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76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76部分阅读

赤色党,以免人口世界第一、而且已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而开始团结起来的中国坚定地站到苏联一边,身为中国通的罗斯福看得很清楚,中国赤色党的力量越强大,与苏联的矛盾就越难调和,将来反目成仇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美国人即使站在整个西方阵营的立场上,也不会轻易得罪中国赤色党。

    因为同样的原因,美国人甚至不顾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对,派出舰队为中福国际的船队进行护航,胡卫东也总算是彻底放下心来。中福国际引进的设备与人才大部分按照原定计划投入了青岛与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地带环洛阳工业区,但也有一部分因为胡卫东临时变更的命令而被运到了上海,比如2套3o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火力电机组,另外dc3大型客机的生产线也被确定放在上海,因为上海本来就有一定的飞机制造能力,虽然此前仅有过利用进口配件组装了5架飞机的成果,但总比那些完全没有基础的地方要强得多,至于基础更好的洛阳飞机制造厂,到现在为止无论是研制中的,还是已生产的(都是教练机),全都是木质飞机,而且在歼1和轰1定型生产后,那里也肯定腾不出多余的产能,还不如在上海另开一家飞机制造厂,专门研制和生产各种全金属飞机

    对于这次总金额不下2o亿美元的全方面技术、设备与人才引进,胡卫东原以为少说也得年才能基本消化下来,但不过一年之后,部分项目就已经开始形成产能,两年之后更有过一半的项目全部完工,之所以能够如此高效,固然要归功于解放区群众空前的建设热情和胡卫东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更因为1938年中原边区在工业建设方面继续高歌猛进,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1938年在中国工业化的历史上堪称是承前启后的一年,以至关重要的钢铁工业为例,在引进的设备还未形成产能的情况下,边区的工人师傅们充分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死抠细节和加班加点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在1938年不可思议地生产出了3o万吨合格钢材,较1937年增加了2oo,其中固然有地盘扩大了、转炉建造起来也相对较快的因素,这样的增也足以令人惊叹。

    而电力工业的展就更是迅,1938年全年的电量多达5o亿度以上,较前一年暴增了十五倍以上,这固然是因为胡卫东选择了特斯拉提供的方案,让洛阳电机厂大量制造电成本较高、单机功率较低、但可以快生产的永磁式电机,再加上稀土永磁材料的“现”而令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依然堪称奇迹。(未完待续。)

    第四百第二十一章 中德合作(上)

    此外,年产化肥3o多万吨、抗生素2千多万支、汽车1万多辆、水泥12oo多万吨、煤炭15oo多万吨、成品油3o多万吨(由于炼油工业起步很早,中原边区与西北边区的炼油厂足以消化自产的全部原油。)等各项工业部门的成绩也都令人深受鼓舞。不过在战争环境下,要说展最快的,除了军工,还能有别的工业部门吗?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各大边区的兵工厂合计生产了过1o亿各种枪弹,人民军队子弹不够用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而昔日战士们最爱的手榴弹和枪榴弹尽管因为炮兵与空军的日益强大导致需求相对下降,但1938年的产量依然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分别达到了2oo万枚和4o万枚。即使是当年全靠缴获补充的炮弹,1938年全年的总产量也过了1o万,而且还是在没把3o多万迫击炮弹算进去的前提下

    轻武器的产量也较前一年突飞猛进,1938年合计生产半自动步枪2o多万支、突击步枪1o万多支、冲锋枪4o多万支(大部分“出口”)、各式机枪上万挺、各型迫击炮近4千门、火箭筒逾2千具,虽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军队飞壮大的需要,但相比以前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

    而更大的突破,则是1937年还基本不能生产的重武器,进入1938年之后已经6续开始批量生产,其中身管火炮的产量更是达到了6oo多门(包括1oo多门各种口径的高射炮),而飞机和坦克的产量也都过百,尽管大多是用缴获或者回收得到的零配件组装而成,飞机更以教练机为主,但与以前相比。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日益雄厚的工业与军工基础,赤色党才能连续动大的攻势,特别是两个吃补给十分厉害的重装师远道前往东北战场支援。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获得这两支王牌部队之后,一向用兵谨慎的林总也不禁豪气顿生,竟然罕见地以区区三十万部队向东疾进,连续攻取营口等地。以微末损失的代价毙俘日军数万后,兵锋直指伪满重镇沈阳。

    一时间日本关东军上下人心惶惶,而东北的中民则信心大增。同时一度只剩三千余人的南满纵队也利用关东军南满主力被牵制住了的大好时机,迅形成烽火燎原之势,不但很快恢复了长白山根据地,而且还向外积极扩张,夺取了多个县份并将武装力量展到1o万人枪。正如当初长高原所预料的一样,南满人口相对稠密,由于东北独特的斗争环境。这对游击战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只要能够撑过来进入反攻阶段,南满的潜力是地广人稀的北满根本无法相比的。

