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二十五史之宋书 > 二十五史之宋书第85部分阅读

二十五史之宋书第85部分阅读

    安远令,晋武帝太康六年立,属郁林。《永初郡国》犹属郁林,何、徐属此。

    程安令,《永初郡国》属郁林,何、徐属此。疑是江左立。

    威定令,《永初郡国》属郁林,何、徐属此。疑是江左立。

    高凉太守,二汉有高凉县,属合浦。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吴分立,治思平县,不知何时徙。吴又立高熙郡,太康中省并高凉,宋世又经立,寻省。《永初郡国》高凉又有石门、广化、长度、宋康四县。何、徐并无宋康,当是宋初所立,元嘉二十年以前省,其余当是江左所立。领县七,户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去州水一千一百;去京都水六千六百。

    思平令,《晋太康地志》有。

    莫阳令,《晋太康地志》有,属高兴。

    平定令,何志有,不注置立。

    安宁令,吴立。

    罗州令,何志新立。

    西巩令,何志新立。

    禽乡令,何志新立。

    新会太守,晋恭帝元熙二年,分南海立。《广州记》云:“永初元年,分新宁立,治盆允。”未详孰是。领县十二,户一千七百三十九,口万五百九。去州三百五十。

    宋元令,《永初郡国》无,文帝元嘉九年,割南海、新会、新宁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县。二十七年,改宋安为宋元。

    新熙令。

    永昌令。

    始成令。

    招集令。

    盆允令,《永初郡国》故属南海,何、徐同。

    新夷令,吴立曰平夷,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属南海。

    封平令,《永初郡国》云故属新宁,何云故属南海,徐同。

    封乐令,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县界归化民立。

    初宾令,何志新立。

    义宁令,何志新立。

    始康令,何志新立。

    东官太守,何志故司盐都尉,晋成帝立为郡。《广州记》,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领县六,户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万五千六百九十六。去州水三百七十;去京都水五千六百七十。

    宝安男相,《永初郡国》、何、徐并不注置立。

    安怀令,《永初郡国》、何、徐并不注置立。

    兴宁令,江左立。

    海丰男相,《永初郡国》、何、徐并不注置立。

    海安男相,吴曰海宁,晋武改名。《太康地志》属高兴。

    欣乐男相,本属南海,宋末度。

    义安太守,晋安帝义熙九年,分东官立。领县五,户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二。去州三千五百;去京都水八千九百。

    海阳令,何志晋初立。《晋太康地志》无。晋地记故属东官。

    绥安令,何志与郡俱立。晋地记故属东官。

    海宁令,何志与郡俱立。晋地记故属东官。

    潮阳令,何志与郡俱立。晋地记故属东官。

    义招令,晋安帝义熙九年,以东官五营立。

    宋康太守,本高凉西营,文帝元嘉九年立。领县九,户一千五百一十三,口九千一百三十一。去州水九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九百七十。

    广化令,《晋太康地志》有,属高兴,《永初郡国》属高凉。

    单城令,何志新立。

    逐度令,何志新立。

    海邻令,何志新立。

    化隆令,何志新立。

    开宁令,何志新立。

    绥定令,何志新立。

    石门长,何志故属高凉。

    威覃长,徐志有。

    绥建太守,文帝元嘉十三年立。孝武孝建元年,有司奏化注、永固、绥南、宋昌、宋泰五县,旧属绥建,中割度临贺,相去既远,疑还绥建。今唯有绥南,余并无。何、徐又有新招县,云本属苍梧,元嘉十九年改配。徐志晋康复有此县,疑误。今领县七,(疑)户三千七百六十四,口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一。去州(阙)。

    新招令,本四会之官细乡,元嘉十三年分为县。

    化蒙令,本四会古蒙乡,元嘉十三年分为县。

    怀集令,本四会之银屯乡,元嘉十三年分为县。

    四会男相,汉旧县,属南海。

    化穆令,何志新立。

    绥南令,《永初郡国》、徐并无。

    海昌太守,文帝元嘉十六年立。何有覃化县,徐无。领县五,户一千七百二十四,口四千七十四。去州水六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四百九十四。

