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3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3部分阅读

瞬间打残,一个敌人没干掉,自己就死掉了上万人,简单来说,就是怕飞机、怕重炮、怕机枪

    第十五章 民兵制度

    一支两千多人的三流国军部队(保安旅下辖两个团,现在一个被全歼,还剩旅部和一个团,而且保安旅这种部队缺额十分严重,加上城里的警察也不到三千人。)守卫一个没有城防的镇子,想要抵挡上万敌军(为了给守军施加压力,十二岁以上的男人胡卫东全带上虚张声势了。)的进攻,从常识来看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加上龙飞豹他们在城里大肆宣扬“匪军”的强大,那个保安旅长顿时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民兵团还没开始攻城、手枪队也没使出大杀着,这家伙就派人出来求和了

    那个保安旅长本来还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诸如民兵团必须放他和城里剩下的那个保安团离开,而且不能缴他们的械之类,胡卫东担心这是对方在试探自己的虚实,当即拒绝并下令全军准备强攻县城。谁知见到“匪军”态度如此强硬,那个保安旅长反倒彻底熊了,不等民兵团开始攻城,就带着十几个心腹乘夜从民兵团尚未合拢的包围圈里逃了出去

    敌人的实力看上去明显要比自己这边强得多,老大这时却将大家抛弃了,守城的白军顿时失去了抵抗下去的最后一点勇气。结果民兵团刚一发起进攻,县城的守军就纷纷弃械投降,胡卫东几乎是完整无缺地接收了兴国县城潋江镇

    尽管自认为已经相当乐观,但潋江镇的缴获之大却还是令胡卫东大吃一惊,原来兴国县城居然是老蒋二十万闽浙赣“剿匪”大军补给物资的重要中转站点之一,储备物资之丰富让胡卫东差点笑掉了下巴。

    之前野战的缴获不算,民兵团光在潋江镇就接收了三千多支步枪、五百多支手枪、冲锋枪一百八十余支、轻重机枪五十余挺、迫击炮二十余门,而弹药方面就更是令人惊喜,光是各种子弹就有500余万发,另有手榴弹8万多颗,迫击炮弹五千余发,以民兵团现在的兵力,用几年都没问题

    此外刺刀、钢盔、水壶、有线电话、无线电台等军用(或军民两用)装备也多少缴获了一些。其中还有一部几乎可以覆盖到大半个中国的大功率电台,理论上完全可以与远在云贵的中央红军联系上,但问题是胡卫东不知道通讯密码,所以只能先放着了

    至于药品,胡卫东虽然对其中某些古老的品种不太了解,但光看数量,就知道足够他的部下受七八次重伤之用

    此外,民兵团还缴获了大量金银财货和生活物资,包括几百万斤粮食、八万多斤食盐、大洋三十多万块等等,原来穷得跟叫花子一样的民兵团一下子就发财了。县城里居然存着这么多的物资,那个保安旅长大概是不甚清楚的,否则他哪还敢弃城而逃,想想老蒋对待韩复渠的手段,胡卫东不禁对那个让他占了大便宜的倒霉蛋稍感歉意

    占领县城之后,兴国境内的其他城镇以及县城周边的乡村也很快都归于民兵团的控制之下,总人口超过了十万人,民兵团因此有了进一步扩军的基础。此外,两千多个俘虏至少也能转化一千多人过来,民兵团又从县城的监狱里救出了一些还没被弄死的的红军战俘、党团员和革命群众,他们的加入不但直接增加了民兵团的兵力,而且也提高了官兵的平均素质,尤其是一百多名伤痕累累的老红军,只要等他们养好伤,在民兵团这样的新军之中至少当个连排级的军官是绝对没问题的,有了他们作为骨干,民兵团的战斗力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兵力增加而又不缺装备,胡卫东很自然地再次起了扩军的念头,但考虑到兴国县的青壮本就已经严重不足,胡卫东只敢将(常备军)征兵比例控制在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也即是一千来人的动员兵,加上转化的战俘与陆续来投的老红军,总兵力有三千多人,按照“三三制”原则编成了一个主力团,其中团部直辖一个重机枪连(18挺重机枪)、一个迫击炮连(12门82迫击炮、24门60迫击炮。)、由原来的手枪队升格成的特战队(连级)“毒牙”以及全员装备冲锋枪或冲锋手枪的突击队“狼牙”(连级),使得民兵团的火力超过了抗战之前几乎所有的国军团级单位

