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大清拆迁工 > 大清拆迁工第224部分阅读

大清拆迁工第224部分阅读

使奥军士气更加低落。

    11日,奥匈帝国军队全线崩溃,各部队转头狂逃,继林堡之后的新后勤基地维尔斯科卡被放弃,大军一直溃退到克拉考,普米热尔要塞连同40万奥匈帝国败军被俄军包围。

    溃退是灾难性的,整个编制的部队被俘获,大量斯洛伐克士兵投向俄军,更大的损失是军官,这对奥匈帝国来说是不可弥补的,因为和其他单一民族国家不同,它的军官团的忠诚度是需要长期培养,新补充的军官短期内是无法达到的。

    然而俄军也没能追击,因为俄军后勤压力已经无法承担一百多万军队如此长距离的攻击了,加上加利西亚山脉阻隔,更加要感谢俄国铁路的脆弱运输力,使得奥匈帝国再次虎口脱险。得以喘息。

    此役,奥匈帝国军队被俘13万,死伤30万,最精锐的第14军被全歼,仅有损失惨重的蒂罗尔皇家猎兵团逃脱,其他精锐山地部队和山地炮兵部队全部损失。整个加利西亚战线上,将近一半的部队不复存在。俄军深入奥匈境内150公里,威胁匈牙利平原,包围普米热尔要塞。德罗霍比兹油田落入俄军手中。俄军死伤25万5千余人,被俘两万余人。

    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战场上的胜利,让同盟国声威大振,令协约国垂头丧气。然而,紧接着就发生了林堡会战的惨败消息,奥匈帝国丧失了进攻能力,只能被动防御俄国。一得一失之下,倒也勉勉强强的不赔不赚。

    普米热尔要塞,位于今天波兰东南部,位于伦贝格到克拉考之间的铁路线上,扼桑河河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奥匈加利西亚防御体系的枢纽。

    奥匈帝国从1882年开始,在普米热尔城堡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筑垒技术,投入巨资修筑现代化要塞,作为对将来对俄战争的出发阵地和一线防御屏障。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坚固的要塞,拖住了林堡战役后俄军的进攻浪潮。对喀尔巴纤山口保卫战形成了极大的支援。

    1914年夏,奥匈帝国普米热尔要塞共部署要塞炮兵两个团,共拥有12门280毫米口径重迫击炮和24门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要塞共有12个炮台,核心阵地炮台5座,梅花形排列,外围东北方向上炮台5座,呈箭头状排列,西南部炮台两个,一字形排列,每个炮台都有数个升降式装甲炮塔,核心阵地外有一座3米高的钢筋水泥墙,厚达1米半,墙地基深达地下4米,墙顶向内弯折成45度角,墙内一米高处修成平台,担任防守的士兵可以趴在平台上向外射击,墙上密布射击口,担任守备的要塞炮兵团的步兵营居然没有步枪兵,全部是12人一组的重机枪班组和3人一组的轻机枪班组。

    核心工事外围挖成2米半深的壕沟,宽达3米。外围东北向5座炮台为核心,以野战工事为辅助。形成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各炮台以交通壕连通,野战支撑点都是地下式,上面以粗大原木和波纹钢板层叠覆盖,不被大口径火炮直接命中基本无法摧毁,每个支撑点都配备一挺重机枪和数挺轻机枪。

    9月11日,奥匈帝国林堡战役失败后,部分残兵退入普米热尔要塞,又给要塞带来了大量的野战炮,这些野战炮被分配到各支撑点,给俄军后来的攻击带来了极大的杀伤。奥匈在要塞地下构筑了巨大的工事,包括兵营和仓库,储存了大量的物资,准备在对俄战争中使用。

    奥匈帝国参谋总部无视实力差距,一心进攻,伦贝格战败后本来打算把要塞中的残兵撤退到匈牙利腹地整编,好再发起反攻,然而德国担心俄军占领普米热尔要塞后,转兵向西北,攻击德国工业中心之一的西里西亚,于是通过外交手段压迫奥匈不得放弃要塞,奥匈这才停止撤退,留下大约13万部队防守普米热尔要塞,撤出了26万余人。奥匈军留下的部队,大都是匈牙利部队,后来要塞防御的核心是马扎尔部队,克罗地亚部队和宪兵部队,其他归属匈牙利部队名下的斯洛文尼亚人,乌克兰人。波兰人等则消极避战。

