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新七仙女 > 新七仙女第55部分阅读

新七仙女第55部分阅读

    来,只好拜托当地公安的同志了。我空手而归。

    今年春节,我准备再去杀他个回马枪,搞他个措手不及。我不喜欢没有信誉的朋友。我至今还是孤独一人,在茫茫人生大海中,还没有找到知音。但是我无怨无悔。

    这些年来,我还做过杂志社、报社广告员,采编记者,有国内的,也有香港的。

    虽然我至今还不算富裕,而且可以说囊中仍然羞涩。但我永远保持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经纪人的基本职业道德:不欺不诈,不骗不抢,不贪色不采野花,一心一意,靠自己的信誉,做自己的事业。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登上成功的巅峰。

    本次全国仙缘桥情人节大会,还邀请到一位特别的嘉宾,那就是下面的主人公霍琼,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经纪人。

    有位朋友说,干这行要去海南,那里机会最多。当时海南刚刚建省,全国人才都涌向海南。我没有犹豫,打起背包就来到海南岛。果然,见街上到处贴着招聘广告,有不少公司要招经纪人。我选了一家进出口公司去应聘。

    这位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歌词作家,16年前改弦易装,做了商界中介和文化经纪人。

    16年的风风雨雨中,他涉猎多种行业,屡败屡战,经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文是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是他对其坎坷经纪路的独家倾诉。

    第二百七十九集 从捡矿渣兄弟到留德博士科学家

    第二百七十九集

    父爱导航:从捡矿渣兄弟到留德博士科学家

    第279集 从捡矿渣兄弟到留德博士科学家

    第二百七十九集

    慈父用知识品格为孩子点亮求学路上一盏灯

    香花岭,最高山海拔2000多米;山接山,山迭山;山外有山,山中有山。数百个山峰,或奇峭、或逶迤,或静卧、或奔腾。这就是座落在湘粤边境的湖南省临武县境内的香花岭,历代乃采矿者喜聚集之地,采矿有400余年历史。今为国营香花锡矿矿区。近几年来,矿山一直传诵着“博士之父”和“博士兄弟”的故事。

    大深山里一户人家出了两个博士和一个学士:老大,即留学德国的结构工程学博士朱健忠;老三,即取得硕士学位,并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朱健卫;老二也已经学士毕业……

    矿山有点年纪的人们或许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一位年仅5岁的身体瘦弱、光着脊背的小男孩,他在山上背着矿渣,跟着赤胸光背的父亲,一步一步地、极其艰难地从山里走出来。父子俩的汗水滴在山道上的脚窝里。这男孩,就是如今留学在德国的结构工程学博士朱健忠。

    他的父亲朱文成,个子不高,身材瘦小,头发稀疏,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今年62岁,是矿里的工人,1992年从车队退休。莫看老朱长期生活在大山沟里,这位手脚粗糙、性格粗犷的老工人在培育孩子这一点上,却是很有眼光。

    他是一位文革前的老高中生,尤其爱好物理、数学。文革粉碎了他的大学之梦,他只能自学成才。可是,香花锡矿矿山地处深山之中,信息闭塞,那时候连好的书报都很难看得见。他只好把那些老教材翻了又翻,读了又读,加深理解,并有新的研究和发现。在“火红”的年代里,他觉得跟着造反派再这样闹下去,不是个事,于国于民于己,都极为不利。于是,他退出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的各种活动,而当了“保守派”,在家搞起了“家教”:潜心教育儿子们。

    他有三个儿子。爱人是小学教师。当时,他们夫妻两个每月收入不过60元,生活负担过重,他只能拼命干活。在井下挖矿,在山上施工,在外面跑车。他起早摸黑,勤劳苦干,勉强能够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白天,孩子们要去矿山里捡矿渣卖。每到夜晚,吃完红薯饭后,父亲就要把孩子们叫到跟前,一个一个地进行作业过关。

