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9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9部分阅读

贪赃枉法行为惩罚严厉。他在当皇帝的初期,内外群官,多由他自己选任;如干不完他交办的事,尚书一类的近臣常被拉到面前棍打鞭抽,以至于使得“群臣莫敢正言”,尚书令申徒嘉极谏不听。他认为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州郡官吏多不称职,稍有过失,即行罢免,结果造成州郡官吏更换频繁,疲劳于道路;官吏们心怀恐惧,争相媚上,虚报政绩,以求声誉。建武六年,执金吾朱浮上书指出这个问题,此后刘秀对州刺史、郡太守的更换采取了缓慢慎重的做法。

    六、三后轩轻太子易人

    同所有的皇帝一样,刘秀当皇帝后同族、亲戚都要大沾其光。凡是同族中随同起兵的族父、族兄们,非封王即封侯。叔父刘良封赵王;大姐刘黄封湖阳长公主;三妹伯姬封宁平长公主;被刘玄杀了的大哥刘纟寅追谥为齐武王,刘纟寅两个儿子,一封齐王,一封鲁王;在小长安战役中死去的二哥刘仲追封为鲁哀王,二姐刘元追封为新野长公主。刘秀的母亲樊娴都老太太是湖阳县人,卒于起兵前夕,湖阳樊氏一家封了五个侯;刘秀的外祖父樊重,刘秀是否见过,史无明载,追爵谥为寿张敬侯,在湖阳专为立庙。总之,舂陵的刘氏家族及亲戚们一切都荣耀得很,光彩得很。

    刘秀生了11个儿子,有4个是皇后郭氏所生,美人许氏生了1个,皇后阴氏生了5个。刘秀于建武二年立郭氏为皇后,郭氏子刘疆为太子,阴氏为贵人。建武十七年,废郭氏,立阴氏为皇后,十九年废郭氏子刘疆,立阴氏子刘庄为太子。

    阴氏,就是南阳新野的阴丽华,是刘秀多年梦寐以求的美人。更始元年六月,刘秀经昆阳之战成了大英雄,与阴丽华结了婚。这年刘秀29岁,阴丽华19岁。九月,刘秀要去洛阳任司隶校尉,暂把阴氏送回新野。十月,刘秀又被派往河北。次年春,大约二三月间,刘秀又在真定娶郭氏,而且“有宠”。郭氏,名圣通,真定国槁县(今石家庄市东南)人,是当地著姓大富豪。当时的刘秀既需要贵族势力的支持,又需要富豪的钱粮援助,故娶郭圣通为妻。第二年(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刘秀住进了洛阳宫以后,就派人把阴氏接到洛阳。次年二月策立郭氏为皇后,阴氏为贵人。

    刘秀和阴氏在一起的时候最多,有时出征也带着她,汉明帝刘庄就是建武四年阴氏随刘秀出征彭宠到达元氏时生下的。刘秀最喜爱的儿子是阴氏生的刘庄,经常带在身边。这些不免引起郭氏的嫉妒和担心。刘秀就指责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骂她就像鹰隼一般凶狠。当刘秀的统治完全巩固了以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十月,终于把郭氏废掉,换上了他最喜爱的人阴丽华为后。郭氏的被废给太子刘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他惶恐不安,一再要求辞掉太子,与别的弟兄平等,经常托朝臣和弟兄们向父亲转达心愿。起初刘秀不许,拖了一年多,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把他与已被封为东海王的刘庄换了位置。刘秀对他有歉意,加大了他的封土,给了他不少超出诸王的待遇。

