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北洋 > 北洋第84部分阅读

北洋第84部分阅读

自己的一级铁甲舰相比,两者投入不成正比。可以说北洋海军在这次胶州湾事件中收获最大,平添了一万多吨的战舰,使得北洋海军在总吨位上即刻超越了日本联合舰队。当然论综合战斗力,远东最厉害的战舰还是日本的那两艘君权级战列舰的缩水版。

    如果不是为了加紧赶造新舰,谭延闿对镇远舰还有现在刚俘虏的德皇号是有很多想法的——这两艘战舰都可以搭载两座双连装十二寸火炮,尤其是德皇号的航速可以达到二十节,镇远也可以达到十八节的航速。这两艘战舰如果全部换装克虏伯装甲并对战舰舰炮火力进行改造,完全可以“小君权级”来使用正面对抗日本的那两艘战列舰。如果改装进度比较快的话,还可以用来震慑德国对华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

    对于德国公使海靖所提出的恢复中德正常贸易,解除中国对德国资本的冻结要求,谭延闿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加周旋,只是重申了中国历年来对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外商可以进行贸易但无权在中国开设工厂——谭延闿可以解除对德国资本的冻结,但是德国设立在中国各地的小型加工厂必须收回,由北洋或者是中国商人根据对德国设立在中国的工厂进行公平估价之后平价回购。

    海靖就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对回购德国工厂表示强烈的反对——德国洋行为了方便在中国搜购大量的土特产品而建立的加工厂,目前规模并不算大,但是经过初级加工后的产品有利于运输和在国外的后期加工,并且“加工厂”的尺度也很难说,比如包装、装卸环节,如果将这些全都砍掉,那一个洋行岂不是如同砍掉八条爪的章鱼?

    谭延闿也乐得拖延时间,和海靖在商业贸易谈判中据理力争,反正当年的不平等条约上是这样明文写着的,现在好不容易抓住德国难堪的机会,正是将这些加工厂全部砍除的大好机会。谭延闿和伍轩仁已经借着工商银行准备了大笔的资金向民族资本家们开始放款,一旦谈判条约达成,这些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就会蜂拥而上吃掉这些加工厂。德国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剩下来谭延闿也会对其他列强洋行下手,到时候重新修订条约,这就是中国收回关税手中的筹码,同时也趁机加强民族资本的成长,好应对以后的竞争。

    说到底中国处于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下的普通老百姓对朝廷官员是害怕到骨髓中的,不仅是老百姓,就是地位财力稍高的商人也是如此。德国的洋行几近瘫痪之后,民族资本家们便拿着工商银行的放款开始在德国洋行设立在各地的加工厂旁边开设新的工厂,而雇员都是以前为德国洋行服务的工人。直隶、河南、山东三省的官员也接到了上面的“意思”,说不上是鼓动,也可以算是“威胁”,以前在德资的加工厂工作的工人全部辞职到了新的加工厂工作。

    配合谭延闿早期主张的和列强洋行抢购土特产品的计划,一时间德国在华的商业利益可以算是名存实亡,这对德国本土的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谭延闿也顺势做出了一定的让步,除了德国设立的中国工厂之外,洋行可以进行贸易活动,可是没有加工厂的配合,德国洋行只能够提高价格从中国加工厂中以更高的价格收购土特产品。

    至此在中国生活十数年的德国公使海靖也明白了,德国资本设立的中国小工厂就算不被收购也没救了——中国百姓害怕官员,只要官员在某些方面加以“暗示”,为了求得平安,这些中国百姓宁可降低一些价格将手中的货物卖给中国加工厂,也不敢卖给德国的加工厂,更不敢到德国资本开设的工厂中去求生活。

    设立在天津的德商礼和洋行、禅臣洋行、德义洋行、捷成洋行等德国在华资本最为强大的几大洋行与德国公使海靖展开会谈。其实就毫无征兆发生的胶州湾事件,德国洋行并没有事先得到国内的通知,德国两大军火公司,代表克虏伯的礼和洋行与代表艾哈德的捷成洋行主要是经营军火贸易,这几年中国军火市场越来越不好做,所以两大洋行开始转向传统洋行贸易,这一次风波使得两家洋行先前所做的努力尽付东流。

