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将明 > 将明第156部分阅读

将明第156部分阅读

便下令大军进城,有这样一座空城做营地,怎么也要比住在城外旷野要强上百倍。已经深秋,夜里的风开始带着寒意。无论如何,在城中民宅中睡觉要舒服的多。

    楚千岁先派人搜查了城内,确定没有危险之后他才进城。选了县衙做他的帅帐,他便下令大军休整。

    等进了县衙大堂之后,楚千岁实在熬不住疲乏,安排了轮值的人手之后,便直接进了内堂休息。

    这一觉一直睡到了天黑,楚千岁被自己肚子里咕咕的叫声吵醒。摸了摸肚皮,他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没有吃饭。穿好了衣服,让亲兵去准备饭菜。他缓步走到正堂内,坐在县衙大堂的椅子上,不禁想起来不久之前,燕王李闲就曾经坐在这张县令的座椅上发号施令,他忍不住有些骄傲自得。

    虽然没能与李闲一战,但因为自己率军到来而逼走李闲,无论说给谁听这都是一件值得吹嘘的事,李闲竟然不敢与自己一战,楚千岁越想越觉得开心。

    这大堂被他定为自己的帅帐,别人自然是不能随便进出的。而且这大堂里出奇的干净,根本不用打扫。正堂地面上铺着厚厚的看起来很华美的毡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格外舒服。所以自从楚千岁进了内堂休息后,这正堂便一直没有人进来。楚千岁坐了一会儿,忽然发现有些怪异。

    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忽然发现为什么自己觉得不妥了。

    这大堂里,竟然有四个大铜炉,盖着盖子,他走过去看了看,发现铜炉中竟然有隐隐有火光闪现。

    他娘的!

    楚千岁不由自主的骂了一句。

    李闲是个疯子还是傻子,这么早就让人在屋子里点四个铜炉!

    “来人!”

    楚千岁大声喊了一句,等他的亲兵进来之后他指着那几个铜炉道:“把这些东西都抬出去灭了,他娘的,李闲有寒症吗,还没入冬就点这么多炉子。”

    亲兵看了看也觉得诧异,为首的队正带着人无抬那些铜炉,一边往铜炉方向走一边说道:“之前大将军您吩咐过,城中物品绝不可乱动,所以属下也没仔细检查,请大将军恕罪。”

    “弄出去就是了!”

    楚千岁摆了摆手说道。

    那队正连忙让人将铜炉抬出去,看那铜炉的样子最少百十斤沉重,幸好有把手,不然这还滚烫的东西都不知道怎么往外弄。两个士兵抓着把手抬起来要往外走,才抬起来,咔嚓一声,那把手竟然都断了!

    咣铛一声,铜炉倒地,里面的炭火和飞灰立刻就扑了出来,楚千岁怕迷了自己的眼睛立刻往后退了几步。

    就在这个时候,异变突起!

    铜炉中的炭火掉出来,地上铺着的毡毯几乎是顷刻间就冒起了火焰。呼的一下子,火苗一下子蹿起来老高。这火烧起来的极怪异,不是一点点变大的,而是突然间就燃烧起来,火苗一下子就几乎烧到了屋顶!

    火一烧起来就将屋子里的人逼得不断后退,门都被大火封住。

    一条火线突然从屋子里延伸了出去,火蛇蜿蜒一样很快就到了院子里直奔一侧的草料堆。当时楚千岁便看着院子里的草料堆有些奇怪,县衙院子里堆一大堆粮草怎么都有些奇怪,只是一想到这里曾经也是李闲的帅帐,堆些粮草也能解释的通便没让人清理出去。

    谁知到那火线一烧到粮草堆上,那草堆呼的一声就烧了起来。火焰中,也不知道触动了什么机括,嗖嗖嗖的声音中,数不清的火箭往四周射了出去,不多时,整座县衙便陷入一片火海!

    还没等惊慌失措的夏军将城门打开,大火已经逐渐蔓延到了全城!

