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10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10部分阅读

窦宪等密谋,企图杀害和帝。和帝闻知风声,也开始做应变准备。由于窦太后专权,和帝不能直接接触国家的行政官员。他所熟悉的、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身边的宦官。其中中常侍郑众,机敏沉着,足智多谋,不附焰窦氏豪强,最为和帝信任。于是和帝与郑众暗中商议,结论是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和帝出其不意,亲临北宫,命令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窦宪党羽射声校尉郭璜、侍中郭举、卫尉邓叠、步兵校尉邓磊,全部处死。又派谒者仆射率兵包围了大将军府,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由于顾忌太后的面子,和帝不愿意公开杀害窦宪,更封窦宪为冠军侯,责其与兄弟笃、景、环都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然后迫令他们自杀。窦氏宗族宾客为官的,全部罢免。太尉宋由因附从窦宪,不得不自杀。这场斗争,开东汉历史上宦官与外戚争权的新局面。为了奖赏郑众的功绩,和帝升任郑众为大长秋。在赏赐臣下时,郑众往往辞让少受,谦虚谨慎,愈益得到和帝的信任。有什么国家大事,和帝往往先同郑众商量,然后再交大臣们讨论,宦官用权就此开始。

    三、喜新厌旧废立皇后

    和帝长大以后,前执金吾阴识的女儿被选入后宫。阴识为光武阴皇后的哥哥。阴氏世为贵戚,再加上年少聪慧,面貌秀丽动人,和帝倾心于她,在永元八年(公元96年),册立其为皇后。然和帝用情不专。不久,前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也被选入后宫。邓氏的祖父为高密侯邓禹,出身于“元功之族”,也为世代阀阅之家。邓氏比阴皇后更加年轻、更加漂亮,特别是性格更加温顺,因此更得和帝的宠爱,被册立为贵人。一次,邓贵人偶感风寒,卧床不起,和帝连忙命令贵人的家属进宫探视,并允许他们自由出入宫禁。邓贵人就此劝阻和帝说:“宫禁重地,陛下为妾竟许外家出入,恐遭物议,妾不敢蒙此厚恩。”和帝不禁赞叹道:“其他人以见亲属为荣,贵人反以为忧,识见真非常人可及!”于是对邓贵人宠爱日深。这引起了阴皇后的嫉妒,发狠“他日我若得志,必使邓氏再无遗类!”而宫中侍女平常受到邓贵人许多恩惠,将阴皇后的话传给了贵人。邓贵人见不容于皇后,流泪说道:“我平常敬奉皇后,小心有加,尚不见容,日后怎能和好相处。与其将来受祸,还不如今日绝命,也可以上报帝恩,中免族祸,死也无恨了!”说毕,要饮药自杀。邓贵人说这番话时,适逢宫人赵玉在旁,慌忙劝阻。事情渐为和帝知晓,对阴后疏远一层外,又加憎恨,遂有了废立皇后的打算。

    永元十四年(公元93年),有人告发阴皇后私为巫蛊,咒诅皇上。和帝令中常侍张慎草草审讯,随即定案,册废阴皇后,令迁居桐宫。阴皇后在桐宫中悲愤难忍,不久死去。废阴皇后以后,和帝想立即立邓贵人为后。邓贵人起初不从,称病不起。然而和帝决心已下,非她莫属,经过几个月的推推让让,邓氏终于即皇后位。

    公元108年,和帝改元“元兴”。同年,在章德前殿去世,享年27岁,在位17年。次年,葬于慎陵,庙号“穆宗”,谥“和帝”。

    第二十二章 殇帝刘隆

    汉殇帝刘隆生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为和帝与邓皇后少子。出生100多天,和帝去世。按照传统,继承皇位的应是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刘胜有病,多年不愈。故先立刘隆为皇太子,接着在当天夜里,襁褓中的刘隆正式即皇帝位。邓皇后也升称邓太后,临朝听政。

