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皇帝全传 > 中国皇帝全传第52部分阅读

中国皇帝全传第52部分阅读

    玫纫槎ǎ诒菊蛉妨4又啤4罄哪辏u?79年),田承嗣死了后,田悦继位,李宝臣要求朝廷加以任命,承认田悦的继承权,得到了代宗的允许。现在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继位,也请朝廷认可。但德宗想革除旧弊,回绝了李惟岳的要求。田悦替李惟岳代请,也不得允许。于是,田悦、李正己、李惟岳联合起来,为争取传子制,出兵与朝廷作战。德宗调京西兵士12000人守关东,又任命李怀光兼朔方节度使,大发各路兵讨伐叛军。这是一次对朝廷与藩镇力量对比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可是德宗并没有制定好切实可行的用兵计划,也不设统兵元帅,诸将由朝廷亲自指挥。结果接连失败,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建中二年,田悦进攻邢州(今河北邢台县)和临伾县(今河北永年县西)。唐将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将李晟大破田悦军,田悦夜遁,退屯洹水县(今河北大名西南),淄青军在东,成德军在西,首尾相接,互相呼应。唐将唐朝臣大破魏博、淄青军于徐州,江、淮漕运又通。建中三年,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又大破田悦军,田悦只带领残兵败将1000多人逃回魏州,守城自保。淄青镇李正己死,他儿子李纳袭位,继续与朝廷为敌,结果,被唐军打败,逃回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唐德宗令卢龙节度使朱滔攻成德李惟岳军,李惟岳军大败逃回恒州。李惟岳部将王武俊杀李惟岳,投降朝廷。但这一时的失败,并不能改变割据者的野心,也不能改变分裂已久的形势。这一战争还没有结束,立即又发生了又一次战争。

    德宗任命成德降将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二州都团练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使观察使。分给朱滔德、棣(今山东惠民东南)二州。这个措施,目的是分散旧成德镇的力量。然而各方反应都不如朝廷预期,王武俊自以为功劳最大,地位反比张孝忠低,不肯接受朝命。朱滔想要深州而未遂,心怀不满,于是仍在深州驻兵,拒绝将深州交给康日知。王武俊、朱滔反叛,并与田悦、李纳联合,叛军的声势又振。朱滔遣人密约朱泚同反,这件事被马燧知道后报告了德宗。朱泚当时镇守凤翔,德宗把他召回长安,派宦官监视。马燧等攻魏州,朱滔、王武俊救魏州,德宗命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前往助战。李怀光击破朱滔军,王武俊又击败李怀光军,唐政府军被迫撤至魏县(在魏州城西)。唐军与叛军出现了相持的局面。不久,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朱滔为盟主。诸王约定相互支援,以求永保其占据的土地。朱滔等向淮西节度使(驻蔡州,今河南汝南)李希烈劝进,李希烈接受推戴,先自称天下都元帅。李希烈的军队四处掠夺,其小股军队一直打到洛阳附近,战事从河北一直蔓延到河南。

    建中四年,李希烈围襄城(今河南襄城)。德宗命宣武军节度使李勉率将兵10000人救襄城,并亲派3000人助战。李勉上奏德宗说,李希烈的精兵都在襄城,而其驻在许州(今河南许昌)兵力空虚,使两部救兵袭许州,襄城围自解,李勉并据此已作了兵力部署。德宗见奏报后认为违反诏书,派宦官去斥责李勉。两部救兵离许州数十里,奉诏狼狈退回。许州守兵追击,唐军大败,死伤过半。李勉分兵4000人助守东都,被李希烈截断后路,不得退回。这都是德宗指挥失误的结果。宣武军本来是唐军对抗李希烈叛军的主要力量,从此不振。襄城愈益危急,德宗抽调关内诸镇兵救襄城,结果又爆发了泾原之变。

