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44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44部分阅读

。他们既有实力,又有影响,一旦起兵,杨坚根本无法控制。因此,在还没有公开宣帝的死讯时,杨坚便借口召他们回到长安,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印符。五王与雍州牧毕王宇文贤联系,请他起兵。但宇文贤很快就被杨坚击败。杨坚明知是五王从中捣鬼,却假装不知,并允许他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此安定他们。五王看到外面指望不上,便寻找直接刺杀杨坚的机会。有一天,赵王宇文招借口请杨坚吃饭,安排亲信卫士手持兵器守护左右,并暗伏兵士于后。杨坚到后,所带随从均被挡在外面,只有杨弘与元胄跟进去,并且只准坐在门口。元胄看出势头不对,便说:“相府有事,丞相不宜久留。”催杨坚赶快脱身,并强行拉杨坚离开座位,赶快出门,护送杨坚回到相府。杨坚赏赐给元胄大笔财富,并以谋反罪杀死宇文招、宇文遒,其他三王也很快被除掉。至此宇文氏的势力基本被消灭。

    然后,杨坚宣布废除周宣帝时的严刑峻法,停止洛阳宫的营建,以此取得广泛支持。这样,杨坚在京师的统治已基本稳固。

    杨坚以外戚专权,引起北周一些地方势力的不满。杨坚本想寻找种种借口,逐步用自己的亲信去控制地方,把原来的将领召回京师,或杀或用,就可兵不血刃地控制全国局势,但都没有成功。杨坚执政刚一个月,尉迟迥便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发难,王谦在益州起兵,司马消难在郧州(今湖北安陆)起兵,局势异常严峻。杨坚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政治优势拉拢地方将领,对反对者进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控制的全部军队,经过半年的战争,三方武装反抗被全部平定,杨坚控制了北周政局。

    从辅政之日起,杨坚要做皇帝已是公开的秘密。在平定三方武装反抗的过程中,杨坚又为铺平做皇帝的道路采取了下列措施: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废左、右丞相设置,不久改称相国;让自己的长子杨勇出任洛阳总管、东京小冢宰,监督东部地方势力;杨坚由随国公改称随王,以20州为随国,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为进一步宣扬自己的家世,追封曾祖杨烈、祖父杨祯、父亲杨忠;为进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响,废除所有对汉人的赐姓,令其各复本姓,这一措施得到汉人的普遍拥护。

    至580年底,杨坚做皇帝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581年正月,杨坚派人为周静帝写退位诏书,内容极称杨坚功德,希望杨坚按照舜代尧、曹丕代汉献帝的故事,接受皇帝称号,代周自立。诏书由朝廷大臣捧着到随王府送给杨坚。杨坚假意推辞,经过朝廷百官的再三恳求,杨坚才接受。仪式结束,杨坚穿戴上早已准备好的皇帝服装,在百官簇拥下坐上皇帝的宝座。

    杨坚由继承父亲的随国公起家,进称随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国号定为随。他又感到随字有“辶”,与走同义,似乎不太吉利,便改随为隋,改元开皇,仍以长安为首都。

    三、革旧图新偃武习文

    杨坚做皇帝,就要建立杨氏天下。他首先追谥其父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母亲吕氏为元明皇后;以正妻独孤氏为皇后,长子杨勇为皇太子。为吸取宇文氏没有强根固本的教训,杨坚封杨氏诸弟和众子为王,并各掌一州,兼管周围各州军事,又都配备亲信重臣辅佐,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杨坚是在刘昉、郑译等人拥戴下控制朝政、并取周自代的,但这些人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况且在杨坚称帝后,刘郑等多恃功自傲,总想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权力。杨坚要真正治理国家,就必须彻底摆脱这些人的干扰,以免他们以后再跟自己捣乱。这些人逐步被疏远、罢免或杀头。杨坚以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李德林为内史令,韦世康为礼部尚书,元晖为都官尚书,元岩为兵部尚书,长孙毗为工部尚书,杨尚希为度支尚书,杨惠为左卫大将军。后来又提拔了具有军事才能的杨素和有经济头脑的苏威等人,组成了自己的领导核心。

