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5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5部分阅读

然,这些暂时只是胡卫东的构想,由于装备不足,他现在只能将这个设想写进《操典》,直到后来有了自己的大型兵工厂后,胡卫东才得以按其构想组建起一支后来威震天下的山地虎贲

    必须说明的是,胡卫东之所以有闲心找孙立人合作编写《操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如今的独立师日益强大,令他心态放松了不少。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是,攻占萍乡所得的好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超过了永丰与新淦战斗的缴获

    萍乡人口多达四十几万,而且产业工人比例高,群众基础又好,加之这一年经济不景气,萍乡的工矿企业纷纷开始裁员和减薪(史实),这当兵吃粮怎么也比逃荒要强吧?因此独立师的扩红十分顺利,加之萍乡不像苏区诸县那样受到长期战祸荼毒,青少年人口比例很高,胡卫东又没准备将其发展成根据地(交通太便利),所以招兵时是能招多少就招多少。而且胡卫东也不像以前朱毛来萍乡扩红时那样老实地一切全凭自愿,他只要能够让符合要求的青少年加入,想出了一大堆的鬼主意,结果光在萍乡一县独立师就扩红一万多人,而且全都是好兵苗子

    第二十六章 中国保尔

    比起兵员,带走几千名技术工人和潜质较佳的少年,是胡卫东心目中更大的收获。为了劝说他们跟自己走,胡卫东的节操掉了一地,坑蒙拐骗全用了,对于某些他志在必得而又死不听劝的人才,胡卫东甚至采取了强制措施,就算绑也要将他们绑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为了避免被这位行径更像土匪的红军师长一怒之下给崩了,萍乡各大工矿企业的技术骨干们只得垂头丧气地卷起铺盖、带着家人一起登上了这条前途难测的贼船

    对于胡卫东霸道的做法,包括何胡子在内的很多老革命都看不下去了,但胡卫东却振振有辞道,“为了建设中国的大工业,我没有别的选择,如果将他们留下,这些人一辈子大概也就会满足于挣钱养活家小,但是在我的组织下,他们却可以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人。中国连沦陷的东三省在内,重工业部门的产业工人不超过一百万人,而西方却数以亿计,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模式他们搞科研的速度会是我们的几百倍!如果考虑到质量上的差距,就更加令人绝望,我们唯一迅速赶上西方的办法,就是像苏联那样集中有限的人才对某些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因此每一个人才,每一点时间,我们都不可以浪费!”

    “那也应该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怎么可以像土匪一样”,何胡子虽然知道胡卫东所言不无道理,眉头还是紧紧皱着。

    “这些技术工人收入不低,光靠嘴皮子,谁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跟我们走?”,胡卫东反问道。

    何胡子叹了口气,默然无语。

    “何老你放心吧,中央若是追究责任,都算在我身上好了。”,胡卫东笑道。

    何胡子立刻就吹胡子瞪眼睛道,“这怎么行?”

    虽然胡卫东固执己见,但何胡子的某些话他还是听进去了,毕竟现在独立师随时都可能卷入战斗,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才是第一位的,如果独立师被打散了,那带上再多的技工也毫无用处,反倒白白令其送了性命。因此胡卫东虽然心中万分不舍,但还是忍痛将技工中那些年老体弱跟不上队伍的、子女因为年龄或者身体等原因而不能远行的都留了下来,只带走了一千多个技工、几十个专家以及数千名有一定文化基础而且心灵手巧的潜质少年。其中那些少年只是胡卫东为将来打算而挑选的,暂时他还没功夫亲自教育,但在浏览名单时胡卫东却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吴运铎”

    “对啊,我怎么忘记了,好像就是这一年吴爷爷因为安源煤矿裁员而被迫跟着父亲逃荒去了湖北大冶,看来我运气还不错,要是晚来一点,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碰上了”,胡卫东一拍大腿道,由于“吴运铎”这个名字并不常见,加之其独特的脸型,胡卫东一下子就确认这个现在还有点腼腆的少年正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中国保尔”

    这个一开始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少年矿工,历史上进入新四军兵工厂后的第三个月就靠着简单的工具制造出了一支质量合格的步枪,一年之后,就成为新四军的军工骨干,两三年后就成为了红色军工之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可惜历史上由于工作条件恶劣,吴运铎终因多次实验事故而重度伤残,到了解放后已经只能从事指导性的工作,否则以他出类拔萃的天赋和天下罕有的勤奋,很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的军工大牛。

    对于吴运铎这种在应用科技方面潜力巨大的天才,胡卫东采取的教育方法是让他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科目与具体内容,学习一段时间后再拿到实践中去应用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如果还是不行就继续学习,直到课题完成,其间有实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才许来找自己求教,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教育(学习)方法是历史上瓦特与卡拉什尼科夫等半路出家的伟大发明家的成功经验,对于实践强于理论的吴运铎来说简直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使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军工专家

