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粟裕 > 粟裕第1部分阅读

粟裕第1部分阅读

    作品:共和国十大将军传——粟裕

    作者:柴红霞 等

    内容简介:

    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正文

    前言

    任何一场伟大的革命,无一不是波澜壮阔,大潮叠起。伴随和影响着这些革命的,是一代又一代伟大的革命家。

    对于二十世纪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革命”一词总是蕴涵着正义和进步,圣洁和光荣。在这荆棘载途艰苦卓绝的一百年里,无数中华儿女毅然奋起投身于开天辟地的历史性创举中。峥嵘岁月,腥风血雨,天翻地覆,可歌可泣。

    辗转回顾,反侧沉思,是燎原的烈火,锻造了一个英雄的国度;是血染的红旗,指引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历数开国沧桑,纵览世纪风云,只有英雄的人民才能养育人民的英雄。翻开历史长卷,瞻仰灿烂人生,他们为人民革命建功,为人民江山奠基,确是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事业的中流砥柱,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

    十位共和国大将可谓其中典范。

    时势造英雄。伟大的革命是一股奔腾向前势不可当的洪流,震荡和推动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古今中外的事实,无一例外地事实证明,历史前进的车轮必然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碾出革命的昭然轨辙。正是在这条道路上,有无数人倒下了,也有许多人落伍了,还有不少人迷失了方向,但更多的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履坚踏冰,披荆斩棘,从不回头。如果说,革命是一江怒潮,汹涌澎湃,那么,立在潮头迎着狂风巨浪沉着导航的,就是那些来自人民和来自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一代智勇双全的革命家。沧海桑田,大浪淘沙,一个伟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无疑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是人民革命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栉风沐雨,金戈铁马,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这些经受了人民革命斗争洗礼并立下卓越功勋的开国大将,与同一时代的其他革命家一道,在连天烽火蔽日硝烟中打出了一个红色江山,创建了人民共和国。韬略遍千山,睿智启后人,功绩盖世,高山仰止。

    他们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中坚,是整个革命时代塑造的民族英雄。他们从同一个历史时代中匆匆走来,对同一个历史时代有着大致相同的感受和认识。是历史时代选择了他们,是历史时代磨炼了他们,也还是历史时代,决定和促成了他们。对十位开国大将历史地位的评价,只能从他们所经历的时代本身去寻找恰当的词语。然而,涌现英雄群体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时代造就,历史使然。

    疾风知劲草。任何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都要通过历史这面镜子反映出其本来面目。历史终究是由人民书写的,人民是最公正的历史见证人。

    谁经受住历史风云的严峻考验,谁担负了救国图存的神圣使命,谁就会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得到人民的铭记和怀念。在二十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十位开国大将始终位于时代的前列,立在历史的潮头,站在人民革命斗争的风口浪尖,把人民的自由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毕生事业,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忠心耿耿,尽心竭力,精诚所至,日月明鉴。

    他们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从来没有气馁和退缩;他们在敌人面前横眉冷对,从来没有屈膝和苟安;在斗争的是非面前,他们立场坚定,泾渭分明;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他们智勇相济,进退有度;在逆境中,他们是撑持的长篙;在胜利中,他们是冲锋的号角。他们的足迹遍洒江淮河汉,山川岗岭;他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刀山火海之地、雷霆万钧之时。每一寸收复的失地,每一缕飘散的硝烟,每一曲胜利的凯歌,每一片和平的阳光,都凝聚着将军们的忠魂和雄心,凝聚着一代战将的毅力和信心。革命家犹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总是迎着乌云迎着海啸,在搏击中成长,在斗争中进步。利刃出自磨砺,劲草最知疾风。只有在复杂的斗争环境里才能炼就一代驾轻就熟有勇有谋的革命志士。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这就是一代革命家成长的道路;顺应历史潮流,倾听人民呼声,这就是一代革命家成功的基石。如果要究问革命家毕生的追求,那就是——对革命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的利益倍加珍视。

    滴水见阳光。一代伟大人物的非凡人生可见历史的旋回进程。从认识革命到投身革命,从参与革命到组织领导革命,十位共和国大将的生命轨迹,化作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觉醒、抗争、崛起的生动写照。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应该而且能够知道,中国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事业悲壮而艰难。为了这场革命,为了这项神圣的事业,为了拥抱一个没有硝烟没有饥寒没有欺凌的和平幸福的时代,千百万人前仆后继,冲锋陷阵;千百万人扬鞭飞马,浴血征尘。是殷红的鲜血浸染了胜利的战旗,是刚强的身躯铺平了前进的道路。虽然飞逝的岁月像一艘临风飘摇的航船,把艰苦的战争年代送进了人们记忆的长河,虽然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所有一切随着激越的鼓点和浸润的季风,变得久远而又久远,但是,那个年代创造的辉煌、播撒的精神和那代人所共有的壮志豪情,一直激荡着整整一个世纪,影响着整整一个时代,并将继续作为一笔珍贵的财富留给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后人们。

