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娇妻如云 > 娇妻如云第91部分阅读

娇妻如云第91部分阅读

地迎向耶律大石,如沐春风地走过去挽住他的手,亲昵地表现出感激之色,这种感激的背后,还有一种胜利的喜悦。

    耶律大石,终于低头了。

    病不病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问题该怎么解决,辽人不会交出肇事凶手,就一定会在另一方面作出让步。

    耶律大石笑容满面,很是真挚地对沈傲道:“听闻沈学士病了,鄙人夙夜难昧,今日见沈学士并无大碍,这才放下了心,沈学士千里迢迢来到我大辽,是我大辽最尊贵的客人,若是因水土不服染病不起,鄙人真是万死难咎了。”

    二人如久未逢面的好友,嘘寒问暖了一番,沈傲叫人上了茶,笑道:“耶律将军,这是学生从大宋带来的庐山云雾,早就听闻耶律将军是茶道高手,请将军品鉴。”

    耶律大石品尝一口,自是免不得几声夸赞,像他这样的老狐狸,谁也不知他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

    沈傲心里呵呵笑着,耶律大石纵是精通茶道,现在只怕也没有心思去品茶了。

    二人坐定,耶律大石道:“沈学士,那耶律珩罪该万死,我大辽皇帝陛下已下旨申饬,削去了他的爵位,不知沈学士可满意吗?”

    “不满意!”沈傲回答得很干脆:“学生的条件只有一个,交出凶手,让学生带回大宋治罪。”

    耶律大石叹了口气:“沈学士身为国使,我大辽上下敬重有加,那耶律珩纵是万死,沈学士又何必要和他计较呢?”

    沈傲寸步不让道:“不是我要和他计较,是我大宋要和他计较,他侮辱的不是学生,而是大宋的威仪,所以这件事,只怕帮不了耶律将军了。”

    耶律大石吸了口气,心知沈傲一定要将此事闹大,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争端,竟上升到了有伤国体的高度沉默片刻,一双浑浊的眼眸陡然变得锋利如刀,沉声道:“沈学士,我们开门见山吧,这耶律珩,我大辽断不会交出,既是议和,我大辽自有万般的诚意,还请沈学士也拿出你的诚意来,双方各让一步,你我才能有一个交代。”

    沈傲眼眸一亮,漫不经心地道:“耶律将军说双方各让一步,学生若是让了一步,耶律将军又打算在哪里作出让步呢?”

    “……”

    耶律大石沉默了,虽然来之前,他早已料到了沈傲会图穷匕见,可是真到沈傲露出獠牙时,他仍是忍不住敛眉不语。

    各让一步,沈傲让的只是虚名,而大辽却要付出实际的利益,可是这个虚名对大辽却是至关重要!

    “沈学士,国书尚未交换,现在谈让步,是否言之过早了?”

    沈傲笑呵呵地道:“好,这就交换国书,耶律将军少待,今日正午,我就让吴大人传递国书至贵国礼部衙门。”

    耶律大石显得有些倦了,颌首点了点头,叹了口气道:“那鄙人先告辞了,沈学士保重。”

    见耶律大石站起来,沈傲拉着耶律大石的手,动情地道:“耶律将军为何来去匆匆,你我一见如故,沈某还想和将军讨教一下茶道呢。”

    耶律大石哪里还有喝茶的心情,苦笑道:“鄙人还有公务,只怕要让沈学士失望了,过了几日,待议和成功,鄙人再来拜访。”

    客套一番,亲自将耶律大石送出万国馆,沈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狡黠,匆匆回去,将吴文彩叫来,嘱咐道:“立即去递交国书,不要耽误。”

    交代完一切,立即回房去补觉,被那小丫头一折腾,沈傲一夜未睡,又打起精神和耶律大石钩心斗角,眼下他实在困得不行,一觉睡过去,等他醒来时,推开窗,此时又是夜深,南京城内粉装玉砌、披银裹素,雪白的房屋与地面之间,寒风阵阵,屋檐之下的冰凌儿滴答着彻骨的冰水,清冷的街道上,一个熟悉的倩影在街道的角落处,捂着手,瑟瑟发抖,清澈的眼眸望着沈傲的窗户,跺着脚,哈……哈……地吐着白气。

