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中国黄埔军校 > 中国黄埔军校第1部分阅读

中国黄埔军校第1部分阅读

    作品:中国黄埔军校

    作者:陈宇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的历史。对黄埔军校的创立、发展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了比较客观、真实的记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黄埔军校的风云岁月和黄埔将帅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本书探讨了该校之所以闻名世界的教学方法和成功奥妙,对黄埔精神进行了解析。书中黄埔一期生访谈录及对毕业证书的考证,是作者独家采访史料;插图400余幅,有些照片是作者实地拍摄,首次发表;除附录外,将有关图表穿插于本书各章节中,加强了资料检索效能,可方便、简捷地查阅早期黄埔军校史的一些基本数据,全面了解其沿革和概貌。此书融史料性、可读性、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陈宇,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事思想专业导师,大校。曾供职于连、团、师、大军区机关、中央军委办公厅各级单位,数次参加南疆边境作战。首届全军历史系本科毕业生,首批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军事历史》杂志主编。出版专著30余部,红军长征系列有《草地龙虎》《血火煮江山》《蒋介石败战长征路》《谁最早口述长征》《长征——一部读不完的书》等。曾十次走访长征路,其中2006年担任“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总顾问和策划、副总指挥。

    正文

    序

    章黄埔军校总览黄埔军校,是20世纪初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址最初在广州黄埔,军校因地而得名。

    黄埔军校,聚集了当时全国军界、政界的各路贤达,社会名流,还有苏联的军事专家,一时群英荟萃,叱咤世界风云。随之一大批将帅之才由此进入历史的大视野,名将辈出,战功显赫,国共两党的众多高级将领即出自于此,黄埔弹丸之岛在中国现代史上威名大震。

    中国黄埔军校,在那个年代被列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同享盛名。军校金牌——中国黄埔。20世纪初的中国以至邻国的青年,当时就喊响了“到黄埔去”的时代最强音;21世纪初的今天,黄埔军校的大名,在现代中国仍可谓妇孺皆知。特别是初创时期的黄埔军校,是中国人心目中敬畏、感佩、自豪的军神。

    黄埔岛岁月,是黄埔军校的金色年代,是那代黄埔军人的金色年华。那时的黄埔军校,汇集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国民党人的“蓝色”,甚至于还有点各地军阀的“灰白”等杂色,从而打造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金色黄埔”。

    自然界有一个物种发展规律:杂交的动植物优于原来的母本,混血儿总是要聪明、漂亮一些。孙中山的智慧和贡献,也正在于联俄、联共,他把代表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先进政体、先进军事的“多强”联合在了一起,突出实践即体现在以俄为师、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上。如此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其硕果必然更加耀眼夺目,金光闪亮。还有同时代抗日战1924年1月底,孙中山等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联办),受教的这群学生中后来产生了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联”字,成就了许多有志青年。反之,名校也会褪去光彩,很难再有昔日辉煌。早期黄埔军校也好,西南联大也罢,其成功教育的秘诀显然与这个“联”字有极大关系。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经历了几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时代变迁中,起步于广州黄埔岛的这所军校虽然几改校名,校址几易其地,但一般仍统称为黄埔军校。因校址改变,军校在大陆经历了广州、南京、成都时期,后又迁移到台湾凤山。

    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

    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有句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在那时,同闻“炮响”的孙中山,从军事的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苏俄十月革命,并从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决心向列宁学习,建立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

    1921年12月,此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介绍,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其提出的改组国民党、谋求国共两党合作和建立军事学校等建议十分赞赏。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领由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合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1924年元旦,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在广州。”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11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国民军军官学校”,培训陆军初级军官。在此前后,国民党内还酝酿过筹建以“陆军讲武堂”等为校名的提案和规划,但均未正式开办就夭折了。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委会”委员长。在蒋辞职(未准)赴沪后,由廖仲恺代理,继续进行筹备工作和负责招生事宜。“陆军军官学校”这一校名,在此也最初由孙中山亲自写定,最早出现在国民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同年3月又见于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布告》和《陆军军官学校考试委员会启事》等文告中。“陆军军官学校”在孙中山以及众人的努力下,特别是依靠共产党参加筹备工作,输送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分子担任教官或招收为学生,实行两党合作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终于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后成立了。