    最终商定的结果便是德国在华设立的加工厂除去礼和洋行和捷成洋行之外的所有加工厂被中资收购——克虏伯和艾哈德这两大德国军火公司与北洋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谭延闿特批这两大德国洋行能够在中国发展传统贸易,以弥补在军火贸易上的不足。

    不能否认德国在军工方面,尤其是陆军装备方面远远的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以天津机器局、上海江南制造局为首的中国军工近几年发展非常快速,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要和德国主要军火公司进行合作的,尤其是在大口径舰炮方面,上海江南制造局与德国克虏伯公司有着相当深的合作基础。

    谭延闿也明白现在是世界军工发展的高速时期,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已经初露端倪,好在技术封锁并不是很严重,为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与德国的军火公司搞好关系这是必须的。当然两者之间也并不是没有矛盾,随着中国军火自产自造比例越来越高,德国厂商在合作的时候“留一手”的次数也在成正比上升趋势——德国克虏伯陆军使用的火炮就不能发射其他国家甚至本国艾哈德公司生产的炮弹,甚至同口径的炮弹居然不能上膛。

    最后还是上海江南制造局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比之后才发现,克虏伯炮弹筒壳与弹头衔接处,比国际标准炮弹要短了些。最后还是从美国进口的一种截切机,把与弹头衔接的筒壳截下一圈才可以正常上膛发射。对此谭延闿在新建陆军武器采购上,非常明确的将德国克虏伯公司提出出局作为惩罚,迫使克虏伯公司召回了北洋陆军的德国火炮重新更换才算了事。

    这种炮弹问题不过是摆在明面上的问题,在军火制造方面还有很多隐性问题中国军工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得不倚仗德国人的鼻息。就算唐博文加强了质量管理方面的力度,中国所出产的大口径舰炮在寿命和射速上距离进口的德国货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不过与英国货相比倒不是很大,但这也反应出了德国人开始在这方面的技术管制限制门槛越来越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以德皇威廉二世弟弟亨利亲王为首的德国谈判代表团终于抵达了天津,开始就胶州湾问题进行正式商谈。就在中德两国进行商谈的同时,德皇号从上海江南造船厂船坞驶出前往旅顺口正式编入北洋海军。

    同月在胶州湾威廉皇妃号沉没的海区,经过工程人员的努力,威廉皇妃号在经过水下补漏、清淤、扶正后正式出水,随后它将会被拖往上海江南船坞进行修理——威廉皇妃号沉没的水域并不深,加上战舰本身吃水近六米,沉没后舰上桅杆还露在水面上。

    谭延闿在接到工程技术人员对威廉皇妃号的打捞技术报告后,也觉得排水量在四千三百吨的威廉皇妃号就这么沉在了胶州湾实在有些可惜。作为依伦娜号的同级战舰,无论在任何方面,这艘制造精良的德国先进战舰配合德皇号给胶州湾炮台带来的巨大的麻烦,要不是鱼雷猎舰凭借大口径鱼雷密集突袭,这艘战舰未必会被大炮给打沉。

    经过快两个月的忙活,威廉王妃号终于被打捞出水,这艘战舰将会在江南船坞进行改造,与德皇号一般,装甲全部替换成克虏伯装甲,在动力系统上也要进行大修,火炮系统则保持原样——这都要拜德国人没有给他们的战舰全部换装克虏伯装甲所赐,要不然想要弄沉一艘德国先进战舰的难度对中国而言实在是太高了。就是放眼全世界,想要单凭炮击弄沉一艘披着二百多毫米厚克虏伯装甲的战舰,唯有采用十二寸以上火炮的战舰才可以做到,不能不说德国人在克虏伯装甲的交易上,让谭延闿白拣了一个这么大的便宜。