    杨坚在杨氏天下基本稳定、政治机构大致完善后,接受高颎等人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北周官制多模仿《周官》设置,既乱且滥。杨坚接受崔仲方的建议,恢复汉、魏旧制。设三师、三公及五省。三师不掌实权,不置官署,只是给予德高望重者的荣誉职衔。三公虽置僚属,有参预国家大事的责任,但也只是顾问性质,没有实权,也不常设。五省才是真正的权力机关。其中,内侍省是宦官机构,主要掌皇宫中琐事。秘书省掌国家图书历法,是比较清闲的地方,二者在政权中不占重要位置。门下省和内史省都是协助皇帝执政的决策机构,掌管机密,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皇帝发布的诏书,签署大臣的奏章,对皇帝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对奏章可以驳回或进行处理。尚书省是主持日常政务的机构。尚书省置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查、升降及调动等;礼部,掌祭祀、礼仪及接待四方宾客;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管理兵籍、军械、军令等;度支(后改称民部,唐时为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都官(后改刑部),掌管法律、刑狱等;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六部始称六曹,由左、右仆射分领。六部尚书分掌全国政务,加强了中央集权,后世遂相沿成例。五省以外,又有御吏、都水二台,及十一寺、十二府,此外还有不少荣誉称号,授给有功的文武官员。

    隋建国以前,地方官制极为混乱。580年,北周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全国有211州,508郡,1124县。“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造成极大的财政浪费。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杨坚下令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又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了一大批冗官,既节省了开支,又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两级制也成为后世定式。

    北周末年,地方势力长期威胁中央政府,杨坚专权,也引起地方上的武装反抗。为有效地控制地方,杨坚规定:九品以上官员全部由吏部统一任免,每年都要接受吏部的考查;后来又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换地方,避免发展为割据势力;县佐不能任用本郡人,以免豪强地主把持地方行政。地方政治的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

    北周的刑律残酷而紊乱。杨坚下令制定《开皇律》,废除了枭首、车裂等残酷刑律,只保留律令五百条。刑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等。并规定只要不是图谋推翻杨氏政权者,不得诛连九族。《开皇律》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为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农民往往虚报年龄,以求躲过纳税年限;豪强地主占有大量依附人口,也想方设法不报户口。为扩大财政来源,开皇五年,杨坚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也称“输籍法”)两项措旋。前者即严格核对户口,实行户籍制度。这一年就检查出成丁男子443万人,并把1641500人编入户籍。根据各家资产情况,从轻做出缴纳赋税的标准,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地方官吏也难以随意增减克扣,更重要的是把大量依附人口从豪强地主的荫庇下吸引出来。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检查,重新制定“定簿”,收获后即以此征收。这两项措施使国家掌握的人口剧增,增加了财政收入。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每个成年男子可以分配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成年女子分配露田40亩,奴婢与一般农民分田数量相同。均田法又规定:京官一至九品都可得到1~5顷的职分田,收入作为俸禄,免官则交出土地;各级行政机构都可耕种一定的土地,称公廨田,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这种办法节省了大笔财政支出,也就变相增加了国家的实际收入。整个隋朝,国家的仓库都堆满着粮食和绢帛,呈现经济繁荣的景象。

    隋代对农民的赋役征收主要是租、调和力役。它规定:男女3岁以下为黄,4~10岁为小,11~17岁为中,18至60为丁,60以上为老。负担国家赋役的主要是丁。一对成年夫妇每年要交纳粟3石,即租;种桑养蚕地区每年交绢1匹(相当于4丈)和绵3两,种麻织布地区每年则交布1端(相当于5丈)和麻3斤,即调。没有结婚的单身成年男女可交租调规定的一半。成年男子每年为国家服徭役1个月,称“力役”。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又规定成年男子的力役,50岁以后可以交纳布帛代替,称庸。租庸调制一直影响到唐代。

