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横行无忌闯三国 > 横行无忌闯三国第20部分阅读

横行无忌闯三国第20部分阅读

    你这老东西,就知道没那么好心,便问道:“太傅大人有事请讲!”

    “我有个侄儿叫袁绍,还希望董大人多多提携,我们袁家多年一直居住在冀州,在渤海也有些产业,所以在下想给我那侄儿讨个渤海太守的职位!”袁隗道。

    董卓心想,原来这老小子向我要官来了,董卓盘算了一下,自己还是能够占到不少好处的,便一口答应下来。

    三日后,董卓宴请何苗,在途中被人刺杀。此后董卓收拢的何苗的西园军。因为何苗是在去董卓府的路上被刺杀的,而且董卓得到的利益最大,所以很多人的矛头都指向了董卓。特别是袁绍,一口一个跟董卓誓不两立。

    又过三日,丁原携并州军来到洛阳,几乎同时,董卓的后续大军也来到了洛阳。

    接下来的事情和历史上一样,董卓兴废立之事,虽然拿出了先帝圣旨,可是很多人一口咬定是董卓假造圣旨。但是本来说是支持董卓的袁隗却在这个时候变了卦,没有表态,袁绍也没有大骂董卓。而世家以袁隗马首是瞻,见袁隗都不表态,全都沉默下来。

    丁原见太傅袁隗没有表态,心说凭什么你董卓要起废立之事,于是和董卓发生了冲突,接下来董卓用赤兔马收买的吕布,吕布杀了丁原,带着并州军投靠董卓,董卓一人独大。

    接下来,董卓拥立陈留王协为皇帝,并没有遇到什么阻挠,然后,袁绍和历史上一样,被封做渤海太守。

    ……

    袁隗府中。

    “叔父,现在董卓独揽朝权,咱们……”袁绍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袁隗打断了。

    “本初莫急,是不是觉得咱们这次什么好处都没到,反而让董卓手揽大权。本初,凡是要看远一些,董卓现在是带兵来京,咱们手里无兵无权,怎么能争得过董卓,这个时候就不如卖个好给董卓,现在咱们就让董卓来做这个出头鸟。如今咱们可谓是一石二鸟,一呢瓦解了何进的残余势力,二呢也使得董卓失去了大义。”袁隗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

    “本初,你现在是渤海太守了,咱们袁家在渤海根深蒂固,你到了渤海后马上招兵买马,相信不久必然会有人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到时候你一定去争取个盟主,然后杀回洛阳,到时候无论名理上还是大义上,咱们袁家都可以独掌朝权了!”

    “可是叔父,这样以来,您在洛阳岂不是非常危险了?”袁绍问道。

    袁隗道:“我已经老了,活不了几天了。以后天下就要乱了,现在是你们年轻人的时代了,本初,你比公路强多了,咱们袁家的将来就看你的了!”

    此时,董卓和李儒也在密谋商量着什么。

    “父亲大人,这一回合咱们看似赢了,可是实际上确实输了!没想到袁隗老匹夫如此好的算计,先是派人杀了何苗,但是却在废立大事上不表态,现在外面都以为何苗是咱们杀死的!这样无论如何,咱们都算是失了大义啊!”李儒对董卓说道。

    董卓现在正是春风得意,根本没有听进群李儒的话,只是淡淡的说道:“贤婿,咱们现在手中有兵有权,袁隗老儿还能翻了天不成!呵呵呵!”

    李儒见董卓听不进去,只好叹了一口气,起身告辞。

    ……

    献帝即位,当然要招告各地,大赦天下,可是这回驿卒到了北海的时候,臧霸还在围着北海,所以这一切的消息张德并不知道。

    而开阳城地处琅琊国中部,并且长时间被臧霸控制,朝廷的驿卒自然也不会将消息传到开阳。太史慈在攻下开阳后,从开往的商人中得到了这个消息后,急忙命人去打探真伪,确定消息是真的后,太史慈又匆匆回北海报告张德,可是这样以来时间就耽误大了,本来这些都是发生在九月份的事情,张德十一月才接到了消息!

