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贼吞天下 > 三国之贼吞天下第1部分阅读

三国之贼吞天下第1部分阅读

    《三国之贼吞天下》

    一 东汉官职表

    大将军:

    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司徒:

    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

    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大司马:

    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

    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

    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

    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

    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

    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

    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

    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少府:

    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廷尉:

    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宗正:

    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中常侍:

    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

    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

    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

    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

    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

    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

    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隶校尉:

    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j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

    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太守:

    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j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主簿:

    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

    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

    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

    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

    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

    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

    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

    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县令长:

    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

    “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

    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

    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

    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征东将军:

    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

    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

    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

    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

    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

    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

    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

    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

    :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

    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

    即丞相。

    将作大臣:

    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

    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

    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

    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

    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

    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

    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

    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

    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

    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汉代服饰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并以?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ot;大手髻&ot;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039;);

    邹玉,张绣,曹操三国版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197年,曹操征讨宛城,张绣未战而降。十余日后,张绣突然领兵袭击曹营,造成曹操长子曹昂遇害,大将典韦战死,数万大军死伤无数的惨剧。

    中并没有写张绣为什么突然叛变。从后来张绣还是投降曹操,并且得到曹操的信任来看,张绣的这次投降决不是诈降。

    中倒是给出了答案,说是因为曹操与张绣的婶母,张济之妻私通才引得张绣作乱。

    但张绣既然已经连整个宛城都可以放弃了,怎么会这么在乎一个女人的选择呢?要知道三国时,对女子从一而终的要求并不强烈,女子改嫁之风依旧很浓厚。

    比如:桂阳郡太守赵范欲将寡嫂许给赵云,赵云不许,竟然引的赵范为此叛变。所以若单单说张绣觉得婶母与曹操通j有辱门风一说,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

    真实的情况恐怕要从当时的一种婚姻制度说起,那便是“?报婚”。古籍中有载“?”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报”兄、叔死后,弟娶寡嫂,侄娶婶母。虽说这个制度被儒家观念所不容,但在汉时还是允许其发生的,尤其是当时边境的少数民族更是将此做为习惯。

    根据xx先生(抱歉,记不起人名了)关于三国时边境汉人蛮夷化的论点。而张绣正是出身于蛮夷化最严重的凉州军团,所以很有可能是张绣已经将邹玉当成了自己的禁脔,甚至已经化虚为实了。只是出于刚刚接收叔父的军队,暂时还没有公布出去而已。

    这从曹操的反应也可看出,中说,“操醉,退入寝所,私问左右,曰:‘城中有妓女否?’曹兄子曹安民,知曹意――”一句知曹意道出了无数隐秘,一是曹操早已知道了邹玉的身份和情况,二是曹操也知道了张绣不会出让自己的这位婶母。所以曹操才会派兵趁夜将其擒来,想造成既成事实逼张绣认下。

    而起张绣事后也说了句:“曹贼辱我太甚。”这里没有说是张家,而只用“我”就可看出,张绣已经将邹玉当成他个人的私产了。

    于是被贾诩评为“无头”的张绣立刻尽起大军,冲冠一怒为红颜,夜袭了曹操军营,逼得的曹操大败而回。

    此事后,邹玉的情况却已无人提起,很有可能又被张绣收入房中了。虽然后来曹操接收了张绣的投诚,但也不可能再要这个女人,毕竟正是因为她,曹操的长子曹昂才殒命于宛城,若是收入宫中,恐怕曹操的立刻就会大乱。&039;);

    第一章 穿越少年

    三国末年,天灾不绝,瘟疫,山洪,蝗灾肆虐天下。与此同时,朝廷内不修德政,相互倾轧之势不绝与道。汉灵帝卖官鬻爵,增赋加税,造宫修殿,骄奢滛逸;同时为了从士族手中夺取政权,任命以赵忠,张让等十常侍为爪牙,发动“党锢之祸”大肆捕杀士人,使得天下动荡不安,百姓无以为生,四处逃亡。东汉王朝摇摇欲坠。

    幽州,古道旁,荒芜的杂草分开两边,从里面转出一个身材瘦小的,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少年――许康。

    许康本是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用好不容易攒下的一万块钱买了一辆2手的吉利车,兴奋的许康没想多少,上去就发动开来,奈何被原车主吹嘘的比新车还要性能优良的“吉利”根本没给他带来丝毫的吉利,在一个拐弯处,刹车失灵的汽车打着滚的跑到了山下。

    许康从昏迷中缓缓醒来,一脚踹开破碎的车门,然后从中爬了出来,迷迷糊糊中被一个奇装异服的老人所救。从老人那里许康知道自己来到了所谓的大汉帝国的疆域,这里应该是中国古代的汉朝,这也让许康明白自己是穿越了,但至于穿越到具体的年份是哪一年,老人也说不清楚。因为他说他逃到山里已经十几年了,不知道外面的年号是多少。无奈的许康只好决定暂时和老人一起生活。

    开始时许康还以为自己像是桃花源里写的渔夫,到了一个美丽的与世隔绝的所在,后来才知道他错的离谱。

    这里勉强可以算上一个村落,因为有几间破旧的窝棚,证明着以前这里是有好几户人家的。之所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