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06部分阅读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06部分阅读

的立场。

    虽然英印军队的主力大都已经派到了前线,但德里毕竟是英属印度的首府,守军多少还是留了一些,再加上附近赶来的英印守备部队乃至于一些亲英土邦王公实力有限的私军,凑在一起之后总数还是相当地可观。

    当方永乐的山地师向德里外围发起进攻的时候,敌人的总兵力居然达到了七八万人之多,但此时中国空军的一个飞行团已经进驻勒克瑙的机场,云爆弹的噩梦再次降临,城内的守军无奈投降,而城外的则纷纷溃散,方永乐近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德里这座历史名城。

    自离开喜马拉雅山区算起直到现在,方永乐山地师的减员总数不过两千余人,其中战死战伤的仅有七百多人,云爆弹给英印军队造成的心理冲击绝对是功不可没,为此方永乐在向前指报捷的时候特地向军工部门的同志们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不过方永乐也知道秘密武器只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有特效,因此在拿下德里后他几乎没让部队修整,就下令继续向西进兵以尽快跟王震会师。

    而王震同样敏锐地意识到了战机,抓住敌军因为补给断绝和没了退路而军心大乱的机会大举进攻,之前还能与王震兵团互有攻守的英印十万大军迅速溃败了下来。

    不过山区作战固然对中队发挥战斗力十分有利,但同时也大大限制了追击的速度,王震兵团的指战员们虽然不惜体力地连续急行军,却还是让敌人逃掉了不少,好在现在是和方永乐部东西夹击,敌人就算能够摆脱自己的追击,也会撞上友军的枪口

    王震兵团在西线的大捷令英印军的有生力量再次受到严重损失,在曼尼普尔战役之前还有不下八十万人的英印军至此已经仅剩不到30万兵力,而且其中超过一半都是还未训练完成的新兵蛋子,其余的也大多是印度土兵,来自英国本土或者英联邦中其它发达国家的jg兵总数不足两千。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的战术变得异常大胆,前线甚至出现了轻步兵师推进速度比装甲部队还快的怪事,这让胡卫东都不禁啧啧称奇,一问之下才知道那些家伙居然直接利用火车将部队运进敌人的纵深地带,而坦克却得等后面的补给跟上,速度当然赶不上火车…。

    正常情况下这么做是非常危险的,且不说很容易自投罗网被人包饺子,哪怕只是被人伏击一下,损失都会异常惨重。

    但是胡卫东的那些老部下却认为敌人现在已经完全乱成一团,不太可能再有严密的防御,而且就算火车遭到伏击,只要不在桥上,也最多损失一半,以英印残军现在那惨不忍睹的士气和战斗力,半火车的中队就足以打败敌人的一个师了,这可不是他们吹牛,真有中国一个团击溃敌军一个师的战例,而且还不止一次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一方面英印军现在大半都是新兵蛋子,战斗力只剩以前的几分之一,另一方面英军连番大败之后,印度士兵已经远不像以前那样敬畏他们,再加上印度赤sè党一直宣传中队是为了解放印度而来,他们能有多少战意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是能够打赢的战斗,或许他们还能够习惯xg地服从命令,但是摆明了打不过,他们何必要为了英国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xg命?何况,殖民地军队就连所谓军人的荣誉感都远比国防军要淡泊得多(狗腿子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指望他们在逆境下还能拼死作战本来就是不现实的

    别说是印度人了,就连来自本土的英军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西方军队由于习惯了在良好补给状况下作战,因此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就很容易丧失战意,能撤则撤,撤不走又打不过的话就干脆投降是十分常见的做法,而解放军的连战连捷和优待俘虏政策则进一步瓦解了他们的斗志。

    而且中英战争打到现在,英国的下层官兵对于zhèng fu的怨念也越来越大,现在明明本土的战局危如累卵,大家都想要回国保卫家园,zhèng fu却不肯跟中国谈和,而让他们这些有心保卫国家的战士不得不在万里之外跟中国人毫无意义地死战下去,殖民地固然重要,但欧洲才是自己的家啊!

    这些客观情况使得前线部队的冒险收到了奇效,但即使是最大胆的前线指挥官,也不敢无视那些铁路大桥,且不说火车过桥时被炸的话一车人几乎肯定全部完蛋,光是被炸断后短时间内难以修复这一点就足以令人头大了,而更令人头疼的是,印度降水充沛、境内河川纵横,因此铁路桥特别地多

    第五百八十六章 侵掠如火

    还好前指提前帮他们把这个问题想到了,杨伯涛自从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暂时也是惟一一个空降师之后,一直都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这次终于有了出场表现的机会,正是靠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飞夺xx桥”,中南野战军才能如同疾风扫落叶一样,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席卷印度半岛。lwen2不过在此期间空降师的损失也是非常大的,虽然空降师的官兵都是野战部队中jg挑细选出来的,但是一来空降部队必然缺乏重武器,二来肯定会遭到围攻(注1),短时间内得不到补给和增援,兵力上也是绝对劣势