    有了这支强大的武装,胡卫东自信只要派来“剿匪”的国军不超过一个旅,他都足以应付。何况,除了一个团的“正规军”,胡卫东还建立了一支或许更加可怕的武装——民兵。为了让老百姓在主力跳到外线作战的时候仍有能力保护自己、至少要有能力对付那些禽兽不如的别动队与还乡团,胡卫东效仿新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兵制度,要求在工作与学习的间隙,兴国县所有12-65岁之间、身体健康的居民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尤其是农民因为有农闲的机会,就更应该利用起来。没过多久,人口不过十万多人的兴国县竟然有了三万多个民兵,并按照“县大队——区小队——村小组”的三级体系组织起来,由原来的一盘散沙变成了一支不可侮的力量。

    而对于五千余名基干民兵,胡卫东就更加重视,甚至发给了他们几千支步枪,因为他们不但是民兵的骨干,也是主力团获得兵员补充的直接来源。而且在必要时,胡卫东会将他们也拉出来壮大一下声势,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这次兵不血刃拿下县城不就是这样吗?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军中赤色党员和青年团员的逐渐增加,主力团已经实现了“支部建在连上”,就连基干民兵里面也至少建立起了团支部,而且在胡卫东的支持下,都渐渐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而靠着连战连胜带来的巨大威望,胡卫东已经不再需要“特派员”这张虎皮来当大旗了,而大家也都知道了胡卫东其实根本就没加入组织,但部下与群众不但没有因此离心,反而对胡卫东愈加感激,因为他是在根本没有义务帮助大家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大家啊!

    第十六章 统一思想

    胡卫东坦白真相后,军中一些党员干部当即劝其入党,胡卫东差点就马上答应了下来,但深思熟虑之后,为了防备目前仍很盛行的王明左倾思想对自己形成掣肘,胡卫东决定还是等将来联系上中央再提入党的事也不迟,至于民兵团内部,他倒是并不担心

    由于当初长征开始的时候,掌权的莫斯科派或许是为了“纯洁队伍”,尽量将那些支持伟人正确路线的那些同志留了下来,因此目前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战斗的红军游击队当中,莫斯科派的比例反倒比长征红军低得多。再加上胡卫东接纳党团员和老红军的时候就注意了甄别,所以民兵团里虽然党团员已然不少,但原本影响最大的莫斯科派却并没有太大的势力,伟人的正确思想也因此在胡卫东军中日渐深入人心

    不过考虑到民兵团内部鱼龙混杂,尤其是主力团的兵员大多来自转化的战俘,军队的凝聚力终究还是存在问题,连战连胜的时候还好,一旦遇挫,内部的隐患就可能骤然激化。为了增强全军的凝聚力,胡卫东决定先统一军队的思想(注1),他的法宝是后世解放军的传统之一“唱歌”,好的军歌不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统一大家的思想,而且还能振作士气和军心,可谓是一举两得,为此他无耻地剽窃了日后解放军的军歌《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结果刚一传出就因为某些似乎不太合适的歌词在干部之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基层的民兵们却对其十分喜爱,胡卫东趁机将队伍里那些潜在的反对者调离了军队,加强了自己对于民兵团的控制力。

    不久,胡卫东又故技重施,将在很多党团员心中极为神圣的《国际歌》也给改了(重要场合还是用原版的,修改是为了便于传唱。),换上了后世唐朝乐队改编的歌词与曲谱,理由是原版的《国际歌》歌词中有不少欧洲文化背景的词句,大部分红军战士根本就听不懂,而且歌词太长也不便于记忆,同时原版的曲调肃穆有余而热血不足,远不若修改版的摇滚风格那样令人振奋,很明显后者更能激发青年的革命热情