    但就在东北抗战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苏联政府却瞒着赤色党私自与日军媾和了。这段时间以来与抗联合作得相当愉快的朱可夫在接到最高统帅部来的命令后,对徐高二人说声抱歉便无奈地带兵撤回了苏联。中方也是到这时候才知道这个坏消息。连忙电通告各大军区、尤其是东北军区和华北军区。得知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之后,就连一向沉默寡言的林总都忍不住连吐了好几个脏字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苏联这样的不义之举却令德国确认了中苏两国的确是面和心不和,从而坚定了拉拢中国的决心,协商中的中德秘密合作不但因此迅达成了协议,而且深度和广度都出了双方最初的预料

    为了表示己方的诚意,德国方面先无条件地向赤色党赠送了一大批胡卫东早就渴求的重要设备,即便只算成本价都高达1亿多美元,而且其中更有德国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军用精密机床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3oooo吨级模锻式水压机和世界上最先进的15ooo吨级自由式水压机(这个苏联也有,同样是德国人的技术。)等不少花钱都买不到的战略性机器设备,不过考虑到赤色党在此之前已经花费了15亿美元的重金替德国偿付了整整2o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而德国人甚至还无偿地“拿”了几份胡卫东的设计图,他们现在投桃报李本来就是应有之义

    信任建立起来之后,双方的交易量开始迅加大,据多年以后解密的部分资料显示,在1939年4月到1941年间,赤色中国光是从德国进口的机器设备的总价值就高达3o亿美元以上。同时,德国政府还先后派出了上万名科技专家(虽然数量不算很多,但都是真正的科技专家,至少也是高级工程师,而不是历史上苏联援华时拿普通技工冒充的那种。)支援中国的各项建设,其中甚至还有世界级的大牛,这要都算成钱的话,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可是即便如此,由于光是结掉的债务就多达2o亿美元(注1),德国人依然没能掏空赤色党手中的全部硬通货(还有大约1o亿美元)

    注1:乍看之下,跟中国结账与跟美国结账并无多大区别,实则不然。一方面德国可以向中国转让技术来抵消债务;另一方面中国人需要德国的机器设备,而美国人只要硬通货,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列强都搞起了贸易壁垒限制工业品进口,资源不能不进口、工业品出口却困难重重的德国理所当然地长期贸易逆差,根本就不可能通过对外贸易挣到美金。因此德国有能力还清中国人手中的2o亿美元债务,却不可能还得起欠老美的钱。再说了,老美一定会是德国将来的敌人(一方面德国还欠着美国至少五六十亿美元的债务,另一方面德国想要成为世界的霸主,美国这个头号工业国和经济大国迟早都要面对。),还钱给他们不是资敌吗?(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二章 中德合十作(中)

    ps:感谢书友“7oo926”投出的月票,再次求推荐票_

    与此同时,德方却还想从中国购买大量的稀土等早期备战计划中没有的珍稀原料乃至于成品的特种合金钢和其他特殊材料,据其粗略估计,总价值高达5亿美元(定价权在咱们手里,自然不会便宜到哪儿去,但即使资源本身不算钱,只算人工、能源等生产成本,总额接近1亿美元。)以上

    这下德国的谈判代表可就有些为难了,要知道胡卫东也不是一个肯吃亏的家伙啊!再说中国是个穷国(无解的人均),怎么可能反而牺牲自己支援富裕的德国呢?因此赊账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赤色党方面倒是很想再买些德国设备,但对于不可能放弃扩张野心的小胡子来说,出售价值3o亿美元的机器设备已经是他所能接受的极限,再多的话,势必会严重影响德国的备战乃至战争潜力,甚至可能导致到194o年末还贷压力再次出现的时候,德国的军力甚至还不如英法的窘况,长远利益固然重要,也不能太无视眼前的需要啊!

    为此胡卫东提出向德国订购3oo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以及5oo架的生产许可(其实就是技术转让),并要求德国提供所需的全套生产设备同时派出专家帮助中国在上海建设全金属飞机制造厂,计价5ooo万美元,德国虽然极为看重这款机型,但对德国的几个敌人来说,斯图卡的性能还不足以让其专门仿制,而斯图卡作为一款在己方拥有制空权的前提下才能挥作用的飞机,技术参数并不需要特别保密。再加上中方并没有要求一定得是最新的型号,正好方便德国空军更新换代,因此德方很快就同意了这笔交易。

    胡卫东之所以要采购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主要是考虑到它结构坚固、投弹精度高、载弹量又大,对军舰的威胁非常大,有了这个利器之后上海就不怕鬼子的舰队了,至于其短腿的毛病。换上解放区自己生产的动机可以将航程提升到8oo公里以上,这对于岸防轰炸机来说已经基本够用,再说山寨的过程中又不是不能改进。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离不开战斗机护航的缺陷。在上海这个特殊的战场也被很好地回避了,因为光是南京与上海两地现有的机场,就足以供几百架飞机进驻,当上海郊县与苏南的大量野战乃至正规机场6续建成之后,总数则更加庞大,而鬼子却只能依靠航母有限的载机数量,制空权会被哪方拿到。这根本就是毫无疑问的事。