    而陈宫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敏锐的感觉到,乱世,就要开始了!

    ——————————————————————————————

    馋虫又要出差,今晚上的火车,馋虫尽量在上火车前再写一章出来!

    第九十一章 孝子

    张德听完事情的经过,呆在了那里,虽然历史已经有了改变,可是现在好像又回到了远了的轨道。董卓进京,立刘协为皇帝,虽然这次少帝失踪了,袁绍仍然当了渤海太守,要是按照自己所熟知的历史,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就要来临了。

    到时候自己应不应该参加呢?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虽然将董卓逼出了洛阳,可是大家到最后谁也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反而弄得矛盾重重,乃至后来引起了诸侯大战,天下大乱,百姓流离,生灵涂炭。

    不过现在应该还不是自己考虑要不要参加讨董军的时候,现在主要的事情是,给张让办丧事。

    自从张让死后,张让的干儿子、干孙子们要么是受到了牵连,要么就是找地方躲起来,更有者干脆跟张让断绝了关系,更别说给张让办丧事了。况且给张让办丧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张让是十常侍之首,宦官名声本来就不怎么样,要是现在给张让办丧事,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恐怕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骂自己,也说不定直接有人来讨伐自己。

    但是,张德毅然决然的给张让操办起了丧事。陈宫曾经劝过张德,不要给张让办丧事,现在最主要的是摆脱阉党这个尴尬的身份,可是却被张德顶了回去,张德当时说:“我虽然只是张让的义子,可是义父待我胜过亲子,要是连丧事都不给义父操办,那我张德与禽兽何异?”

    有句话叫百善孝为先,在古代,特别是在士大夫掌权的时期,人才都是靠举荐得来的,而且当时举荐人才并不止看你的才能和学问,还要看家世,更重要的是看德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孝道便成为中国国的封建社会衡量人的一个标准。所以张德为人子女,当为父母尽孝,陈宫就是有一万个借口,也不好阻止。

    六艺书院。

    孔融和管宁又在一起下棋,这时后黄叙过带,道:“学生黄叙见过两位老师!”

    孔融一看是黄叙,点了点头。示意黄叙旁边等着,黄叙也不敢造次,便站在了旁边。

    自从黄叙被接到北海以来,便拜到孔融门下,本来孔融不想收,可是孔子门生向来是有教无类,所以孔融还是手下了黄叙。黄叙论天资不能算是极佳,但算也是中上,加上卧床多年,没有接触俗世,因此当时的黄叙就好像一块没有雕琢的美玉。所以孔融教导起来事半功倍,而且黄叙遗传的黄忠的优良基因,每次六艺考核中,射箭都是第一,连教射箭的老师都自愧不如,所以孔融还是很喜欢这个学生的。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馋虫不多做解释了!)

    过了许久,孔融和管亥的棋终于下完了,孔融喝了口茶,问黄叙:“黄叙,你今天来有什么事情么?”

    黄叙说道:“老师,今日学生前来,是想请假三日!”中国自古讲究尊师重道,所以黄叙想请假,从道理上,是要请孔融批准的。

    孔融问道:“哦,是因为何事要请假啊?”

    黄叙答道:“太守大人的义父张让去世了,如今正在办丧事,三日后出殡入土(衣冠冢),所以学生要去吊孝!”

    孔融听了一皱眉头,心说张让不就是个宦官么!孔融平生最恨宦官,所以孔融听说自己的学生要去给一个宦官吊孝,心里面十分的不高兴。

    黄叙跟随孔融多年,自然知道孔融心中所想,便道:“学生幼时有病在身,多年不治,后遇到一位奇人异士,帮学生治病,可是所需药材十分难求,多亏了张侯爷和太守大人帮忙,找齐了药材,学生才能治好病,活到今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和何况是救命之恩!所以于情于理,学生都要去吊孝!”