    建中四年十月,德宗发泾原之兵,东救襄城。泾原兵5000人被调路过京师,士兵们冒雨前来,冻馁交迫,到了京师,满以为能得到厚赐,遣归家属,没想到只给他们粗饭菜羹,一点赏物也没有。士兵们哗变攻入京城。德宗急率少数家属仓皇出走,有人提醒德宗说:“朱泚曾是泾原军帅,因弟弟朱滔叛乱,被召到京师,今乱兵入京,若奉他为主,势必难制,不如把他召来一块走。”德宗只顾逃命,哪管那许多。路上遇到司农卿郭曙、右龙武军使令狐建二人,率所部约500人随行。唐德宗在这些人保护下,逃到奉天县(今陕西乾县)。过了几天,左金吾大将军浑瑊来到奉天。唐朝的一部分官员也陆续来到。浑瑊是郭子仪部下的大将,一向有威望。由于他的到来,人心才安定下来。附近诸镇援兵入城,德宗便命浑瑊统率。

    这时,京师中的朱泚,已被叛兵拥立为主。诸镇救襄城兵,有些还没有出潼关,也叛变回西京,投顺朱泚。不久,朱泚便自称大秦皇帝,唐百官大都做了秦官,只有司农卿段秀实等少数官员不愿和朱泚同流合污,并准备诛杀朱泚,结果事情败露,段秀实等反被杀害。朱泚立朱滔为皇太弟,与河北诸叛镇遥相呼应。

    德宗派人到魏县行营告急,李怀光率朔方军回救奉天,李晟也沿路收兵来救,马燧等各归本镇,李抱真仍留河北,这一行动是唐朝的转机。浑瑊坚守危城,使这个转机能够实现。

    朱泚决心攻克奉天城,亲自督战,用全力围攻一个月,仍不能攻克。这时,城中的粮食都吃光了,德宗自己也只能吃些野菜和粗米。浑瑊每日泣谕将士,晓以大义,众军卒虽饥寒交迫,尚无变志。不久李怀光率兵5万人来到长安附近,李晟率兵万余也赶到,其余各路援军也分别到达。朱泚攻城大败,李怀光又击败朱泚别军,朱泚率兵退守长安。

    李怀光性粗暴,从魏县来,一路上说卢杞等人j邪,应该诛杀。卢杞知道后,便对德宗进言,急下令要李怀光速收复长安。李怀光自以为有大功,竟连皇帝也见不上一面,心中忿恨,于是接连上表揭发卢杞等的罪恶。朝臣们也议论纷纭,斥责卢杞。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被迫将卢杞贬为南方远州司马。李怀光逼走卢杞后,因逐走皇帝宠臣内心不安,加上与另一平叛大将李晟不睦,遂有反志,仍屯兵成阳,并与朱泚通谋,准备帮助朱泚再次进攻奉天。德宗知道后,仓皇离开奉天,避往汉中。李怀光反叛使唐朝形势进一步恶化。幸亏李晟的正确指挥,才挽救了危局。

    时李晟率孤军守东渭桥(在长安东北50里),夹在朱泚、李怀光两强敌中间,处境极为危险。他用忠义激励将士,在困境中保持锐气。驻邠宁、奉天、昭应(今陕西临潼县)、蓝田的唐军,都愿接受他的指挥,军威大振。李怀光被迫逃往河中,其士兵或投降唐军,或路上逃散,势力大大削弱了。

    在李怀光逼走卢杞,将要叛变时,唐德宗派人去吐蕃求救兵,允许割安西、北庭地给吐蕃。这二镇一直在抗击吐蕃,德宗竟私自割让。他请吐蕃兵来帮助平叛。是怕唐将帅立大功后不好对付。他命浑瑊率诸军自汉中出击,吐蕃兵20000人来会。浑瑊击败朱泚兵,进驻奉天,与李晟东西相应。吐蕃兵大掠武功县,又受朱泚厚赂,全军退去。唐德宗想用吐蕃兵取长安,听说吐蕃兵退兵,非常忧愁。大臣陆贽劝他要相信将帅,用吐蕃有害无益,又劝他不要干涉前线将士的指挥权。这样德宗才勉强让晟等自主兵权。是年,李晟率兵攻入了长安城,朱泚败走,被部下刺死。是年七月,流亡10个月的德宗又回到了长安。

