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60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60部分阅读

破脸皮,但是以此为导火索,两党的之间的裂痕开始迅速扩大

    也正因为这样,之前还对胡卫东夸赞有加的老蒋开始想方设法给十五集团军下绊子,先是派人暗地里跟十五集团军司令部交涉,要求胡卫东让那些换回来的国军战俘返回他们的老部队,结果自然遭到了胡卫东的拒绝。老羞成怒的蒋委员长干脆就利用胡卫东与鬼子交换战俘一事,直接以“私下通连日人”的罪名公开质询,一时间搞得沸沸扬扬,但是胡卫东却并没有把这一莫须有的污名放在心上。只要能够利用好这次交换战俘的机会,给自己的部队补足兵员、武器和弹药,胡卫东相信十五集团军一定可以完成中央与伟人的重托,和八路军一起打一个再次刷新抗战以来新纪录的大胜仗,到时候有事实为证,任老蒋豢养的那帮御用文人如何污蔑自己,也别想蒙蔽人民的眼睛

    虽然换回来整整25万原来的国军官兵,但也不是全都能够编入十五集团军的,尤其是那些杂牌军,兵员素质就更是良莠不齐,好在第五战区的杂牌军素质相对来说算是比较高的,张自忠的59军与桂系的钢7军都是战斗力不逊于中央军嫡系王牌的精锐部队。即使是评价很低的川军,也已经在这一年来的血战中证明了自己。因此即便裁汰老弱、并分离出那些被情报人员怀疑的人员之后,胡卫东依然得到了十七八万可用之兵,再加上山东根据地转入野战部队的两三万人,不久之前兵员损失严重的十五集团军不但迅速恢复了元气,而且实力反倒增强了不少。即使只算直属的野战部队,兵力也达到了三十多万,如果再算上日纵和实际上也由胡卫东直接指挥的海军陆战师,总兵力更是超过了四十万人

    一下子进行这么大幅度的扩编,十五集团军的平均官兵素质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毕竟即便补充进来的国军官兵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但他们此前并未接触过十五集团军先进的战术和超强的火力配备,即便实战经验丰富,也需要一段时间来学习和适应,此外政治工作也得强化,据胡卫东和粟裕初步估计,至少也得一个月时间才能基本成型,当初红十五军那样快速补充战俘是没有别的选择,现在十五集团军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自然不敢无谓地冒这么大的风险。

    此外,部队迅速地扩编也令武器装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若以总数来说是肯定不缺的,目前赤色党军各型枪械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20万支,火炮数量也远非两三年前可比,但是且不说其中胡卫东理想中步兵班排标准配备所必需的八一式枪族还有极大的缺口,即便是投产较早的二四式半自动(以后简称“二四半”)也不只能满足十五集团军三分之二的需要,而“红星”系列迫击炮的缺口则更大,就连十五集团军原来的部队,暂时也还有2个整编师用着老式迫击炮。因此新建的71军只能先用日系装备,正好之前缴获了那么多还没来得及处理掉。虽然日系武器与中原边区兵工厂出产的新式武器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总比国军原来的自造武器水平稍好一些。

    而且他们还装备了日军不用的冲锋枪,在这一近战利器的帮助下,强大的火力足以平衡日军射击更加精准的优势(何况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扩编,鬼子的平均射击水准较抗战第一年时已经下降了不少。),说起来也是二四式冲锋枪制造太容易、造价也实在太低,虽然边区兵工厂早就将其清出了重点生产项目,但其在1938年生产的总量依然超过了40万支。比步枪的总产量都多。本来边区兵工厂生产的二四式冲锋枪已经主要是卖给国军,但一旦部队需要,无论多少都能很快满足,毕竟这款成本不到10美元的冲锋枪委实是太便宜了