    邓太后临朝听政之后,首先针对东汉社会的一些弊端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其一,反对滛祀;其二,邓太后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教化为本,刑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五月,即下诏大赦天下,犯法禁锢者一律释放为平民,以“柔道”治天下。其三,东汉自开国至殇帝八十多年的时间内,宫女入宫不绝如缕,以至宫女如云,造成了“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的局面,并且加重了汉廷的财政开支。邓太后自幼入宫,对此甚为了解,元年六月,一次诏免后庭宫人及羸弱老病即达五六百人。

    邓太后除对一些弊端进行调整、革除外,还十分注意节俭与劝农。延平元年六月,诏令减损膳馐、帷帐、珍玩等耗物费工之物。此后,还下令郡国贡奉仅为原额的一半,御府、尚方、织室所负责的锦绣、冰纨、绮罗、金银、珠玉、玳瑁、雕镂等玩弄之物,一律不再继续造作,从而减省了巨大的财政开支。

    但邓太后毕竟是外戚势力的总代表,在积极治理国家的同时,仍念念不忘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延平元年4月,她将哥哥邓骘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车骑将军,控制了拥有决策权的内朝机构。

    八月,在邓太后忙于发号施令之际,仅做了8个月皇帝的刘隆悄然离世。因其夭折,故谥“孝殇皇帝”,葬于康陵。

    第二十三章 安帝刘祜

    一、内忧外患太后秉政

    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八月,殇帝不幸早夭。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连夜持太后节召刘祜入宫。这一年,刘祜刚满13岁。是为东汉安帝。

    刘祜即位,却没有赶上好时候。内忧外患,百事多艰。首先是河西急报,西域各国不满在班超以后担任都护的任尚的苛政,纷纷叛汉。接着就是羌族起义,这场战争长达11年之久,耗费240余亿,东汉元气大伤。延光二年(公元123年),西部传来消息,北匈奴和车师联兵,进攻河西四郡。大臣们都主张放弃西域,退回玉门关内。只有从边疆回京城汇报情况的敦煌太守张珰力排众议,廷尉陈忠也认为西域和中原的关系已久,轻易放弃就会失去人心,不如在敦煌置校尉,增加河西四郡的兵力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安帝采纳了张珰、陈忠的意见,并派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领500士兵出屯柳中城。班勇到西域后,依靠河西四郡和西域属国的军事支援,击退匈奴,降服车师,使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畅通。边疆多事的同时,国内也灾害连年,人心浮动。在安帝登基的那一年,就有18个郡国发生了地震,41个郡国发生了水灾,28个郡国受风暴和冰雹的袭击。延光三年(公元124年),京城和23个郡国发生了地震,36个郡国发了大水,下了冰雹,人民困苦不堪。

    此时,虽说是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剿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朝臣见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掌握,于是密集一批对此同样不满的官僚士大夫,准备发动政变,杀死邓骘及郑众、蔡伦,废黜太后、安帝,另立平原王刘胜为帝。消息不慎走漏,邓太后迅速反击。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安帝已26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安帝已经成年,请让他独立处理政务。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邓太后一怒之下,将邓康免官,并开除了邓康的族籍。

    不过,在东汉几个得势的外戚集团中,邓氏的表现是比较好的。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当然也包括邓骘,增封了三千户食邑。邓氏兄弟辞让不受,以至于使者来时都躲起来,最后只好作罢。平时,邓氏兄弟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这当然与邓太后对她的家族严格要求有关。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消除皇权和外戚势力的尖锐矛盾。

    二、宦官当道后宫争位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安帝亲政。这时,在安帝周围已形成了|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安帝长期不满受制于邓太后的地位,太后的死对他来讲无异于一次政治上的解放。太后死后不久,有几个以前受过太后惩罚的宫人诬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阴谋废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这一诬告正中安帝下怀,邓悝等被判为谋反罪处死。邓骘因不知情,被免官归郡,受郡县官吏的逼迫而死。因邓骘无罪遇害,大臣们不服。大司农朱宠等仗义执言,为其鸣冤叫屈。为平息官员们的怨气,安帝又假惺惺地谴责州郡官员,并命令妥善安葬了邓骘。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又一次得势。安帝封江京为都乡侯,封李闰为雍乡侯。安帝|乳|母王圣及其女儿伯荣更加受到宠爱,生活奢侈,贪污受贿,随便出入宫廷,干预政事,无恶不作。伯荣有一次到甘陵去,沿途前呼后拥,郡县官员夹道迎送。甚至有的郡守和王侯迎着伯荣的车子叩首行礼。

