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59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59部分阅读

渡大河历来都是很令人头痛的高难度军事行动。要知道历史上陕北的八路军就那么点留守部队,却依然利用黄河天险击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其中不乏旅团一级的鬼子精锐部队。诚然此次试图东渡运河的鬼子兵力远不止一个旅团,但是新38师哪怕是旗下的一个旅,火力同样远非历史上的陕甘宁留守兵团可以比拟

    鬼子激战两日依然没能突破河防。而拿下连云港后孙立人却立即将所有车载火炮派了回去,给予暂时失去了制空权的日军以重大打击,日军在遭受了巨大伤亡之后终于冷静了下来,加之连云港已经失守。即便此时成功东渡,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此很快就中止了原来的计划,不过为了避免十五集团军直接威胁徐州,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部还是要求东线日军就地加筑工事,保持对敌人的压力。而另一方面,新38师也在这一连串的战斗中用掉了超过七成的炮弹、122和更大口径的炮弹更是消耗殆尽,因此孙立人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于是刚刚还在拼命厮杀的两军开始了长时间的隔河对峙

    必须承认,孙立人的决定是明智的,虽然运河镇一战新38师占了很大便宜,在这么点时间内就毙伤日军3万多人,而自己却仅仅伤亡了不到5千(其实相对于一个旅万余人马来说,这损失已经不小了,但是没办法,敌人的兵力优势实在太大了。),但是东线日军兵力依然比新38师更多,同时他们与相对远离主力的新38师不同,即使只在夜间运兵,每天也至少可以从徐州方向获得几千援军(注1),再加上新38师火炮的优势也随着炮弹的大量消耗而迅速削弱,和鬼子拼消耗的话真心拼不起,而更关键的是,如果新38师想要吃掉或者击退对岸的日军,攻守之势就完全颠倒了过来,需要强渡运河的就变成他们了,就算孙立人再怎么自傲,也不会疯狂到这种地步,即使炮弹充足,他都不太敢这样干,更不要说是现在了

    东线的两仗都是巧仗,而北线则是刷新了十五集团军历史上伤亡人数新纪录的“血肉磨坊”,与这里相比,历史上淞沪会战中的罗店简直不值一提

    注1:距离不到100公里,实在是太近了,若非运河镇丢掉后中间没了火车站影响很大,鬼子运兵的速度还能加快几倍,所以让孙立人部长途奔袭攻占运河镇实在是神来之笔,但所冒的风险也是异乎寻常地大。其实这个计划是胡卫东见到傅作义后想起他在历史上解放战争期间奇袭石家庄一仗而生出了灵感,经过粟裕进一步完善后拟定出来的

    第三百二十七章 伟人的决意(上)

    ps:感谢书友“700926”投出的月票,顺便求推荐票_

    新组建的71军成功地顶住了日军大部队三天三夜的进攻,但当援军赶到的时候,全军已经仅余3万多人了,而胡卫东与粟裕都深知北线战场意味着什么,一下子将手头几乎所有能用的野战部队都派出来了,十五军的三个主力师首先赶到战场,随后傅作义的部队也结束了山中剿匪南下支援,甚至就连一向作为奇兵使用的日纵也难得地参加了正面作战,偌大一个山东根据地,仅仅留下了胡涟那个刚刚扩充为整编师的海军陆战师这唯一一支野战部队