    数里外,站在高处的李闲用千里眼看着武阳县城中的滔天大火,嘴角挑了挑,他放下千里眼,看着远处红光漫天不由得想到,三国演义还是没白看好几遍的。诸葛先生,多谢多谢啊。

    第492章 救太原

    李闲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武侯最善长的好像就是放火和断人粮道,尤其是放火这种事,武侯已经烧出了一定境界,赤壁一把火烧了曹操几十万大军,定南疆一把火烧尽了藤甲军,葫芦谷一把火几乎把司马懿烧死,烧死的人太多以至于武侯担心自己被天夺了阳寿。想到这一节的时候李闲并没有觉得晦气,如果一把火就能解决问题的话,他完全不介意烧死的再多一些。

    如果大隋这乱世如荒原遍布野草,一把大火烧过之后虽然遍地灰烬,但明年开春之后种下种子,第二年便是遍野良田的话那么烧一烧又有何妨。

    至于会不会折损阳寿,扯淡去吧。

    对于李闲这样怕死惜命的人来说,如果放火折损阳寿的话他或许真不敢干。不过根据李闲的推理,这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

    如果说有报应的话,按照老百姓的话说,说了不该说的话,早晚变成哑巴,看了不该看的东西,早晚变成瞎子。对于这种言论李闲一定会嗤之以鼻,十岁的时候,在霸州北面那个叫渠沟的小村子藏身的时候,村子里孙家那个水灵寡妇的大白屁股也不知道被他偷看过多少次。而他每天都和张仲坚斗嘴,也不知道诅咒过张仲坚多少次掉进茅坑里。这么多年过去了,眼睛依然好使,嘴巴更好使。

    不该看的看的不少,不该说的也说的不少。

    所以在李闲看来,所谓的报应其实是挺没谱的一件事。有人行善积德一辈子,踩死一只蚂蚁或许都会遭报应。有人为非作歹一辈子,最后还得了个善终,如果报应真的那么灵验,这世间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平事?

    武侯新野城一把火烧得曹军哭爹喊娘,李闲在武阳县城一把火近乎将楚千岁的两万人马烧绝,说起来确实有几分相似,所以李闲难免有些感慨。

    正是晚上,用千里眼还能看得清晰一些,城内蹿上了天的火苗看着就有些吓人。若是肉眼看过去,只能看到远处武阳县城的方向一片红光。红的太透彻,透彻到连黑夜都悄然退避。

    他将手里的千里眼交给身边的程知节,脸色平静的说道:“可惜,进城的那夏军将领是个轻敌冒进的家伙,如果他知道与其他人马配合行动,几路大军合围武阳县县城的话,说不得烧死的还会多一些。因为他的冒进,倒是让夏军其他各路人马躲过一劫。”

    程知节见一把火烧了夏军近两万人,心里本来是极开心的。可是听李闲这么一说,他也觉得有些可惜。

    “密谍打探来的消息说,宋正本知道自己不善军务,似乎有将王伏宝和程名振放出来领兵的打算,只是被窦建德手下其他人阻止了。不然这次带人马从洺州赶来的说不得就是王伏宝,不过说起来,程名振这个人似乎比王伏宝还要值得重视一些。”

    李闲拨转大黑马说道:“走吧,再不追就赶不上大队人马了。”

    程知节笑道:“雄阔海怎么敢不等您。”

    李闲道:“他可是个直性子,我让他先走他真不一定停下来等等。”

    “哈哈!”

    程知节笑道:“若是雄阔海知道主公你说他是个直性子,只怕会美的从鼻子里冒泡。当初在黄河南岸的时候,苏定方被他阴了多少次?看起来他是个五大三粗的憨厚人,其实心里的弯弯绕比谁都不少。”

    李闲也笑了笑,点了点头道:“先追杀那弯弯绕再说,估计这把火得烧几天。”

    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往武阳县城的方向看过去,隐隐间似乎能看到跳动着火焰还在尽情的吞噬着一切。

    想起之前密谍送来的消息,心说王启年这次你又立了功。

    宋正本打算将王伏宝和程名振放出来领兵,毫无疑问这绝对是很正确的选择。若是真的按照宋正本的意思办了,说不得李闲就会遇到些麻烦。王伏宝也好,程名振也好,都是这几年厮杀出了赫赫威名的,尤其是后者,用兵谨慎又不是狠辣,说起来绝对是个硬茬子。而宋正本是洺州留守,手里的权利大的很。之所以那些大夏的朝臣们站出来反对,其中有多少人是拿了王启年的银子办事,那就不得而知了。