    近两万吨的战舰落到了中国人手中,这在德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对德国海军也是一个重创。现在世界海军排行榜上,英国仍然是独领风马蚤,法国和德国原本相差无几,但是经过这一次意外的失败,德国落到了法国的后面。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之所以派自己的皇弟前来谈判,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在于这两万吨军舰的归属。根据傅彩云的情报,德国人很可能会采取收购的方式要回战舰,但是谭延闿对此一笑而过——无论是回购还是留在北洋对他而言都差不多。当今世界造舰技术日新月异,这几艘德国战舰舰龄虽然很短,但不要说是独领风马蚤的英国,就是旅顺造船所内的新一代靖海级巡洋舰在技术上也远比这几艘德舰要先进的多,当然德皇号吨位虽然稍小,不过论综合素质,尤其是那四门十二寸舰炮,靖海级对付起来还是太过困难了。

    如果德国肯回购战舰的话,唯一的问题不是在于德国人肯出多少钱,而是在于这笔回购款到手之后有多少能够留在北洋手中——有谭延闿在,德国人不要想着占便宜,尤其是德皇号和正在修复中的威廉皇妃号,在采用克虏伯装甲之后比以前的战斗力都有所提升,想要弄沉它们的困难度也随之升高,至少这么一支舰队如果还放在远东,那北洋也不会好过。

    好在从英国订购的那艘战列舰将会在三个月之后抵达中国编入北洋海军,否则谭延闿还真想不出比在胶州湾内闷着德国远东舰队更好的机会。即便如此,谭延闿也直接回复了亨利亲王——被俘虏的四艘德国战舰,包括现在正在修理中的威廉王妃号,想要归还给德国是不可能的,而中国的要求是符合国际惯例。

    谭延闿与亨利亲王在谈判桌上和稀泥,但是时间却已经进入了七月——正如谭延闿所担心的一样,康有为在五月份回到了北京,而在七月虽然没有受到光绪皇弟的召见,但是却组建了保国会,提出了“保国、保教、保种”的宗旨。最让谭延闿感到好笑的是,他在胶州湾事件中绑架了孔子来威胁清流,现在康有为提出的保教宗旨明显是绑架了谭延闿。

    对于康有为邀请谭延闿加入“保国会”,谭延闿在第一时间明确而又坚定的拒绝了,这令康有为和梁启超极为惊讶。今时不同往日,三年前康有为和梁启超借助“公车上书”的巨大威望组建了强学会,《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等先进报纸确实是引起了重大的反响,而当时朝廷大员们也积极加入强学会。

    “可惜他们并没有把握好机会,不要李鸿章的银子没有关系,不接纳李鸿章加入强学会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他们太过激进,所谓‘打人不打脸’,李鸿章乃是中兴名臣中活着的唯一一位,康南海当年图痛快可把李鸿章的脸面全落尽了……”沈静轻轻摇着折扇,旁边的茶几上正是康有为发给谭延闿的帖子。

    “外人盛传李鸿章挟私愤报复康有为解散了强学会,这也许是事实,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低。几十年宦海沉浮,对于李鸿章而言,康南海他们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而已,这事可能是李鸿章的亲信们自己擅自主张,而李鸿章也想要出口气才弄成这样……从古到今,在中国政治的麻将桌上,不要说康南海的名气大,比他名气大的人多的是,但是如他们一般激进的人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谭延闿有些惋惜的说到。

    沈静听后点点头说到:“康南海写的那几篇《上光绪皇帝书》我也都看过,写得挺不错的,也都切中时弊,不过这里面关键的问题不是你看到了这些问题,而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可惜康南海对此没有半点设想,只是想要靠几篇文章期望能够上达天听,好像日本那样进行明治维新来强国……难道他不知道金銮殿上的小皇帝有些不靠谱么?!”

    谭延闿笑着说到:“好歹我没有打输胶州湾这一场仗,否则就算朝廷不罢我的官,让我同李鸿章一般去签什么鬼条约,那岂不是我成了李鸿章第二?估计这会我就是捧着银子去加入保国会,也会像当年李鸿章那样被羞辱一顿加上汉j的名头赶回来!”