    亮丽的人生从来就是与追求和奋斗为伴。十位开国大将追求一生,奋斗一生。

    其献身革命的崇高理想、神勇苦斗的拼搏精神和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气概,足以展示中华民族敢于并善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力量。一个伟大的民族,总会伴随一种伟大的精神;只有这种伟大的精神,才能支撑起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一代革命家身上,亿万中国人民得到了许多许多,但最直接最重要的还是——威武不屈,自强不息。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词)风雨如磐,关山迢递,无数中国革命的先驱致力于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巨大功勋千古流芳,万代敬仰。如今,一代伟人先后仙逝,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远离了繁华的都市和的山村,新事业的辉煌和新世纪的曙光正照耀这片热血浇灌的土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当一个古老神州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当世界把延伸的广角镜瞄准这片神奇土地的时候,中国人民已深深感到,现在所拥有的,正是先辈所追求的。他们的理想、信念、期盼和憧憬,似乎都诏示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个崛起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她拥有自己的灵魂和精神;一个强大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强大,是因为她站在先辈宽阔的肩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法则。中国人民仍需要和正在继承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把一个绚丽而宏大的梦想变成纯真的现实,把一个更有魅力更加恢弘的渴望化为坚实的行动。寰球凉热,世间百年。二十世纪的帷幕即将落下,一个新世纪的序幕正悄悄拉开。

    燎原的火炬已经接过,高扬的旗帜早已擎起,让我们迈上新征途,超越新时代,戮力同心,同步向前,共图民族大业,再创世纪辉煌!

    谨以《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丛书和上述文字,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献给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解放事业建立不朽功勋的开国大将和那个年代浴血奋斗的人民英雄们,也献给正享受着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他们的子孙们!

    谢远学 1997年10月

    第一章 临危难历艰险 英雄出少年

    湖南,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红土地,历史上曾诞生过不少济世豪杰,在中国大革命的洪流中又产生了一批震撼五洲的伟人。1907年8月10日降生在湘西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里的粟裕,便是这些伟人中的一个。

    1922年盛夏。湘西会同县城。

    骄阳似火,大地冒烟,人畜热得喘不过气来。

    狭窄的街道两旁摆满了乡下人的生意摊,卖爪果、蔬菜的,卖鸡蛋、柴草的,吆喝声满街回荡。一些乡下人,忍着酷热,一边擦着满脸的汗珠,一边眼巴巴地盯着过往的行人,巴望着有人来买什么。

    忽然,从街西头传来粗暴的叫囔声:“让开!让开!”

    “快!‘北洋军’来了,快收摊子!”惊恐万状的生意人一时手忙脚乱。

    已经来不及了。

    那些“北洋军”,趾高气扬,气势汹汹,一路脚踢枪挑。一时间,满街鸡飞狗跳,乱作一团。粮食、蔬菜撒满街道,瓜果、油罐遍地翻滚……老百姓乞哀告怜,叫苦不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些“北洋军”就是当地的“太上皇”,得罪不起!

    这时,一群叽叽喳喳的青年学生沿着街道走来,这是县城里的高等小学放学了。他们一看满街的乱糟样儿,就知道是眼前这伙横行霸道的“北洋军”士兵所为。

    只见为首的一位青年,个头不高,文弱沉静,宽额下生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紧蹙眉头,转身与同学们低语几句。很快,这群学生便迅速地站成四路纵队,手挽着手昂首阔步地向那伙士兵追去,追上了,故意用胳膊肘撞击士兵的腰。那些兵拿学生没办法,但这仇是结下了。

    这位出谋划策的青年便是日后叱咤风云,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会同县城。城隍庙广场。

    这天,城隍庙广场唱戏。那个年代,在一个小小县城里的广场上看戏是没有座位的,大家都站在广场上。粟裕和他的同学们又与“北洋军”相遇了。

    士兵站在学生前面,这已经使粟裕他们肚子里窝火了。而偏偏有个士兵挑衅似地登上一张长凳,挡住了后面的学生看戏,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拉下来!拉下来!”学生们高声喊道。

    那个兵充耳不闻,还是站在凳上大模大样地看戏。

    学生们被激怒了。粟裕他们一个个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看你下来不下来!”几个学生几个箭步,伸手把那个士兵拽了下来。