    奥匈帝国的大败,让中国政府感到了巨大的担忧,如果俄军再越过加利西亚山脉后,定然会威胁巴格达铁路。为了确保巴格达铁路的安全,北京内阁总参谋部得知消息后,立刻命令塞浦路斯基地紧急给予奥匈帝国武器支援。

    考虑到奥匈帝国短时间内处于防守地位,塞浦路斯基地决定提供帝秦皇家陆军现役1907式啄木鸟重机枪,帮助奥匈帝国要塞守军守卫普米热尔要塞。

    9月20日,二十架银河运输机将100挺1907式啄木鸟重机枪,连同五百万发子弹,运抵布达佩斯,奥匈帝国军方测试员经过一天的测试后,非常满意,第二天便通过铁路运抵普米热尔要塞。奥匈要塞司令试验了一下中国的新式武器之后,大为赞叹,立刻将该型重机枪配属到各个炮塔守军当中,搭配马克沁水冷重机枪一起使用。

    接着第二天,整个要塞进行了一次联合演习,演习中,中国的07啄木鸟重机枪大出风头,射击时机枪子弹形成的弹幕几乎把核心工事外围变成了人间的地狱,高机动性,使得该型重机枪即有强大的火力输出。又不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那么笨重,可以随时转移阵地,支援薄弱环节,让奥匈帝国士兵爱不释手,士气也有所回升。

    这批重机枪是帝秦政府给奥匈帝国军队试枪用的,如果效果不好,不要钱。

    然而,奥匈帝国总参谋部自从见识到了中国为奥匈帝国巴尔干集团军提供的战斗机、步兵装甲车的巨大战争武器之后,奥匈帝国军方已经开始倾向于中式装备了。在测试07啄木鸟重机枪的性能之后,军方已经对中式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奥匈帝国就在地中海旁边,可以得到来自塞浦路斯基地的海上直接补给。眼下巴格达铁路正在抢修,德国得到中国的战略物资还很困难,因此帝秦政府决定利用奥匈帝国来试验中国的一些武器。

    于是,中国政府应奥匈帝国请求,向奥匈帝国出口五十万支1905年式自动步枪,2000挺1907式重机枪,200门88毫米汽车牵引野战炮,600门1908式60毫米迫击炮,手雷50万颗,军用悍马车辆5000辆,装甲车步兵战车600辆,黑鹰1型战斗机100架,装配奥匈帝国a集团军群,使得奥匈帝国出现了欧洲第一个半机械化集团军群。

    奥匈帝国军方在了解了这些装备的作战性能之后,对于这些装备忍不住流口水了。按照奥匈帝国总参谋部的估计,一旦奥匈帝国a集团军群完成了这些中式先进武器的装备和训练之后,俄军根本不是奥匈军队的对手,战场态势将会出现逆转。

    如此巨大的诱惑,奥匈帝国皇室和总参谋部立刻同意了该项采购计划,向中国帝国银行借款50亿龙币,以奥匈帝国国库黄金储备作为抵押偿还中国债务。帝秦政府承诺,将会在三个月内将全部物资运抵布达佩斯,装备奥匈帝国a集团军群。而奥匈帝国军队将会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在中国教官的指导下掌握中式武器的使用。

    这样一来,加上之前奥匈帝国向中国借款采购各种战略物资的数额,奥匈帝国刚刚在战争初期的两个月内,就已经向中国借款75亿龙币,远远超过了德国的22亿马克。至此,中国已经成为了奥匈帝国最大的债权国。奥匈帝国因为借款,只能采购中国的军备武器和战略物资,同时国库的黄金储备开始向中国转运,奥匈帝国的经济逐渐被中国的龙币掌控市场。

    不过,控制这种欧洲二流强国的经济没有什么挑战性,中国最想控制的英法德俄等国却是八字没一撇,还得等到他们都被战争拖垮才能介入。

    9月28日,俄军彻底完成包围普米热尔要塞,奥匈总参谋部任命赫尔曼-库斯马内克将军(爵号:布格诺依施泰特骑士)为要塞防御司令。统一指挥要塞防御。而俄军担任攻击任务的是迪米特里耶夫将军的第3集团军,全军30余万人。

