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北洋 > 北洋第83部分阅读

北洋第83部分阅读

    ,距离英国在我大清的传统长江流域区域又非常近,这对英国的远东利益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欧洲大陆现在已经危机隐隐浮现,英德两国之间必然是为对手而非合作伙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的竞赛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德国的任何举动对英国来说都要加以遏制,此次胶州湾事件德国严重理亏,事件只有两个结局——要么我大清屈服于德国,要么以强硬态度对待德国。前者不仅要割地,更会引来其他列强国家对我大清的窥伺,只怕这个口子一开各国列强都想要在我大清的土地上谋求军港,试问翁师傅到时候该怎么办?!”谭延闿看着翁同龢质问道。

    翁同龢却没有回应谭延闿的质问,只是向慈禧太后躬身说道:“老臣以为德人吃此大亏必然频繁来生事……老臣以为敌情虽横,谭大人妄自动兵,轻言决战立启兵端,必震动海疆殆误大局,试问将来如何收拾耶?!”

    “请问翁师傅还是不是圣人门第?!圣人故里该不该保护?!微臣观翁师傅通篇辞藻华丽却是避战之词,微臣面对德人灼灼逼人之炮火倘若还要退让,这胶州湾此时已入德人之手……微臣位卑不敢忘忧国,受圣母皇太后之赏识,朝廷之重托,身为疆臣守土有责,倘若圣人故里自微臣手中而失,恐微臣战死亦不能在九泉之下面见圣人!”

    所有人都知道翁氏一门父子状元、帝师,数十年来乃是大清帝国政坛上的显贵家族,身为状元、帝师自然是书香世家,谭延闿的责问虽然有失礼帽,但对翁同龢而言杀伤力巨大。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中力主战斗到底的翁同龢到现在对德软弱的翁同龢这一转变也是中国政坛上的普遍心态,一种天朝大国迷梦打破后反过来行程的自卑恐惧心态。

    翁同龢听后无以反驳,之好跪下来不吭一声,谭延闿见此也跪下来向慈禧太后说道:“微臣以为为今之计只有以内外两手挤压德国方可免去德人之后患……”

    荣禄眉毛一挑问道:“何为内外挤压德国?”

    “根据微臣判断,胶州湾事件之后德国已无能力再向远东派遣足够的战舰威胁我大清,剩下来所能够使用的伎俩无非是在后续善后谈判中采取讹诈……此役我大清手中有三千余名德国官兵在手,并且还俘虏了一个级别非常高的海军少将,这在谈判中大可以利用……微臣主张在后续的对对德谈判中保持强硬的姿态,俘虏战舰是绝对不能归还的,并且还要向德国提出补偿我胶州湾海军基地之损失,在正面上对德国形成压力。此外还需要在各国报纸上刊登生命,将这份德皇电报的内容弄的天下皆知……西方列强出兵必然会有合理的理由,这些理由有时候甚至可以捏造、强词夺理,但是像德皇这样迷信武力,不问是非公然强占,这是非常少见的。按照各国外交通则,此次事件完全是德国一手挑起,我们可以获得广泛的舆论支持,以此来对德国形成舆论压力,借此和其他各国列强开展外交,可以付出一定的代价,拉拢各国列强共同抵抗德国……”

    慈禧太后听后眉头稍微舒展一些,对李鸿章问道:“李相国多年与列强打交道,状元郎的计策可否成行?”

    李鸿章站出来躬身说道:“老臣也赞同谭大人对德外交强硬的策略……胶州湾虽然开启兵衅,但这乃是德人一意孤行,无论是否抵抗它们都是要强占的,眼下战事结束,老臣也认为德国无力派出足够的军舰来挽回此役之败局……正面对德外交强硬这很好理解,可是结好列强各国对德施压我们应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谭延闿见慈禧太后将视线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便说道:“如果不是德国首开边衅强占军港,各国列强也许还会延续以前的对华策略,只是进一步要求我大清开放市场而已。西方列强重视商业贸易,各国执政党派无不将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在选举中恐会失去执政权力,这在美国最为明显,老相国也曾访问美国,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李鸿章笑着说道:“状元郎所说不差,洋人的国家对商人可是客气的很……”