    孔融一想,黄叙说的很有道理,张让对黄叙有救命之恩,如今张让办丧事,黄叙近在咫尺却不去吊孝的话,于情于理不合不说,也说明黄叙这个孩子品行不端,知恩忘报!于是便点头答应了黄叙。

    黄叙走后,管宁看着孔融面色不善,知道孔融又在想张让丧事的事情。便道:“先生,你觉得太守张德这个人怎么样?”

    “哼!”孔融只是哼了一声,没有说话。其实孔融也知道,张德上任以来,广布屯田,兴修水利,百姓丰衣足食,这些年大家都城张德为“张北海”,民间老百姓当中张德的声望不错,所以,孔融也觉得,张德的确是个好官。可是张德毕竟是张让的干儿子,所以孔融心里面虽然认同张德是个好官,嘴上却不说出来。

    管宁心说,孔融一直有自己哥哥死那个心结,现在张德的出现,正好是个机会把这个心结解开,便道:“十常侍人人痛恨,自从十常侍死后,大家都对十常侍避之不及,恐怕殃及池鱼,唯有张德敢为张让大办丧事,可见,张德是个孝义之人!”

    孔融听了并没有说话,而管宁见孔融算是默认了,便接着道:“先生,其实人与人各不相同。吕不韦虽然把持朝政数十年,可是在这期间,秦国的确强大起来;高祖虽然出身市井,不也一样能成就大业!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是外戚,但是北击匈奴,保我大汉社稷。张德虽然是宦官之子,阉党之流,可是却勤政爱民,孝义两全,先生,无论权臣也好,市井也好,外戚也好,阉党也好,总会有忠孝节义之辈,先生切不可因为其中一二人过错而一概论之!”

    管宁的意思很明白,阉党中也有好人,虽然当年孔褒死于宦官之手,可是孔融并不能因为这个就痛恨所有的宦官。

    孔融自然听明白管宁的意思,管宁还是再劝说自己将哥哥的事情放下,可是自己怎么能够放的下,不过管宁说的确实有道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孔融立刻下拜道:“多谢幼安兄提醒,融受教了!”

    ——————————————————————————

    发完这章馋虫去火车站了,出差今明两天可能更新会少点,请大家原谅,周末回来多更点补上!另外推荐快五位数了,各位读者大大帮忙顶上去吧!25w点击才四位数推荐太丢人了!

    第九十二章 张德二请孔文举

    太守府内,此时张德正在给张让操办丧事,因为没有张让的尸体,所以只能将张让生前用过的衣物放进了棺材,弄个衣冠冢。

    这时候,黄忠和黄叙父子二人前来吊孝。只见黄忠带着黄叙进来,参拜了张让的牌位,便退到了一边。

    陈宫见黄忠父子来了,悄悄走到黄叙近前,问道:“黄叙,你怎么来了,孔先生怎么肯放你过来?”在陈宫眼中,孔融是个食古不化的人,况且孔融兄弟的事情陈宫也听说过,今日见孔融竟然放黄叙过来给张让吊孝,心中十分不解。

    黄叙说道:“陈大人,老师又不是个不明事理之人,在下说当年张侯爷救过在下,老师就让在下过来了。”

    陈宫听了,沉默下来,突然,陈宫脑子一转,想出个让张让摆脱阉党这个尴尬身份的办法,不过这个办法现在却不能说明,还是等给张让办完丧事再说吧!

    张让的丧事虽然很隆重,但是参加的人并不是很多,毕竟十常侍的名声不怎么样,三日后,张德将张让的棺材入了土,也就了事了。

    第二天,陈宫就匆忙找到了张德。张德见陈宫来的匆忙,便问道:“先生来的这么匆忙,可有何要事?”

    陈宫道:“大人,如今先帝已死,少帝也下落不明,董卓立当即陛下为帝,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这事情很是蹊跷,这次世家的反应太过平静了,董卓是个武人,并不是世家出身,但是世家能够容忍董卓当权,在下觉得此时非常奇怪!”