    为便于把潼关以东地区的粮食、布帛运到首都,开皇四年,杨坚命当时的“巧匠”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广通渠。广通渠的开凿,也为两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条件。

    魏晋以后,国家分裂,币制非常混乱,影响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杨坚建国后,下令改铸五铢钱,废除其他古币和私人铸币,只准五铢钱流通,又统一了度量衡,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突厥原是活动于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后来东迁,在蒙古草原活动,北齐、北周时经常侵扰内地。杨坚初执周政,即采取和亲政策,努力缓和双边关系。杨坚代周,突厥大举南侵,攻掠今甘肃和陕北一带,被杨坚派杨弘、高颎等在开皇二年率兵击败。为阻止突厥的南下马蚤扰,杨坚三次征发民伕修筑长城,并加强防御。不久,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发展,东突厥逐渐南附,接受隋朝的控制,北部边防渐趋巩固。

    对长期依附北周的后梁,杨坚一开始采取笼络政策,当经济和军事实力有较大发展并对统一江南做好了准备后,杨坚就不能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内再存在独立王国。开皇七年八月,杨坚征召后梁帝萧琮到长安,将其软禁,并派兵灭掉梁国。

    杨坚建隋后,即开始做统一江南的准备。在巩固了内部、缓和了与突厥的矛盾和灭梁之后,开皇八年秋,杨坚共发兵518万,东起海滨,西至今四川,在整个长江沿线水陆并进,向陈发动大举进攻。这时,陈总有兵力不过10万,而君臣仍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在隋的全面进攻之下,后主陈叔宝及文武百官全部做了俘虏。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由杨坚再次统一。

    隋初仍沿用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战士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受地方州县辖制。灭陈之后,战争已基本结束。为把府兵变成国家的纳租对象,开皇十年,杨坚对府兵制进行了较大改革:所有军人,户籍全部划入当地州县,土地分配和赋役征收与原来的农民完全一样,只是他们仍有军人的职责,受军府管辖。这种兵归于农、兵农合一的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加强了政府对军人的控制,这一制度到唐代仍然沿用。

    同时,杨坚为稳固自己的统治,下令除边疆和京师守卫军队以外,其余的兵器等军事装备立即停止制造,民间兵器全部销毁;军人子弟应尽力改从学文,要把尚武之风改变成习文之气。

    四、猜忌功臣佞信佛道

    杨坚代周建隋,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北抚突厥、南灭陈,完成全国统一,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同时,杨坚又有非常平庸鄙陋的一面,猜疑、苛察、喜怒无常、迷信佛道,不学无术、废除学校等等。

    杨坚做皇帝,是使用了阴谋诡计,由独揽朝政发展为取周自代。他的经验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周静帝年龄幼小、宇文氏又没有有效地控制大权的机会。因此,杨坚在使宗亲、亲信把持大权的同时,极力加强自己个人的专制统治,对朝廷百官、特别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对他们的言行密切注意,惟恐他们也走自己的道路,颠覆杨家的天下。杨坚在建国初期成功地排除了曾对他做皇帝立下汗马功劳、但实际没有治国能力的刘昉、郑译等人,使用了高颎、苏威、李德林等一批真正能帮他治理国家的人材,给予他们高官厚爵,但他们又引起了杨坚的猜疑。至杨坚晚年,开国功臣、平定三方武装反抗的地方将领、南平北抚的文武大将、帮他在中央主持一系列改革的重臣已所剩无几,或遭杀戮,或被废弃,他们大部分都没有明显的恶迹,只是充当了杨坚猜疑的牺牲品。