    德宗回到长安后,吐蕃来求安西、北庭两镇。德宗想召还安西四镇留后郭昕和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割两镇给吐蕃。因李泌等大臣极力劝阻,两镇才得以保存下来。

    三、猜忌功臣贪婪财货

    德宗本来就猜忌功臣,返回长安后,其猜忌之心更不可抑制。吐蕃入寇,多次被李晟击败。吐蕃认为,要取得唐国,必须去掉唐良将李晟、马燧、浑瑊三人。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派兵20000人到凤翔城下,声称是李晟叫我们来的。对这十分拙劣的离间计,德宗却信以为真,怀疑李晟。张延赏乘机毁谤李晟。贞元三年,吐蕃派人向马燧求和,马燧对李晟有嫌怨,附和张延赏,力主求和。德宗乃以和吐蕃为借口,削去了李晟的兵权。又令浑瑊为会盟使,前去会盟。浑瑊一到平凉,吐蕃伏兵四起,浑瑊夺马逃回。马燧虽未被治罪,但已被德宗憎恶,失去副元帅、河东节度使等职。

    李晟遭猜忌,被解除兵权,这件事对武将们打击很大,宰相张延赏辞职,承担议和吐蕃的责任,但君臣相疑,内外分解的状况仍无法消除。德宗任命李泌为宰相后,才使局面稍稍稳定。

    李泌已经历玄、肃、代三朝,对昏君的心理已经摸得够清楚了,他又曾是德宗少年时的老师,因此能够诱导德宗做一些好的事情,清弭一些祸乱,李泌上任后,与德宗约定,要德宗不要害功臣。

    由于李泌说理透彻,态度和顺,又办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得到了德宗的器重。在这个基础上,李泌提出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国),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计划。贞元四年,回纥可汗得唐许婚,愿为唐牵制吐蕃。贞元九年,南诏国也脱离吐蕃,与唐恢复亲善关系。从此,吐蕃势力削弱,不能为害于唐,唐朝的政局稍稍稳定。

    在国内政局比较稳定的形势下,德宗不仅没有做出什么政绩来,其恶政却在发展着。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使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监左、右神策军。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神策大将军柏良器招募精壮代替挂名军籍的商贩,监军窦文场认为可疑,就上报德宗,德宗便撤销了柏良器的职务。贞元十二年,德宗任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宦官便掌握了禁军,宦官掌典禁军成为定制,这对唐后来的政局影响极大。

    德宗在奉天之难中备受穷困饥寒之苦,但并没有取得任何有益的教训,独取得贪财的经验。回到长安后,便专心搜刮民财。德宗贪财,地方官便以进奉的名义讨得他的欢心。有的每月进奉,称月进;有的每天进奉,称日进。谁进奉的财物多,谁就会得到更高的官位。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地方官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贞元末年,宫中需要的物品都由德宗委派的宦官到长安市场上直接采办,这些宦官称为宫市使。宫市使手下有白望数百人,专在市场上抢掠货物。

    贞元二十一年,德宗去世。死后葬崇陵(今陕西泾阳西北40里的嵯峨山),谥为“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

    第二百零四章 顺宗李诵

    李诵,唐德宗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死,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顺宗即位后支持革新,改革弊政。他任命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侍书、翰林待诏王伾为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以前司功参军、翰林待诏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唐顺宗患有中风病,口不能言,便把政事委以亲信二王,朝臣中柳宗元、刘禹锡等名士,也帮助二王议论政事,并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