    不管如何。仅就眼前来说,十五集团军的实力并未增强多少,为此胡卫东首先是狠抓后勤工作,以期可以重新利用强大的火力暂时弥补部队战斗力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前激烈的战时相比,这次规模空前的交换战俘令之前还在血战的中日两军之间停战了一个多月,胡卫东正好可以动员根据地群众乃至部分国统区的爱国民众来帮忙抢运,之前没用这个办法是考虑到鬼子的空中力量比解放战争时的国军更强,而且下手更狠,为了尽量减少平民群众的伤亡,胡卫东不到万不得已不想用这一招,但现在这段难得的“和平”不好好利用的话,他就未免太蠢了,事实上胡卫东以交换战俘来争取时间的这次“缓兵之计”,除了避免鬼子在八路军主力全数南下之前就不顾一切地与十五集团军死拼之外,借机解决后勤补给问题同样是一个重要动机。

    令胡卫东深为感动的是,豫西边区竟然动员了超过500万民工支前,加上山东根据地与两地之间的国统区,总人数超过了800万,几乎占到了三地总人口的1/8。这固然要感谢在中原局书记张浩以下无数党员干部的努力宣传动员,现在正是农闲这个客观条件也不能忽视,但即使如此,也足以说明中国人民根本不似很多“精英”所说的那样愚昧和自私。然而这一幕在国统区却从来出现过,两党得民心的程度与组织动员能力的差距显而易见,只要有点见识的人,看到那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之后,就都能知道抗战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而赤色党的事业也一定能够成功

    第三百三十三章 再次借道

    这次规模超大的民工支前持续时间并没有历史上淮海战役前后的那次长,但因为人数更多,而且同时还有一万多辆汽车参与运输,因此所能运送到的补给反而更多。重新获得充足补给的胡卫东总算松了口气,但他先做的却不是发起进攻,而是继续完成自开始停战时就动工的沿河防线,这一方面是为了防范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华中派遣军主力突然大举反击,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有了先进野战工事构成的坚固防线之后,胡卫东就只需要在运河一线布置一个军的部队便足以抵挡徐州日军的全力反扑,而能够获得更多的机动兵力,这一点对于更喜欢打运动歼灭战的十五集团军上下来说意义可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当俘虏交换完成的时候,运河防线上的野战工事群已经基本完工了……

    抗战形势一下子变得如此光明,与连云港一役那匪夷所思的战果有着直接关系,而连云港一战最大的功臣其实并不是孙立人的新38师,而是那两艘事实上已经卖给了苏联人的战列舰。然而,“巨舰大炮”好用是好用,但不经主人同意就擅自借用,多少显得有些不太地道,尤其此事还令本就不好的苏日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这自然让这一年来愈发受到西方列强敌视的苏联人颇为头痛。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斯大林也知道,即便没有这件事。日苏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不可调和,从这一点来说,胡卫东此次消灭了这么多的日军,不但令斯大林觉得解气,在不远的将来对苏联也是有利的。所以斯大林也没有揪住这件事不放,只是据此要求中国方面将那两艘战列舰上的高射武器留下,以作为此事的补偿,这样苏联人将战列舰开到海参崴的路上也不必太过提心吊胆,担心鬼子的飞机无耻地偷袭了。

    但老毛子却不知道,胡卫东虽然接受了这个条件。却将舰上安装了近炸引信的新型高射炮弹统统都换回了之前缴获到的压力(定高)和定时引信炮弹,此外“密集阵”也都拆了下来,换回缴获的日式武器,若非陀螺瞄准具技术已经转让给了苏联,没必要继续保密,因而舰上装备了的那些就没有撤除,这两艘战列舰的防空能力肯定会下降得更狠……

    胡卫东擅自使用已经卖给苏联的两艘战列舰,固然令斯大林很不高兴,但他对苏援航空队的“滥用”就更是让斯大林痛心不已。虽然三次战役期间苏援航空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们自己的损失也很惊人。甚至比苏联支援力度更大的西班牙内战中迄今为止的总伤亡都大,如果斯大林懂些中国文化,一定会骂胡卫东是“崽卖爷田心不疼”。不过苏联人一向对人命不太重视,区区几百架飞机相对于苏联现在的生产能力来说,也不过是半个月的产量而已,只要赤色党愿意给出足够的好处,斯大林也不是不能承受这些损失,但他对于自己看重的那些年轻军官和王牌飞行员还是极为看重的,尤其是波克雷什金。斯大林更是专门要求他尽可能地不要亲自驾机出战,以免阴沟里翻船出什么意外……