    那个年代,“北洋军”的士兵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当然不肯善罢甘休,抡起长凳就打。学生们也不示弱,双方扭成一团。

    顿时,整个广场秩序大乱,戏也唱不下去了。这时,不知谁喊一声:“土匪来了!”戴白边大沿帽的保安队慌慌张张朝天放了几枪。人们吓得四散乱跑。

    “快走!”粟裕喊了一声。

    趁着混乱,粟裕带领同学们一口气跑回学校,回身把校门紧紧关上。这时,追来的士兵已把学校团团围住。

    “粟裕!你太胆小了!”一个学生生气他说。

    “不是我胆小!他们有枪,我们赤手空拳,现在与他们斗,我们会吃亏的!”粟裕解释道。

    但事情并没有了结。那些当兵的扬言:只要见到粟裕他们高等小学的学生,就要打,就要抓,就要杀!

    事隔不久,当兵的果然抓了一个高小的学生,那个学生很机灵,撒谎说不是高等小学的学生,才得以逃脱。这件事在高小引起轩然大波,全体学生一致罢课抗议。有些学生担心惹麻烦,离开会同县到外地去求学了。

    粟裕咽不下这口气,对一个同学说:“我要到外面闯一闯搞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看我带回来找这些作威作福的军阀算帐!”

    这一年,粟裕才十六岁。

    会同县每年都要挑选几名学生到常德县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年录取两名,粟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

    这天,县里发榜。粟裕举着录取通知书兴冲冲地跑回家。

    “妈妈,我要到常德去念书!”

    妈妈看了通知书,沉思了一会,迟疑他说:“孩子,现在外边不太平啊,等到外边太平了再出去念书也不晚呀!”

    粟裕决心已下,怕父亲阻拦,就瞒着家人上了路。到底是年轻没经验,粟裕连路费也没带。步行一百多里到了湘西水陆码头洪江,买船票时才发现钱不够。没办法,他只好给家里写信要路费,并在信上写道:如果家里不给我寄路费,我“讨米也要走”!

    粟裕的父母一见信,又心疼又着急,立即回信说给他筹集路费、学费,要粟裕先回家“从长计议”。

    粟裕接读父亲的信,很高兴。但他多了一个心眼,怕父亲扣留他,在离家十来里的地方住下,写信要家人把路费和学费送来。

    父亲见到这封信后,立即派哥哥来接他,许诺说筹足钱一定让他离家求学。粟裕这才放心地回到会同县家里。

    父亲没有食言,尽全力凑足了几十块银洋。临行前,父亲郑重其事地请来了亲朋好友,特地为粟裕饯行。席间,父亲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动了感情,拉着粟裕的手,泪水潸然而下。果然,这一别,父子再无相见之日。粟裕离家不久,父亲溘然逝世。

    1924年3月,粟裕终于到达了八百里以外的常德。这时,考期已过。他只好通过一位远亲堂叔的关系,进了常德二师附小,插班在高小三年级读书。

    1925年春。常德二师。

    粟裕终于考上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成了二师的正式学生。为此,他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前一年夏天,他就从二师附小高小毕业了,但二师的入学考试是在春天,他就又考入了常德平民中学。这是个教会办的学校,以英文授课为主。此前,粟裕对英文闻所未闻,学起来非常吃力。但要强的性格促使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两个月下来,他累出了一场大病,咳嗽、吐血、脱发。由于脱发,同学们都戏谑地称他“癞痢头”,后来,粟裕的头发从未浓密过。

    大病后的粟裕逐渐变得沉静起来,尤其在沉静中思考。社会的现状,国家的命运,人生的意义,青年的责任……他感到茫然、苦闷。有时,就独自一人抱把月琴,拨弄琴弦,打发着彷徨的日子。

    1925年,粟裕在二师读书时,国民革命军已经积极准备北伐了。

    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已经在二师扎下了根。学生思想活跃,学校政治空气很浓。

    二师的学生大体有两类,分属两个阵营。一是国家主义派控制的“体育会”组织,参加的人是官宦和富庶人家子弟。他们有钱,随便挥霍。另一营垒是共产党领导的:“学生会”,参加的人是穷苦人家的子弟,他们求知欲旺盛,对社会现状不满,投考师范是因为学校供应伙食,上学期间吃饭不花钱。粟裕参加“学生会”组织,它的领导人是共产党员滕代远。

    二师的党组织以公开组织“读书会”为掩护,秘密传递革命书刊。粟裕常从进步同学手中借阅《向导》、《中国青年》、《共产主义abc》等书刊。

    这些书使他眼界大开,明白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