    见到沈傲的窗户推开,那幽深的眼眸儿闪过一丝亮泽,冻得青紫的脸颊儿故意别到一边去。

    窗里的人朝她招手。

    她冷哼一声,心里想,不能再上这个j臣贼子的当,便故意不去看他。

    窗里的人吹起了口哨,这口哨声嘹亮极了,听得她心烦意躁,心里冷哼,不去就是不去,不能受j臣贼子的恩惠。

    只是这一声哨响,引起了动静,值夜的禁军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纷纷出了万国馆,要看谁在夜里吹哨。

    她吓得立即猫入黑夜之中,心里忿然不悦。

    待禁军们骂骂咧咧地走了,她又钻出来,看到那窗儿还是洞开,里头的烛影摇曳闪烁,为黑夜增添了几分光明,而他还站在窗前,又朝她招手。

    她哼了一声,不再去跺脚、捂手,挺着胸脯,决心恪守自己的职责。

    他又开始吹哨了,这声音犹如夜里鸣叫的猫头鹰,在这黑夜中多了几分森然。

    她跺跺脚,这般吹下去,那些禁军只怕又要出来,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想了想,她走到万国馆的院墙下,一个鹞子翻身,便轻盈盈地飘落在围墙上,几个起落,终于攀上沈傲的窗台。

    “吹什么吹?”

    沈傲在笑,深邃的眸子好像看透了她似的,道:“夜里这么冷,一个大姑娘在外头风吹雪淋,学生怎么好意思呼呼大睡呢?姑娘进来取取暖吧。”

    她犹豫了一下,沉默地钻进了屋内,屋里还是温暖如春,她已经对这里不再陌生,径自寻了个凳子在炭盆前坐下,却始终抿着嘴不说话。

    沈傲端了杯热茶给她,她捧着茶,犹豫着要不要喝,沈傲只是笑笑,转身走到书案之后去,寻了本书专注地看了起来。

    她松了口气,仿佛放下了千斤重担,喝了茶,坐在炭盆旁想着心事。

    两个人如有了默契,都没有说话,一个百~万\小!说,一个取暖,屋内温暖如春,隐晦的灯火闪烁跳跃,直到蜡烛的蜡油滴尽,鸡鸣声响起,颦儿幽幽地打开眼帘,竟发现她方才不自觉地小憩了片刻,她的身上,似乎还披着一件衣衫,颦儿有些失措,这是一件公服,还有一股清新的皂角香气,她偷偷的瞥了桌案一眼,那个人还在百~万\小!说,整个人巍然不动,却也是撑着眼皮昏昏欲睡。

    颦儿的俏脸一红,抱紧了横在腿上的宝剑,总觉得自己犯了错,立即站起来,悄悄地走到沈傲身边,道:“我,我走了。”

    沈傲惊醒,抬眸,眼眸清澈却明显地布满了血丝,笑了笑,道:“噢,这么快。”他从容地站起来,施施然地朝颦儿躬身一礼,道:“颦儿姑娘辛苦了,这么冷的天,还劳烦你来监视,学生汗颜至极。”

    颦儿俏脸更红,有些慌乱地道:“不辛苦,不辛苦……”咦,哪有被监视的还劳烦她辛苦的,好怪异。

    颦儿抱着剑,又幽幽地道:“昨日那逆贼耶律大石来寻你,和你说了什么?”

    沈傲道:“没说什么,只是寒暄而已。”

    颦儿咬了咬唇,知道问不出来,旋过身抛下一句:“我走了。”

    吐出最后一个音节,沈傲连忙抢过去开窗,道:“颦儿姑娘好走不送。”

    颦儿生气了:“你开窗做什么?”

    沈傲:“……”

    颦儿跺脚:“你看不起我是不是,害怕别人看见我从你门里出来,会伤了你的面子!”