    俄军刚刚获得林堡战役大捷,士气正旺,迪米特里耶夫无视自己缺乏攻城重武器的弱点,决心立即进攻。

    24日中午,在稀疏地炮火准备之后,随着三发红色信号弹升空,大批俄军高呼着“乌拉”,潮水般涌向普米热尔要塞最前方的8号炮台。俄军的炮火准备没有任何作用,无论对核心堡垒内部地下工事营地内的奥匈帝国军队,还是对野战工事中的奥匈军,杀伤力甚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要塞炮火开始轰击,德国造280毫米重迫击炮发出阵阵怒吼,将三百公斤重的炮弹,一发发的砸入俄军的人潮中。每一发炮弹落下,伴随着一声巨响,仿佛晴天霹雳一般,轰然爆炸。人潮中立刻被炸开一个巨大的,直径达十米的圆形空洞,猛烈的爆炸,瞬间杀死周边的俄军士兵,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强烈的冲击波,将整个人掀飞到十几米的高空,做自由落体运动。顷刻间,几十上百人的生命立即终结。而水平冲击波在杀伤范围外,巨大的气浪依然将周围更远地方的俄军士兵吹倒在地。每一发炮弹产生的作用范围,扩大到直径五十米的范围内。不过,面对俄军铺天盖地的冲锋,如此巨大的空洞立刻又被后面拥上的人潮所填补。

    奥匈败军带入要塞的大量野战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口径加农炮被用来打平射,每一发炮弹都在俄军中打出一道血肉胡同,大口径榴弹炮则构成火网式覆盖。

    奥匈帝国先期获得的来自中国的迫击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弹道弯曲,可以攻击中近距离上的俄军,填补要塞大炮的防御盲点,给俄军带来了巨大的杀伤力。

    由于只能沿着桑河河谷进攻,俄军的攻击正面极为狭窄,而兵力又过度密集,在炮轰中伤亡极为惨重。

    24日晚,俄军停止进攻,退回出发阵地,没有前进一寸,却付出了11000人的巨大代价。

    25日凌晨,俄军替换了被打残的先锋部队,调来新锐部队,决心利用黑夜和黎明之间的疲困期,使用渗透战术,直接攻击要塞核心阵地。

    凌晨3时,俄军根本不作炮火准备,开始进攻。俄军部队不知道奥匈帝国在核心要塞附近布置了雷区,踩响了地雷,奥匈军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俄军不顾伤亡,利用黑夜中奥匈军炮击威胁较小的机会,从要塞东北面5座炮台的间隙中插入,拥向核心阵地。

    第一批俄军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掉入壕沟,后面的俄军不明所以,继续向前拥,直到用人的身体将壕沟填满为止。俄军踩着已死或半死的战友的身体,冲向要塞外墙。

    俄军是突击队,没有准备梯子,也没有爆破筒,他们只有步枪,刺刀,手榴弹和牙齿,指甲,拿这堵墙毫无办法。少数还携带有小口径迫击炮的俄军试图轰击要塞城墙,却绝望地发现迫击炮弹砸上墙壁只出个白印子而已。

    这时墙顶的探照灯猛然打开,所有射口一齐开火,机枪喷吐着火舌,死神的镰刀般收割着生命,俄军士兵如同在收割机刀轮横扫下的麦杆般倒下,在密密麻麻的机枪子弹下,俄军突击队成片的死伤。而东北方向的5座炮台的火力也回过来,向这些被夹在东北向炮台和核心工事间的可怜的俄军射击,按照早就测量好的射击诸元,要塞炮一遍又一遍地对这片地域进行轮番覆盖。

    拂晓时分,漫山遍野的俄军的呻吟声和惨叫声已经超过了炮火机枪的声音,然后这种声音又慢慢沉寂了下去。

    俄军在25日偷袭的伤亡数字没有公布出来,奥匈帝国声称消灭了五万俄军。对于这点,俄军不予承认。不过,俄军承认自己伤亡惨重至极,许多拥有巨大历史荣誉的团队损失惨重,有的团只剩下17人!

