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之新民国 > 重生之新民国第4部分阅读

重生之新民国第4部分阅读

    些国家的了解不再是像前世的自己那般的肤浅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于秦英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古德里安也是越发的吃惊起来,和他接触的越多,越能了解这位东方朋友对于知识的渴求之甚。这个东方人朋友给他的惊奇也越来越多,在他的身上,一点看不出来是从那个已经堕落沉沦的国家出来的人物,和别人口中的中国人一点都不一样,甚至于同是从遥远的东方和秦英一起来的留学生和对方也不一样,秦英的身上是浑身充满了活力和自信,就像即将喷发而出的新日般强烈而又让人震撼。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从中国国内留学道德国的的所有学员们在柏林陆军军官学校的生活也慢慢的适应了起来,他们在柏林的生活渐渐走入了正轨。而这批留德生由于蒋校长的坚持,他们其中的每一个人能来到这里的都不是甘于平凡的人和平庸之辈,都是依靠真正的实力来到的这里,再加上受到外国人的歧视,因此这都促使着他们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在平时训练中吃苦耐劳,每人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充分发挥着东方人的优良品质,而正是这些东方学员们身上的品质也让所有的德国学员和教官越发的刮目相看起来,使他们逐渐的改变了对中国学员们的轻视,心里慢慢的由最开始的鄙视到的逐渐接受直到现在的在心里发自内心的暗暗的尊重。秦英等人终究是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尊重,尽管是无关国家,只关个人。出去秦英之外的所有学员之中,尤其是王闲的进步最大,每当他看到和想到以前的老对手,现在的好友的秦英是如此的优秀之时,这让他心生佩服与敬意的同时,更是让他充满的动力,秦英的优秀并没有能够让他沮丧和颓废,在他心里即使永远的也赶不上对方的高度,但却是要牢牢的站在他的身后,他不懈的坚持与努力着。

    不包括秦英在内的其他所有的留学生们此时不知道的是现在的中国国内已经是风起云涌,局势愈发紧张起来了。在这个

    音信难传的时代,对于他们这些远离家国的年轻学子们来说,随着距离的拉大,尽管努力的搜集着有关国内的一切信息,但是这种距离仍然是让他们距离祖国显得是那么的遥远。

    1910年是中国传统的庚戌年(狗年),同时也是清帝的宣统二年,这时的中国已经处在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列强在中国灯红酒绿的租借地里花天酒地,欺压中国人,中国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痛苦。同时坐在火药桶上的清政府迫于国内的统治压力不得不把立宪这件事逐渐的提上议程。

    在国内政治之中,一九一零年的一月,中国十六省代表赶赴北京请愿欲要当廷实行立宪制,开设议院,但遭到清政府的严厉的拒绝,南方部分地区开始发生起义。先是二月川南嘉定发生起义,失败后不久广州新军于同月又再次发生起义,在七月发生数万农民爆发动乱,虽然相继都以失败告终,但却也是也掀起了中国起义的开端,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开始对清廷越发的不满,革命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开来,为来年的起义创造了更加好的起义条件。

    1910年三月,回国不久的清廷海军大臣载洵于二月二十七日在视察海军的路上,遭到革命党人的暗杀,未成,熊成基等人被捕遭到杀害,四月,汪精卫等人刺杀载沣未遂被捕,此事轰动全国,清廷大员人人人自危,颇有朝不保夕之感,国内矛盾日趋尖锐。从一月开始直到年底的十二月整整的一年时间里,立宪派各省的请愿代表总共发起过三次大型的请愿活动,均遭到清廷的压迫,但却是持续了下去,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对清廷愈发的失望而又痛恨。

    而在国际上,这时的中国与日俄矛盾激化。一九一零年的五月八日,延吉六道沟日本的宪兵伤毙中国救火警察数人,七月四日,日俄两国撇开中国签订第二次《日俄协定》,进一步联手侵夺瓜分“满洲”利益,在其他列强默许的情况下,清廷无力干预两国,被迫默认其在中国掠夺的非法利益,此时为了平息国内的呼声,再次加大了对国内民众的压制。日本入侵中国野心开始显现,与此同时经济方面,1911年11月,美、英、德、法组成银行团,两次向清廷提供贷款1600万英镑。中国遭到的经济剥削更一步加剧,清政府为还其贷款对国内传统农业和民族工商业的税收越来越重,初步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在全国范围内要求革命的呼声清廷却是再也压制不住了。清朝政府统治岌岌可危,清廷统治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而对现在的秦英来说,国内的一切是遥远而又期待的,他在认认真真学习的同时却是静静的等待着回国的机遇,在别人谁也看不见的内心最深处里,和平凡的面孔下那双时刻都是死死的睁开着的自己眼睛,跨过重洋和千山万水看着自己祖国方向,他这个寄居在国外漂泊的学子,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时刻不忘提醒着自己要耐心等待着,等待着一九一一年,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令人疯狂的野心还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穿越的情节作祟,他只知道他要在即将到来的大时代的潮流中抓住一切能抓住的能够掌握住自己的命运的机会,实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野心抑或理想的机遇,哪怕是为那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奉献自己的一切——那么到死去的时候,也应该是是含笑而终的。

    ps:这一章字数有点少,思绪很乱,快转入正题了,有点难写。努力构思中——

    第十四章 :年终考核

    根据这一年的学习训练的课程安排,秦英等人在日常中学习步兵作战战术动作和指挥艺术的同时,开始对各种兵种和步兵的协同作战,如步炮协同作战、冲锋阵形的安排以及防守构筑阵地的方式和方法技巧等各个项目进行接触并开始逐渐实训,来到德国的这一年中,对于秦英他们来讲可以说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年。-< 笔下文学 >-lwen2/