    沈傲:“……”

    颦儿咬着唇,握紧手中的剑,疾步去开了门,大喇喇地扬长而去。

    沈傲只来得及看见颦儿的倩影在拐角处消失不见,房里似乎留下了淡淡的女儿家体香。

    “……”

    “我去开门你爬窗户,今日我去开窗你又去开门,江湖儿女果然和别人不一样……”沈傲叹了口气,却是真的感到累了,伸了个懒腰,倒头就睡。

    国书已经递交,大宋的国书送到了辽国礼部,随即呈上朝议讨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称臣、割地、纳贡,所谓的国书,无非就是这三条,只是从前是辽人向大宋提出这个要求,如今却是大宋向辽国提出了这些主张。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一时之间,朝堂里闹哄哄的,咒骂一片,就是一时沉湎酒色的耶律淳也气得瑟瑟发抖,暴风骤雨之中,耶律大石选择了缄默,他呆立在金殿之下,在许多人要求驱逐宋使的吆喝之下,他选择了沉默。

    牢马蚤归牢马蚤,现实最需要的是面对现实,耶律大石在众人发泄之后,当耶律淳目光垂询似的看向自己时,他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当下之局,不谈是死,议和尚能求活,议和之事刻不容缓,既然宋人愿意谈,我大辽岂能放弃这大好时机?”

    他的意思是,宋人可以漫天要价,他们也可以落地还钱,现在说什么驱逐宋使,甚至与大宋交恶都是气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眼下只有维系这斗而不破的大局,辽人才能一心一意去对付契丹的真正敌人和对手。

    耶律大石权倾朝野,深得辽帝信任,他说的话,自然无人反对,既然决定了方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怎么谈,以什么样的形势来对付这个油盐不进的沈钦差。

    第327章 天翻地覆

    辽人虽然议论纷纷,一时间却是沉默下来,万国馆顿时冷清下来,唯有鹅毛大雪纷扬而下,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沈傲并不着急,辽人的反应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他压根就没有想过此次议和会这般顺利,无非是空耗而已,沈傲有的是时间。

    一到夜里,颦儿就来了,她抱着剑,如野猫一样总是按时出现,只不过和从前不同,从前的颦儿还有几分矜持,现在却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她出现在沈傲的窗下,用剑柄敲敲窗,里头就有人给她开窗,随即她就如灵猫一样窜进去。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状况,颦儿进去了,就老实地坐在火炭边,想着心事,而沈傲仍旧百~万\小!说,有时油灯快要尽了,颦儿会突然添一点火油;一夜过去,颦儿霍然而起,总是那样的准时,而沈傲仍旧昏昏欲睡,差点儿要一不小心地扑到在书桌上。

    叫醒了沈傲,颦儿会问:“几个辽人来做什么。”或者说:“今日你的吴大人去了契丹人的礼部吗?”

    沈傲并不会正面回答她,她也不再追问,举步就走。

    这一下沈傲学聪明了,既不去开门,也不去开窗,女侠的心思,他实在很难理解,索性让她自己走。

    不过这样稳妥的办法反而让颦儿怒视了沈傲一眼,抛下一句话道:“怎么?我要走了,你也不送送。”

    沈傲:“……”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过了十月,雪花下过不停,让人不胜其扰,沈傲混沌沌地打发着时间,终于,久未谋面的耶律大石前来拜访。

    虽然久未交锋,可是二人仍在暗中较劲,耶律大石是个可怕的对手,沈傲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过巧妇无米,这位大辽国的顶梁柱,显然没有多少底牌,金军在北面又发起了进攻,虽然凭着坚固的防御工事,辽军打退了金军,可是战争的主动权,仍然牢牢地握在金人手里。

    冬季席卷了漠北,金人终于暂缓了攻势,给了辽人喘息之机,但是契丹人明白,冬季过后,蓄意待发的金人将会卷土重来,下一次,他们将会更加强大,攻势更加凌厉,开春之后,将是一段更加艰苦的岁月。

    必须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战争才能维持下去,这几乎已经成了契丹上层贵族普遍达成的默契,没有多少时间了,开春之前,宋辽的议和一定要完成。

    背负着这个使命,耶律大石不得不来,这一次随来的,还有不少枢密院、礼部、鸿胪寺的官员,熙熙攘攘十数人之多,他们已决心摆开了架势,和宋使做最后的努力。

    先是一阵寒暄,沈傲如沐春风地和随来的官员打着招呼,便是那负责记录的小胥吏,他也打了招呼,这个举动,让辽人的南帐官员们产生一个错觉,眼前这个举止从容、客气有礼的家伙,当真是那难缠的钦差使者?

    只是很快,他们就见识到了沈傲的厉害,因为在之后的谈话之中,他们竟是一句话都插不进口,吴文彩和辽官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随即便听到沈傲和耶律大石的咆哮……

    “大辽向宋国称臣,这是百年未有之事,契丹人宁愿开战,也决不做出这等有辱国格的事,沈学士,你需明白,我大辽也不是好欺负的,驻守易州、武清一带的契丹勇士,也绝不肯答应!”