    那时候,学校里只有一点简单的教材,甚至只有一本毛主席语录。他就把自己读过的教材,抄给孩子们看。他担任了孩子们的业余老师。在语文方面,他除了教孩子们研究毛主席的文章风格,构思及主题思想以外,还教给孩子们所不知道的文章创作背景,然后,他特别注重孩子的写作训练,每周写一篇小文章(日记),每月写一篇大文章(作文)。中学数理化是老朱的拿手戏,他常常因材施材,循序渐进,让孩子们越来越上瘾了。

    他对儿子们说:“你们要明白,让你们学习这些知识,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的上。”

    从那时候起,他便开始实施他的“育子工程”。他教育孩子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从小要他们立志,先苦其筋骨,锻其意志,培养其自学上进、争夺第一的良好学风。他先教老大,然后再由老大再去教老二和老三。

    老大朱健忠跟着他干活,干的是矿山里最苦最累的活,比如挑矿石,挖矿洞,等等。老二、老三年纪小,他就要他们跟着他们的母亲干活。比如说种菜,挑水,等等。在生活艰难的日子里,他和老伴陈玉英节衣缩食,就是再苦再累,打柴卖炭,也要保证孩子的学习费用。

    朱文成对孩子们要求虽然很严格,但更多的是关心和爱护。孩子们小时候的照片贴在一块儿,他会在下面写上:“壮志凌云”,或者“梅花香自苦寒来”。他要他们从小就立大志。他特别支持孩子们有新的创举。如果哪个在学习上发现了新方法,或者研究了什么新东西,他就会大加奖励。

    每次下晚自习回来,他就会叫爱人给孩子们做上“沙锅闷豆角”,或者炒青菜,在生活艰难的岁月里,他会到山上去采集野菜来给孩子们吃。生活好点之后,他就炖点红枣瘦肉汤,给孩子们补身体。早上他准会做好米饭,让孩子们吃了好早早地上学。孩子们在学校上课,他会悄悄地去“考察”一下他们的表现。

    慈爱的父亲用他的知识和品格,为孩子们点亮了前进路上的一盏油灯。正是这盏长明的油灯,照耀着孩子们的学习进取之路,使他们从小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学习的重要性。三个孩子,一路凯歌搞起学习竞赛活动来。

    第二百八十集 大山深深比不上博士父母和老师恩情深

    第二百八十集

    大山深深比不上博士父母和老师恩情深

    第280集 大山深深比不上博士父母和老师恩情深

    第二百八十集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句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

    朱文成告诉笔者说,“贫寒的家境教给孩子们发奋进取的精神,而老师沤心沥血传给他们的是知识。因此,我要求孩子们要特别尊敬老师。”

    朱健忠,1963年生。他读书很用功,5岁进学校。开始学校不接,说他太小了。但他天天嚷着去学校,居然已经会识不少生字。老师见他特别聪明,便破例答应收他做一年级的学生……

    老师是照亮孩子知识殿堂的明灯。从小学到中学,朱健忠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因为他聪明,好学,有礼貌,成绩优异,常常是全校第一名。老师教他可没少花心血。在大深山里教书的老师,没有别的想法,他们只想用自己的心血和知识,培养一个大学生出来,让自己感到光荣。因此他们常常进行家访,和老朱交流教育工作经验。在学校里,他们对朱健忠要求更严格,更是关怀备至。

    大山里的孩子读书可没城里孩子容易。城里孩子放学后可以安安心心回家做作业,可朱健忠不行。他从学校回到家中,书包一放,父母就得叫他干活。他小小身影就得跳跃在山间、矿区。砍柴,捡矿,拾粪,什么都干。每年七、八月,城里孩子放假旅游,玩得好开心时,他得在热气熏天的矿山里干活,一身晒得像铁拐李。

    读书、温习功课,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山里夜间停电,他点起煤油灯做作业。他的学习效率很高。一般的文章,读一次就能背出个大概;数理化公式、定理,他能倒背如流。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他几乎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朱健忠升至矿中高一时,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已经自学了高二、高三的教材。他每晚自学至深夜12时,很自觉,从不要父母催。