    虽然战事出奇地顺利,但随着解放军的迅速推进,后勤补给的压力也迅速增大,即便印度人远超想象的驯服令他们不必太担心后方的补给路线遭到破坏,情况也依然令胡卫东忧心忡忡,原因很简单,印度与缅甸之间没有连通的铁路,仅有一条公路将两地连接起来,就算将其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也难以支持数十万大军深入印度作战(唐砖最新章节)。

    对于这一难题,胡卫东提出了“以战养战,就食于敌,尽量节约。”的主张,在武器弹药方面,要充分利用缴获到的枪炮弹药,以减轻后方的运输压力,反正现在敌军的主力已经基本都被消灭,解放军就算换装英式装备并且将弹药省着用,打那些印度新兵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而对于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胡卫东认为完全可以就地解决,印度再穷,毕竟养活了超过3亿人口,从中挤出一点就够前线部队吃用了,即使是花钱购买,攻占印度各个大中城市时缴获的金钱也足够支付这些费用了。

    不过印度可不是国内,由于党的白区工作得力,当年即使红军或者解放军到敌占区进行外线作战,也可以多少可以发动部分群众,再加上国府对基层全无控制能力,所以花钱也多少能买到一点;而印度毕竟是外国,光是语言不通就会有很大的妨碍,印度赤sè党虽然发展很快,但毕竟基础薄弱,现在党员总数加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在印度群众之中的影响力也不够。因此胡卫东觉得还是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花钱也买不到的话,可以考虑强制征收的手段。

    “这样做违反了政策吧?”,如今已经升任中南野战军副政委兼参谋长的彭雪枫蹙眉道。

    “没关系,只要不侵害贫民利益就不算严重错误,而且可以让印度同志去做(绝世唐门全文阅读)。”,胡卫东不以为意地答道,他自然知道这样做会令印度赤sè党激起富裕阶层的广泛敌意,对其解放印度十分不利,但胡卫东本来就没想过要帮助印度du li解放,在他看来,中国扶植印度赤sè党只是为了让英国人难受、并在战后削弱苏联对印度的影响罢了,如果印度赤sè党发展太顺利,他反倒要担心了,毕竟印度也是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不过全面xg比中国差远了)的大国,而赤sè思想又正是种姓制度这一印度身上的毒瘤最大的克星,一旦印度完全赤化,搞不准就真成中国的劲敌了,这显然是胡卫东不想看到的

    由于印度赤sè党根基太浅,此时几乎完全依赖于外来的中队,因此即使心存疑虑,但中国同志的要求还是得到了尽可能的满足。只是印度贫富极其悬殊,粮食除了殖民zhèng fu的库存之外,大多都集中在那些富人手中,其中对那些亲英的土邦王公早在大军过境时就顺便铲除了,存粮自然全被没收补充军资,但对于其它富人手中的余粮,印度赤sè党一开始还是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代中方花钱购买,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一政策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一方面是由于规模在这几个月里扩大了不下十倍的印度赤sè党不可避免地混进了大量的投机分子,其中很有一部分人利用这个机会谋取私利,导致原本应该是以公道价格进行的收购变成了低价强买、甚至是直接无偿强征,再加上一些亲英人士暗中煽风点火,导致占领区出现了一些恶件。

    但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印度几千年来形成的种姓制度,那些家有余粮的印度人基本都是高种姓的,而印度赤sè党现在的成员却大都是出自包括“贱民”在内的低种姓,虽然直到后世印度的低种姓依然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星河大帝最新章节)。”,但也并不每个人都没有反抗jg神,而敢于加入赤sè党的更是大多有心想要掀翻印度黑暗的种姓制度。可正因为这样,他们被派出去执行任务的时候就很难平心静气地跟那些高种姓的耐心沟通(不过如果真怎么做,人家或许反而根本就不睬你了),而普遍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做法,其中也不乏借机公报私仇的,结果就很自然地惹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不过,这在胡卫东的眼中都是小问题,只要前线部队的军粮能够解决,他才不管那些印度人是怎么做的呢。何况他们这么一乱搞,不知不觉间令印度赤sè党由“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阶级是天然同盟军。”变成了“种姓越低越”,对中国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血统与阶级不同,一个人生下来之后便不可能再改变了,印度赤sè党这么乱搞等于是令高种姓的个体没有选择地被迫与其敌对,现在中队在,那些反对者还不敢跳出来,但解放军终究是要离开的

    而印度的中低种姓(包括吠舍、首陀罗和贱民)虽然人数比例超过九成(后世印度被调侃为“只有1亿人口,别的都是畜生。”),但这个时候的印度教育公平程度还不如后世,低种姓的知识分子少得可怜,印度赤sè党将种姓矛盾绝对化的结果就是他们再难获得印度知识分子的投效,而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印度决不可能获得成功,而不能赤化的印度就不可能完全清除种姓制度,对中国再难造成威胁,胡卫东也就可以放心了

    注1:中国空军暂时还没能力进行超过一个团的大规模空降,一般一个目标也就空降一个营甚至更少的部队,他们往往需要对抗兵力十倍、甚至数十倍于他们的英印军队,就算双方战斗力差距再大,战斗也绝不轻松。

