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秦皇纪 > 秦皇纪第148部分阅读

秦皇纪第148部分阅读

    王如同多年未见面的老友似的,格外亲切,道:“更多的,寡人却是佩服你,寡人就在想,若是你蔺相如能生在秦国,能为寡人之臣,那该多好!”

    说到这里,很是希冀的问道:“蔺相如,你可愿在秦为官?”

    “啊!”蔺相如再度震惊了,一张嘴张得老大,眼中尽是不信之色。

    蔺相如是秦昭王最恨之人,秦昭王能饶他一命已是天大的恩情了,他绝对没有想到,秦昭王竟然要笼络他,想让他在秦为官。

    “嗯。”秦异人微微颔首,对秦昭王此举大加赞成。

    不用说,蔺相如是个人才,若能在秦国为官的话,这对秦国的好处不需要多想的。

    “你蔺相如为人正真,胆气不错,谁都不惧,哪怕是寡人你也不惧。寡人看,这御史大夫一职非常适合你。”秦昭王气魄不小,给的官竟然是一个大官。

    御史大夫就是监察百官,在秦国是重臣,论地位权力,仅次于丞相和上将军,秦昭王这是要重用蔺相如。

    不得不说,秦昭王这一任命很有见地,依蔺相如的为人脾性,让他来做御史大夫,再好不过了。

    “君上。”秦昭王的气度太让人心折,就是蔺相如也不例外,激动不已。

    第九章 传国玉玺(上)

    蔺相如一声“君上”叫出口,也就意味着,自此以后,他成了秦国之臣了。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蔺相如这个秦昭王的死敌,秦昭王最为痛恨之人,竟然如了秦臣,这事太有戏剧性了。

    然而,仔细想想也就在情理中了,因为秦昭王重视人才,不断的招揽人才。范睢之来秦国,就是因为他刻意招揽的结果。

    在王稽出使魏国之时,秦昭王特别召见了他,给他一个使命,要他查看山东之地有没有人才,若是有的话,就带到秦国来。

    这不过是一次出使罢了,秦昭王都没有放过招揽人才,对于这事,一向“秦黑”的冯梦龙,在他的名著《东周列国志》里也是不惜溢美之词,赞秦昭王是个“有心人”。

    正是因为秦昭王重视人才、招揽人才之心,这才招来了范睢这个大才。

    蔺相如虽是让他痛恨的死敌,然而,蔺相如的才干、品行让人赞赏,是以,秦昭王打从心里欣赏他,这才极力招揽。

    秦昭王的气度胸襟放眼天下间,还没有人超得过。秦昭王能向蔺相如这个他恨欲狂的死敌道歉,无论如何赞誉都不为过,即使是蔺相如这样的死硬反秦份子也不得不心折,最终选择留在秦国,也就在情理中了。

    “呵呵!”秦昭王爆发出一阵畅快的笑声,快活之极,拉着蔺相如的手,道:“来啊,设宴,为蔺相如接风洗尘。”

    秦昭王雄视天下,令山东之谈他色变,放眼天下间,有谁能让他亲自设宴接风洗尘的?就是范睢这个极受他信任的丞相也没有这份殊荣。想想当初,范睢刚来到秦国那阵子,蜗居一年有余,盘费用光了,很是穷困潦倒,差点成了第二个苏秦,已经想要开秦国了。

    在此之前,能有如引殊荣者,也只有乐毅这个大才了。

    这又是惊人之举,让蔺相如格外感动。

    酒宴设下,秦昭王特的令蔺相如坐在身旁,还亲手扶着蔺相如坐下,这是何等的殊荣,又是让蔺相如好一阵感动。

    想想自己的遭遇,虽曾经一度很得赵王的赏识,可是,赵王对他并是很信任,要不然的话,就不会罢他的官了。而秦昭王对他的礼遇之隆,远远超出了赵王对他的礼遇,这让蔺相如要不感动都不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秦昭王放下酒爵,笑着对蔺相如道:“蔺卿,你携和氏璧来秦,可知寡人之意?”

    “臣以为君上是要另制传国之器。”蔺相中不蔺是才智之士,一口道破秦昭王的用意,道:“九鼎已失,不知所踪,秦若要取天下,就要聚民望,收人心,这传国之器就是重中之重了。”

    “着啊!”秦昭王双手轻击,异常欣赏,道:“无传国之器,秦虽能取天下,这代价就大了许多。若能有一让天下认可的传国之器,这一天下就顺遂许多。”

    以秦国强横的实力,即使没有传国圣器,秦国照样能取天下。不过,这会生出不少事端,会付出不小的代价。若是能有一让天下认可的传国之器的话,这统一就会顺遂许多,会少付出很多代价。

    正是因为如此,另制传国之器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蔺卿,你以为当制成何物为宜?”秦昭王再度问道。

    “可制一玉玺。”蔺相如微一沉吟道。

    “不愧是蔺相如,这见识非同小可。”秦异人听在耳里,大为赞赏。

    历史上,秦始皇取和氏璧,制出传国玉玺,一直是历代王朝无不欲得之的传国圣器,其份量不比九鼎差。

    “甚好!甚好!”秦昭王大为赞赏,冲范睢他们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蔺相如之言极是。”范睢首先表示支持。

    然后就是乐毅、秦异人、白起他们赞成,这事就定了。

    “蔺卿,你以为在玉玺上写上什么为宜?”秦昭王很是期待的问道。

    “受命于天。”蔺相如想了想道。

    “好!”秦昭王对这说法大是满意,问道:“丞相,你以为呢?”

