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新七仙女 > 新七仙女第43部分阅读

新七仙女第43部分阅读

    了。她究竟读了多少书,谁也无法搞清。

    在山中别墅,她读到了五、六本盲人点字的书。那是在莎莉文老师指导下进行的。那是一些启蒙教材,幼儿故事之类。

    还有一本给印象颇深的《我的世界》。这本书她读过无数遍,几乎把点字都磨得平平的,难以再辨读了。

    书是海伦人生道路上的一盏长明灯。

    而使她沉入书海,专心致志地读书却是在进入帕金斯盲校之后。这所学校,有许多盲人点字书,海伦便发疯似地,一本接一本地读,一本接一本地抄写。

    这些书,毫无疑问成了她日后的宝贵财富。

    在这里,她读到了方典纳的《寓言》、霍桑的《不可思议的故事》、兰姐《莎士比亚故事集》、狄更斯《少年英国史》、《希腊英雄传》、《圣经故事》、《一千零一夜》、《鲁宾逊漂流记》、《无路历程》、《小妇人》、《海地》等。

    随着知识增多,年龄的增大,海伦开始阅读世界名著。

    她在圣经中读到:

    “眼睛看得见的人是暂时的,眼睛看不见的人却是永恒的。”

    这使她大受鼓舞!

    她最喜欢读英国大剧作家、文毫莎士比亚的作品。她读过莎翁许多名著剧本。她感受着莎翁笔下的人物,比如“哈母雷特”。她体会着那些精彩的片段,那些优美的华章。

    她开始明白,莎翁笔下表现的人性美是永恒的,亘古不变的,莎翁作品的典型人物也因此而永垂不朽。

    她常常为莎翁的作品打动,而满眼是泪。

    她还读过莫里哀、亚席内的作品。她十分崇拜雨果、歌德、马克吐温。

    她开始通过书本这个楼梯,站上巨人的肩膀,然后坚韧不拔地向人生的崎岖之路攀登。

    她要登上人类的某一个高峰。

    海伦读书纯粹是为了一种热爱,一种追求,一种渴望。她随心所欲,兴趣而来,随时可读。读书,使她不再孤独。她把自己的心灵交给书本,去和书中的人物进行交流。读到情动处,她会手舞足蹈,或狂喜,或痛哭。

    读书,使她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她开始边读书边写作。她要向另一个高峰冲刺。那奋斗的路上,留下她坚实的足印和辛勤的汗水。

    她自己开始写起书来。

    她认为:“求学不必太急功近利,应该像散步一样,按部就班地从容研究。因为唯有如此吸收的学问,才能像大海容纳百川般既广且深,充分陶冶一个人的心性,变化一个人的气质。”

    第二百集 她是世界和平使者

    第200集

    她是世界和平使者。

    第二百集

    480、她追求世界和平

    海伦是一个世界和平的追求者。在她的一生中,有一半的精力是投入到盲人的福利和反对战争、追求世界和平的事业中。

    海伦先后出版了《我的一生》、《我所居住的世界》、《石壁之歌》等书后,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因而受到社会的如潮如评。作为盲女,她终于跻身于上流社会。虽然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海伦尽管已步入社会中上层,生活已有保障,名声越来越好,但她并没有忘记那些仍然生活在最底层的盲人和穷人。

    她通过数次的穿越美中各地,进行演讲,了解到还有千千万万的盲人,他们在痛苦中挣扎,在黑暗中挣扎,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得不到人们的援助。他们的生活十分悲惨。

    海伦决定通过自己的笔,为他们呼吁;通过自己的卓有成效的活动,为他们呼吁。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海伦便开始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波士顿的康培尔先生,他组织了一个名叫“波士顿妇女工商联盟”的社会团体。该团体以增进盲人福利为宗旨,为盲人的福利事业鼓与呼。也很快就成立了。