    “此一时彼一时,你现在都已经成了举国上下关注之所在,是个打败洋人的大英雄了!康南海此来想让你加入保国会,无非是看重你的影响而已,你也不是客气的拒绝了么?他们顶多是发发牢马蚤,不会拿你怎么样的,况且他们不过是一群白身还能够怎么样?!”

    第一百九十八章 陷害

    对于谭延闿而言,现在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有名归有名,但是还不到让他对对方服气的地步。在他的眼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与那些坐而论道的清流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他们提出了种种口号,写了很多文章来针砭时弊,但却没有一篇文章来具体解决问题的。

    看到问题不算本事,只要脑袋稍微清醒一点便可以看到这个时代很多问题,但是能够看到问题并且提出稳妥的方案着手解决问题的,谭延闿非常自信自己是当今做的最好的,也是最有成果的。谭延闿不能肯定原本历史上的戊戌变法会不会发生,按照目前康有为活动的趋势,他要见到光绪皇帝发动变法还是非常有可能的,不过历史上的戊戌政变还会不会发生呢?!

    “白身未必成不了大事,不过成不成大事要看他们的性情如何,至少以康南海那样自高自大的样子,他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康南海、康圣人!呵呵……”谭延闿嘴角微微翘起。

    谭延闿身处这个时代,加上他前生记忆中对一些历史名人的回忆,有的时候他也是难分真假。处在他现在这个地位,同后世教科书上定性的著名历史人物见面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像康有为和梁启超这样的历史名人想要见自己还不得不送一份拜帖过来,由自己来决定是否接见他们。

    以往的官场经验告诉谭延闿,自己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身在这个泥潭之中做一两件亏心事这并不稀奇——为了拓展北洋的生存空间,甚至为了保住胶州湾,自己向慈禧太后孝敬了多少银子,从李莲英往下数,内务府中多少太监接受过他的行贿?像慈禧太后、李莲英、荣禄等,这些都是能够在历史上排得上号的人物,还有那些排不上号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要是算算从谭氏父子接手这个北洋之后,光是用在行贿上的银子恐怕没有个四五百万两还真拿不下来。

    一想到这里,谭延闿心中不禁有些苦涩:“康有为和清流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我谭延闿又如何?和李鸿章不过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只不过是仗着自己能够预先知道点东西提早预防没有打败仗而已!”

    康有为的拜帖突然让谭延闿想到了许多,数年前他还是“谭三公子”的时候,满脑子里面也不是没有中国,但更多的是“一见风声不对,立刻逃命出国”或是干脆居家移民过太平安稳日子,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现在随着自己的地位不断上涨,手中的实力逐步增强的时候,脑子里面倒是没有“逃命过安稳日子”的想法了,不过却有了“中国舍我其谁”的想法。

    谭延闿用手拿起书桌上的一件虎首青铜器,沈静知道这件青铜虎首是圆明园的旧物,是谭延闿用五千两银子从一个英国商人手中得到的,除了这件青铜虎首之外,传闻一共十二件十二生肖青铜首数年间被谭延闿找到了七个,算起来这件青铜虎首的成交价是比较便宜了。

    对于这十二生肖铜首,沈静是不感兴趣的,但他知道谭延闿对这组青铜器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说不上来是喜爱,因为谭延闿的字写得非常好,再加上很少给人题字,少年成名所致,谭延闿任何一副字如果流出去没有个五六百两银子是不用想的。沈静知道谭延闿的收藏品中很少有青铜器,更多的是字画古籍,而谭延闿对这套生肖铜首而言,就沈静的感觉准确的说更多的是愤怒……不过沈静知道每逢有重大抉择之时,谭延闿总是要拿起一件生肖铜首沉思良久的。

    沈静不明白这十二生肖铜首在后世的意义,谭延闿前生记忆里虽然知道的不多,但是后世中国可是花了数千万的港币才回购了四个。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