    军校宣布成立时,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仍简称为“陆军军官学校”,悬挂在校大门上的校牌即如此书写。因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在当时的口语中通俗称为“黄埔军校”。其实,该校对外对内发表宣言文告和出版书报刊的署名,从来不用简称或俗称,而用全称。此后,黄埔军校先后四迁校址,屡改校名,另有不同时期不规范的简称或外加、冒充的名称,合计校名多达10余个,但一说到黄埔军校,人们一般都会明白所指即是这个起源于广州黄埔岛的军校。

    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发表演说。他明确提出: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学宗旨;以学习苏联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办学方针。寄厚望于在这里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组成以军校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重新创造革命事业。

    军校直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办公。11月以后,增设教育长和军法处、参谋处。教职员中不少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共产党人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恽代英、萧楚女、高语罕等都在黄埔军校工作过。军校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切列潘诺夫、瓦西里·布留赫尔(在中国化名加伦)等为军事顾问。这年冬天,军校成立教导第1、第2团。

    军校仿效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这是在中国军队中最早建立的新型政治工作制度。除军校设党代表外,在各教导团和后来的党军中,从连至师均设党代表。其职责是监察行政、参加部队管理、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并保障军事训练及一切战斗任务的完成。军事指挥官的命令,必须有党代表副署方能有效。政治部是校长和党代表进行政治教育的佐理机关,专司一切政治工作。各学生队设政治指导员,对政治部负完全责任。各级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政治指导员,大多由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人士担任。军校先后制定了《政治部服务细则》、《本校政治部指导员条例》、《宣传队组织条例》等较为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

    军校教育,规定学制为3年,因当时用人迫切,实际为半年至两年半不等。 军事教育:分学科(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和术科(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野外演习等)两大类。第1期学生均施以步兵训练,第2期学生开始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5科。第3期学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

    过3个月的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第4期学生以后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后期又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学生可

    孙中山视察黄埔军校时,向师生发表演说。

    阅读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政治教育大纲草案》规定,政治课包括三民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各国革命史、军队政治工作、政治学、经济学等18门。教学方式,以讲授政治课为主;同时,定期举办政治讲演会、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等。国共两党及社会著名人士谭延闿、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鲁迅等曾到校讲演。军校为加强对师生和群众的宣传教育,大量出版期刊、专刊、文集、丛书等,向校内外发行。此外,还制定了《革命军刑事条例》、《革命军惩罚条例》、《革命军连坐法》等军法,以严格军事纪律。

    1924年10月,军校师生参加镇压由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军校师生和教导团共3000余人组成的校军,是第一次东征广东地方军阀陈炯明的主力,同友军一起击败陈军。4月,校军改编为国民党党军第1旅,后又扩编为党军第1师。6月,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23日,军校派入伍生和党军参加广州各界人民的反帝大游行,在沙基遭英、法、葡帝国主义武装镇压,军校官兵和学生牺牲23人。10月,以党军第1师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在友军配合下彻底消灭了陈军,为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7月之后,军校许多毕业生参加北伐战争,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校随着革命形势的大发展而扩大。以教导团为基础成立国民党党军第1旅,是此后国民革命军大发展的基干力量。从1925年起,黄埔军校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设立分校。1926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属军事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隶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设教授部、训练部、政治部、经理部、入伍生部、管理处、军械处、军医处、编译处、兵器研究处和高级班。