    “以微臣之间,朝廷利益当以领土为第一,余者皆不如领土完整重要。现在为了压制德国狗急跳墙,微臣以为我大清不妨在出让一定的商业利益,不过这不是包涵政治条件在内的经济利益。比如朝廷可以宣布修建铁路,对各国列强招标,使各国列强公平竞争,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列强国家来承担铁路修建;还可以宣布购买海军战舰等等……不过这些出让的商业利益都有一条,那就是将德国排除在外,一直以来我清德之间最重要的贸易便是军火贸易,朝廷若是对外宣布购舰,添置武器武装陆军,那德国国内执政党必然会受到其武器制造商的压力……试想当年英德两国竞争定镇两舰建造,结果德国得手,英国对如此大额的军舰订单落到德国而不忿遂拒绝向德国出口造舰所需的装甲钢,由此可见商业对各国列强之间的影响有多大……”

    “原来如此……启禀圣母皇太后,老臣以为谭大人的计策是可行的。通过此种手段来分化列强,使得德国找不到盟友的支持,进而还要受到各国列强的舆论谴责,胶州湾事件后续善后将会容易的多……不过向列强借款修建铁路有些不妥,列强多半会要求其他的权力,最好还是向外购买战舰,就当是抛出一块肉骨头让这些狗互相撕咬不能形成统一的合力一样……”李鸿章笑着说道。

    李鸿章在外交上一直是“痞子路线”和“以夷制夷”为两条腿走路,长达二十年把持中国外交领域,他也确实在这上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更多的是失败,非常惨痛的失败。不能说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是无能、错误的,只能说他的方法是错误,而在总体策略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谭延闿所提出的对德正面强硬,背后抛出一块肉骨头来引动列强内部矛盾,使其不能统一意见进而各个击破的策略,这和李鸿章二十多年来所主张的以夷制夷策略不谋而合。李鸿章可以非常清晰的理解谭延闿的策略,加上往日的香火情分,只要不出太大的偏差,他自然是能帮则帮,断然不会见死不救。

    第一百九十四章 廷议

    对于铁路李鸿章是敬谢不敏,因为中国以往在铁路上吃的亏实在是太多了,一提起铁路他的脑袋都有点痛。不过他是知道谭延闿是个有名的修路狂,从这个年轻人在政坛上一步步向上提升的同时,中国北方的铁路以京汉铁路为中心开始以惊人的速度逐渐扩展,借着向慈禧太后讨好的新易铁路开始,居然还修建了连通京师和天津的铁路。

    不过铁路是个大麻烦,李鸿章知道谭延闿手里面掌握着巨量的资金,和商人的关系又非同一般,只要他肯站出来集资募股来修建铁路,基本上没有资金不足这么一说,可是如果向国外借款修建铁路,这势必会让洋人有可趁之机,所引起的外交纠纷就很难测度了,搞不好压下葫芦浮起瓢,弄的比胶州湾事件更为棘手,那就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了。

    李鸿章自觉亏欠谭氏父子太多的人情,遇到这样的情况自然是非常倾向于保住谭延闿,在铁路问题上问题太多,也很容易授人以柄,如果他想要修铁路大可以采用自己向国人募集资金来修建铁路,何苦要让洋人掺和进来惹出祸端?是以他反对向国外列强借款修建铁路,相对于修铁路不如向外国借款或是向指定的列强国家来订购战舰来的更加划算一些。

    相对于军舰和铁路两种选择,李鸿章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铁路的后患太多,对外购舰麻烦比较小,至少清楚李鸿章为官经历的人都知道除了在济远舰购买问题上出过一点小纰漏之外,还没有太大的漏洞。李鸿章相信谭延闿能够听懂自己话中的意思,与其接触多年,他发现这个少年对他的经历非常清楚,连青年时期做过的诗文都可以信手拈来,和谭延闿说话是最令他舒服的事情。