    王启年一直在洺州,这段日子到底花出去多少银子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不知道,可李闲每当想起这个,就心疼的忍不住嘴角挑动。

    在几百名精甲骑兵的护卫下,李闲和程知节纵马追向已经向西北开拔的大队人马。楚千岁自武阳县东北的魏郡而来,他之所以没有发现燕云寨的踪迹,其实道理简单至极,他的人马和燕云军是擦肩而过的。他自西北而来,李闲的兵马往西北去。

    追上雄阔海的大队人马之后,李闲命令队伍连夜行进,务必要在两日两夜内赶路三百里,武阳县一把大火,说不得将宋正本调集来的夏军全都引过来,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从还没形成的包围中钻出去。

    至于他下一步是哪儿,宋正本肯定猜不到。

    正在与宇文士及在雷泽对峙的李密也想不到,至于窦建德,只怕更想不到。远在长安的李渊想不到,身在幽州的罗艺也想不到,但后两者在不久之后就会知道,因为李闲派出去的信使在五天前就已经上路了。密谍送来徐世绩说明苏定方自杀之事的密信,李闲看完之后就将那密信烧了。而他之后写了三封信,一封送去长安,一封送去幽州,一封送去塞北草原。

    ……

    ……

    长安

    李渊打下长安之后兵威大盛,这本来已经是极大的胜利了,然而就连他都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女儿李慧宁竟然会给了他那么大的惊喜。就在他率军猛攻长安的时候,李慧宁的娘子军竟然接连攻克十几个县,兵力达十余万!只是想到柴绍和女儿之间的事,他就有些头疼。

    柴绍弃了李慧宁而去,若是柴绍投了别人,李渊自然不会原谅,说什么也要替女儿将这口恶气出了。可柴绍非但回到了李渊身边,而且在南下途中屡立战功,姑爷卖力讨好,老丈人还能说什么?

    刘文静奉了李渊的命令迎击屈突通,一开始屈突通虽然兵少,但却连着打了几个小胜仗,刘文静无奈,只好放弃速战速决的打算,仗着兵多步步为营,试图将屈突通逼得无路可走。只是他却低估了屈突通的本事,两军相持月余竟然不分胜负。还是后来李慧宁忽然带兵从屈突通背后杀到,屈突通前后受敌虽然死战却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屈突通投降了刘文静。

    刘文静得胜归来,屈突通也随军到了长安拜见唐王李渊。奈何不管刘文静怎么劝,也不管李渊写了几封亲笔信,李慧宁就是不肯回长安。这其中的缘故李渊一清二楚,所以他有些自责无奈。

    在唐王府邸的书房中,李渊抿了一口茶低头不语。

    刚刚听刘文静说完李慧宁不愿回长安,坐在一边的柴绍脸色变得极难看。虽然李慧宁一直没有说明为什么不愿意一家团聚,柴绍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其中缘故?想起当初他独自逃命,脸上就火辣辣烧的难受。他下意识抬头看了李渊一眼,却见唐王的脸色似乎没有什么不悦。

    “宁儿不回来也好,她手下那些绿林道上的豪杰只听她一个人的,若是孤派个人过去接替她,只怕也指挥不动那些不羁的江湖客,若是激起了矛盾,适得其反。有宁儿在我也放心些,毕竟那是十余万大军!”

    李渊淡淡的笑了笑说道:“这件事暂且不说了,还是说说突厥人的事。”

    见李渊帮自己将这尴尬的事揭了过去,柴绍感激的看了唐王李渊一眼。

    “虽然建成已经带了十万精兵赶回太原救急,但突厥人来势汹汹,再加上还有个认贼作父的刘武周,我怕只建成和元吉他们两个还是不够稳妥。所以孤打算再派大军北上迎击阿史那咄吉世,你们看看谁是合适的人选?”

    “主公”

    刘弘基站起来说道:“属下愿带兵前往,协助世子和齐公。”

    才回到长安没多久的长孙无忌看了长孙顺德一眼,也站起来说道:“属下愿和弘基兄一同前往。”

    李渊点了点头道:“你们二人一文一武,倒是极好的人选。只是……孤也要派人去见宁儿,让她也率军北上。你们二人和宁儿都不是很熟悉,联络起来倒是有些不便。”

    柴绍听到这句话,以为是李渊在提醒自己。

    他脸一红,连忙站起来抱拳道:“属下愿带兵救援太原!”