    刘秀对贵戚的过分行为有所约束,一般能够理智对待。司隶校尉鲍永、都事从官鲍恢抗直不避豪强,敢于弹劾贵戚的恣纵行为,曾弹劾刘秀叔父赵王刘良仗势呵斥京官为“大不敬”,刘秀借此告诫贵戚们应当约束自己,“以避二鲍”。刘良临死时,刘秀去看他,问他有什么要说的话。刘良说他没有别的话了,只有一件事,他的朋友怀县李子春犯了罪,县令赵熹要判他死刑,希望能保住他的命。刘秀说:“官吏执行法律,我不能徇情枉法。另说别的愿望吧。”刘秀大姐湖阳公主的奴仆大白天行凶杀人,躲在公主家中,官吏不能捉捕。洛阳县令董宣听说公主要出夏门(洛阳城北面最西头的门),杀人的那个奴仆驾车,就在夏门外万寿亭截住车子,把公主数落一通,当面杀了那个奴仆。公主立即回宫告到刘秀那里,刘秀大怒,把董宣召来,要当面打死。董宣说:“要求允许我说一句话再死。”刘秀说:“你想说什么?”董宣说:“靠着陛下的圣明大德,汉朝才得到中兴。现在放纵奴仆杀人,将怎么治理天下?我不用打,还是自己死吧。”说着就把头撞到柱上,血流满面。刘秀赶紧要小太监抱住他,让他给公主叩个头消消气。董宣坚决不叩,刘秀就要人按着脖强叩,董宣就两手撑地,最终也不低头。湖阳公主不满地说:“文叔当平民百姓时,经常藏匿逃犯,官吏不敢上门追捕。如今当了天子就不能在一个县令身上施加一点威严?”刘秀笑着说:“这就是天子与平民百姓不同啊。”刘秀奖励了董宣,给他加了一个“强项令”(意为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的美名。后来刘秀一直记住这个县官。董宣当了5年洛阳令,74岁时死在任所。刘秀派专人临视,见他家中一贫如洗,只有一块布盖着尸体,妻子对哭,刘秀伤情地说:“董宣廉洁,死了才知道!”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刘秀在洛阳南宫前殿逝世,临终遗诏说:“我无益百姓。丧葬,一切都要像孝文皇帝那样,务从约省。刺史、俸禄两千石的官吏,都不要离开城郭,也不要派官吏来吊唁。”

    第十九章 明帝刘庄

    一、子以母贵策储继位

    汉明帝刘庄,幼名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建武四年(公元28年),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东海公,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晋爵为王。建元十九年(公元43年)策命为太子,并改名庄。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继位,为东汉第二代皇帝。不过,刘庄的太子身份及帝位却并非轻易得来。

    汉明帝刘庄本是光武帝刘秀的四儿子,在其上有长子刘疆。刘庄由新野的阴丽华所生,后者则是定恭王的外孙女郭氏所生。在这两个女人之间,刘秀倾心的是阴丽华,然当这时阴丽华没有生育,郭氏却有了一个男孩。考虑到传宗接代的责任,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立郭氏为皇后,立阴丽华为贵人。同年,刘疆被立为皇太子。

    天下还未平定,刘秀率军征讨彭宠。阴丽华也随军远征。在行军途中,阴丽华怀孕了。在元氏,阴丽华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明帝刘庄,当时起名叫刘阳。这一年,是建武四年(公元28年)。

    刘阳因是阴丽华所生,所以很得刘秀的宠爱。少年时代,他从经学大师桓荣学习,10岁时,就能背诵和理解古典名著《春秋》。刘秀觉得儿子很了不起,简直是神童。而较早地在光武帝身边学习和观察政务活动,又增加了刘阳的才干。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令检查天下的垦田和户口,并命令刺史、太守们逐一汇报。到汇报这一天,12岁的刘阳站在刘秀身后,观察上报官吏的神色。刘秀仔细检查着文书,翻着翻着,在陈留县的吏牍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刘秀莫明其妙,问下面的官吏们,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站在刘秀身后的刘阳得到父亲的准允,站出来说:“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陛下的亲戚多居住于此。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负责检查的官员们不敢多问。”刘秀恍然大悟,惊叹12岁的孩子有如此锐利的眼光。于是有了以刘阳为帝位继承的打算。