    如果算上亟需修整和补充的71军,十五集团军在北线战场史无前例地投入了超过二十万的雄厚兵力,如此规模的攻坚战立即在党内军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毕竟是人都知道攻坚战的伤亡很大,尤其此战又不是攻略大城市,直接收益也不是很大,因此一贯都习惯于“有便宜才打”的赤色党内普遍对此难以理解。但胡卫东在向中央发出的电报中却明确指出,一旦让日军巩固了鲁南防线,那么鬼子就可以分出兵力大举西进,而微山湖以西都是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兰封防线上驻扎的十万国军根本不可能抵挡兵力至少也有二三十万日军的全力进攻,一旦兰封失守,郑州必然难保,到时候豫西工业区就会受到直接威胁,甚至可能令大家两年来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而鬼子若是抢占了豫西的兵工厂与南阳的油田,后果就更是不堪设想。与其等到日军西进之后再被动地应对,不如主动出击,只要能够攻占临城-枣庄一线,就足以对徐州施加足够大的压力,让鬼子不敢分兵。至于阵地攻坚战消耗大的问题,客观上确实存在,但随着边区工业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在必要的时候,十五集团军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完全拼不起消耗了

    接到这份电报后。中央的几位领导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多都对胡卫东制定的作战计划存有异议,但这时太祖再次对胡卫东表示了坚定的支持,他甚至在胡卫东原版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宏大的战略规划,“十五集团军这两天发来的战报令人鼓舞,如果这个作战计划也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在华东战场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出现了!”

    “伟人就是伟人,我只想到了一个战区。而他看到的却是全国的战局。”,胡卫东看完中央发来的电报后不禁心生慨叹。但同时也深受鼓舞,当即发电向中央承诺“就算付出再大的代价,十五集团军也一定会攻取微山湖-运河-运河镇一线,将徐州日军彻底圈禁在运河以西狭小的三角形区域之内,为全歼日本华中派遣军主力扫平障碍!”,而留在洛阳坐镇的中原局书记张浩也向中央表示会立即在最早开始民兵体系建设的豫西边区进行总动员

    “这样做不好吧?豫西边区只有1800万人口,真要动员出60万军队的话,根据地的负担是不是太大了?而且这些新兵也未必有太大的战斗力,当年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我们曾经被迫这样做过。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听完电报后朱老总不禁蹙眉道。

    伟人闻言却弹了弹烟灰笑道,“的确,当年中央苏区兵民比例超过1:50之后根据地的经济就吃不消了,而且新兵的战斗力也很成问题。但早在抗战初期小胡就跟我谈过这个问题,据他说,大部分列强在经济上都能够承受1:20甚至1:10的兵民比例。因为他们工业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也就高,所以能够维持更高的脱产人口比例。而且列强因为预备役制度完善,很多平民在入伍之前就已经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因此即使大幅扩编,官兵军事素质下降的幅度也不会太大。而据育英同志之前发来的电报来看,现在的豫西已经拥有三百万产业工人(含建筑等低技术工种和国营农场内的农业工人),城镇人口超过五百万,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和日本相比已经相差不远(注1),考虑到识字率暂时还有差距,整体来看应该与日本相当,因此维持1:30的兵民比例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至于新兵的战斗力,就更不必担心了,据育英同志报告,目前光是豫西一地,民兵总数就超过了三百万,半脱产的基干民兵也有40万之众,另外还有完全脱产的地方守备部队与武装警察合计不下10万人”

    说了一会儿伟人愈发谈笑风生,“其实,当初中央苏区的红军新兵战斗力太差主要还是因为没子弹训练,当时连正规部队每人平均都只有几发子弹,何况是民兵赤卫队?我记得当时的民兵训练也就是练练姿势,一年能够打上一两发实弹就已经很幸运了,而据育英所说,豫西边区仅仅今年上半年的民兵训练中就用掉了1亿5千万发子弹”

    “子弹的消耗量居然比我们八路军还多?这个我怎么不知道?”,朱老总虽然是位心胸宽广的长者,但听到这里脸色也多少有点不豫。

    “这是书信中顺便提到的,等到来年春天中原边区向中央汇报今年工作的时候,大家肯定都能看到。”,太祖连忙进行了解释,又借机再次阐明自己的观念,“比起训练现有的正规部队,民兵的建设更加重要,我们中国工业薄弱、农业落后,如果连地大人多的优势都发挥不出来,还怎么能够赶走包括日本侵略者在内的列强,赢得国家自主和民族独立呢?”