    这时候,官僚集团与宦官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杨震为代表的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安帝约束、惩戒飞扬跋扈的宦官,但安帝总是置之不理。而被揭发的宦官们则乘机诬告,最终整死了正直的杨震。

    就在内忧外患四起之时,皇宫中为争夺帝位继承权又开始了殊死的斗争。安帝的阎皇后多年不育,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安帝立宫人李氏所生之子刘保为皇太子。李氏在此以前已被阎皇后鸩杀。阎皇后怕太子继位以后会追究杀母之仇,处心积虑地要将刘保除去。阎皇后与樊丰等宦官连结一气,先将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定成死罪,除去太子的羽翼;然后又向安帝进谗言,说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安帝宠爱阎皇后,于是有废立之心。太子的废立要经大臣们讨论,大将军耿宝秉承阎皇后意旨,力主废黜刘保。太常桓焉、廷尉张皓反驳说:“人生年未满15,过恶尚未及身。望陛下为太子选德行高操的师傅,辅导以礼义,自然行为有方。”只是安帝并不觉悟,竟废黜了刘保,另封他为济阴王。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安帝在南巡途中去世,在位20年,终年32岁。当年,葬于恭陵,庙号“恭宗”,谥号“安帝”。

    第二十四章 顺帝刘保

    东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安帝在巡游途中去世,11岁的刘保继位,是为顺帝。

    刘保本是安帝和其妃子李氏的儿子,曾被立为皇太子。因皇后阎氏无子,害死李氏,又寻机废刘保太子位。安帝死在出游途中,随行的阎皇后及其兄弟怕朝中大臣拥刘保为帝,故密不发丧,回宫后安排好诸事,才宣告消息。而此时,邓氏兄弟已经遵照阎后与宦官们密谋的决定,派人迎立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北乡侯刘懿为帝。

    北乡侯立为皇帝后就有病,并且总不见好。宦官、中常侍孙程对济阴王刘保谒者长兴渠说:“济阴王刘保是先帝的嫡亲儿子,本来没什么过错。因为先帝听信谗言,才被废黜。如果北乡侯死的话,我们联合起来,共斩江京和阎显,事情肯定成功!”不久,北乡侯死。阎太后等将消息封锁起来,不让大臣们知道,秘密挑选其他王子继承帝位。为防止意外事变,他们又把宫门关闭,并派重兵把守。

    大臣们虽然不知底细,可瞒不了宫中的宦官。孙程等十几人在宫中德阳殿秘密聚集,举行宣誓仪式,每人割去一片衣服,决心同心协力,共举大事。两天后的晚上,孙程等又在崇德殿讨论了一次,决定立即动手。于是抽刀杀向章台门。他们杀死亲阎氏宦官,独留下老资格的宦官李闰,把刀搁在他脖子上,说:“现在我们迎立济阴王,不准三心二意。”李闰觉得也没有反对的必要,只好说:“行啊!”于是孙程等扶起李闰,一齐到西钟下迎接济阴王刘保即皇帝位,是为顺帝。这一年,刘保11岁。第二年,改元“永建”。

    得手以后,顺帝立即带领尚书令、尚书外仆射到南宫,登上云台,召集公卿百僚,并命令虎贲、羽林军士严密把守南、北宫诸门。太后兄弟阎显等得到消息,但终因无援,只好束手待毙。顺帝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派使者到阎太后那里夺取到玺绶,又派侍御史去逮捕阎显和他的弟弟城门校尉阎耀、执金吾阎晏。阎氏兄弟被捉后全部诛死,又将太后迁往离宫。至此,顺帝清除政敌的行动告一段落。

