢就算了,这家伙心胸狭隘,况且这家伙也没有几年好蹦嗒了,还不如拿着这些甲骨文去讨好张之洞,这家伙骨子里面比读书人都要酸……”

    在第四次拜访恭王无果,借着溜了一次琉璃厂之后,谭延闿心满意足的带着自己的“战利品”回到了在京师的住处,不想刚刚进门管家就来通报天津有位唐先生来拜访,结果等了半天没来人便先走了,走时已经留下了自己的帖子,希望谭延闿回来后能够赶快寻去。

    “天津的唐先生?!除了唐伯文还能够有谁?!”谭延闿听后心中很快的便想到肯定是唐伯文来了,天津一别还不到十天这么快就上门,折让他感到其中似乎有了什么变故,尤其是想到济远舰护航兵船去增援朝鲜,这让他心中更是充满了不好的感觉。

    谭延闿也顾不上欣赏自己今天从琉璃厂地摊上缴获的战利品,让管家代为安置好东西之后他就立刻乘马车按照唐伯文留下的名帖上的地址走了。

    “什么?朝鲜真的打起来了?!”看到谭延闿到来,唐伯文也没有多客套立刻把他请到书房,告诉了他中日战争已经爆发的消息。

    “那济远舰护航舰队怎么样?他们平安回来了么?”谭延闿对于济远的命运并不看好,不过他没有想到济远居然是打不死的小强,即便伤的那么重,还是回到了天津。

    “已经回来了,只不过受到了重创,甲板以上舱室几乎全毁,前后两座主炮塔也被打坏了,要想修好至少要三个月不可,而且后主炮必须更换才行……不过济远舰抗住了日本舰队的突袭,广乙和威远舰都平安返回,不仅如此济远还击沉了日本严岛舰,重伤了吉野舰!”唐伯文说道。

    “击沉严岛,击伤吉野?!”谭延闿被唐伯文这句话给弄蒙了,这种变化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之外了,在他的印象中就是中日海军甲午大东沟决战,北洋水师倾其全力甚至致远不顾一切都没有击沉哪怕一艘日本战舰,没有想到这决战还没有开始,日本主力战舰就是一沉一伤。

    “历史发生改变了!只是不知道因为什么才会产生这样的变化,难道是因为唐伯文?!”谭延闿心中细细思量着。

    历史有着太多的选择,任何一个人都有撬动历史改变原有轨迹的可能,不过这个难度系数高的让人难以想象。就如同同样是看到秦始皇出游,刘邦的答案是:“大丈夫生当如此。”而项羽的回答便是:“吾当取而代之!”还有更多的人同样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景象,但是这两个人就为此而付出努力。

    不过这个努力是几十年的积累,谭延闿并不认为他区区几年办文摘写文章便可以改变的。当然他不排除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刻的影响到了别人,就他看来自己的幕友堂和护卫队都有可能会成为改变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尤其是自己的护卫队,若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下去,不出二十年绝对是一支在中国不可小视的力量,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中堂大人对这次战争是何想法?有没有需要在下去做的事情?”谭延闿问道。

    “我这次来京师就是来找你,中堂大人认为组安你办的《强学文摘》对日本了解颇深,对国际事务也很清楚,所以想请你入幕来帮助中堂大人渡过这次危机……还有一个问题便是组安你发明的无线电电报机要加快进度了,这种不用靠电线便可以发电报的技术,北洋水师很需要——这次本来中堂大人召见各国驻华公使的时候,朝鲜海战的消息是广乙和威远带回来的,所有人都认为济远非沉即降,但是济远却于当天夜间被英国货轮拖回到了天津港。若是你发明的无线电电报机能够投入使用的话,那中堂大人那里将会以最快的时间得到准确的消息,这样也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了!”唐伯文说道。

    “加入中堂大人幕府?!”谭延闿轻声反问道,实际上他更多的是自言自语。

    “不错,中堂大人认为人才难得,组安就是中堂大人所需要的人才,你在日本问题上判断非常准确,现在战事一起,中堂大人依旧在做努力,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你了!”唐伯文说道。

    在谭延闿的前生记忆中,李鸿章这个名字代表了太多负面的东西,包括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这个倒霉蛋签署的,当然这两个条约也不能全怪李鸿章,但是这个臭名声却是跑不了的。除了历史上的名声臭之外,老李同学的用人才是最关键的——能够得到他重用的人,不是老乡便是往日同僚的子弟,最著名的还是袁大头,外人是很难在他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从李鸿章的用人政策,谭延闿可以看到自己加入李鸿章集团的未来——无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搞不好还要背上臭名声。

    北洋的资源是谭延闿最为眼馋的,有了北洋的资源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沿着袁大头的路线问鼎中国的最高统治权,这个诱惑是谁也不能拒绝的,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看清罢了,但是对于谭延闿来说这不是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加入了北洋集团无疑是给自己的身份上贴了个标签,北洋的背景将会加在他脑袋上很长一段时间,那张之洞的钢铁厂问题就会要做出取舍,自己将会和盛宣怀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谁最后得手就要看各自的手腕和财力了,这两项他都不怎么自信。

    李鸿章树敌太多,翁同龢就是一个例子,老翁同学多少还能够坚持几年,这几年里足够给谭氏父子找麻烦了。况且他本身就是总督的公子,完全有能力借着谭钟麟的大旗来自己干,财力虽然不算充裕但是可以慢慢经营,只要老头子一天不倒,自己就可以一天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发展……

    “难道就这么看李鸿章葬送济远所取得的有利开局?难道还要签那个该死的马关条约?!”谭延闿摇摇头,内心中权衡利弊让他难以取舍,正如唐伯文所说的那样,若是处于民族考虑,自己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参谋人选,有自己在李鸿章面前施加影响,就算甲午战争真的战败,在谈判桌上也未必会让?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