    王叔文、王伾的改革,首先从废除民愤较大的“宫市”、“月进”、“日进”入手。早在唐德宗时,宦官就经常以为皇宫采集物品为名,对人民进行掠夺,称为“宫市”。而一些地方节度使为了讨好皇帝,不断向皇帝进奉钱财,有的每月进奉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史、幕僚也争相效尤,成为一种时弊。向皇帝进奉的钱财,全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一些地方官吏以进奉为名,中饱私囊,随意向百姓增派赋税,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进奉已成为郡县百姓的沉重负担。到顺宗朝,这种恶习积重难改,甚至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王叔文等人以唐顺宗的名义,下令取消“宫市”和“月进”、“日进”。同时还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降低盐价。这些措施的颁布行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等人还筹划夺取宦官的兵权。五月,以右金吾卫大将军范希朝为右神策统军,充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以韩泰为其行军司马,接管宦官的手中兵权。宦官集团密令自己控制的将领对范、韩进行抵制,群起反对范希朝来统率神策军,结果这一措施未能执行。其他一些地方节度使也对王叔文等施加压力,王叔文当政不久,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就派心腹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提出要完全占领剑南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以扩大自己的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无理要求,韦皋等人对王叔文怀恨在心,事事与之掣肘。许多藩镇怕王叔文限制自己的权力,也制造紧张空气,指责王叔文擅权。王叔文等人的处境日渐危难,革新措施的执行遇到重重阻力。

    顺宗、王叔文限制宦官、藩镇的措施,激怒了许多人,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策动宫廷政变,拥立太子,废除顺宗。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纷纷上表朝廷,攻击王叔文等人,与俱文珍等宦官内外呼应,一些守旧派官员也群起反对王叔文。当年八月,顺宗不得不让太子李纯监国,不久又被迫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所以李诵在位只有8个月。

    顺宗退位后,宦官得势,王叔文、王施被贬逐,王施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所以这一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宪宗带领百官至兴庆宫朝贺顺宗,奉上尊号,称为应乾圣寿太上皇。时隔不久,太上皇李诵病情恶化,死于兴庆宫之咸宁殿,享年44岁。群臣谥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同年秋七月,葬于丰陵。

    第二百零五章 宪宗李纯

    一、削平藩镇一统全境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宦官俱文珍与剑南节度使韦皋等藩镇势力联手,逼迫顺宗传位给太子李纯。在宦官势力的压力下,顺宗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改元永贞。唐宪宗即位时28岁。他力图削平藩镇割据,恢复唐朝的统一,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唐宪宗刚即位,就一反对藩镇迁就姑息的常态。西川节度使韦皋死了,其节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并上书朝廷,请求代韦皋为节度使。宪宗马上命袁滋为西川节度使,征刘辟入朝为给事中。

    自唐中期以来,地方藩镇各拥强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也不入中央。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顺从,事后追认,而不能更改,否则便联兵反叛朝廷。朝中宰相杜黄裳分析这一形势,力主振举纲纪,制裁藩镇,宪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刘辟未当上节度使,便发兵攻围梓州。宪宗力排众议,采取杜黄裳的建议,先拿刘辟开刀。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宪宗命左神策军节度使高崇文等率军讨蜀。高崇文是唐将中名位较浅但有勇有谋的将领。他率军自斜谷出兵,一路严申军纪,斩关夺隘,所向皆捷。自正月出兵,至九月唐军便攻克成都,生擒刘辟,平定了叛乱。

    就在宪宗讨蜀之际,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入朝致仕,留自己的外甥杨惠琳为知夏绥留后,不肯交出兵权,勒兵阻止朝廷派去接任的节度使。宪宗果断地命令河东、天德军出击杨惠琳,平息了杨惠琳的反叛,传首京师。这样,宪宗上台的当年就初试锋芒,取得了同藩镇斗争的初步胜利。

    蜀、夏二地的平定,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量,许多藩镇纷纷请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迫不得已,也请求入朝。宪宗应允,遣使慰抚,并讯问行期。李锜原只想随便表示一下,便一再推延。宪宗果断下诏,征李锜为左仆射,以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李锜遂举兵反叛。宪宗早有准备,随即下诏削去李锜的官爵及其唐宗室的属籍,发兵平叛,不到一个月,叛乱就被平息了。

    然而,平定藩镇势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