    这一次有了前车之鉴,反对的人数少了很多,再加上几乎九成九的红军士兵都更喜爱胡卫东修改过的版本,甚至还有不少人唱着唱着产生了共鸣,想起自己以前的遭遇而失声痛哭的。眼见众意难违,那些持有异议的人只得收回了自己的意见,而胡卫东的威望则进一步提高

    有了这个基础,胡卫东终于可以率先在他的部队里对红军昔日所犯的各种左倾错误进行纠正,由于有历史上整风运动的经验教训作为参考,胡卫东采用了其“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但对其间所犯的错误则极力防范,即使对那些死不认错的人,胡卫东一般也只是赶出队伍了事。这种做法或许不那么安全,却保护和吸引了大量人才,成为部队和根据地发展的强劲动力。

    以此为切入点,胡卫东不久又对红军时期人人闻之色变的“肃反”开刀了,其实他也知道,虽然历史上造成了不少冤案,但在当时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这些政治运动却是必须的,否则不用敌人打来,队伍内部就崩溃了,错误的不是运动本身,而是方式。而胡卫东由于有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作参考,他又几乎是白手起家,大可以专门选用那些没有受过不良影响的人来从事这类工作,再辅之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将审查、讯问(含羁押)与判决三大权力分属到政审处、刑讯科以及军事法庭这三个部门,因而效果立竿见影。这样双管齐下之后,受斯大林主义影响而形成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错误斗争方式终速得到了纠正,并为后来全党范围的整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在学习活动中,全军指战员的思想得到了统一,更有一大批先进分子涌现出来,他们按照伟人思想的教导,积极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成长为一个个政治合格、军事过硬、思想开明的人民战士,全军的战斗力也因此更上一层楼。

    虽然由于投降太快,国军驻兴国县的话务员没来得及将兴国陷落的消息向上报告就成了俘虏,但赣南前线的补给迟迟没有送到,却还是引起了实际上代行“剿匪”北路第三路总指挥职权的国军第十八军副军长罗卓英的注意

    他很快就打电话给兴国县的保安旅旅部,结果电话那头虽然回答说补给马上送来,但当罗卓英要那个保安旅旅长接电话时,对方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罗卓英顿时意识到不对,他立即命令与兴国相邻的赣州驻军立刻派人去兴国查探一下到底出了什么事

    说起来也是罗卓英太托大了,自认为红军江西留守部队的主力已被击溃,残部也被分别压缩到了大庾县、瑞金县等几个县的狭小地域之中,基本上已经成了国军后方的兴国县应该不再有什么像样的“红匪”才对,所以只留了一个保安旅驻守,再加上康泽派出的一个别动队支队,总兵力接近五千人,自认为足以应付一般的土匪以及邻县流窜过来的小股红军游击队。结果却用错了人,加之胡卫东穿越到这个时空后无中生有地拉起了一支队伍,正好趁虚而入,将国军积存在兴国县的大量物资全部笑纳了,罗卓英这运气也着实够衰的就是了

    注1:在传统观念里,军队不该有自己的思想,因为政客与统治阶级只需要军队当好他们的暴力机器维护其统治就行,但人民军队却是不一样的,自从“三湾改编”(大家一般只知道“党指挥枪”与“支部建在连上”,但个人以为,光从军事角度考虑,影响更大的其实是“军民鱼水”、“官兵平等”、“优待俘虏”与军事民主、如士兵委员会的建立。)开始,他们就成为了一直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式军队。正是因为人民军队有自己的思想,才能成为世界历史上战术最灵活、学习能力最强的军队,才能不断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军队越打越强,救灾时更是中流砥柱,堪称是保护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柱石