    注1:投资巨大而高效是一方面,几年来一直努力普及教育是另一方面,技工速成的办法更是收到了奇效,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抗战以来从沦陷区城市营救出来的一百多万人口与总数已经超过二三十万的归国华侨青年几乎都集中到了这里,前者之中受教育的比例较中国当时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高出很多,而那些华侨青年更是几乎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等于是集中全国之力建设半个省,跟历史上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台湾情况类似,效果不明显才怪了

    第三百二十八章 伟人的决意(下)

    朱老总的脸色顿时舒缓了下来,他也知道张浩与太祖之间有着长久而深挚的友情,虽然现在因为国统区的阻隔没法经常见面,电话即使通了,也怕国民党的特务监听,而电报又基本都被军务占用,但彼此之间偶尔还是会有一些书信、或是口信往来的。而对于太祖人民战争的思想,他也早就心悦诚服,这样一想,似乎并不应该纠结于八路军子弹不足的问题,将华北根据地的民兵体系也尽快完成才是正道。事实上八路军不像十五集团军那样动辄就打大仗恶仗,自动与半自动步枪的装备量也远不能与十五集团军相比,子弹的需要量本来就要少很多,更急需的是炮弹,但是今年十五集团军进行了多次大兵团作战,而且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十五集团军就近补给是要方便一些,而且他们今年确实承担了重任,可是我们八路军也是要打大仗的,子弹炮弹不够可不行。”,八路军实际上的指挥官彭老总这时也嚷嚷了起来,粗中有细的他虽然说得光明磊落,但细细咀嚼的话,还是可以感觉到他言语中对于十五集团军背靠豫西工业区的羡慕。

    “老彭你就放心吧,明年西北的兵工厂都要陆续开始投产了,到时候专门供应八路军怎么样?而且现在也正是一个好机会,八路军五十万人南下帮助中原边区作战,育英也不好意思当铁公鸡一毛不拔吧?”。太祖闻言当即安慰道,顺便还开了个玩笑调节了一下气氛。

    “八路军50万野战部队全部南下?那华北的根据地怎么办?”,八路军的两位首长一听顿时大惊。

    “部分城市可以暂时放弃,转移走百姓对敌坚壁清野,再加上地方部队与民兵游击队的袭扰,华北日军虽多,进展也不会太快。等到中原与华中战场决出了胜负,回过头来再集中力量消灭兵力不过三十多万的华北日军,那就是十拿九稳的事了。”,伟人坚定地大手一挥决定道。

    “不是应该“柿子拣软的捏”吗?为什么放着实力相对弱得多的华北日军不打。却要先消灭实力强大的华中日军呢?”,一位领导同志不解道。

    伟人听后一拍桌子道,“大原则是这样没错,但是凡事无绝对,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华北对于日军来说已经成了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果我们在华北大举反攻,日军正好有了说服自己的理由。他们一定会放弃所有其他的城市将兵力收缩到天津一地,依靠海军的保护。八路军就算有百万雄兵,依然没法拿下(青岛距离天津太远了,我们的空军整体实力不足,难以两头兼顾。),而日军则可以从华北方面军抽出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部队支援华中战场。那样的话,华中我军少了50万人,而日军却多了20万,这一进一出,纵然十五集团军再怎么英勇善战。也肯定难以阻止日军西进,那么豫西工业区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沦陷于日军之手就在所难免了,这样的损失要远比我们在华北收复一些工业并不发达的旧城市所能带来的利益要大十倍百倍!”

