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1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1部分阅读

,诸侯之间也互相杀伐,周天子不能禁止。现在赖陛下神威,海内一统,全部设置郡县,对诸子和功臣则用国家的赋税给予重大赏赐,很容易进行控制。使天下没有二心,就是安定的方针,分封侯王是不成的。”秦始皇认为李斯的意见正确。于是废分封、置郡县,把天下分为36郡,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的行政机构。

    朝廷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国家大事一般由丞相总领百官进行集议和上奏。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掌管军事,但平时没有兵权,只有接到皇帝命令和符节时才能调动或指挥军队。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皇帝诏命常由御史大夫转交丞相颁布,御史大夫协助丞相治事,并有监察文武百官的职权。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负责掌管各方面的具体政务。奉常是礼教官,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是传达、警卫官,掌管皇帝的传达和安全警卫。卫尉是皇宫卫队长,掌管皇宫守卫。太仆是皇帝的仆从长官,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官,掌管刑法和审理重大案件。典客是外交官,掌管外交和国内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是维护皇室利益的官职,掌管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是最高财政官,掌管全国租税收入和财政开支。少府是皇帝的私人财务官,掌管山海湖泊税账、宫廷手工业和皇室私财。

    地方以郡、县为基本行政单位,下分乡、亭、里、什伍。郡设郡守,作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受朝廷管辖。郡守之下有郡尉辅佐郡守,并兼管郡中军务;又有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分为若干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主管全县政务,受郡守管辖。县令、县长下有县尉管县中军务,有县丞助理令长并兼管司法。县内分为若干乡,乡有啬夫主管乡务,三老主管教化,游徼主管治安。交通要道往往设亭,负责邮传和追捕盗贼。里是民间居住区,有里正。居民的基层组织是什和伍。十家为什,有什长;五家为伍,有伍长。什伍互相监督,有罪连坐。

    秦始皇设置的这套行政制度,起到了层层控制,权力向上集中的作用,从朝廷到地方,从郡县到乡里,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统治网,使分散的地方权逐层向上集中,最后集中到朝廷,再通过朝廷集中于皇帝手中。这套行政制度,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当然,这一套制度的维持,还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措施。首先是迁徙豪富,把天下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使六国贵族失去反抗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便于帝国的监视和控制;其次是没收兵器,把民间兵器全部没收,集中到咸阳销毁,铸成了钟座和十二金人,从而剥夺了反抗的武器;第三是毁坏城防,秦始皇下令一律拆毁六国首都城郭和边城、关塞。破坏了分裂帝国的割据凭藉;第四是修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一条东通今河北、山东的海边,一条南通今两湖、江苏等地,一条北通今内蒙(又曰直道)。驰道宽50步,路基夯实,两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棵。三条主要驰道外,通岭南有“灵渠”和“新道”,通西南山险地区则修了“五尺道”。这一条交通网,大大便利了帝国中央对广大领土的控制。

    统一之初,各地沿用旧制,诸项法规制度处于极端混乱状态。对此,秦始皇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颁布执行各项统一的法规。首先是颁行统一法律。商鞅变法时,采用魏国李悝所著的《法经》作为秦国法律的蓝本。“法”为“律”,并增加“什伍连坐”和参夷等内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秦律颁布全国执行,结束了战国时代各国法律条文不一致的状况。秦律具有苛刻严明的特征,对于“治吏”尤为重视,大量律条是针对官吏犯罪制定,官吏犯过,刑罚必加,绝无宽恕余地,所以秦代吏治清明,官吏不敢贪污受贿,也不敢玩忽职守,理事效率极高。

    除法律之外,秦始皇还采取了许多统一措施,诸如统一度量衡、货币,简化和统一汉字等,史称“车同轨,书同文”。这些,都对统一帝国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在国家疆域方面,秦始皇于统一后派大将蒙恬北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秦朝北境的威胁。接着便在那里设置34县,移民开垦,并大规模修筑长城作为帝国的北疆。长城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碣石(今大同江附近),延绵万里,成为举世闻名的奇迹。对“南越”居住的岭南广大地区,秦始皇也进行了征服和统一。五岭山高水险,交通不便,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秦始皇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凿了灵渠(又名兴安运河),灵渠沟通湘、漓二水,使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另外,又修筑了一条“新道”。大大方便了内地与岭南的交通运输。统一岭南后,秦始皇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作为帝国南部边郡,并徙民戍守,与越杂居。北筑长城和南戍五岭两项大功告成,就大体上划定了秦朝东到辽东,西至陇西,北至阴山,南至南海中国历史上的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

    四、横征暴敛焚书坑儒

    成为“皇帝”的秦始皇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严刑峻法,横征暴敛,无所不用其极。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时,每灭一国,就命人把该国宫殿绘制图样,在咸阳仿造。统一后,他曾打算扩建苑囿,西起雍、陈仓(今陕西凤翔、宝鸡一带),东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面积广阔,东西千里,秦始皇身边的侏儒优旃爱开玩笑,他说:“好极了!这么大的苑囿,多放凶禽猛兽,有强盗从东方进犯,让麋鹿出动就把他们顶跑了。”秦始皇听后大笑,这才作罢。他虽然没有扩建这一苑囿,却到处建造离宫别馆,仅首都咸阳四周200里内就有宫殿270座,关中有行宫300座,关外400多座。