    这一时期,黄埔军校曾数次更改校名。除创办之初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陆军军官学校”)外,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加入“党立”两字,全称“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这是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时开始使用的校名,最早见于军校发布的文告《告东江人民书》,刊登在军校出版的《青年军人》第2期。那时,校总理孙中山病在北京,在校名上冠以“中国国民党党立”的字样,实为校长蒋介石所决定,其目的是为贬低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地位制造根据。从这个校名的改变可看出,蒋介石在军校排共、反共初露端倪。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后来在撰写军校校史时,为掩盖国共两党合作创办军校的真相,把“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称为是黄埔军校最早的校名,这是不尊重历史的。

    1924年拍摄的黄埔军校大门,校匾题为“陆军军官学校”。从军校创办时期对内对外的文告、声明等文献资料看,所署校名并未统一。多采用“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1925年6月,军校为广州沙基惨案发表《本校全体官生士兵通电》,以“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署名;1926年2月为援助省港罢工发表《慰问罢工工友》公开信,又仍以“陆军军官学校”署名。在此期间,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或“广州陆军军官学校”作校名,也始见于广州《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的文章或消息报道中,但这些称呼纯属为了标明校址所在地,以区别于当年滇、粤、桂、湘各军所办的军官学校,并非正式校名。

    黄埔军校继“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校名之后,正式启用的校名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个校名是苏联顾问鲍罗廷和加伦建议的,由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通过,决定将“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1926年3月1日正式命名。共产党人熊雄是这次筹备改组的委员之一。由此开始,军校书报刊如《黄埔日刊》、《黄埔潮》、《政治学概论》等都署用这一校名。这一时期,师生佩戴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铜质证章,不但铸有“青天白日”与“镰刀斧头”的两党标志,还在证章中心铸上了地球图案,象征“世界革命”,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思想在军校中占有显著地位。在此期间,也有文稿和报道等以“国民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署校名,但并非正式命名。这两个校名的使用,反映的不仅是军校属于国民革命军编制,其实质是随着蒋介石军事大权在握,他又一次试图减弱共产党势力在军校中的影响。

    1927年4月23日出版的《讨蒋特刊》1927年1月,国民党中央迁到武汉,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武汉开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该校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濒临破裂时期,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扩大改组而成。在广州黄埔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这时蒋介石在上海已发动“四·一二”政变,他以南京为校址,又成立了一个“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公开组织筹备委员会,并以正宗“黄埔军校”自居。这样,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同时出现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以广州黄埔为校址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内国共两党势力处在对峙时期,双方斗争激烈,胜负未分;以南京为校址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虽然在筹备阶段,但蒋介石却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调动在广州黄埔入学的第5期学生到南京举行毕业仪式,宣誓反共;只有以武汉为校址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仍然是共产党的革命势力占优势,所以反蒋的立场最为坚决,取消了以蒋介石为校长的校长制,建立了以共产党人恽代英等3人为常务委员的委员制,出版《讨蒋特刊》、《革命生活》等书刊,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蒋运动”,名震一时。

    早期黄埔军校历次校名的变更,显然都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有密切关系,反映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与斗争的现实和力量变化。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广州黄埔军校于4月18日进行“清党”,4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师生被捕,许多人惨遭杀害,其中有著名的共产党人熊雄、萧楚女等。从此,革命的黄埔军校变质。之后,广州黄埔军校相继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蒋介石命令停办在广州黄埔的军校。至此,以广州黄埔为校址的黄埔军校宣告结束。

    黄埔军校在广州时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历史。军校建校之初,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努力建设一支为救国救民,统一国家,不惜牺牲的革命军,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广州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建到1930年停办,历时6年,共招收7期学生,毕业4期另2个总队计6349人(含第6、第7期部分毕业于广州黄埔本校的学生),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1期:1924年3月27日举行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正取350人,备取120人,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其中许多学生是共产党组织从各地选派来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5月5日,新生陆续入校编队,进行入伍教育。11月19日,湘军讲武学校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6队。另有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