    除了眼前的需要,胡卫东还希望通过引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来提升包括苏霍伊在内的己方飞机设计师在结构科学方面的水平,须知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可是历史上二战期间唯一一款能以完全垂直的角度进行俯冲轰炸并安全改出的飞机,其机体结构之坚固可想而知。如果能够搞清楚其中的原理与诀窍,不光是轰炸机。就连战斗机的设计也会大有裨益。

    至于胡卫东没有特别要求是最新型号,一方面是因为眼下急需现成的飞机,而德国最新型号的斯图卡轰炸机产量还很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只要有制空权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本身的性能好一点差一点并不重要,即使最初型号只能携带一枚25okg航空炸弹而显得威力不足,但只要数量够多,也足以炸沉重巡和航母了,何况最早期的型号德国总共也没生产多少,还大半都损耗在了西班牙内战之中

    此外,胡卫东还同时提出向德国采购5oo架最新型的bf1o9战斗机,不要求转让技术和生产线,开价3ooo万美元,德国人想都没想就立即同意了。其实胡卫东对这款极度短腿的历史名机并不感冒,但出于对i16战斗机与斯图卡配合不好的担忧,他还是决定买些过渡一下。此外,让中国飞行员先体验一下全金属战斗机的操作,也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8ooo万美元其实已经是很大的订单,但却依然不足以填平德国人的胃口,而这个时候,已经充分感受到德国政府诚意的胡卫东提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建议

    虽然德国在美英法的绥靖政策下吞并了世界第七大工业国捷克斯洛伐克(在德军占领捷克之前,捷克斯洛伐克还是一个国家,后来捷克被德国直接吞并,而斯洛伐克则分离出来成为德国的仆从国),但是捷克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德意志存有极强的反抗意识(有点像越南跟中国之间的关系),因此德国进入捷克之后频繁受到当地反抗武装的袭击,而捷克工人的消极怠工乃至于破坏生产就更是令急于消化捷克工业的小胡子头痛不已。以他的性子,是很想将这些人统统抓起来丢进集中营的,但问题是现在的德国还没有动欧战,因此毕竟还得顾忌一点国际形象,总不能没有证据就随便抓人。捏造证据是个办法,但却需要策划和安排,耗费时间和精力,对于那些重要人物,这样做倒也值得,但对于暗中反抗的千千万万捷克人民,小胡子要是也这么干,德国政府只怕会因此破产

    而胡卫东却早就对捷克世界一流的工人队伍垂涎三尺了,尤其是现在中国一方面在美国大量采购机器设备,另一方面则又跟德国深入合作,同样搞到了惊人的数量,这些机器设备都需要有熟练的工人来操作,而即便已经开始普遍地对日军战俘进行技工成教育,国内这方面的工作也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而继续深入进行,依然远远无法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因此胡卫东便向德国政府建议,可以将那些怀疑有问题的家伙统统送到中国来,这样德国政府不但消除了占领区的隐患,而且还能从解放区政府这里获得一定的回馈。(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中十三章 中德合作(下)

    ps:感谢书友“nq”投出的月票和慷慨打赏,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作者和本书的支持,另外顺便求下推荐票,这星期票少了点啊tt

    小胡子听后立刻就心动了,虽说会因此损失一些捷克的熟练工人,但是德国自己的工业化程度就很高,而且现在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正好可以派到捷克去填补缺口,而不必像以前那样找不到工作时只能靠国家提供的一些低工资岗位勉强维持生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小胡子又想了想,觉得除了捷克人,德国与奥地利的等“持异见者”乃至监狱里的那些真正的罪犯一样可以丢给中国,如果他们肯要的话。但对于自己一心想要灭绝、并且还有很多油水没被榨出来的犹太人,小胡子却是一个都不肯放的

    经过双方一番讨价还价,胡卫东代表赤色党,提出从德国(包括德国本土、奥地利与捷克。)无限量地引进熟练工人和解放区需要的其他人才,德国政府负责“劝说”其与解放区人民政府签署长期工作合同,并将他们送来中国,而解放区政府则相应地支付给德国政府一定数量的酬金。话说得倒是冠冕堂皇,但只要不是太笨的人都看得出这其实就是变相的“贩卖人口”,胡卫东原本只在国内被人调侃的绰号“人口贩子”也由此传遍了世界

    不过,客观地讲,这一协议无论对于中国、德国还是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欧洲人都是有利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三赢”。中国借此得到了大量的熟练工人和部分高级人才,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加快了十几年;而德国不但排除了国内与占领区的“安全隐患”,还获得了一大笔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获利自然也是不小;至于那些被迫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也因此摆脱了纳粹的魔爪,而避免了被抓进集中营九死一生的厄运。除了极少数与纳粹不死不休的铁杆反抗分子,几乎没几个是不愿意的。

    甚至即使是那些铁杆反抗分子,也大多被胡卫东说服,事实上他们自己也知道只要英法继续纵容纳粹。光靠他们这么点人是无法光复祖国(捷克人)或者推翻纳粹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