    李渊看了他一眼,却摇了摇头道:“嗣昌,本来你去是最合适不过的。但前几天陛下说起要请个人讲演兵法,想来想去,只有你在长安的时候便与陛下相熟,所以我已经答应了陛下,明日你便进宫给陛下讲演。”

    “啊?”

    柴绍下意识的啊了一声,心说难道自己领会错了唐王的意思?他仔细一想,立刻就知道自己莽撞了。李慧宁现在对自己已经死了心,若是唐王真的派自己去的话,李慧宁只怕见都不会见自己,还不如刘弘基和长孙无忌。

    “遵命”

    他躬身应了一声,刚要退回去坐下,忽然发现身边坐着的二公子李世民给自己使了个眼色,他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父亲,孩儿举荐一人,正当此重任。”

    柴绍抱拳道。

    “哦?”

    李渊笑了笑问道:“说说看,谁能让你如此看重。”

    “世民领兵有方,自太原南下百战百胜,手下士兵也尽是精锐之士,与宁儿说话也方便些。孩儿举荐世民领兵北上!”

    李渊点了点头,看向身边的裴寂问道:“你觉得如何?”

    裴寂欠了欠身子笑道:“二公子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我也觉着,二公子最合适不过。”

    长孙顺德抚摸着自己的胡须说道。

    李世民连忙站起来说道:“父亲,孩儿愿领兵去帮大哥和元吉!”

    李渊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若不是长安脱不开身,孤倒是想亲自去会会阿史那咄吉世!世民,既然你愿意去,那么便替为父打好这一战!倒是让阿史那咄吉世知道,李家的人,从来都不是好惹的!”

    他站起来说道:“这样吧,弘基为先锋大将,领兵一万先行。世民为行军总管,领兵五万。辅机为行军长史,你们三人,且不可让孤失望!”

    “喏!”

    李世民,刘弘基,长孙无忌三人站直了身子,心中都有些激动。

    第493章 搭窝是件很辛苦的事

    已经十月末,太原附近的战事依然激烈,三十万突厥狼骑,再加上刘武周的十万人马,太原已经被围得铁桶似的。如今在城中坐镇的,依然是李渊四子齐公李元吉和长史陈寅寿。而在太原城南二十里,唐王世子李建成率军十万屯驻,与太原城互为犄角。

    天气已经变得冷了,突厥人的攻势越发猛烈起来。上次阿史那咄吉世亲率数十万大军南下,将杨广困在雁门,最终却无功而返,反而损失惨重。才隔了短短两年多一些,阿史那咄吉世就又卷土重来。

    其实这也不是他疯狂好战,也不是他有必胜的把握,只是这一战,他不得不打。

    前年时候,李闲和罗士信率领一万多轻骑进入塞北,最大的成就其实不是几乎灭了阿史那去鹄的领地,也不是在青牛湖畔又挖了个窝。而是那一年的深秋,李闲和罗士信两个带兵在草原上一把火接着一把火的点,当年还没有显得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可是到了第二年开春的时候,突厥人的牛羊饿死了几十万头!

    又加上去年草原上冬天走的晚,到了四月末的时候西北风还吹的人伸不出手。本来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可草原上竟然还在飘雪!

    一年人祸,一年天灾。

    如果再不想办法的话,饿死冻死的就不只是百万牲口那么简单了,只怕今年再解决不了粮草的问题,草原上过不了冬天就能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大部落还好些,可那些只有几百几千人口的小部落已经找不到储备过冬用,身为草原的大汗,阿史那咄吉世知道自己正面临着有生以来最严酷的一次考验。

    他让巫师每天都要做法事,乞求长生天收回对草原民族的惩罚。奈何长生天似乎睡着了,听不到巫师们整日不闲的祈祷乞求。

    这两年饿死的没有多少突厥人,但阿史那咄吉世却知道,等熬到这个冬天过去,明年雪化开之后就会露出数不清的突厥人的尸体!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