    接着,他们成立了一个实验所,专门教育人做些手工艺之类的工作。他们还在波士顿开设了一家专卖店,推销盲人的产品。不久,马萨诸塞州等地也设立了好几家同样的商店。

    海伦决心让盲人走出困境。

    她认为,眼下盲人要解决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如何让盲人学技术学手艺,然后自食其力;一是如何提高盲人的教育水平。

    她认为,应当把世界各地的几种盲文点字方案统一一下,搞出一个通用的新方案来。

    这亲不是异想天开。

    26岁时,海伦由州长推荐,出任了马萨诸塞州的盲人教育委员会委员。

    美国明星报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海伦克勒就盲人问题,提起新闻舆论界的重视,希望他们大力宣传盲人事业。

    27岁那年,海伦走进了明星报社。

    明星报总编辑尼尔逊先生接待了她。

    海伦说:“您能否在贵扳开辟一定的版面,来讨论一下盲童的问题?”

    尼尔逊说:“不行。本报版面有限。”

    海伦并不就此退却。她反复向总编辑尼尔逊先生阐明这一事情的意义。她软磨硬,弄得尼尔逊先生实在说服不了她。这时候,尼尔逊先生答应道:

    “那就先试试吧!”

    大功告成。

    海伦很快写出了几个真实的例子,以说明儿童的盲眼与父母的性病有关,她呼吁社会各界注意这个问题。

    纽约一位著名医学博士提出,“预防孩童失明有新的方法”。他进一步指明说,“盲人约有三分之二是因为出生时眼睛受到病菌感染而失明的。”

    所谓“病菌感染”,指的就是因为这些盲人的父母做了不光彩的事,而染上了不可公布的性病。

    在当时,医生、报纸对此都避而不提。

    这位博士指出:“婴儿一出生就应该做眼睛的消毒,这一点应写在法律上,要有明文规定,有法可依。”

    他还希望媒介大力宣传如何预防儿童感染这种病菌。

    海伦的文章很受报社头头器重,尼尔逊总编将其刊登在明星扳第一版。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

    《仕女杂志》也刊登了类似文章。

    海伦又陆续写了不少文章,都在美国的的报刊上发表。

    《盲人世界》、《盲人杂志》也在这种气候下顺利办了起来。

    海伦还在《教育百科字典》上发表关于盲人问题的论文。

    海伦成了一个大忙人。

    稿约不断,她常常工作到夜半。她还要经常去出席各种会议或演讲。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她学会了当众说话。但仍然十分吃力。

    莎莉文老师带她新泽西州做过一次实验性的演说。

    之后,她常常外出演讲。

    她首先是将手指放在老师的嘴唇上,向台下人说明她可以经由老师的嘴唇的动作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然后她就开始回答听众们提出的新问题。

    她常常是现身说法,以自身为例子,说明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人类的潜能往往就能达到充分的发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她的演讲技巧也在逐步提高。

    33岁那年,她决定:前往华盛顿去演讲。

    在华盛顿,她亲自参加了葳尔逊总统就职典礼。她“观看”了雄壮的阅兵式。

    海伦在华盛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反响强烈。一时间,海伦名声大振,各方飞来邀请函,请她去演讲。她变得更忙了。

    《海伦凯勒》一书第93页这样描述她们当时的情景:

    她们除经常奔走于华盛顿和纽约两地外,还到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等地演讲。

    有一次,她们坐火车到路易斯安那州去,正值洪水刚过不久,铁路仍有不少路段被洪水淹没。她们坐的火车要从水中驶过,洪水冲打着车厢,忽然传来“碰!”一声巨响,乘客们纷纷探头外望,原来有一截粗大的浮木撞在车厢上。水面上漂着许多牛啊、马啊的尸体,令人触目惊心。她们搭乘的那列火车的火车头,竟然拖了一株连根拔起的树木走了好长一段路。

