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北洋 > 北洋第134部分阅读

北洋第134部分阅读

以协同六个炮兵连向同一目标射击,而且每个单位如有必要可以不经过司令部直接通过电话横向联系协同攻击同一目标……

    海参崴要塞俄国三号电岩炮台上,年轻的少尉军官恩科维斯特半夜睡不着便开始往家里写信,四点十分的时候,他走出地下掩体抽了一支烟,还没有等他将烟头扔掉,就惊讶地看到了一幅极为诡异的景象——数公里外的中国阵地上一发又一发的红色信号弹不断升起,远处大地上一个又一个的红点不断的在闪烁,不一会传来隆隆震耳的声响……

    “炮击!”嘴上还叼着烟卷的恩科维斯特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不过数秒之后就看到山坡下己方阵地上不断的腾起一个又一个火球,炮弹的爆炸声已经分辨不出来,因为远方的开炮声和爆炸声实在是太过密集,声波冲击的耳朵几乎失去了听觉的能力,脑海中只剩下隆隆的炮声和嗡嗡的耳鸣……

    在三发绿色信号弹升起后,闻仲重炮部队的三百零五毫米重炮炮口即刻吐出长达数米的红焰,沉闷的声音在连成一片的炮声中格外的“醒耳”,炮口发射炮弹的气浪卷起一片草屑尘土。二十八门超级重炮其中的三门正好以三号电岩炮台为目标,在炮台附近的恩科维斯特在第一轮的重炮炮击中,身体便被落到不远的重炮炮弹爆炸形成的破碎弹片撕成了碎片。

    巨响震撼着大地,无数炮弹在骇人的啸叫声中由远及近铺天盖地的倾泻到俄军的脑袋上,响起连续不断的爆炸声。炮弹爆炸形成一团团的烟云,这些烟云转眼间便连成了一片,完全将海参崴要塞群给遮盖了起来!爆炸所产生的恐怖力量涤荡着整个世界一般,大块大块的地皮被炮弹掀起,炸的四分五裂的树木连同石块、被摧毁的工事还有人体的残肢不断的被抛上半空。

    炮击开始的时间是四点十五分,天色只是隐隐有些发白距离天亮还有一个小时,这正是人最犯困的时候,海参崴战役中国司令部之所以选择这一时刻也是想趁着这段天色未明人最困倦的时候发动为时一个小时的猛烈炮击,等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完毕之后,士兵正好可以趁着有些发灰的天色背景展开冲锋,这样也可以将俄军的阻击力度降到最低……

    先前从来没有人进行过这样规模的炮击,也只有前段时间中俄大海战的时候有更多的火炮同时开火,但是在海战中使用的大口径穿甲弹远不如在陆地上使用的高爆弹来的震撼。即便是策划这次炮击的刘禹和杨超也没有料到这么多大炮同时开火会造成这样的效果,高达十米延绵十公里的铁丝网和各种工事、掩体、障碍物,还有数不清的地雷布设的地雷阵……这些东西在强悍的炮火面前统统化为乌有,身处战场的中俄双方士兵都在感受大地的震撼,只不过相对于躲在战壕中手有些发抖抽烟的中国士兵而言,俄国士兵才是真正的处于炼狱一般,甚至在炮击开始的刹那,那些还沉睡在掩体中的俄国士兵就被炮弹将掩体炸塌窒息而死。

    正在值夜岗的俄国士兵被中国陆军铺天盖地的炮击给惊得目瞪口呆,本来他们有些人还犯困打盹,就在炮弹呼啸而来的瞬间,这些值夜岗的俄国士兵和电岩炮台上的恩科维斯特少尉一样粉身碎骨。剩下侥幸没有被第一时间被弹片撕成碎片的俄国士兵炸的抱头鼠窜,但这也不过才延缓了他们几秒钟的生命,在铺天盖地落下的炮弹中,不少阵地被炸的沟断壕裂,哪里还有他们的蔽身之所?在这样密集的炮击下,他们甚至就像被步枪子弹击中一样被突然而至的炮弹直接命中,炸的粉身碎骨,后续的炮弹继而将他们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块肉末给彻底抹去……