    第五百八十七章 反作用

    ps:感谢书友“zengzhichoo”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不管怎样,至少在军事上,胡卫东“就食于敌”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41年11月中旬的时候,中队已经推进到苏拉特-那格浦尔一线,几乎控制了半个印度,通过铁路快速运兵而实力大增的方永乐兵团直逼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而中途分道扬镳的王震兵团则在西线沿着铁路长驱南下直取重要的港口城市卡拉奇,实力最强的中南野战军主力部队则从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对重镇海德拉巴形成了夹击之势。而这个时候,英印军队自曼尼普尔战役打响至今的总伤亡已经超过了70万人,其中阵亡、被俘和失踪的人数超过了60万,成建制投降的就有30多万,而中队的减员仅有5万余人,其中战死的还不到1万人

    然而,胡卫东并没有想到,军事上无比辉煌的胜利却反而令中国在国际上陷入了更大的困境。首先是美国zhèng fu由此对中国更加重视,甚至一度将中国对西方主导下旧世界秩序的威胁排到了苏联之前。

    而罗斯福在发现光靠物资援助已经不足以帮助英国人之后,决定直接对中国施加压力,除了促使国会同意再次增加军费并通过了新的扩军(武器装备的采购量也大幅增加,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度被国会缩减了许多的造舰计划已经几乎与历史同期差不多了。要知道现在老美还没参战呢。)计划之外,他还下令陆军部派遣部分人员冒充志愿者赴印参战,更命令海军部将包括7艘战列舰和3艘重型航母在内的太平洋舰队主力派到远东威慑中国沿海地带,除了利用马尼拉的美国海军基地,罗斯福还向ri本zhèng fu发出照会,要求租借冲绳的海军基地。

    对于这样过分的要求,ri本zhèng fu自然不愿同意,但美国人逼债的大招一出,ri本zhèng fu只能咬牙切齿地答应了下来。美国人的“蛮横”激起了ri本国内强烈的反美情绪,也将ri共等原本的势力逼到了zhèng fu那边一致对外。得以进一步稳定了内部之后。ri本举国上下迅速进入了全面战备状态,而这时的罗斯福zhèng fu却因为注意力都被德国与中国吸引过去、而ri本zhèng fu的保密工作又异常出sè的缘故,针对ri本的情报工作重视不够(注1),以致于低估了ri本的实力。并未做好应有的防范。

    不过这也难怪。以常理而言。侵华战争的失败绝对应该让ri本元气大伤。在战争中ri本永久xg地损失了225万军队(算上来自目前朝鲜ri占区的朝鲜伪军的话则为250万),战后又失去了资源丰富而且已经开始初步工业化的台湾岛及其周边的岛屿,连带着也失去了岛上的400多万人口。而北朝鲜的du li也令ri本减少了400多万人口,几项相加总数不下1100万,而且其中青壮年的比例很高,这对于本土人口不过7000多万的ri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而且ri本本土还遭到了中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损失也相当惊人,而战争期间以及战后欠下的一屁股外债更是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因此西方很多评论家都认为ri本从此会一蹶不振,但是他们却低估了东亚民族的坚韧和科技进步的力量。

    历史上,战后初期的ri本在一开始基本没有美援、反而被美国掠走大量财富的困难局面下,1951年(注2)的经济总量就全面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而也是到了这一年美国才开始对ri本进行扶持的,所以这个阶段主要还是靠ri本人自己的力量来完成的,可见重建的速度原本就比一般人以为的快得多。

    而与之相比,这个时空的ri本虽然本土同样遭到轰炸,但中国空军的实力毕竟远不能与1944年以后的美国相比,造成的破坏自然也相对小了许多,ri本本土的工业受损不大,否则中国也不会在和谈中对ri本那么宽大了。

    注1: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时期中情局还没建立,历史上美国出sè的情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密码破译(二战期间美国谍报最重要的那些成就都是密码破译取得的),但书里德国与ri本都不再使用那种坑爹的密码机来制定电讯密码,美国再没这个空子可钻,探查情报的能力在二战诸强之中其实是相当差的。而历史上美国那无法被破译的密码,在这个时空后来也被胡卫东狠狠地y了一把,详见后文

    注2:也有说法是1956年,但是1951年时ri本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就普遍达到甚至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这远比用美元计价的gdp、甚至是工农业总产值更能反应实际情况。

    ps:如果只看现在网上流传的那些以美元计算的战后ri本gdp之类的数据,会发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主要是因为战后前二十几年里ri本一直执行的是美国制定的1美元=360ri元的固定汇率,而实际上这一汇率是严重低估的,后来这一汇率机制打破后,ri元连续升值了3倍以上(即4倍多),ri本一下子就从数字上的穷国变成世界第二的发达国家了,但实际上这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ri本的实力早就有了,而中国这几年里gdp猛增,轻易超越ri本,原因其实也差不多。

    而所谓“中国1950年gdp超过ri本,发展了60年才重新回到起跑点。”的言论,其实是因为其间人民币贬值了三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