    邀请她们去演讲的有城市里的学校、妇女团体,也有农村或矿区的组织,有时也到工业集中的都市去对劳工团体演讲。

    如此深入各个阶层后,海伦对人生又有一番不同的认识,而且觉悟到自己过去的想法失之天真。

    以往她常常想,虽然自己又盲又聋,可是仍然可以获得相当幸福的生活,可见天下无难事,只要肯认真去做,所谓的命运是奈何不了有决心有毅力的人士的。

    可是她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她之所以能克服许多困难都得力于别人的帮助。与千万其他的盲童相比,她得天独厚,是命运的宠儿,她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里,有疼爱她的父母亲,然后又得到有献身精神的莎莉文老师的高明的教育,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所以她才能幸运地接受了高等教育。

    可是一开始她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她深刻了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环境的影响仍然很大。在看过工业区、矿区中那些贫苦的劳工后,她尤其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一个人所造成的压力。

    她的这种想法逐渐变成一种很深的信仰,不过她并不因此感到悲观,只是更加强了她认为人类应该抱持希望,不断地奋斗,至于那些处于顺境的人更是有义务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1914年1月,海伦首次有机会横越美国大陆作演讲旅行,最令她高兴的是母亲能够与她同行,给她不少方便。母亲喜欢旅行,而她终于有机会让她一览东起大西洋滨、西迄太平洋岸的美国大陆风光。

    演讲旅行的第一站是从加拿大的渥太华开始,然后是俄亥俄州。途中曾一度转往伦敦,再回到密歇根州,随后是明尼苏达、爱荷华,如此一路向中西部行进。

    她们最后到达加利福尼亚,她母亲特别喜欢加州,尤其爱上了旧金山的海滨,经常在黄昏时徜徉于沙滩上。

    她和母亲曾搭汽船出海,她母亲还是个天生的诗人,她以吟诗般的口吻向海伦描述落日余晖下的金门桥。

    她无限感慨地对海伦说:“看了如此宜人的景色后,我过去的悲哀、不快都有一扫而空了。”

    从1924年开始,海伦的演讲旅行日益繁忙,而莎莉文老师常常生病,不能随行。

    她们自从得到卡耐基先生那笔捐款后,生活较稳定,于是海伦又聘请了一位女秘书,帮助她工作这位女秘书汤姆逊,因为她没结婚,所以人们称她为汤姆小姐。

    1914年10月,海伦从事第二次横越大陆的演讲旅行,这一次旅行就是由汤姆逊小姐陪同。

    秘书的工作委实不轻松,从演讲的接洽、订约,乃至修改日程,收拾善后等等各类事情,不论巨细皆由秘书一手包办。这些事情有时相当烦人,幸好汤姆逊小姐非常能干,做事利落,处理任何事情皆井井有条,行有余力还能照顾海伦的生活起居、整理内务。

    从此汤姆逊小姐一直在海伦身边工作,陪伴她四十余年。

    第二百零一集 乱世英雄玫瑰花开

    第201集

    乱世英雄玫瑰花开。

    第二百零一集

    48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欧洲陷入了严重的战乱,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处于流血和杀戮中,到处都是机枪的哒哒声,炸弹的爆炸和军民的呻吟。

    过去几个世纪,西方殖民国家在全球各地大肆掠夺和屠杀落后国家的人民,现在轮到他们自相残杀了,而且其残酷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西方资产阶级的田园诗时代永远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充满战争、革命、经济危机和恐怖活动的世纪。

    海伦这个布尔乔亚社会的宠儿,随着欧美布尔乔亚阶层的衰落,她的生活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首先,随着欧战的爆发,海伦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轻松愉快地到处走动演讲了。她只要一想到正在进行中的战争浩劫,就再也无法像以往那样轻松地说些慈善的话。

    当时也有一些出版社或杂志社向她索稿,希望她写一些比较新潮有趣的文章,可是在愈演愈烈的战争情势下,她哪里有心情写这些文章呢?