    25日上午,俄军居然又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除了无谓的巨大伤亡外,俄军毫无所得,历史功勋卓著,然而目前却全部由深受皇恩的圣彼得堡上流社会子弟组成的沙俄近卫军谢苗诺夫团,在进攻中被几次炮火覆盖后便宣告崩溃,这些衣着华丽的士兵们抛弃了自己的步枪,一拥而回,并拒绝再战。

    而那些由老实而驯顺的俄罗斯农民组成的团队,这些从生下来就没有得过沙皇什么好处的士兵,却默默地奋战着,牺牲着,以上帝和沙皇的名义,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伤亡。他们的生命,就如同子弹和炮弹组成的风暴中的枯叶,片片凋落。

    俄军动员了十万大军,采用中世纪的攻城人海战术,一拨倒下,另一拨踩着同伴的尸体冲锋,这样前仆后继的拼死冲锋。俄军脚步蹒跚地在弹雨中前进,其坚韧令人震惊。

    这时普米热尔要塞7号、8号炮台的重机枪大量出现过热无法射击,连冷却水都不够用了。奥匈军急忙将附近要塞的中式09啄木鸟重机枪调来补充火力,这时巨大的优势便凸显了出来。啄木鸟重机枪转移方便,射击精度和射程都比马克沁重机枪强很多。在两千米内的俄军无一幸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普米热尔要塞绞肉机。

    大量的中式重机枪被调往最前沿要塞,清脆的啄木鸟敲击树木的声音,几乎成了俄军的梦魇,这种特有的声音,到后来被俄军称为死神的召唤,从那以后,俄军但凡见到啄木鸟,便立即如惊弓之鸟般的卧倒。

    26日,俄军孤注一掷,调来24个团,分成6个波次,浪潮般地冲击,周而复始,被打残了的部队立刻撤下来重编,再次投入进攻。俄军冲击的波浪如怒潮般一浪浪拥来,然后又一浪浪般在奥匈军的火力面前撞得粉碎。

    26日晚,俄军终于停止了进攻。因为,就算是俄国也无法承受如此严重的伤亡了,迪米特里耶夫将军终于神经崩溃,他的集团军在三天时间内损失了整整14万人,剩下的几乎人人挂彩,整个集团军基本丧失战斗力。

    普米热尔要塞攻防战的头三天被称为:“普米热尔绞肉机”,俄军付出了14万多条生命,却一无所得。事实证明,在现代化武器防守的坚固筑垒要塞面前,妄图只依靠冲锋战术就拿下要塞的企图不过是一种疯子的狂想而已。

    俄军第3集团军损失惨重,士气更跌到冰点以下。俄军自林堡战役的胜利喜悦被冲的一干二净。相反,奥匈帝国军队的士气回升,俄国和奥匈帝国的全面对峙态势形成。

    而不用担心西里西亚安全的德国,此刻正在调兵遣将,制定全面反击俄军的作战计划。相信很快,兴登堡第8集团军和新整编后的奥匈博罗耶维奇第3集团军要开始进攻了。

    第543章 德国闪电战(上)

    【今日第二更】

    欧洲东线战场上。俄国和奥匈帝国大规模的交战,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反而损失惨重。

    自1870年德法战争结束后,洛林一直法国和德国仇恨的焦点。法国一心想要夺回洛林,刚一开战就在德法边境上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行动。

    虽然洛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阶段的一个重要战场,但它不是唯一的作战地区,跟德军挺进比利时和奥匈帝国军队灭亡塞尔维亚比起来,自然使其相形见绌,一直以洛林为战争中心的法国失策,洛林的战略价值降低了。

    此外,自1870年起,欧洲军事学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火炮成了主要杀伤武器,并与机枪一起主宰了战场。集团军的规模很大,摆开来可以形成一个横贯整个法国北部的绵亘正面,象以往战争中实施的那种机动已经不可能了。

    如果一支部队的正面是沼泽地或敌人的一个坚固支撑点,由于其左右两侧的空间已被其友邻部队占据,所以他除了实施突破外别无他法。极少会有可以迂回到敌军暴露翼侧,因为其部队通常已形成了一个从英吉利海峡到瑞士的绵亘正面,成为了全面防御的态势。

    在开战之前,法军再一次变更计划,把防御改为进攻。结果发生了种种事件,又迫使其退回到原先的防御态势上。1870年的惨败之后,法国总参谋部计划,如果同德国再次发生战争,开始先在边境要塞实施防御,然后发起反攻。然而,在1914年前几年,法国军事学说却主张进攻。于是制定了一个新的计划,要求通过洛林地区向萨尔河直接进攻。如果德国通过比利时和卢森堡进攻,法国在由洛林地区进发的同时,将越过阿登山脉发起攻击。

    施利芬于1905年公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