    梁睿本是北周旧臣,在征讨王谦时有大功,出任益州总管。只因他在益州颇得人心,杨坚便怀疑他有发展地方割据之意。梁睿也深知杨坚怀疑自己,便主动辞去益州总管的职务,到长安去做京官,接受杨坚的直接监督,但终逃不掉免官的命运。

    王世积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迟迥和灭陈时,数有大功,进位上柱国。王世积亲眼看到许多功臣被杀,从此嗜酒如命,不参预任何政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杨坚征辽东,以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回师后任命其为凉州总管。这时,王世积的一个亲信皇甫孝谐犯罪,被官府缉捕,投奔王世积,王世积没有接受。皇甫孝谐被捕,判以发配,为报复王世积不肯包庇,诬陷王世积谋反,杨坚明知并无任何根据,仍下令处死王世积。

    虞庆则也是北周旧官,因在安抚突厥和灭齐中曾立大功,颇受杨坚赏识,位至尚书右仆射,成为除皇帝外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开皇十七年,海南人李世贤叛乱,杨坚指名要虞庆则为行军总管。在回师途中,虞庆则曾指着一个地方说:“若在这里有一个合适的人驻守,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便难以攻破。”虞庆则妻弟赵什柱回京告他谋反,杨坚便趁机杀死虞庆则。

    高颎是杨坚较早笼络为心腹的一个。高颎父本是独孤信的部下,被赐姓独孤氏。杨坚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故杨坚和高颎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杨坚代周,高颎是高参;杨坚做皇帝,高颎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是掌实权协助杨坚治国的第一号人物;政治、经济改革的许多重大决策,杨坚都得之于高颎高颎是杨坚长期依赖的亲信,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杨坚对高颎非常信任,常把高颍比作镜子,说他可以矫正自己的过失;有人说高颎的坏话,一律不听,甚至治告状者的罪;封官职、爵位都到极限,赏赐的财物更无数。但至开皇末,杨坚对长子杨勇越来越不满意,准备把帝位传给次子杨广,但高颎不同意,双方产生了矛盾。杨勇的女儿是高颎的儿媳妇,若杨勇继位,高颎则是地位显赫的皇亲国戚。杨坚是以外戚身份谋取帝位的,故对此非常敏感,认为高颎坚持让杨勇做皇帝,实是想步自己的后尘。后以王世积之事株连高颎,便罢免了他的左仆射职务和上柱国勋衔。有人告高颎有谋反迹象,杨坚没做任何核实,就认定为真,只是不愿落个连续杀戮功臣的名声,才没有杀死高颎,而剥夺了他的全部官职,贬为平民。

    杨坚经常使人四处查访,凡稍有过失者,都要加以重惩。刑部侍郎只因太想升官,在一次上朝时穿上了一条红裤子,杨坚把红裤子的含义理解为避邪,上朝穿避邪的衣服显然是把皇帝看成了邪,马上下令推出去杀头。当时任大理寺丞的赵绰提出异议,认为根据法律不该杀头。杨坚说:“你可惜他,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吗?”又有一次,时值某月初一,在上朝时有个别武官的衣服与佩剑穿戴得不整齐,杨坚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尊。他没有直接向武官问罪,而是责备专管弹劾大臣的御史为什么没有当场对他们提出弹劾,便命令杀掉御史。谏议大夫毛思祖出来劝阻,也被当场杀头。为禁止官吏受贿,杨坚还派人私下四处行贿,一旦有人接受,便马上处死。

    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杨坚在宫廷中长期放着仗棒,稍不如意,则当场施以杖刑,有时一天就要打好几个人。杨坚还常嫌持杖者下手过轻,怀疑他们手下留情,便要推出杀头。故宫廷中常有人死于杖下。高颎等人都曾提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廷非决罚之地”,建议宫廷不设杖棒等刑具。杨坚一度废去杖棒,但他想打人时,用马鞭抽打感到不过瘾,很快又把杖棒放入宫廷。百官犯法本应交大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