    他养成了俭朴生活的美德。食不厌粗,衣不厌旧。要去考大学了,可他身上没有一件体面的衣服。父亲见状,感到很内疚,做生意给儿子买了一套西装。这是他生平从未穿过,甚至连摸也没摸过的啊!儿子望着穿着破旧的父亲,他流泪了。他把父亲的关怀穿在身上,在考场上奋勇拼搏。

    礼拜天,父亲带朱健忠到郴州城里买回许多书,有物理的、化学的,还有青年杂志,让他带回家细细研究。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中自有黄金屋。最是钟爱的物理参考书,一丛丛,一摞摞,大学本科的物理,最深奥难懂,但他一一消化,硬要弄个水落石出,清清白白。父亲看在眼里,心中甜丝丝的。

    朱健忠在作文中谈到了他的学习方法:“我喜欢在沉默中思考;我喜欢在轻松中思索。参加考试,每天都有许多课程辅导,时间排得满满的,但我却有时间去玩。我要是遇到了疑难问题,一时解不开,我会出门去散散心,找找灵感。”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朱健忠抓住良机,从香花岭中学毕业后,参加高考,提前进入重点大学,以当地总分第一名考入华南理工大学。从1978年起到1984年,他攻读本科和研究生,然后考取公费留学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2年获结构工程学博士学位。

    他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作大哥的他便义不容辞地担任了弟弟的老师,把良好的学风传给了弟弟。

    家境贫寒,父母工资不高,不干活吃什么呀?哥哥高考走了。老二对父亲说:“我上午看半天书,下午打柴!”老二体谅家中困难。当母亲一大早从土里扯回一把菜时,他就已上山去了。他一干就是大半天。中午,他从山上回来,背着柴,腰痛得很!下午,他要去补课。直到夜里十点半钟,他才洗了澡,不声不响,又摸出书来,在油灯下苦苦地钻研。

    母亲见儿子不顾一天的劳累,还要加夜班读书,心里很不是滋味。老二特别能吃苦,可不能亏待了他。初三以前他几乎没有花过零花钱。只有学校要统一购制物品,他才会向父亲“伸手”,要求“施舍”一次。别的学生大吃大喝,大手甩钱,他看见了,只是“敬”而远之。

    后来,老二也考上了大专学校,家里每月给他生活费。他一日三餐咸菜淡饭,极其节约,省下20元要去买书。他懂得,一个人,除了一日三餐的营养外,知识的营养似乎更加重要!他如今已经参加了工作,留在家乡附近的临武县城工作,以便照顾父母。

    1970年出生的弟弟朱健卫,既跳皮又聪明,他继承了大哥和二哥良好的自学钻研之风。大哥朱健忠上大学后,常给他写信,寄学习资料,出习题,他很快就把那些习题做出来了。大哥大学毕业后直升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取了公费出国留学生,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大哥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

    看着父母日渐衰老的背影,看着父母为他们上学不辞千辛万苦,在矿山劳动忙碌的情景,朱健卫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变成熟了。

    从此,他寝忘食地学习,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他从1987年开始攻读大学本科和研究生,1990年自费留学到德国,攻读数理经济学博士学位。

    第二百八十一集 父亲要你们记住祖国永远在心中

    第二百八十一集

    博士兄弟,父亲要你们记住祖国永远在心中

    第281集 父亲要你们记住祖国永远在心中

    第二百八十一集

    山沟沟里飞出了两只金凤凰。矿山的领导、工人们都为这两位后生而感到欣慰、自豪!他们热烈地放着鞭炮,敲锣打鼓,欢送兄弟俩各奔前程。

    有一个姑娘爱上了朱健忠。她便是家住湖南省人民医院的李妹。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姑娘李妹,她是朱健忠大学同学。她为健忠勤奋好学、艰苦朴素,敦厚诚实的品格所感动。他们恋爱了。