    宁化令,徐志新立。

    威宁令,徐志新立。

    永建令,徐志新立。

    招怀令,徐志新立。

    兴定令,文帝元嘉九年立,属新会,后度此。

    宋熙太守,文帝元嘉十八年,以交州流寓立昌国、义怀、绥宁、新建四县为宋熙郡,今无此四县。二十七年,更名宋隆。孝武孝建中,复改为宋熙。领县七,户二千八十四,口六千四百五十。去州水三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平兴令,徐志新立。

    初宁令,徐志新立。

    建宁令,徐志新立。

    招兴令,徐志新立。

    崇化令,徐志新立。

    熙穆令,徐志新立。

    崇德令,徐志新立。

    宁浦太守,《晋太康地志》,武帝太康七年改合浦属国都尉立。《广州记》,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吴分郁林立,治平山县。《吴录》孙休永安三年,分合浦立为合浦北部尉,领平山、兴道、宁浦三县。又云晋分平山为始定,宁浦为涧阳,未详孰是。《永初郡国》有安广县,无始定县。何、徐并无此郡。领县六。

    涧阳令,晋武帝太康七年立。《永初郡国》作“简阳”。

    兴道令,晋武帝太康元年,以合浦北部营之连道立。《吴录》有此县,未详。

    宁浦令,《晋太康地记》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吴录》有此县,未详。

    吴安令,《吴录》无。

    平山令,《晋太康地记》有。

    始定令,《晋太康地记》有,《永初郡国》无。

    晋兴太守,晋元帝太兴元年,分郁林立。

    晋兴。

    熙注。

    桂林。

    增翊。

    安广。

    广郁。

    晋城。

    郁阳。

    乐昌郡。

    乐昌令。

    始昌令。

    宋元令。

    乐山令。

    义立令

    安乐令。

    交州刺史,汉武帝元鼎六年开百越,交趾刺史治龙编。汉献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苍梧广信县;十六年,徙治南海番禺县。及分为广州,治番禺。交州还治龙编。领郡八,县五十三,户一万四百五十三。去京都水一万。

    交趾太守,汉武帝元鼎六年开。领县十二,户四千二百三十三。

    龙编令,汉旧县。

    句漏令,汉旧县。

    硃涘令,汉旧县。

    吴兴令,吴立。

    西于令,汉旧县。

    定安令,汉旧县。

    望海令,汉光武建武十九年立。

    海平令,吴立曰军平,晋武改名。

    武宁令,吴立。

    羸(力知反)娄令,汉旧县。

    曲昜(音阳)令,汉旧县。

    南定令,吴立曰武安,晋武改。何志无。

    武平太守,吴孙皓建衡三年讨扶严夷,以其地立。领县六。(上阙)户一千四百九十。去州水二百一十,陆(下阙)。(上阙)《吴录》无,《晋太康地志》有。

    吴定长,吴立。

    新道长,江左立。

    晋化长,江左立。

    九真太守,汉武元鼎六年立。领县十二,(疑)户二千三百二十八。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一万一百八十。

    移风令,汉旧县。故名居风,吴更名。

    胥浦令,汉旧县。

    松原令,晋武帝分建初立。

    高安令,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吴录》晋分常乐立。

    建初令,吴立。

    常乐令,吴立。

    军安长,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此县,而交趾有军平县。

    武宁令,吴立,何志武帝立。《太康地志》无此县,而交趾有。

    都庞(音龙)长,汉旧县。《吴录》有,《晋太康地志》无。

    宁夷长,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

    津梧长,晋武帝分移风立。

    九德太守,故属九真,吴分立。何志领县七,今领县十一,户八百九。去州水九百;去京都水一万九百。

    浦阳令,晋武帝分阳远立。阳远,吴立曰阳成,太康二年更名,后省。

    九德令,何志吴立。

    咸驩令,汉旧县。

    都禋长,何志晋武帝分九德立。

    西安长,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吴录》亦无。

    南陵长,何志晋武帝立。《太康地志》无,王隐有。

    越常长,何志吴立,《太康地志》无。

    宋泰令,宋末立。

    宋昌令,宋末立。

    希平令,宋末立。

    日南太守,秦象郡,汉武元鼎六年更名,吴省,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领县七,户四百二。去州水二千四百;去京都水一万六百九十。