    在这一年的过程中,由于好多国内的学员们对各种车辆以及先进武器的性能等的不熟悉,因此在开始时,造成对车辆的驾驶,武器使用,战术应用等方面都闹出过不小的笑话。

    当时的中国国内还没有兵种合作的理念,也没有什么战车,运兵车等先进的军事设施,许多留学学员开始也是普遍的认为学了这些也是没用,不如不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就理所当然的造成了中国学员的一些笑话。但当教官维斯和其他科的一些教官带领所有学员去参观柏林驻军的一次普通演习过后,那种由于协同作战而产生的威力鲜活的呈现在所有留学学生的眼前,真实而又震撼。从那次以后,同学聚会时秦英再也没有听到有谁说轻视兵种之间的合成协作演练了。虽然王闲和秦英等人以前没有摸过运兵车和其他的一些机械设备等这些装备,但这并没有难倒他们,他们用不怕德国同学笑话的眼神虚心而又勤奋的学习吸收着这里的一切。尤其是秦英学的最快,毕竟在前世接触过机械动力,对一些基本的通用原理了解一些,再加上在和古德里安见面的时候,也会向对方请教一些机械化原理的操作问题,这位可是行家。

    在这期间,与古德里安接触这么久之后,秦英也确认了一件事,那就是古德里安的确就是后世历史上的鼎鼎大名的那位德国将军,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对方没有在1908年离开其父亲的指挥部队,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而是在1909年时离开其父亲的指挥部队,回到了柏林陆军军官学校继续进修学习。暗地里秦英也只能是归结为上天对穿越者的福利了。

    新的一年将近了,秦英等人仍然是消息闭塞,没有收到国内的任何来信,所有人像是被遗忘在这里了一般,在中国之外,这些学员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了,等待着国内的消息。

    现在距离西方的圣诞节来临前还有10多天的时间,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开始了年终考核,而考核的内容就是除去自己的主修兵种外还要穿插一些各兵种的联合军事对抗。这次考核也是检查秦英他们一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到他们是否能真正的赢得所有德国教官和德国同学的尊重。在这一次的所有留学学员都准备好了必将全力以赴,用优异的成绩来为1910年画一个完满的句号。

    1910年12月12号,本届的全校学员准备好了开始考核,不知道是不是德国校方开的一个玩笑还是没有人愿意和秦英他们分在一个队伍里,尤其是在联合兵种对抗中,几乎所有的中国学员被分在了一组。秦英作为组长领着所有的队员归属于红队进攻方,而却是被红队排除在核心之外,没有人看好他们,即使古德里安承认秦英王闲等人在各自主修领域方面的优秀,但对于协同作战,他们这些人的作用几乎可以忽落不计的。况且在此次演习中,又被安排成了红方的步兵观察哨。

    在接到自己一队的任务,并且把任务分配下去之后,秦英和王闲等人也各自回到宿舍,“少武兄,你说这些德国佬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既是看不起并且也是不相信我们吗?我们到时干脆也别当什么观察哨兵了,找个地躲起来睡觉算了。”王闲刚到宿舍就颇为恼火的说道:“其他的兄弟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哪个不是一肚子气?平时训练不比他们那些德国佬差,到头来不还是这样。”秦英看了看一脸苦相的王闲,他又何尝不知道这里面的事,不就是自己的国家贫弱,他们这些学子也跟着受气吗。想到这里,倒也没有再深想下去,接过王闲的话头道:“你真是这么想的?那样的话这一年我们辛苦训练就这样被埋没了,到时岂不是更让他们看不起我们。”王闲讪讪的笑了一笑,有点不好意思的道:“我这不是说气话吗,这时候不争取表现一下子,别说我了,估计少武兄也是不甘心的,他们越是瞧不起我们,我们与要让他们看看我们不比他们差。”“对,就是这句话,你也这样告诉其他的几科的兄弟们,别丧气,到时候我们一定要表现的漂漂亮亮的,让他们看看我们中国人军人的气势。”

    第二天,也就是12月13日,年终考核正式开始。

    蓝方由一些步兵科和炮兵科,装甲科的学员以及其他一些工兵等技术兵种组成,在柏林城郊以外的一个山林的地方构筑防御阵地,并按标准的配置防御火力。

    红方主要由步兵科,炮兵科,装甲机动进攻部队组成。两方的兵力和火力配置相当,但从整体上看来守方比较占优势,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防止对方攻陷既定的目标点即可。