    第三百一十五章 推进

    大规模炮击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刘禹这个“大炮兵主义”的崇拜者在制订炮击计划的时候,曾经打算在这一个小时内至少要将十五万发炮弹扔到俄军的脑袋上。这是一个极其疯狂的设想,他的同学们即便很清楚的了解这个中国首任炮兵师师长的本质,但是这个设想还是吓坏了所有人,事实上理论上火炮射速是可以完成的,不过在实际运作中,人不是机器,就算是火炮本身也无法这么大的工作量,连续炮击必然使火炮身管发热,到时候用不着俄军发炮反击,自己的火炮就会疲劳过度而罢工,甚至发生炸膛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刘禹站在距离炮兵阵地不远处的一座小土丘上用望远镜观察炮击效果的时候,也深深的被眼前的这一幕铁与火交织的场面所震撼,旁边负责摄像的记录人员也都惊讶的忘记手中的工作——谭延闿打算尽可能的记录海参崴战役的每个环节,海战也是一样的,不过这显然不可能,现在的摄像机技术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只能是能记录多少是多少,在这方面能够其更多作用的是照相机。

    刘禹将望远镜放下,站在旁边的杨超也是如此,两人很有默契的相互看了一眼,但是都没有说什么,最后还是杨超挥挥手大声说道:“好了,现在我们回司令部,后面的工作还多着呢!”

    炮击行动不过是按照已经拟定好的计划按部就班的由基层炮兵部队来实现而已,现在战场上所有人都没有见识过这么大规模的炮兵参战,来到这里不过是“见识见识”,顺便就炮兵应用方面进行推演。不过眼前这番景象已经使任何对炮兵在战场上处于配角地位的论断都变得如此苍白无力——只要工业实力和后勤保障到位,那些西方列强完全可以摆出更大规模的炮兵战斗场面,而若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那刘禹先前曾经设想过的反炮兵作战必然会发展到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俄军在骤然受到炮击的情况下,连电岩炮台的要塞炮只有几门在毫无章法的进行反击。不过这几门正在“顶风作案”的要塞炮在开炮不一会,便遭到了重炮部队的重点照顾,十余发大口径炮弹呼啸而至,没过几分钟便什么动静也没有了……

    当刘禹和杨超带领所有军官回到司令部掩体后,猛烈的炮击还在持续,司令部因为十分靠近前线,所以炮击所引起的震动使得司令部掩体四壁都有尘土落下,挂在钢板房顶上的电灯被震得摇来摆去,人影也是忽长忽短。

    炮火准备基本上都使用的是高爆弹,只有对海参崴炮台上的要塞炮炮击的时候才会使用和海军一样的大口径穿甲弹——海参崴炮台历经修缮,不用大口径穿甲弹根本无法杀伤炮台内部的俄军,最重要的是先将炮台上的要塞炮给解决掉。

    中国陆军的欺骗非常成功,数天的潜伏不动换来了俄军的麻痹大意,没有想到中国陆军突然施展了雷霆一般的进攻,松懈下来的俄军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第一线的俄军基本上都在炮击开始的时候大量伤亡,缺乏钢筋混凝土掩体的保护,这些前线战壕掩体内的俄军根本抗不住这么猛烈的炮火——七十五毫米速射炮也许很难解决这些掩体,但是第十八师还有闻仲重炮部队的那些令人色变的大口径火炮也对步兵阵地进行炮击,根据侦察兵和氢气球的侦查结果,对于一些可疑地点进行炮击。

    甚至在炮击计划中,会集中十八师所有的重炮对第一师和第四师结合部前方的俄军阵地进行密集炮击——刘禹想要用炮弹扫出一条宽三百米的进攻通道,俄军在其战壕前两百米处就布置了地雷,接近战壕一百米左右的时候还有高达十米的带着倒钩的铁丝网。k机关临走前那一下子让俄军没有足够的地雷布满整个前线,但是杨超也不希望因为少量的地雷给士兵造成严重的杀伤,更不希望让士气遭到打击,七十五毫米速射炮铺天盖地的用高爆弹横扫所有一切,就是想将威胁步兵前进的地雷清扫干净。

    前线战壕中的中国士兵都事先接到过通知,需要用耳塞来堵住耳朵免得被前方炮弹的爆炸声震伤耳朵,当时还有人并不以为然,不过现在看来猛烈的炮击不仅仅严重打击了俄军,就是蹲在战壕中准备出发的中国士兵心理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前线战壕中的中国士兵都双手紧紧的捂住耳朵,将头顶的钢盔压低,就这样蜷缩在战壕中,战壕两侧的沟土噗噗的掉落,士兵的衣服、钢盔上都是尘土。