    西卷令,汉旧县作“扌卷”。

    卢容令,汉旧县。

    象林令,汉旧县。

    寿泠令,晋武太康十年,分西卷立。

    硃吾令,汉旧县。

    无劳长,晋武分北景立。

    北景长,汉旧县。

    义昌郡,宋末立。

    宋平郡,孝武世,分日南立宋平县,后为郡。

    越州刺史,明帝泰始七年立。

    百梁太守,新立。

    忄龙苏太守,新立。

    永宁太守,新立。

    安昌太守,新立。

    富昌太守,新立。

    南流太守,新立。

    临漳太守,先属广州。

    合浦太守,汉武帝立,孙权黄武七年,更名珠官,孙亮复旧。先属交州。领县七,户九百三十八。去京都水一万八百。

    合浦令,汉旧县。

    徐闻令,故属硃崖。晋平吴,省硃崖,属合浦。

    硃官长,吴立,“硃”作“珠”。

    荡昌长,晋武分合浦立。

    硃卢长,吴立。

    晋始长,晋武帝立。

    新安长,江左立。

    宋寿太守,先属交州。

    ┃┃

    ┃┃

    ┃bsp;   ┃┃

    【……志第028 州郡四 ----网文字更新最快……】!!

    志第029 百官上

    太宰,一人。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秦、汉、魏不常置。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盖古之太师也。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周成王时,周公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汉高后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周武王时,召公为太保。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后汉至魏不置,晋初复置焉。自太师至太保,是为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

    相国,一人。汉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萧何居之,罢丞相;何薨,曹参代之;参薨,罢。魏齐王以晋景帝为相国。晋惠帝时赵王伦,愍帝时南阳王保,安帝时宋高祖,顺帝时齐王,并为相国。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殷汤以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丞,奉;相,助也。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里疾为丞相,后又置左右丞相。汉高帝初,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汉东京不复置。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魏世及晋初又废。惠帝世,赵王伦篡位,以梁王肜为丞相。永兴元年,以成都王颖为丞相。愍帝建兴元年,以琅邪王睿为左丞相,南阳王保为右丞相;三年,以保为相国,睿为丞相。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成帝世,以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以为丞相府,导薨,罢丞相,复为司徒府。宋世祖初,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武帝建元二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殷汤以咎单为司空。周时司空为冬官,掌邦事。汉西京初不置。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虑免,不复补。魏初,又置司空。

    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将军,一人。凡将军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军。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将军之名,起于此也。楚怀王遣三将入关,宋义为上将。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汉西京以大司马冠之。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

    晋武帝践阼,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有苍头字宜禄。至汉,丞相府每有所关白,到阁辄传呼“宜禄”,以此为常。

    丞相置三长史。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问起居,及瘳,诏遣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养牛,上尊酒。汉景帝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武为丞相以来,置左右二长史而已。汉东京太傅府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自太尉至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皆有长史一人,将军又各置司马一人,太傅不置长史也。

    太尉府置掾、属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事,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事,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省录众事。御属一人,令史二十二人。御属主为公御,令史则有阁下、记室、门下令史,其余史阙。案掾、属二十四人,自东西曹凡十二曹,然则曹各置掾、属一人,合二十四人也。

    司徒置掾、属三十一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五人。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一人。司空别有道桥掾。其余张减之号,史阙不可得知也。

    汉东京大将军、骠骑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人。骑、卫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兵曹掾史主兵事,禀假掾史主禀假,又置外刺j主罪法。其领兵外讨,则营?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