    这时的秦英他们被交给了一个观察对方动向的简单任务就不在过问了,像被遗弃一样的丢在那里。

    秦英看了周围成员一眼,说道:“走,我们去观察敌方动向,然后在寻找战机,争取立功的机会,明白没有?”“明白!”得到确定的回答之后,带领着这支被忽视的队伍,向敌方阵地摸去。

    在正面战场,已经激烈的交火了,红方首先发动进攻,先使用炮兵对蓝方阵地实行炮轰,但由于蓝方阵地在构筑是预先考虑到了这些,炮轰并没有造成什么有力的战果,而蓝方的炮兵阵地却保持静默着,直到红方炮火停息之后,蓝方的炮兵阵地开始咆哮起来,并一举把红方还未来得及转移的炮兵摧毁打残,红方炮兵被判失去战斗力离开战场。红方在休整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转变战术,以步兵和装甲车为主,开始步兵和装甲兵合作进攻。

    在大后方,一些教官们集中在一起,听着前方的战报,对红方的进攻方式和蓝方的防守做着一些讨论,维斯教官首先发言:“红方的进攻方式有问题,在炮兵进行覆盖轰炸时,没有使步兵和装甲兵一举趁势进攻,导致进攻脱节,丧失了最佳的进攻机会,又致使炮兵阵地暴漏,最终导致炮兵被灭,这场考核演习几乎没有什么悬念了,即使现在转变进攻方式,但没有炮兵的掩护,步兵和装甲兵就会直接暴露在蓝方的炮火之下,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维斯的话音刚落就引起其他教官的赞同。现在只是等着最后的结果了。

    蓝方阵地后方,秦英带着自己的小组潜伏在一个小山坳后面,由于人少,使他们比较容易的接近到了蓝方的阵地后方,尤其是蓝方现在将要胜利准备者反攻。谁也没想到这支谁都没有关注的士兵来到了这里。

    “队长,上吧,再不上可来不及了。”王闲趴在秦英身旁,低声对秦英说道。“再等等,我们这点人上去也没什么用,等到蓝方反攻的时候干他们一家伙,胜算也多的多了不是。”秦英回了一句,又紧紧的关注着战场。一会之后,蓝方开始发动反攻了,几乎所有士兵都冲出战壕,向红方残余的进攻部队发起攻击。红方开始出现溃逃。

    “就是这个时候!兄弟们,冲!”秦英猛然站起来,大喊一声,向前冲去,所有的成员也开始跟在秦英后面,大喊着“冲呀!”向蓝方阵地跑去。

    正在进攻的蓝方,听到后面的喊杀声,瞬间愣了一下,秦英的声音也随之传来,“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投降。”红方看到己方士兵出现在蓝方身后,瞬间大喜,就地又是顽强的抵抗起来。就在这关键时刻,蓝方指挥官才反应过来了,大喊着分出一笔士兵拦截着秦英等人的进攻路线,其余人继续向红方剩余人员发起进攻。蓝方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虽然最终结果仍是蓝方获取胜利,但也由于秦英后来适时的出现致使蓝方也伤亡惨重,差点红方反败为胜,因此严格来说蓝方只算得上是一次惨胜。这支谁都不重视并且没有给与太多关注的中国学员愣是让红方差点的反败为胜,要不是先前的进攻中,红方损失过重,还有蓝方指挥官反应灵敏,结果可就要倒过来了。

    因此这支毫不起眼的队伍在这次考核中可谓是大出风头甚至有些盖过了胜利方蓝方。

    实战考核结束以后,所有考官给予了他们高度评价。事后,古德里安问秦英:“你们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装甲车和炮兵等兵种,你们学的那么认真回国后有用吗?”这句话让秦英忽然想起了后世的一句话,不禁有些恶趣味的回答道:“总有一天,面包会有的——不对,是兵种会有的,装甲车会有的,大炮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最后有略微感慨的说了一句:“将来的中国,这些必须要有——”

    ps:收藏点击推荐什么的也会有的,是不是?

    第十五章 :孙中山在美国

    自从去年的年底的年末军事考核结束过后,距离现在来说已经有好长的一段时间了。-< 笔下文学 >-lwen2/现在已正式进入了1911年,秦英等人再次的重新进入了普通的学习生涯之中,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

    德国教官维斯对这些东方的学员已经也慢慢的重视了起来,秦英等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也同时也是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现在的秦英就是在这种平淡而又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压下心中的急迫,耐心的学习着,等待着。时不时的拜托古德里安帮忙收集一些中国的局势变化消息。因为他知道中国的1911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而此时的孙中山,也在美国筹备着革命,为大革命的到来奔波预备着。

    孙中山,文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年轻时曾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并行医于澳门、广州等地,并于1894年建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又在1896年离开中国,留居英国伦敦,在这里接触并研究了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并在这里想要寻求救国图存的真理。1897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再次发展兴中会组织。1904年,发表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的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主义,借由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