    这时,郭后由于失宠,亦增加了怨恨之情,时时讽刺阴丽华和刘秀,更促成了刘秀废长立幼的决心。但皇太子刘疆并没有什么过错,刘秀决心先废黜郭后再说。于是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以“怀势怨怼,数违教令”的罪名,废黜了郭皇后,另立阴丽华为皇后。皇太子刘疆觉得母亲被废,大势已去,不得已上书刘秀,请求让位,出镇藩国。刘秀因为刘疆毕竟没有过错,不忍心批准,刘疆又拜托亲近大臣,为其表白诚心。刘秀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下诏封刘疆为东海王,东海王刘阳为太子,改名为庄。这一年,刘庄16岁。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逝世,刘庄正式即帝位,是为明帝,时年30岁。

    二、整肃纲纪镇压异己

    刘氏汉家天下在西汉后几位皇帝的时候,大权旁落于外官手中,终于导致王莽专权“新”政。经过王莽改制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动乱,国家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所以光武帝刘秀去世以后,诸王及大臣们前来奔丧毫无法度,朝廷里一片乱哄哄。明帝的兄弟们在宫殿中与明帝并肩而坐,一点也不把这个新皇帝看在眼里。为了树立威信,明帝命令秉性刚直、举止威仪、执法如山的大尉赵熹主持丧事。赵熹不负重托,仗剑入朝,将与明帝坐在一起的诸王请下殿阶,加入到大臣的行列里,以辨明君臣之别。并且整顿宫卫制度,王国官吏不得随便出入宫禁。朝廷的秩序这才逐步安定下来。此外,明帝不论对身边的下级官员还是对三公九卿这些重臣,都监督很严,每有过错,就当面训斥。永平朝的吏治,为后世的史家所夸奖。

    不过,对明帝以第四子的身份继承大统,他的众兄弟们很不服气。明帝的同母弟山阳王刘荆,伪造大鸿胪郭况(郭皇后的弟弟)的手笔,写信给东海王刘疆,劝其举兵以取天下。刘疆是胆小怕事之人,忙将送信的使节和信件原本押送到京城洛阳,交给明帝查办。明帝暗中侦知此信系山阳王刘荆所为。为免激起更大的马蚤动,明帝将刘荆一案秘而不发;对阴、郭二皇后,明帝同等礼敬;对前太子刘疆,明帝也关怀备至,其待遇高于一般的王侯。在人事上,明帝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光武朝太尉赵熹保留原职,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团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增加了政权的稳定力量。与此同时,明帝还发布诏令,赐天下民爵,安顿流民,减免刑罚,照顾鳏寡孤独,最大限度地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

    明帝并非一味采取退让政策。一俟其统治巩固,他就开始严厉镇压反对派,强化自己的专制统治。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发生的楚王英狱,给诸侯王势力一次沉重打击。楚王刘英,是光武帝刘秀与许美人所生。因许美人无宠,所以刘英也受到冷淡,封在僻远之地,封地也很小。当时,佛教渐渐地传入中国,刘英在百般无聊中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数次访求佛法,希望仗佛氏灵光,佑护己身。这一年,有一个叫燕广的人到朝廷上书,弹劾刘英与渔阳人王平、颜忠等借信奉佛教为名,造作图书,图谋不轨。明帝得到报告,马上命令宗正(管理皇族事务的中央官员)派员查证。派出去的官员不久汇报说,楚王刘英招集j猾,捏造图谶,图谋篡位,罪证确凿。请求判处刘英死刑。明帝得到报告,宣布剥夺楚王刘英的王爵,迁往丹阳泾县。刘英行至丹阳,自杀身死。同案犯颜忠、王平在洛阳狱中由于受不住狱吏的严刑拷打,胡乱招供,牵连许多无辜。这些人中,有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护泽侯邓悝、曲成侯刘建等。四人与颜忠、王平素昧平生,互不认识,但明帝这时已把往日对宗室诸王隐忍的仇恨倾注在楚王英狱身上,所以对颜忠、王平所招的人,不分罪证是否成立,一律穷治,下面的官员奉承上意,造成了众多的冤狱。后经侍御史寒朗的谏阻,使明帝顿然清醒,改弦更张,亲临洛阳监狱查核案情,释放无辜千余人,使朝野安定了下来。