    经过双方讨价还价,胡卫东将自己设计的除“密集阵”之外的其他几种小口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的全部相关技术工艺都转让给了苏联,换取苏联继续同意他不受限制地使用苏援航空队,苏联方面还承诺在一个月内将损失的飞机和人员重新补足,并同意再给赤色党1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以购买苏联的设备和物资。

    至于“密集阵”,由于应用了超越时代1年的电动技术与液压技术。胡卫东可不想让苏联人轻易掌握,事实上若没有特斯拉这个科学怪杰的帮助,胡卫东也绝不可能这么快就将其实用化。为了避免山寨能力不逊于中国人的老毛子破解其中的技术关键,胡卫东将两艘战列舰上的“密集阵”系统全给拆掉了。而苏联方面却觉得另外几款小口径高射炮的性能已经够用,加之“密集阵”的有效射程仅有1500米,怎么看都太短了点,又极其浪费弹药,因而并没有特别在意……

    不过,即使是那几款看似普通的小口径高射炮,所用的材料、工艺乃至一些细微的设计依然具有极大的价值,尤其是其炮管用到的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抗疲劳的低合金炮管钢更是十分重要,即便不算特别适合,但如果将其用于制造包括高射炮、加农炮(含舰炮)在内的各种大口径长身管火炮,甚至是用来制造发动机的耐高温部件乃至于一些别的什么用途,也都或多或少地要强于苏联目前所用的材料,其中某些用途上还不止强了一点点。因此苏联为此付出的代价怎么看也显得少了点,所以赤色党中央还提出了一个额外的要求,那就是再次借道支援一下东北地区的抗战……

    考虑到现在反正已经将日本得罪狠了,想要缓和关系并不容易,加之日本又连遭败绩,苏联对其的顾忌大为减轻,斯大林甚至有了干脆将日本这个威胁彻底铲除掉的想法,虽然出于对西方列强联手干涉以及日本海军优势的担心而不敢对日开战,但是借刀杀人还是可以的。在赤色党的努力争取下,苏联同意华北八路军派出5000名军政干部、骨干老兵与技术人才(主要是工程师、技工以及炮兵、工兵等技术兵种)借道外蒙和苏联前往抗联的北满根据地,东北抗联也由此引来了第二次大发展的契机……

    只是想到中队通过外蒙这片世界公认的中国领土居然还得“借道”,赤色党内包括太祖在内的本土派无不气愤难平,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苏联有多么强大,而且中国目前也不宜四面树敌,只能暂时将这一不满深埋于心底……

    第三百三十四章 东北抗联(上)

    这5千人都是东北抗联急需的人才,但后世史家却大都认为,对抗联帮助最大的,却还是与其一同前往北满根据地的抗联新任司令员、也即是此前担任第十八集团军第37军军长的徐向前

    高原来到东北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令原本几乎已经是山穷水尽的抗联重焕生机,并且抓住关东军主力被抽调入关的大好时机迅速地扩大了根据地和抗联队伍。到1938年10月底的时候,东北抗联已经有15万正规军(其中野战部队5万多人)和50多万民兵(注1),根据地面积覆盖了北满的八成和南满的两成,人口突破了700万,并在这一年内毙俘日军2万余人、伪军3万多人,另外还摧毁了无数日本开拓团定居点,毙俘日本武装移民5万余人,迫使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暂时中止了这一用心险恶的同化东北的计划。