    隆隆的炮声持续不断的震撼着海参崴要塞群,中国陆军的氢气球虽然早就升起来观察炮击结果,但是浓密的硝烟弥漫整个战区,加上天色亮度的影响,他们注定要在上面吹风。不过氢气球上的观察人员在高空俯瞰整个战区,与地面人员相比则是另外一番感受,他们甚至不时的检查一下固定缆绳,生怕氢气球向俄国阵地飘去,怀疑自己会不会直接被飞在半空中的炮弹命中。

    中国军队集中数百门火炮,对海参崴要塞群及俄军新构筑的阵地进行毁灭性的射击,在为时一个小时的炮击行动中,共向对面的俄军阵地倾泻了大约近九万发不同口径的炮弹。隆隆的炮声震撼着海参崴要塞群,炮弹刺耳的啸叫声在长达十公里左右的战线上犹如弹琴的手指,而琴弦便是俄国士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俄国士兵哀号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整个俄国阵地都变成了一番铁与火构筑的炼狱景象。

    整个炮击目标范围内,大块的山石、碉堡被砸碎,然后再混合着焦土、残肢飞向天空,然后犹如倾倒沙子一般灌向布满弹坑的大地。令人窒息的浓烟和尘土在半空中犹如烧开锅中的水一样翻滚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不时闪动的橘红色光芒的映照下,形成了一幅地狱的景象……

    “地狱是什么样子?海参崴便是地狱!”一位曾经参加过海参崴战役幸存的俄国士兵在时隔数十年之后在回忆录中写到。

    五点零五分,炮击已经进行了整整五十分钟,前线的基层军官开始整合第一波进攻部队进入指定位置,此时火炮射击目标早已经在他们的正前方来回“犁”了数次,现在早就进行延伸射击了。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在密如蛛网的坑道中运动着,钢盔和刺刀上不时泛着逼人的寒光,没有一个人说话,事实上这个时候说话除非高声叫喊根本没有一个人能够听清对方的声音,所有人都是根据不同的旗帜和军事主官的手语来明确自己的动作。

    五点十分,根据前线基层军官竖起的旗语,所有前线参战士兵均已经到达了指定的位置,并且已经做好了冲锋的准备,杨超决定让炮火向前延伸,提前五分钟发起进攻,尽可能的让士兵在获得炮火的掩护下减少伤亡靠近俄军阵地。

    事实上杨超的顾虑有些太多了,在如此猛烈的炮击下,俄国士兵伤亡惨重,就算活下来的战壕内的士兵也都浑身颤抖双手抱头,甚至还有精神崩溃的士兵就这么跳出掩体被飞过来的炮弹撕成肉末,哪里还有什么精神来做出抵抗?第一师和第四师在接到信号弹的回应后,士兵们立刻跳出战壕向对面的俄军阵地扑去,没有任何呐喊声,士兵们感受着脚底传来的热度,经过炮弹反复洗礼的战场表面已经积累了十来公分厚的浮土,而空气中呛人的硝烟味道和尘土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这一切只会让战士手中的枪握的更紧。

    为了配合这次冲锋,不仅是第四师的霰弹枪冲锋团配备了霰弹枪,杨超将参战的八个师手中霰弹枪优先配给了发起第一波进攻的第一师和第四师,使之在前线冲锋士兵手中持有霰弹枪的数量占到了七成。霰弹枪大量装备部队是美西战争得来的经验,菲律宾美军使用后实战效果甚佳,在美西战争过去之后,谭延闿便通过伍氏家族着手收购曼彻斯特公司,运作两年后终于得手。霰弹枪在装备中国军队后,也开展了大量的训练,由于霰弹枪也不是“万能枪”,诸如后坐力大、双手持枪,一旦在战斗中手臂受伤操作困难等缺点,中国部队也就其优缺点进行衡量演习。