    在秦始皇兴修的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宫殿是阿房宫。阿房宫究竟有多大是难以确估的。据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500步(约合今700米),南北长50丈(约合今115米),上面可坐万人,下面可竖5丈大旗。殿门以磁石做成,用防刺客暗携兵器入殿。殿门前排列没收民间武器铸成的十二尊金人,各重24万斤。这项宏大的工程,常年用工70万人,还没有等到建成,秦始皇就去世了。后来项羽入关放火焚烧,一连三月还没全部烧毁。

    骊山墓是秦始皇的另一项宏大工程。秦始皇刚即位,就开始在骊山为自己修造坟墓,统一后扩大规模修造,常年使用刑徒72万人,一直修到他死。

    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宏大工程,就用去了精壮劳力140余万人,加上北筑长城,南戍五岭,修驰道,造离宫,以及其他兵役杂役,常年动用民力多达300余万。丁男全被征发服役,部分丁女也裹入服役队伍。沉重的兵役徭役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又加以苛捐杂税,于是海内虚耗,民穷财尽。秦自孝公以来奉行法家学说,法家急法尚刑,六国皆称秦为虎狼之国。秦始皇即位后继续推崇法家,他为人苛薄寡恩,用刑残酷,杀人如麻,使秦政的残暴达到高峰。人民扬手犯法,举足触律,无所措手足,大批无辜者被罗为刑徒去服苦役,路上行人半数都是囚犯。长城脚下,阿房宫中,骊山墓旁以及五岭路上,处处如此,秦帝国成了一座人间大地狱,百姓生活在恐怖之中。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一直对秦恨之入骨的六国贵族首当其冲,多次采用暗杀方式行刺秦始皇;士人得不到信用,纷纷指责秦的统治政策;广大百姓刚刚脱离战争之苦,本来拥护统一,但秦的暴政又引起了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转而诅咒秦始皇早死,秦朝快亡。

    士人的指责,引起了秦朝廷的不满。当时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决定打击士人的议政之风,就给秦始皇上了一封咄咄逼人的奏书,建议“命令史官将《秦记》以外的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官掌管收藏以外,天下所有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书籍,一律送到郡中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人杀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情不报同罪。令下30日不烧即判刑。保存医药、卜筮和农书不毁。如果有人想学法令,拜官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书,全国各地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焚书”活动。

    焚书并未能封起士人的口来。加上秦始皇妄信神仙家之说,民情怨愤,士人的议论如浪如潮。秦始皇大怒,派御史进行调查。结果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把他们全部坑埋在骊山深谷。因为其中多为儒生,所以史称“坑儒”。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下心来,诸位先生都诵法孔子,陛下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三思。”秦始皇怒扶苏多嘴,把他赶出咸阳,让他到北边的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去执行监军任务。

    不仅士人,黔首百姓也在怨恨秦始皇。楚地流行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歌谣,诅咒秦王朝灭亡。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落下一块陨石,有人在石上刻了一行字:“如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知道后,派遣御史追查刻字人,由于无人承认,便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死,然后销毁陨石。尽管如此,朝野的怨恨不能稍减。

    五、希求长生病死他乡

    秦始皇自忖功盖三皇五帝,而且也确实有些政绩,所以一方面是为了解下情,炫耀威风,一方面是寻访仙山、希求长生,他总是接连不断地出巡。

    早在统一之前,随着兼并战争的胜利步伐,他就先后到过洛阳、邯郸以及楚国的首都郢、陈等地。统一的第二年,出于防御匈奴的需要,他巡视西北边郡陇西和北地二郡,越过鸡头山(位于今六盘山中段),由回中(今甘肃华亭南)返回咸阳。从统一的第三年起,他开始了全国性的大巡游。共巡游四次,跋涉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了全国各地。在巡游途中,他到处刻石,如《泰山刻石》、《琅邪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其内容主要是歌颂秦始皇的功德,宣扬结束战争、统一天下、制定国策以及革除旧俗的正义性和优越性。他总以为神仙就在东海,要见神仙,只有多去沿海之滨,所以他四次大巡游,都是到沿海地区,一临碣石(今河北昌黎北),两登成山(今山东成山角),三次来到琅邪和之罘,这些地方是传说中的神仙登岸点。在巡游途中,秦始皇每到一地,便派遣大量的方士去寻找神仙,求取长生仙药。

    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他的最后一次巡游。他从咸阳出发,首先来到南方的云梦(今洪湖、洞庭湖一带),在九疑山祭祀了虞舜。然后顺江东下,由丹阳(今安徽当涂东)登陆,来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绕道向西120里渡江登上会稽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祭罢大禹,秦始皇在会稽山刻石留念,然后下山,经吴中(今江苏吴县)北上。秦始皇一行从江乘(今江苏镇江)渡江,一直沿着海边向北,又来到琅邪。他总想能在海边有所收获,遇见仙人或得到仙药,所以一直靠着海岸走,然而仍一无所获。看看求仙无望,便决定返回咸阳。连日的旅途劳累,加上心情沮丧,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