    李妹父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十分开明,支持了女儿的选择。毕业后,女儿告诉父母亲,她将放弃在国内的、有着优厚待遇的工作,追寻朱健忠,飘洋过海,双栖双飞,去陪他读博士。父母亲夸女儿有眼光。他们都点头同意了。

    爱情开出了鲜花儿结出了果子。朱健忠为姑娘的痴情而感动,他在国外与她结婚了。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宝贝儿子。

    在国外的生活是幸福而又浪漫的。朱健忠拼命地工作,赚钱,李妹则在家带孩子。在孩子三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对他实行早期智力教育了。三岁的儿子,已经学会了不少英语和中文汉语。

    不久,做大哥的朱健忠从德国寄来他已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德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喜信。他已经是年轻的科学家。这封信摆在了父亲的案头。做弟弟的朱健卫也拿到研究生文凭后,取得硕士学位,并出国留学,攻读了博士学位,不日也将成为科学才子。

    兄弟俩到国外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像鸟儿一样飞遍了整个矿山,也震动了整个矿山。矿山的人们奔走相告,送给了朱文成一个雅号:“博士之父”。

    在国外,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好,这是没说的。朱健忠,朱健卫兄弟俩,如鱼得水,学业大长,也赚了不少钱。有一家德国高新技术公司,愿出年薪百万元,留下朱健忠,让他为该公司工作。当时朱健忠尚在读博士。他婉言谢绝了。

    他说他学业未成。博士毕业后,他也许会选择回国报效祖国,也许会在国外继续深造。赚钱,不是他的主要目的。虽然他依然穷,父母依然生活大山深处……

    这家公司的老总不得不佩服他:“中国的学生,了不起!”

    朱健卫更是不要家里负担,边工作,边学习,边打工,他目前已攻读了博士学位。

    2003年1月,父亲写信,教导他们兄弟:湖南,郴州,香花岭。永远是博士兄弟的故乡。他们永远不要忘记故乡父老的养育恩情,不要忘记故乡老师的培养教育之情,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刻苦求学,争取早日学成,回国为故乡的兴旺发达作贡献。

    学海无涯苦作舟。目前,大山沟里出来的博士兄弟正在国外钻研尖端科学。

    一封封信,一张张照片,从海外寄往故乡,仿佛是一只只鸿雁,鸣叫着,表达着博士兄弟对故乡人民的无尽思念。他们在信中写道:“故乡湖南是一泓清溪,永远奔流在我兄弟俩的血脉里;故乡是一盏明亮无瑕的长明灯,永远照耀着我兄弟俩漂泊海外、奋勇探索科学海洋奥秘的身影;故乡是一枚飘洋过海的邮票,永远牵动着我兄弟俩对父老乡亲无尽的思念之情!”

    前些日子,生活在大山沟里的白发老父朱文成突然给笔者打来一个电话,他说他已经决定:他要带上故乡人民的深情厚意,飞越千山万水,去看看博士兄弟,去过过“洋瘾”,去看看兄弟俩在国外学习的情况,以了却作父亲的他在花甲之年时时想念儿子的心愿。哦,我祝福你,博士之父啊,我祝福你一路顺风。

    第二百八十二集 大风起兮云飞扬

    第二百八十二集

    大风起兮云飞扬

    第282集 下岗夫妻激|情研制空调桌2夺世界金奖

    第二百八十二集

    大风起兮云飞扬。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一场浩大的改革软着陆,随着市场体制的推进,计划经济时期的东西土崩瓦解,许多国企面临转轨、停产,甚至有的破产、倒闭,“下岗”成为不少国企工人失望的口头禅。然而,笔者近日采访的这对国企下岗青年,下岗不落青云之志,夫妻激|情创业,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辉煌人生,直至研发出一种轰动世界的水暖空调,两次夺取世界性博览会的金奖,这是一个奇迹,但奇迹毕竟是两个平凡的青年创造的,毕竟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一、下岗是激|情创业的,师哥师妹情意长

    这对夫妻,女的叫龚红梅,今年29岁,1996年从湖南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