    大量的演习证明,霰弹枪在堑壕战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这种优势在战斗中已经放大到超过了它的缺点。大批的中国士兵步伐越来越快,因为到现在他们还都没有遇到任何形式的抵抗,在空中的观察员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延绵的战线上,中国士兵犹如小黑点一样向俄军阵地涌去。原本预计中俄军的反击并没有出现,第一师的战斗工兵团所携带的不同口径的迫击炮和爆破筒根本没有任何用武之地,这两个精锐团沿着重炮为他们专门开辟出来的前进通路一直向前前进了近七百多米,霰弹枪冲锋团的枪声才在隆隆的炮声中稀落的响起。

    第一师和第四师在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内便轻松的占领了俄军的第一道防线,在前线传来消息后,杨超果断投入了第十七师——这本来是第二波攻击的作战师,而与第十七师搭配的第二师则按兵不动。在第一道防线得手后,战斗工兵团和霰弹枪冲锋团则没有停留,继续向第二道战线前进,占据第一道防线的三个师立刻修整工事,而一半的迫击炮则跟在冲锋部队的后面为前方部队提供近距离的火力掩护——前方部队的霰弹枪响声也越来越密集了。

    毫无疑问,在经受狂风暴雨般炮弹的洗礼之后,俄军已经彻底被打傻了,与刘禹的判断差不多,俄军在前所未有的炮击过后,“无人地带”理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不过在中国军队占领第一道防线之后,俄军开始陆续的恢复了反击能力,尤其是要塞炮台上的火炮在经历中国重炮部队的打击时就开始反击,只不过寡不敌众损失非常大而已,但是这些还能还击的要塞炮只要存在一刻,战壕里的俄军就像找到了主心骨一样,开始在炮击减弱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爬出掩体进入战壕反击。

    能够进入防守状态的俄军数量并不多,第二道防线同样也遭到了猛烈的炮击,不过相对于第一道防线,中国陆军的侦察兵渗透进来比较困难,越往里情况就越不明。虽然也有氢气球等高空侦查手段,但毕竟地面阵地可以伪装,而且气球也不敢过分接近俄军防线,最多是在安全区域上空用望远镜侦查罢了,所以炮击的时候只能根据侦查结果选定一些疑似目标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只有一种情况例外——战斗工兵团和霰弹枪冲锋团的前进路线不管有没有疑似目标,一概饱和打击。

    现在战斗工兵团和霰弹枪冲锋团混合在一起,犹如一把尖刀一样顺着预定路线直插海参崴要塞的核心区域,在抵达第二道防线的时候,同样没有遇到阻击,只有要塞炮有一炮没一炮的向他们开炮,但很快便被后方的超级重炮火力所压制。前锋部队在到达第二道防线后,因为他们的路线是经过特殊照顾的,根本看不出以前战壕的痕迹——猛烈的炮火将数百米的地段全部变成清一色布满弹坑的地貌。

    手持霰弹枪的士兵开始横向展开,开始清理他们所能够看到的生命——一些刚刚走出掩体的幸存俄军,看到中国士兵冲上来之后,有枪的便开始射击,每枪的便手持绑着刺刀的木棍冲过来。俄军士兵手中装备的步枪普遍还都处于上一代黑火药枪支,使用时间长保养也不到位,一开枪中国士兵便可以从枪声中判断这些枪的新旧程度,不过这些枪声也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

    “咔嚓,砰!咔嚓,砰!”手持霰弹枪的士兵在遇到俄军后,毫不犹豫的便举起霰弹枪连瞄准都不用就开枪,手中的霰弹枪快速泵动上弹,四五个士兵一组,一个照面十三四米外的俄国士兵便被打成马蜂窝,而那名士兵连开枪的机会都没有,全身四肢和躯干凡是被霰弹枪子弹发射的小钢珠命中的地方都迸出了一朵朵小血花。

    前锋士兵所配备的霰弹枪在这个时候确实是遇神杀神,遇佛屠佛的堑壕战利器,再加上士兵手中的手雷,俄国士兵根本没有上前近身格斗的机会,只有少数持枪的士兵可以开枪反击,但暴露了自己后迎接他的将会是数颗手雷。在第二道防线,真正能够给冲锋士兵带来威胁的只有炮台要塞炮发射的炮弹——现在太阳已经升起,虽然光线并不是很好,但对于炮台射击已经足够。

    前锋部队的两翼是第一师和第四师,第一道防线已经交给了第十七师,数十个炮兵连正在向前推进?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