    但是,这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也暗藏着隐忧,自从这一年9月开始,日军大本营开始疯狂地向关东军增兵,力度之大仅次于华中派遣军,使得关东军很快就有足够的力量保护伪满的大中城市与交通线,而东北的铁路交通又十分发达,尤其在日军屯驻重兵的南满地区,杨靖宇领导的南满纵队更是因为关东军二十余万大军的疯狂围剿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好不容易建起来的长白山根据地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几乎全都重新变成了游击区,甚至完全沦陷。一度发展到3万多人(包括民兵游击队)的南满纵队兵力迅速锐减到万人上下,根据地群众虽然在地方党组织和民兵游击队的帮助下大多及时转移,但却依然有七八万人死于日寇的屠刀之下

    对杨靖宇和南满纵队恨之入骨的日军在长白山根据地实施了惨绝人寰的灭绝性政策,只要是围剿过程中见到的中国人无一例外地全被屠杀,土地空出来无人耕种他们便从别地移民,日本人被抗联杀得不敢来了,鬼子就将朝鲜农民驱赶过来,就算被中国人杀了,他们也无所谓,甚至还因为减少了朝鲜人口而感到高兴。而因为无论哪种情况都对日本有利,关东军做起来就愈发毫无顾忌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极端的做法注定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它不但会招致国际舆论的谴责,更会导致原本心存侥幸的民众也开始拼死抵抗。但是目前西方列强普遍对日军采取绥靖政策,即便是南京大屠杀被公诸于世的时候也没哪个国家对日本采取措施,就更不要说是这些因为单次规模较小而相对没那么触目惊心的罪行了。至于后者,从大局来看确实不利,但在南满日军兵力超过杨靖宇部十倍乃至几十倍的前提下。鬼子完全丧失人性的做法却反而难以破解。因为日军集中兵力对根据地各县“定点清除”的时候,每次集中出动的兵力比各县的总人口还多。这种情况下当地抗日军民无论怎么抵抗也很难击退日军,反而南满纵队却为了掩护乡亲们转移而一次次地遭受重大伤亡,实力越来越弱。而如果放弃掩护群众转移,且不说这样做违背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就算真的狠下心来这么做了,群众被杀光后,抗联还依靠什么在南满立足?

    面对这一近乎无解的困境,年仅15岁却已经成为南满纵队司令部首席参谋的王子才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是派抗联南满纵队朝鲜支队的支队长兼政委、朝鲜“祖国光复会”会长金日成率领南满纵队之中的朝鲜官兵回国建立根据地。一方面可以为日后反攻朝鲜布局,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走一部分关东军,减轻南满纵队眼下的巨大压力。

    王子才自然知道想在日本占领了好几十年的朝鲜建立抗日根据地只会比在南满坚持抗战更难,甚至全军覆没也不是不可能,但只要能让南满纵队主力获得喘息之机,他们的牺牲就是值得的,何况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的时间还不够长的王子才看来。这一千多朝鲜指战员终归只是外人,他们即便全都牺牲,也总比南满纵队的中国同胞牺牲了要好。

    而另一方面,那些朝鲜同志未必不知道此行九死一生。但是为了光复祖国,他们义无反顾。但由于去年轰动一时的“普天堡战斗”(注2),他们早就成了鬼子的眼中钉,刚刚渡江还没多久就引来了大批日军围剿,关东军也很快派兵过江支援,这一千多名朝鲜抗日官兵虽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但终究还是寡不敌众,除了少数几个战士突围成功,其余的全部牺牲。但不管如何,关东军被迫抽出2个师团南下,多少减轻了一些南满纵队主力部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王子才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至于王子才的第二个办法,其实与第一个差不多,只是执行者不是朝鲜人,而是抗联里的中国官兵。王子才建议杨靖宇从部队里抽出精锐组成排一级、甚至班一级的小队广泛渗透到沦陷区打击鬼子和伪满军警,将关东军围剿根据地的主力部队给全部引回去,此外他们还需设法在各地建立游击区乃至根据地,任务与关内的武工队有些像,只是由于关外敌我实力对比更加悬殊,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