    “启禀圣母皇太后,前年因为赔付日本《上海合约》的三千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加上在甲午年战争期间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三千万两白银,还有以往各年的借贷已经使得户部入不敷出。现在还有新建陆军的款子和北洋海军重建款子加在一起每年也不会低于三百万两,若是再向外订购战舰,这银子……”翁同龢躬身说道。

    翁同龢的话虽然没有说完,但谁都明白后面的意思,这订购战舰的银子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十多年前北洋水师筹建时代,最为昂贵的定镇两舰每艘造价近一百七十万两白银,其余各舰造价都没有超过九十万两。现在战舰建造技术不知要比当初先进了多少,当年的战舰除了定镇两舰之外,其余各舰放在今天都如同“小弟”一个级别,在战场上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当然现在战舰的造价也是比原来昂贵了不知多少。

    按照当年的水平推及现今,如果定镇两舰相当于英国的君权级战列舰,那以致远等舰为代表的二线战舰在排水量上至少也要达到四千吨以上。当然这里面没有多少可比性,北洋海军重建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提出向外购舰,只是谭延闿给强压了下去,只向英国和德国各自订购了一艘战舰,就这两艘战舰的造价就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两。

    现代战舰造舰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加上战场上对强大火力和更高的速度与更强的装甲防护能力,使得当今战舰的造价水涨船高。若是向李鸿章时代那样全部购自外国,那重建一个北洋海军要花多少银子?!

    当今巡洋舰主流吨位已经达到了九千吨甚至是万吨的水平,严格来说旅顺造船所的第一代巡洋舰五千吨的龙威级巡洋舰在现在世界海军界也就是“小家伙”。就是龙威级巡洋舰这样造价低廉,性价比极好的战舰造价还在七十万两,九千吨的主流巡洋舰造价基本上都在二百万两以上,甚至逼近三百万两的水平。

    翁同龢虽然比谭延闿在海军方面还要差劲,但是重建海军款项都是要经过户部走账的,当他看到一艘英国君权级战列舰的订购款项居然能够达到四百多万两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便是这中间有诈。料想当年李鸿章在筹建北洋水师向外国订购战舰的时候吞了大笔的回扣款项,当时户部不是他当家,再加上李鸿章的淮系在当时的政坛上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却拿李鸿章没有什么办法。

    翁同龢曾经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身份发电报给驻德公使许景澄秘密察访中国在英德两国订购战舰的细节,希望能够从中找到谭延闿贪污外国厂商的回扣巨款,好一举扳倒这个年轻而又强劲的政治对手。不过令翁同龢非常失望的是,谭延闿并没有从中谋取哪怕一两银子,作为自命清官的翁同龢对这个当年当作自己儿孙辈的少年在这方面的操守还是非常赞赏的,不过作为政治对手这一招失灵也让他格外惋惜,唯一的收获便是给他内心中种下了海军战舰真的是好贵的念头。

    谭钟麟此时站起来走到中央躬身说道:“启禀圣母皇太后,这两年来托皇太后之洪福,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不仅没有任何天灾降下,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是以三省府库多有盈余……”

    翁同龢冷哼一声:“前年年底向英德两国订购的两艘战舰就花去了六百三十万两银子,这么多列强需要向它们订购多少战舰?这需要花多少银子?!”

    谭延闿敏锐地看到翁同龢的那声失礼的冷哼声让慈禧太后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翁同龢的无礼,还是因为战舰的价格过于骇人听闻所致。

    “启禀圣母皇太后,微臣的建议并不是向每个列强订购战舰,事实上现在旅顺造船所已经拥有开工建造万吨级战舰的能力,向外订购战舰不过是分化列强的一种手段……直隶、河南两省的税收如何微臣不知,但是微臣添为山东巡抚,今年山东一省财政盈余可达两百万两以上,按照微臣的估计,直隶三省的财政结余估计会超过七八百万两,这还不算海关收入,抽出其中的五百万两向列强订购两艘战舰还是足够的……”