    加之太祖刚才曾隐讳地点出八路军主力南下后将可以就近从豫西的兵工厂获得补给并改善部分武器装备,如果中原局的同志们同意的话,八路军甚至可以将那些动员的士兵补充进队伍,至少,补充战损的部分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八路军的两位首长立即就改变了态度全力支持太祖提出的战略规划。而获得军委大多数领导干部支持后,这个方案很自然地得到了通过,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则因为情势的变化而不得不作出了一定的修正……

    首先是胡卫东没想到伟人居然有这么大的胃口。将八路军主力全都派来支援自己,这样固然很好,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大了中原边区的后勤压力,为此胡卫东只得减小豫西边区动员的规模,将原定的60万人压缩到30万人。不过这也未必就是坏事,一方面对豫西经济的负面影响减小了许多,另一方面也不必让民兵全部都用老式枪械训练了,至少新晋的基干民兵还能继续使用射击时后座力小、精度较高的三八式,话说这几天时间里十五集团军又缴获了不下十万支三八式步枪(其中不少于3万支来自于连云港城内的仓库),相比而言更不好用的歪把子与步兵炮也同样缴获到了不少,只是由于连接山东与河南的那段陇海铁路还在鬼子控制之下,豫西老边区与山东根据地之间的交通运输只能完全依靠汽车,因此想要运回豫西装备新动员的部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鲁南战场伤亡巨大,有限的运力都用来运输伤员了,这些武器暂时只能存放在山东根据地,但不久之后胡卫东却反而为此感到庆幸……

    胡卫东早就料到用之前缴获来的7艘鬼子军舰炮击了连云港之后必定会引与海航的疯狂攻击,陆航是为了给连云港的日军报仇,海航则是为了炸沉那些被中国人俘获的舰艇、尤其是两艘战列舰以洗雪前耻,但是他却没想到鬼子竟会失去理智,在空战落了下风、又遭到七艘军舰强大的防空火力凌厉反击的情况下居然还不断地派出飞机前来轰炸,结果虽然炸沉了一艘驱逐舰,却将华中派遣军大部分的飞机损失殆尽,以致于即便在距离青岛较远的地方,日本华中派遣军航空兵团也基本都失去了制空权,甚至可以这么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只要在中方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内,鬼子的飞机甚至就连升空都得偷偷摸摸的才行……

    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胡卫东立即下令让中原边区所有的巨型压路机全都马上开到鲁南地区,并利用入冬以后天干地燥的有利条件,冒险在距离当时的前线不过100公里的多个地点奇迹般地只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压出了几十个小型野战机场……

    第三百二十九章 大炮兵主义

    胡卫东的这一命令能够顺利完成,除了巨型压路机的妙用,鲁南的天气也功不可没,这里的初冬虽然已经较为寒冷,但最低气温却还没有降到零度以下,否则土地一冻就会变得非常坚硬,那就难压多了,而现在这样最好,机场压出来之后天气继续转冷,不久便刚好将机场的地面冻硬,别说是苏式飞机,甚至就连华北航空总队的日式飞机也一样可以起降了……

    这些机场建成后,徐州不但进入了华北航空总队与苏援航空队飞机的作战半径,而且还是最佳距离,结果别说鬼子一时派不出飞机增援徐州,就算能够抽调出来,也很难再将徐州空域的主导权夺回去了。不过由于我军的飞机和飞行员这段时间以来损失也非常大,因此胡卫东并没有仗着空中优势就要本方的轰炸机对敌狂轰滥炸,而只是让战斗机确保战场上的制空权,再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十五集团军的炮火优势,尤其是射程相对较短的迫击炮更是因此可以大胆地尽情炮击(注1),给予日军以极大杀伤的同时,也将日军的机枪火力完全压制,步兵冲锋的伤亡因而大大降低,这种打法虽然与苏联原版的有所不同(咱们可没那么多坦克装甲车),但却正是“大炮兵主义”的真谛。

    而轰炸机胡卫东也并没有完全忽视,对于那些敌军炮兵阵地以及抵抗特别顽强的地点,集中使用轰炸机进行空袭。往往可以收到奇效,尤其是近期开始成为中原边区兵工厂航弹分类中生产重点的集束式空爆航弹(子炮弹为空爆弹)对于野战工事中的敌军而言,杀伤力更是只能用恐怖来形容,甚至就连胡卫?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