    孙程等因有拥立之功,封侯食邑。顺帝登基后,逐渐疏远了孙程等人,信任另一个宦官张防,重大事情先同张防商量。张防靠顺帝的信任,卖弄权势,违法乱行。司隶校尉虞诩不畏权势,收集了张防的罪状,上书弹劾。可是奏章到了顺帝那里,总没有下文。孙程得知其事,也忙去请见顺帝。孙程对顺帝说道:“陛下同我们准备起事的时候,认为j臣是国家的祸害。现在即位了,反而重蹈先帝的覆辙!司隶校尉虞诩为国尽忠反被拘系,中常侍张防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罪行为天下人共知,陛下倒认为他是忠臣。现在星象有变异,说明宫中有j臣。应立即把张防抓起来,这才符合天意!”这时,张防就站在顺帝后面,孙程大声喝道:“j臣张防,还不快下来受缚!”张防知道孙程的厉害,不得不离开顺帝,走往东厢。顺帝因孙程有拥立之功,慑于他的余威,只好将张防发配到边远地区。

    但是,身为皇帝,总不能受制于这些宦官。过了不久,顺帝以“争功”的罪名,全部罢免了参与拥立的孙程等19名宦官,把他们统统赶出了京城洛阳。过了两年,顺帝念及孙程等的功劳,又把他们召回洛阳。孙程官拜骑都尉,没有实权。最后死在洛阳。

    顺帝亲政以后,内忧外患不断。永建三年(公元118年),洛阳发生地震,汉阳地陷裂。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洛阳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其他12个郡国也发生了蝗灾。以后风、涝、水、旱时有发生。顺帝朝的经济形势不好,政治上也日益腐败。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平息了10多年的羌族起义又爆发了。起义爆发后,顺帝连忙下令,集结了10多万大军前往镇压。这次战争延续了15年之久,到冲帝永嘉元年才结束,耗费80多亿。参战的将官们放纵无忌,贪污军饷,中饱私囊。而士兵们受尽虐待,吃尽辛苦,白骨相望于野。

    对羌族的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政治腐败激起人民更大的不满。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开始,广陵、江夏、南郡、益州、徐州等地开始爆发小规模的人民起义。这些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永建六年(公元131年),顺帝想册立皇后。这时后宫贵人受宠爱的有四人,顺帝不知选哪一个好。这时梁商的女儿梁妠选进宫为贵人,常被顺帝招去侍寝。招的次数多了,梁妠推辞说:“希望陛下像天下雨那样遍洒甘霖。”顺帝认为梁贵人很有德行,更加宠爱。第二年,册立梁妠为皇后。梁商本来官拜屯骑校尉,这次又跟女儿沾光,加位特进。不久,又拜执金吾。过了两年,又晋升为大将军。

    相应地,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进一步尖锐起来。宦官和外戚在宫廷内部斗争中相继得势,阻挡了以通经入仕为主要阶梯的官僚、士大夫们的晋升之路。汉安元年(公元141年),大将军梁商死,梁冀继其父亲大将军位。汉安二年(公元142年),顺帝派侍中杜乔、光禄大夫张纲等8人分行州郡,考察政绩,劾拿贪官污吏。张纲出了京城,行到洛阳都亭,将车轮埋于地下,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于是折回头上朝弹劾梁冀贪污放纵,不忠于君,共列了15条罪状。这时梁皇后正受到宠爱,梁氏姻亲满朝,形成一个政治集团。顺帝知道张纲所言皆是事实,但却不处理梁冀。这时,到地方上去巡行的其他7个人所举报的贪污案件,也都与梁氏有关。梁冀恨透了张纲等人。恰巧这时广陵(今江苏扬州)发生了农民起义,梁冀趁机举荐张纲为广陵太守,把他赶出了京城。

    建康元年(公元114年),在内忧外患中,顺帝逝世,在位19年,?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