    谭氏父子将自己手中控制的资源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户部为枢臣,疆枢之别已经深入骨髓,翁同龢就算是真宰相,面对近在咫尺的直隶三省也无可奈何。事实上谭延闿利用北洋私房钱结款用在美国捞战争财的收入已经超过一千二百万两,因为涉及到伦敦银市的期货交易,所以具体在这一系列交易中盈利多少数字是多少,除去伍轩仁和方榕卿之外谁也不清楚。

    对于这笔计划外的收入,谭延闿除了打算在直隶总督辖下三省中实现广泛的义务制教育之外,还没有其他的具体用途。不过现在看来为了分化列强,北洋不仅要掏出巨款向外订购战舰,还要掏出一笔为数不小的款子来对付慈禧太后。

    像这样搭别国战争发财的机会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当然在谭延闿眼中像美西战争和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在非洲的布尔战争,这些小规模冲突不过是“开胃菜”而已,赚点零花钱还是可以的,要说真正发财的机会还要属一二次世界大战。当然想要发战争财,并且将其中的收获用在实处上还是要将这个腐朽到底的朝廷推翻才可以。

    要说这次敛财行动中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将谭延闿的老丈人也给拉上,好歹这四川总督大小也是一个总督。以四川之富庶从府库中短期内抽出一二百万两银子还是做得到的,反手之间便可以获得一倍以上的暴利,四川的义务教育经费也就有了。

    谭延闿的理财能力可以说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不过是知道的深浅不同罢了。在慈禧太后这样没有具体当过家的人眼中,从地方财政中挤出百万两银子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在李鸿章这样曾经具体负责过数省大权的疆臣而言,其中的难度他自然心中清楚。当年谭钟麟从他手中接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子的同时,也接过了一笔暗藏的巨款,李鸿章却不认为谭氏父子不会拿这些银子来干些什么,不过无论干什么,以李鸿章对谭延闿的了解肯定不是坐吃山空,那一千万两银子的密款现在肯定不止这个数了。

    李鸿章看到翁同龢的样子嘴角不禁浮起了一丝冷笑——本来在甲午战争之后他在仕途上的心思已经冷了,可翁同龢居然指使袁世凯来让自己辞去大学士好让他翁某人取而代之做真宰相。与谭延闿不同,李鸿章同样注意到慈禧太后的表情变化,不过他更肯定这是慈禧太后已经越来越无法容忍翁同龢的表现,在这个女人面前冷哼一声只有当年的恭王奕訢才做过,结果可想而知——飞扬跋扈是慈禧太后最不能容忍的,翁师傅的“好日子”似乎要来了……

    “启禀圣母皇太后,老臣以为自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海军亟待添购新建,旅顺造船所固然能够自造一些战舰,但与日本最新装备的战舰而言却差得还远……现在日本已经装备两艘新舰,北洋海军无一艘军舰可以与之匹敌,虽然北洋在英国也订购了一艘同样式样的战舰,不过从长远看来这不足以遏制日本的野心,订购新式战舰势在必行,以老臣之见既然直隶三省的财政足以负担,不如趁此机会……”李鸿章说道。

    慈禧太后抬抬手终止了李鸿章的说辞,慢慢地说道:“甲午战败举国震动,哀家虽然是妇道人家,但也明白事理……日本接连添购新舰是野心不死,这江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哀家年岁大了,到时候也无颜面见祖宗,这订购战舰的事情就这么订了……”

    慈禧太后最终一言而定,翁同龢眼中泛出了深深的忧色,而坐在慈禧太后一边的光绪皇帝到现在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就连订购战舰这样的军国大事也没有发表一言,对胶州湾事件更是不置一词。翁同龢用眼偷偷看了看光绪皇帝,年轻的皇帝似乎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倒显得不放在心上一般。

    不光是翁同龢在注意光绪皇帝,谭延闿也是极为关注这个在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年轻皇帝。与翁同龢不同,谭延闿关注光绪皇帝是想推测戊戌变法的可能性,据他所知康有为到现在还没有见过光绪皇帝,还是在四处寻求机会,而翁同龢就是一个重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