    三、躬亲政务内外皆修

    汉明帝刘庄少小聪颖,处处精明。即位以后,他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日,明帝赐给西域使者10匹丝绸,负责登记的书郎误为百匹,并将记录转交给大司农入账。明帝索要记簿查看发现错处后,大怒,急召尚书郎重新进殿,要当场施以重罚,命令左右将其按下,自己手持大棒,狠狠揍去。尚书台的长官钟离意在宫外听说,急急进殿,叩首求情说:“过误乃小失,不足以施重刑。郎官是我的属下,陛下要处罚就处罚我好了,亦足惩戒百官。”明帝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下去。有一天,郎官药崧犯了微小的过失,明帝抄起木棒就要敲打,以示惩戒。在明帝的躬亲政务和严格督责之下,其时纲纪整肃、吏制谨严,诸政颇多绩效。

    当时,黄河的河道南移,改从东宛(今山东境内)入海。由于没有堤防约束,下游常常泛滥成灾。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明帝命令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负责修治黄河。王景、王吴率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先用“堰流法”修成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黄河受新筑堤防的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经过军民共同努力,终于制服了黄河水患。

    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问题上,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恢复,明帝一改光武朝的守势,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永平八年(公元65年),北匈奴骑兵进攻河西诸郡,焚烧城邑,杀掠甚众,以至河西城门昼闭,人民受害不浅。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北匈奴又侵犯河西,而且胁迫西域小国随同入寇。面对北匈奴势力的猖狂侵扰,耿秉上奏说:“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圣王之道。”明帝有志于北伐,十分赞同耿秉的意见。是年,明帝派遣窦固和耿秉出屯凉州(东汉治陇县,今甘肃清水县北),作为经营北伐的准备。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命令诸将率同南匈奴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出塞北征,揭开了东汉政府同北匈奴战争的序幕。这次出征,窦固西出酒泉,在天山(今新疆吐鲁番城北)击败匈奴呼衍王部,追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占据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县)。

    为了巩固军事活动的成果,窦固命令假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到西域诸国开展外交活动。班超和郭恂率领36人,先到鄯善,在鄯善国击杀匈奴派往该国离间的100多名使者,迫使鄯善王声明从今以后依附汉朝,永无二心,并且纳子为质。班超随着质子回到首都洛阳,明帝下诏提升他为军司马,命令其继续经营西域。从此以后,西域遂成中原统一帝国的一部分,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修制守礼崇儒纳佛

    汉明帝崇尚儒学,他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读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校于南宫,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明帝在“五经”之中,又独重孝经,倡导“以孝治天下”,甚至命令期门、羽林的守卫士兵都要背诵孝经。对礼仪制度,明帝也非常重视。他亲自与东平王刘苍讨论,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按等级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车服制度。

    明帝还十分提倡尊师重道。明帝为太子时,曾跟博士桓荣学过《尚书》,即位以后,仍尊桓荣以师礼。桓荣以少傅调任太常,明帝常常亲临太常府中,听桓荣讲课。桓荣的学生们请明帝讲解,明帝谦虚地笑着说:“老师在座,不必问我。”桓荣这时年已逾80岁,常常生病不起,明帝派太医去为其治病。桓荣寿终,明帝亲执弟子礼,作孝服为其举哀。明帝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师生之谊,然而更重要的是其表率作用,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倡导一种尊师重道的风气。

    在汉明帝时期,佛教渐渐传入中土。明帝虽然因佞佛而镇压了刘英等人,但这不过是见机行事,实质上并不一意反对,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传说明帝有一次睡觉,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他正要开口诘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空而起,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明帝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博士傅毅进言:“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即有佛都?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