    第十七章 何胡子

    话务员虽然因为应变能力不足暴露了兴国陷落的实情,但胡卫东却没有难为他,毕竟他还晓得马上向自己汇报,若他畏罪隐瞒,那自己搞不好要等敌人打来时才知道,那时可就被动了。而就在这时,胡卫东在兴国县城里见到了穿越以来的第一位历史名人——后世鼎鼎大名的何胡子

    要说何胡子可是胡卫东当年最尊敬的民国人物之一,光是他当年为了学习新学,一大把年纪还跑到学校与那些年轻人一起上学,就没有几个人做得到。不过胡卫东也有些奇怪,记忆里何胡子是在向闽西突围的路上不幸遇难,最后于这一年的2月14日被反动团丁杀害于福建上杭县,怎么现在会跑到兴国来呢?后来他才得知,或许是自己引起的蝴蝶效应所致,何胡子与瞿秋白和邓子恢这三位重要干部为了躲避白军大部队不得不分散行动以免一网成擒,其中何胡子选择向北绕路,经过兴国县时又刚好听说了胡卫东的事,何胡子便很自然地生出兴趣想来看看

    经过一番交流,何胡子能够理解胡卫东起兵的缘由,年轻人热血冲动,因为读了老毛的著作、又被白军的暴行激怒而自觉投身革命,并不是什么不合情理的事。只是对于胡卫东编造的出身履历,何胡子却实在是难以相信,但了解到胡卫东创造的一次次奇迹之后,他终于还是渐渐接受了胡卫东的说法,更为他的出现而由衷地高兴,对于现在处于低潮期的革命事业,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将胡卫东当成了宝的何胡子,刚想开口介绍他入党,却突然想起民兵团拿下县城后或许能够缴获到无线电台,便先向胡卫东询问此事。胡卫东听何胡子说他还带来了一个电报员,自然也是非常高兴,他刚缴获了一个大功率电台,现在又有了密码,以后就可以直接与党中央联系上了。现在遵义会议应该已经开过了,这个消息告知大家后,胡卫东以后坚持正确路线的阻力肯定会减小很多。

    还在国军围追堵截之中的党中央得知兴国光复后自然都是非常高兴,但由于此时的民兵团实力还很弱小,所以大部分人并没有对其特别注意,但伟人却敏锐地意识到胡卫东能在绝境之中杀出一条生路,并迅速发展起来,一定有他的不凡之处,因而对其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不但亲自介绍胡卫东入党,还对民兵团下一步该怎么走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胡卫东接到电报后在惊喜之余,也惊出了一身冷汗。其实此前民兵团虽然发展迅速,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好才缴获多,真正消灭的敌人并不是很多,除了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的别动队,其他的都只是乌合之众而已。可现在兴国县四邻的县份都在国军控制之中,驻军少则几千人、多则数万人,如果大举攻来,民兵团逃都没地方逃

    “连胜则骄啊,还好有主席这份电报”,胡卫东虽然得了伟人的指点,但具体怎么做,却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带领主力跳到外线去,从而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夺回战争的主动权,同时在运动中寻觅集中歼敌的机会。可是该向哪个方向突破呢?还是请何老过来谈谈吧,对于这些以前苏区的县份他肯定比我熟得多。”

    听完何胡子对邻县的介绍后,胡卫东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到了兴国县的上方,“既然如此,我们就先打永丰县好了,这个县是产粮大县、而且人口也多,如果能够拿下来,我们再扩军两三万都没问题。最重要的是,缴获的文件里提到,原来驻扎在那里的一个军刚刚调走,在新的大部队赶来之前,守军一定不足。”

    “可是北边敌人的封锁线已经完成”,何胡子虽然没带过兵,但基本常识还是懂一点的。

    “不就是些碉堡吗?有什么好担心的?”,胡卫东不屑地笑了笑,“而且敌人建立封锁线虽然限制了咱们游击队的活动,可是也令他们自己的兵力大大分散了,我们的主力部队虽然只有几千人,但战场就在邻县,?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