    当时,她已收到数千封来自战乱的欧洲的求援信件,可是她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她自己的生活又没有着落,必须靠四处旅行演讲来糊口。

    海伦和莎莉文老师都有是坚决的反战者,认为应该极力让美国避免卷入战争的漩涡中。她们都是反战团体的成员。

    从1916年开始,她们就到堪萨斯州、密歇根州、内布拉斯加州等地四处做反战的演讲,她们演讲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和政治,因而受到右翼报刊的大肆抨击,骂她是左翼的走狗。

    可不久前这些报刊还赞美海伦是“时代的奇迹”,“盲人的救世主”。由于右翼舆论工具的作用,海伦的反战的努力没有成功,全美各地很快弥漫着参战的热潮,海伦也开始受到布尔乔亚社会的冷遇。

    她的黄金时代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失意的时期。

    1916后秋天,海伦在各地发表反战演说,得到很少支持。她十分疲惫地回到连杉的家,当时她心中的失望真是无法形容。

    但连杉的家园也无法令她愉快。

    汤姆小姐请假回苏格兰去了,梅西先生也已离开,莎莉文老师受不住婚变的打击,再度病倒了。她的肋膜炎使她咳个不停,医生劝她在冬天时应搬到布拉文度湖畔去住。

    莎莉文老师去休养后,海伦一人住在连杉的古屋里,十分孤独。有生以来,她第一次感到人生乏味。

    这时,她的母亲来到连杉,对充满落寞心绪的海伦多少带来安慰。

    这段时期,海伦差点下嫁给她的一位年轻秘书(请来暂代汤姆小姐工作的),连报纸上都登载了这方面的消息。

    她母亲立刻把这位青年辞掉了。

    海伦的一场恋爱也就如此终结。

    母亲并非不关心海伦,但她认为自己这个又聋、又瞎的女儿还是独身自洁好,免得陷入痛苦的深浅而不能自拔。

    从此以后,海伦再也没动过结婚的念头。

    1916年在海伦的生活中虽然充满烦恼,但终于也过去了。

    莎莉文去布拉文度湖休养后,她的病并没有多大起色,因为当地的气候太寒冷了。

    12月底,她和汤姆逊小姐一起前往暖和的波多黎各,那儿的美丽风光和宜人气候对她的康复十分有利。她本来打算在当地久住,可是1917年4月美国的参战的消息使莎莉文提早回到连杉来。但她的身体一直到次年的秋天才真正完全康复,因此,人虽然回到连杉,但仍有一年多的时间无法四处演讲。

    没有工作,有限的存款一天天减少,她们只好把连杉的房子卖掉,带着感伤与无奈离开这幢住了13年之久的屋子。

    海伦生命中最精华的10年结束了,她依依不舍地离开连杉,告别了最有田园诗风味的连杉时代。

    但是,海伦的故事没有结束……

    第二百零二集 姐妹呼唤打工妈妈快回来

    第202集

    “三胞胎”姐妹撕心呼唤

    第二百零二集

    482、“三胞胎”小姐妹撕心呼唤:打工妈妈快回来

    本次全国仙缘桥情人节大会将邀请三胞胎姐妹担任新七仙女的扮演者。她们三姐妹,长得如花似玉,正适合担当此任。为此,组委会筹备组江南特派记者采访了她们。她们于困境中求学、寻找亲身妈妈的故事感人肺腑。

    在她们不到三岁的时候,记者江南曾写过一篇文章,现重新刊登如下:

    那日,南边省西县一读者小古拨通了记者江南的电话,急切地向他求助:

    那年3月,他那年轻漂亮的妻子,那可爱的“三胞胎”的母亲,神秘失踪了!

    “三胞胎”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发动了全家所有亲戚朋友,找遍了周边的乡村和邻近的几个城市,找了大半年,就是没有见到“三胞胎”母亲的影子。

    万般无奈之下,他希望借助于本刊的强大影响力,帮助他们年幼的“三胞胎”孩子找回母亲!

    本刊对小古的求助非常重视,当即委托特约记者驱车千里之遥,匆匆赶到西县城,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一个曾经幸福欢乐无比的“三胞胎”之家,因女主人的失踪分外凄凉、悲苦,那可爱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