    “不答应那就是没得谈了,耶律将军,你莫要忘了,那耶律珩的事,我已作出了让步,至于称臣,大宋心意已决,你们契丹人不称臣,那么只有兵戎相见~”

    “兵戎相见就兵戎相见,我契丹人莫非还怕了你们南人。”

    “既如此,那么就送客吧,耶律将军,沈某恕不远送!”

    “走就走……”

    虽是一个逐客,一个要走,可是最终,耶律大石还是没有移步,二人怒气冲冲地对视着,恨不得将对方生吞活剥,沈傲突然道:“耶律将军,你需明白,我是带着诚意来的,你们这样的态度,这议和之事若是搁置,对你我,对宋辽都没有好处。”

    耶律大石终于叹了口气道:“沈学士说的对,可是国书的第一条,契丹人万难从命,请沈学士再斟酌一二。”

    沈傲态度坚决:“这是我大宋皇帝定下的国书,就是沈某人也无权更改,将军不从命,沈某人也没有办法。”

    谈判陷入僵局,刚刚正式接触,就已到了要一拍两散的地步,耶律大石冷哼一声,道:“那么议和之事,容后再议吧。既然沈学士做不得主,就请禀告宋国皇帝,我大辽可杀不可辱。”

    说罢,耶律大石带着众官拂袖而去。

    虽是第一次回绝得没有一丝余地,可是第二日,耶律大石又带了人来,寒暄时所有人如多年未见的好友,就差点儿掉眼泪相互拥抱了,一旦坐定,立即换了一副嘴脸,仍旧是沈傲和耶律大石相互咆哮。

    “不知沈学士考虑得如何?”

    “考虑?考虑什么?”

    “我大辽绝不能称臣。”

    “那就是没得谈了?”

    “沈学士是来议和的吗?为何不拿出一点诚意?”

    “耶律将军,你莫要忘了,耶律珩的事我已作出了退步,现在你却指责我没有诚意,我倒想知道,耶律将军的诚意在哪里?”

    “哼!”耶律大石黑着脸,将脸别到一边去:“如此,只能兵戎相见了!”

    沈傲气定神闲,似笑非笑地道:“耶律将军可要为自己的话负责。”

    耶律大石起身便走,留下一群面面相觑的辽官。

    第三日,雨雪交加,凄惨的北风呼啸肆虐,耶律大石戴着斗笠,如期而来,屁股坐定,他叹了口气:“沈学士,第一条大辽实难接受,昨夜我入宫面见了陛下,陛下同意,大辽可以兄礼待宋,如何?”

    这是耶律大石作出的最大让步,在从前,按照宋辽的协议,宋辽皇帝的称呼都是以年轮来论长幼,若是辽国皇帝年纪较长,宋国皇帝则称呼辽国皇帝为兄,若是宋国皇帝年长,辽国皇帝则唤之为兄,而如今,辽国向大宋称弟,对于辽人来说已是了不起的让步。

    沈傲端坐不动,道:“可是官家叫我来,已经明言,国体之事,不可轻废,应据理力争,耶律将军,这件事很难办啊。”他一副很吃亏的样子,唏嘘一番,又连叹了几口气,还在犹豫。

    耶律大石目不转睛地盯着沈傲,生怕沈傲再说个不字,若是连沈傲这个退让都不肯作出,那么他只能选择放弃议和,契丹人虽然国难当头,可也知道若是一味退让,只会让人得寸进尺。

    沈傲突然抬眸,咬了咬牙道:“好,沈傲为了宋辽的友好和睦,就辜负官家一回,待回到汴京,再请官家降罪;耶律将军,为了宋辽的长久之计,沈某人可是甘冒杀头的危险啊,哎……”说罢,重重地叹了口气,黯然失色地坐在椅上。

    沈傲这般说,只是为后面的谈判走铺垫,对于沈傲来说,称弟虽然比称臣差了一些,却也是了不起的进步,面子上的问题争一争也就是了,之后的条款才是重中之重,他作出一副割舍不定的样子,就是要告诉耶律大石,自己已经作出了最大的让步,后面的内容,已经没有了商量的余地。

    纳贡之事倒不至于火药味十足,毕竟大宋?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