    “先生说的有道理,依我看来,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挑头讨伐董卓,毕竟现在董卓一人独大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而且自从黄巾之乱后,地方豪强个个手握重兵。现在越是安静,等到爆发的时候就越是猛烈,先生,你说要是众人讨伐董卓,咱们要不要参加?”张德问道。

    “呵呵,那要看都是也什么人参加了。董卓势大,人少了肯定不是董卓的对手,而人多了大家必定各怀鬼胎,人心不齐,想要战胜董卓,难啊!”陈宫倒是看得很透彻。

    “先生,如今大乱将至,我想从臧霸的人中挑出三万精锐,自成一军,名为‘青州兵’,你看如何?”张德这几日一直给张让办丧事,没有功夫整编臧霸的事情。

    “恩,如此甚好,咱们挑出其中精锐,剩下的就都去做屯田兵就是了,此事不劳大人费心了,我自会安排妥当。”说完这些,陈宫话音一转,道:“大人,其实我此次前来,还有一事?”

    “何事?”张德问道。

    “如今张侯爷已死,京中宦官也死的七七八八,我想出一个计策,可让大人拜托阉党的身份!”陈宫道。

    阉党的身份一直制约了张德的发展,张德手下虽然百姓不少,不会太为兵源犯愁,可是自己手下人才太少了,武将倒是可以,但是汉朝文官多是世家清流子弟或者当地名士出身,就算是寒门士子,可看不起这个张德阉党出身的人,因此,阉党这个身份是制约张德招揽人才的主要原因,而张德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摆脱这个尴尬的身份!

    如今听陈宫说有办法,张德当然很激动,急忙问道:“先生有何妙计,快快告诉我!”

    “这件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若想成功,还得依靠一个人!”陈宫道。

    “谁?”张德急忙问道。

    “孔融孔文举!”看着张德一脸不解的表情,陈宫心里面很有成就感,一个谋士,要是自己每次出谋划策,刚说一半,别人就知道什么意思,心里面是很不爽的,所以见到张德满脸迷茫,陈宫非常高兴,一丝成就感油然而生!

    只听陈宫不急不慢的道:“大人,其实现在天下掌权者无非是世家、地方豪门、士子三种人。如今大人要是想得到世家的认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豪门多依附权贵,没有什么特别的倾向,所以豪门也不考虑的;而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得到天下士子们的认可!”

    “自从本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士子都是儒学出身。孔融孔文举乃是孔子二十世孙,正宗的孔氏玄孙,而且又是当事大儒。如果能得到孔融先生的认可,那么天下士子对大人的看法就会改观许多,所以,关键在孔融孔先生身上!”陈宫道。

    “先生的意思是让我请孔融先生出仕助我?”张德问道。

    “不错,咱们不需要孔先生做些什么,只要孔文举先生能表个态,支持大人,咱们再加以广传,弄的天下尽知就可以了!”陈宫答道。

    “可是孔融先生那个脾气,我实在是没有把握能够劝说的了孔融先生!”张德道。如今张德也知道孔融哥哥孔褒的事情,所以张德知道孔融最痛恨宦官,因此张德真没把握能够成功劝说孔融。而且历史上孔融这个人又是个牛脾气,最后被曹操把全家都给杀了,张德知道要是孔融决定的事情,恐怕别人很难改变。

    “大人,孔融此人乃是当代大儒,精通经学,做事以忠孝节义为先,大人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啊!如今董卓刚兴完废立之事,大人可以以此做饵,来劝说孔融大人!到时候我跟王从事从旁协助大人,宫有六成的把握可以成功!”陈宫口中的王从事便是王琼,如今北海城第一名嘴,自从劝说臧霸归来后,张德觉得这个家伙还很有用处,便给了他个太守府的从事。

    ……

    于是,张德好好准备了下该怎么说服孔融,第二天,命人准备好了礼物,带着陈宫和王琼两人,又一次来到了六艺书院。

    这一次,张德等的时间比上次还要长,也不知道是张德倒霉还是张德幸运,这日,在张德来之前,有个人也来六艺书院拜会孔融,而孔融见这个人来,不敢怠慢,立刻带着书院的众院士弟子相迎,这个人就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郑康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