    胡卫东从萍乡带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大量的财富物资和工业设备,虽然矿山铁路与兵工厂实在不是一个路数,但胡卫东还是能够凭借其多年的军工经验,从中找出那些兵工厂可能用得上的机器设备乃至零部件。何况胡卫东想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兵工厂,而是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完整工业系统,所以铁路、采矿之类的机械本身其实也是有用的,前提是能够带走

    在搬运拆卸设备的过程中,刚刚才学会机械制图的吴运铎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他居然硬生生地将几台最重要的设备的精细结构全部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将其拆成各种一个人就能携带的零部件全部打包带走,直到后来找到了稳定的落脚点后他再一个人靠着回忆将这些机器重新组装了起来,当场吓尿了一片人,这得有多么妖孽的空间想象和记忆能力啊?胡卫东这才明白当年人称吴运铎“什么样的枪炮子弹一看就会造”并非全是虚言了

    不过,仅靠这种天赋最多也只能当个“山寨之王”,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材料工业极其落后,光会依葫芦画瓢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使用性能差得多的替代材料,那么机械的机构就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所以对于吴运铎来说,冶金、化学、机械、数学、材料等诸多相关学科他一样都不能落下,学业负担之重远远超过了后世的所谓“应试教育”(其实中国的学业负担也就比西方国家重一些,日韩与毛子东欧的学业负担都比我们更重,中国应试教育的问题其实在于知识量少而题目难做,逼得学生将脑子都用到解题技巧之类的小聪明上去了),但对异常好学的吴运铎来说,却是乐在其中

    第二十七章 顾祝同的误判

    感谢书友沉木渔乡的再次打赏,并再次求票和会员点击,新人榜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早在得知康泽丧命的时候,老蒋就已经震怒不已,但这个时候中央红军的动向却突然变得诡异难测,连续让国军吃了几次不大不小的亏,大有冲出牢笼之势,老蒋再顾不得江西的事,连忙赶到重庆亲自坐镇指挥,而让顾祝同全权负责剿灭这支“乱匪”。顾祝同对此自是十分上心,尤其是独立师亮出红军旗号之后,然而此人虽然用兵稳重,头脑却略显呆板,以为独立师还是挺进赣西之前的实力,而对其严重低估,尤其是兵力方面。结果,以为独立师兵力不多的顾祝同为了防止独立师四处流窜,将手头两个军五万多的兵力全线铺开,组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并向老蒋求得了何键与陈诚的支援,前者在湖南严密布防,防止独立师流窜入湘,后者则命令身在赣东南“剿匪”前线的副手罗卓英调出一个二线师进驻永新县,防止独立师南下令当地本已平息的“匪情”死灰复燃。

    然而,顾祝同布下的“天罗地网”却因为兵力太过分散,而被胡卫东轻轻松松地连续吃掉两个团,还顺带锻炼了队伍里的两万新兵。吃亏之后顾祝同保守谨慎的老毛病又犯了,为了避免再有部队遭到围歼,他在着紧调兵增援前线的同时要求前线尽可能收缩兵力,不让敌人有机可乘,殊不知胡卫东本来就没心思和他纠缠,见敌人的防线一收缩,立刻下令全军疾速东归,等到顾祝同反应过来的时候,独立师主力已经从容渡过赣江,回到了起兵的兴国县,路上还顺带扫荡了安福、吉安两县,消灭地方武装数千人,并卷走大量财货物资和知识青(少)年,除了没有烧杀,手段相对温和,行径神似历史上的流寇

    但这种做法确实给顾祝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光是收拾残局、恢复那六七个县的秩序就已经让他焦头烂额了,哪儿还有余力去对付独立师啊?对顾祝同深感失望的老蒋不禁动了换将的心思,不久他便下令由“五虎上将”(注1)之首刘峙替换顾祝同的北路军总指挥一职,并全权负责江西“剿匪”重任。

    而胡卫东自从在萍乡开始大肆征集知识青(少)年之后,所到的每个县分都没放过,甚至回到兴国之后也毫不客气地吃起了“窝边草”。可怜兴国青少年本就严重不足,一下子又被拉走了七八成(教育普及得太好的结果),使得原本就已经是“老的老、小的小。”的兴国县几乎变成了一个“老人县”和“女人县”,好在胡卫东考虑到地方上确实困难,将那些智力(也不是每个有文化的都聪明)、性格、人品、体质与意志品质方面明显达不到他的要求的家伙都在兴国等中央苏区县就地复员了(这根本不是在帮地方着想好吧,完全是在丢包袱),至少各县适婚女青年找对象的困难稍有缓解

    但不管怎么说,胡卫东最终征召“知青”(这个历史名词因他而提前出现了)的比例较一开始还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据后来的统计显示,非苏区县、也没有被康泽“改造”过的,一般只占总人口的1-2,苏区县和被康泽进行了“社会改造”的则要高得多,大都在4以上,而兴国县更是无以伦比,达到了惊人的12,“模范县”不愧是“模范县”,不足十万的人口居然让胡卫东挑出了超过一万个“知青”(其实应该说是“知少”才对,在现在的兴国县,18-25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由于胡卫东的穿越,兴国县日后不仅仅被称为“将军县”,还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学家县”和“工程师县”,不过胡卫东却被怨念颇深的苏区群众给取了一个不雅的绰号——“人口贩子”