    当时,跟随秦始皇出游的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人,还有秦始皇的少子胡亥。虽然秦始皇已经病危,但由于他最厌恶死亡,忌讳“死”字,所以李斯等无人敢向他问及后事。不过,随着病情加重,秦始皇自己也明白死到临头了,于是给在北边监军的长子扶苏留下玺书,让他急赴咸阳主办丧事,明确地安排由扶苏来继承帝位。玺书封好后,放在中车府令赵高处。玺书还没有来得及交予使者,行舆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就病逝了。时为始皇三十一年七月。秦始皇在位37年,称王25年,称帝12年,终年50岁。

    丞相李斯见秦始皇死在途中,恐怕咸阳诸公子争夺继承权和天下叛乱,采取了保密措施,把秦始皇的尸体载在可以躺卧的车中继续前进。天气日益炎热,尸体臭味扑鼻,为了掩盖尸臭,李斯命令从官每车载一石鲍鱼。就这样,行舆大队浩浩荡荡,一路臭气熏天,返回咸阳。在归途中,赵高乘机策动政变。他勾结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嘱,扶立少子胡亥继承帝位,并派人逼死扶苏。返回咸阳以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皇帝。

    九月,为秦始皇举行隆重葬礼,安葬骊山。骊山墓是秦始皇用70多万人力,历时十余年修建的一项巨大墓葬工程。骊山墓坟高50丈,遍植树木,形如大山。墓室极深,下穿三泉,灌铜液阻挡泉水。墓室顶部用珠宝设日月星辰之象,底部用水银作江河大海之势,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机械转动,巨烛照明,室内序列百官次位。罗满奇珍异宝,又以能工巧匠设置机械弩矢,有人穿墓近室,弩矢自发,射杀窃贼。秦始皇帝陵现在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的下河村附近,今坟高5505米,周长2000米。

    第二章 秦二世赢胡亥

    一、宫廷政变弑兄夺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沙丘平谷(今河北广宗西北)。按照秦始皇的遗嘱,当由长子扶苏继位。但中车令赵高出于个人私欲伙同丞相李斯篡立遗诏,发动宫廷政变,推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这就是秦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秦二世。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封建帝国的基础,但也做了一些千古荒唐之事。不过,作为一代帝王,在关系到他秦家天下“传之万世”的帝位继承人选上,秦始皇还是比较明智的。

    秦始皇诸公子中,公子扶苏是长子,但并不为他所喜欢。不过,为了秦家基业,他还是着意地培养扶苏。扶苏被派往北部边疆与大将蒙恬代兵戍边,实质上是对他的考验和锻炼。实际上,扶苏在诸公子中确实是比较突出的,尤其超出他的小老弟胡亥许多。

    少公子胡亥是和乃兄截然不同的人物。虽说他也受到了良好的宫廷教育,但生性是一个“公子哥”的脾性,毫无风范可言。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中宴会群臣,并诏诸公子入殿就餐,胡亥也来参加。秦制规定,臣下朝会皇帝,入殿之前必须脱掉鞋子,放在殿外阶上。这天宴会盛大,阶上的鞋子虽多,但行列整齐,放置有序。胡亥在诸公子中比较娇惯,他吃饱喝足,不愿在席中消磨时间,便提前退出殿来。他顺着鞋子行列,边走边用脚踢,一直把整齐的朝鞋踢了个乱七八糟,这才离去。后来胡亥做皇帝,天下秩序正像被他踢乱的鞋子那样混乱不堪。

    胡亥的一生沉浮,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和赵高的关系,可谓“成也赵高,亡也赵高”。这赵高本是宫中的一位宦官,因为他精通狱法、身高力大,又能写一手好字,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马仪仗队。赵高生性狡诈,深藏不露,又巧舌如簧,善于逢迎。他教胡亥书法和判案,很快取得胡亥欢心,二人结下了深密关系。

    秦始皇巡游天下的那年,胡亥年已20岁。可他玩性正盛,极力请求随行。秦始皇宠爱这位少公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不巧的是,秦始皇尚未巡游多少地方,便一病不起。他深知自己来日不多,而当时朝中未立太子,长公子扶苏还在北部边郡监兵,便及时留下了皇位继承问题的遗嘱。遗嘱命扶苏把兵事移交将军蒙恬,急赴咸阳主办丧事,并继承皇位。遗嘱加盖玉玺密封后,存在中车府令赵高处,还没来得及交予使者送出,秦始皇便与世长辞了。

    丞相李斯决定密不发丧,只有李斯、胡亥、赵高和几个亲近宦官知道内情。乘舆还在返回咸阳的途中,居心叵测的赵高乘机策动了一场篡改遗诏、扶立胡亥的政变。

    赵高首先游说胡亥:“皇帝驾崩,没?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