    其实,胡卫东这样搞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深知民国时期人才的匮乏,为了中国的将来,每一个有文化基础的青少年都必须好好培养,如果让他们留在如今陷入战乱和封锁的家乡自生自灭,即使侥幸可以幸存下来,由于缺乏学习成长的环境,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将所学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当然,胡卫东也有一点“私心”,兵工厂需要扩建,合格的军官也严重不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有文化的青少年培养起来,肯定要比文盲快得多

    有了这么多学生,自然得要好好教育才行,虽然条件恶劣,但胡卫东还是很快就建起了三个连固定校舍都没有、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三个学校:战术学院(后来成为抗日军政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学院。)、炮兵学校(成立后教学范围不断扩大,后改名为“技术兵种专科学校”,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兵员,极大地弥补了人民军队这方面的不足。)和技工学校(本来胡卫东只是想培养一些熟练工人,结果学生里面却涌现出了不少专家乃至世界级的大师,这个学校也成为后来“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建校后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胡卫东绞尽了脑汁,他一方面充分挖掘随军技术人才与军中老兵的剩余价值,而且对于那些好苗子,他还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亲自开小灶,以胡卫东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眼光,在如今这个科技落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少在火炮、弹药学这两个主修专业以及十余个关联学科上他都能够算得上是世界级的专家,尽管由于年代跨越太大,他的知识与才能并不是都能用上

    注1:所谓“五虎上将”,指的是抗战之前老蒋与何应钦下面的中央军五个二级上将,即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这五个人。但五个人里面只有卫立煌真正算得上是名将,陈诚擅于练兵而不擅指挥,刘峙与顾祝同都有极大的弱点,蒋鼎文就更不值一提了。但在抗战期间暴露出致命弱点之前,刘峙却是五人之中风头最劲的,十几年国内战争中未尝一败(抗战输了一场就完全反了过来,此后不管是打日本人还是打解放军都未尝一胜),如果他死在抗战之前,后世的评价或许会截然不同

    第二十八章 解放战士

    回到兴国后独立师并没有逗留太久,由于大量非战斗人员随军行动,独立师只能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一旦停下遭到敌人的攻击,就算最后打赢了,也会有大量的技工与知青死伤或者乘乱逃走,那都是胡卫东难以接受的。再说,胡卫东的目标始终都是渡江北上与小日本干架去,一直憋在南方打内战有什么意思?当然,一切都必须以保护好苏区的革命群众为前提,但胡卫东却以为,这与独立师北上抗日并不矛盾

    经过这些天来的了解,胡卫东渐渐明白国军也不都是丧心病狂的恶徒,其中甚至还有少数军纪不亚于红军的模范部队,而要说祸害苏区百姓最狠的,第一是别动队,其次为地主民团(还乡团),然后为军阀部队(注1),其中别动队在康泽死后迅速没落了下去,而当初参与第五次围剿的军阀部队自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也都纷纷离开了苏区,至于地主民团,以胡卫东在各县建立的民兵体系,完全不必畏惧,要知道平均每县足有基干民兵几千人,而且胡卫东还将那些独立师用不上的老旧步枪分给了他们

    但是,如果国军大部队杀进苏区,各县的民兵是根本无力抵挡的,民团便可以狐假虎威大肆作恶,这是胡卫东绝不想看到的。可独立师如果死守苏区各县,那么无疑又犯了当初中央红军在李德指挥下所犯过的错误,不但会无谓地牺牲广大指战员的生命,而且会令乡亲们遭受到更大的苦难。中央苏区的血已经流干了,再像当初那样打下去,这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县份真的可能会变成无人区

    要破解这个死结,胡卫东只能像太祖指示的那样,率领独立师主动攻入国统区,将国军的主力引走,苏区的百姓就得救了。当然,这样做无异于进行一次“东路长征”,或许艰苦程度不如中央红军所走的长征路,但危险程度却犹有过之,一路经过的地带都是老蒋统治的核心区域,而且独立师只要输一次就可能全军覆没,但无论如何,为了昔日中央苏区范围内的数百万革命群众,也为了尽早停止内战,胡卫东都决意试上一试。但是在北上之前,胡卫东觉得自己还得先将“沦陷区”的上百万革命群众都解救出来

    1935年3月16日,兵力已经突破五万人的独立师在短暂修整之后,离开兴国向着东南方向挺进,只花了十天时间就先后攻陷了雩都、安远两县。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战果,一方面是这两个县的驻军都是国军的三流部队,一方面得益于红军电讯员破译了国军电码而获得的巨大情报优势,同时这些县都是以前苏区的地盘,胡卫东部队里的那些老红军都是地头蛇,即便是进攻战也和内线作战一样便利,打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胡卫东大胆地?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