    “大秦要一天下,就要上体天心,下顺民意,这‘受命于天’甚好,甚好,臣无异议。”范睢略一沉吟,表示支持。

    乐毅、白起他们对这四个字也是极为赞成。

    唯有秦异人没有表态,秦昭王问道:“异人,你以为呢?”

    “再加四个字就行……”秦异人一句话还没有说完,秦昭王就急不可耐的问道:“哪四个字?”

    “既寿永昌!”秦异人道。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好!采!”一片叫好声响起,一众人大是赞赏。

    经过秦异人这一补充,传国玉玺上的话就完美了。

    历史上,传国玉玺上的题字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深得后人赞赏。

    “既然已经议定,诸卿就写来,谁写得好,就在传国玉玺上留字。”秦昭王眼里一片火热,片刻也不想担搁。

    要不是等传国之器的话,他早就称帝了。如今,万事俱备,唯欠传国之器。

    和氏璧是天材地宝,天下仅此一块,若能制成传国器的话,必然是留传后世。在传国玉玺上题字,那是何等的荣耀?

    就是以范睢、白起、乐毅、蔺相如、荀子、公孙龙子这些人沉稳的心态,也是激动起来,无不是捋起衣袖,想要题字。

    秦昭王望着蠢蠢欲动的白起,笑道:“上将军,你若题字的话,会不会有刀剑之气?”

    “哈哈!”这是调侃,众人大笑。

    “君上,臣只不过是见猎心喜罢了。”白起把范睢、乐毅、蔺相如、荀子和公孙龙子一打量,知道这不可能有他的份。

    说到打仗,白起是一流的,说到这等舞文弄墨之事,范睢他们就是一流的,白起远远不如了。

    命人送来羊皮纸和笔墨,秦昭王首先提笔在手,饱醮浓墨,写下“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力道很足,就是字太过刚硬了,不适合题在传国玉玺上,秦昭王瞧了瞧,放下笔,微微一叹。

    若能在传国玉玺上题字,那他的人生就更完美了,他的字不适合,要他不叹息都不成。

    范睢第二个题写,他的字同样很好,没有秦昭王的字那种刚硬之气,多了一些柔和,只是仍是美中不足,不能题在传国玉玺上。

    乐毅第三个写,他的字仍是了得,不过,众人仍是不满意,少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质,只得放弃。

    白起也试了一手,他的字太过刚硬,自有一股刀剑之气,不用说,最差的一份了。

    秦异人也露了一手,比白起的字要好些,却是远远比不了范睢和乐毅的字,没戏。

    黄石公试过了,字不错,就是缺少那种神韵。

    就余下荀子和公孙龙子了,这两人是学术界的泰斗,二人的字极好,众人对二人充满信心。荀子先是平心静气,调整好心态,这才悬腕挥毫,写下八字,引来众人一片叫好声。

    公孙龙子也不甘后人,当即写下八字,又引来一片叫好声。

    “好字!好字!”众人把荀子和公孙龙子二人的笔墨好一通欣赏,赞不绝口。

    “嗯,二位的字是好字,可以说无可挑剔了,不过,总是让人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总觉得缺了点东西,却又说不清缺的是什么东西。”秦昭王的白眉紧拧着,点评一句。

    这话深得秦异人、范睢、乐毅、蔺相如他们的赞同。

    荀子和公孙龙子二人不愧是大家,这手字非常漂亮,可以说是完美,让人无可挑剔。只是,从感受上来说,就是缺了一种东西,一种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要不是要在传国玉玺上题字的话,他们二人的字绝对够用了。问题是,这是要在传国玉玺上题写,就要追求“完美”,不能有任何缺憾,更不能有这种感受。

    “难道真要李斯来写?”秦异人看着二人的字,颇有些发愣。

    历史上,传国玉玺上的题字是由李斯题写的,那不是没道理的。秦始皇那一朝,人才济济,最终由李斯来题写传国玉玺,那是因为李斯的小篆最适合了。

    “这……”秦昭王抚着额头,颇有些懊恼,道:“这可如何是好?”

    眼下和氏璧有了,要题的字也有了,就连良工巧匠也准备好了,就差题写个这环节了,秦昭王真的有些气恼。

    这问题还真把范睢、乐毅、蔺相如他们给难住了,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无言以答。

    在传国玉玺上题字,不仅仅要求字要好,还需要一种合适的神韵,这就太为难人了。若只说字好,范睢、乐毅、蔺相如、荀子和公孙龙子他们的字都达到了要求,只是缺少一种传国玉玺需要的神韵。

    这种神韵的要求就太高了,高得让人难以想象,在哪里去找这样的人呢?

    “大父,不是还有韩非、李斯、蔡泽他们吗?何不召来试试。”秦异人道。

    “哦。有理。”秦昭王恍然,立即传旨。

    韩非、李斯和蔡泽赶来,三人挥毫写下这八字。然后,秦昭王他们开始点评,韩非的字有些冷,跟他的性格差不多。蔡泽的字有些散漫之气,不能用。

    唯独李斯的一手小篆自成一体,神韵天成,众人一瞧之下,眼前一亮,齐声赞道:“好字!好字!”

    “如何?”秦昭王惊讶的打量一眼李斯,冲众人问道。

    “神韵天成,舍此其谁欤?”范睢第一个赞成。

    “我赞成!”乐毅、蔺相如、白起、黄石公、荀子和公孙龙子齐声赞同。

    “那就他了。”秦昭王决心下字。

    秦异人打量着李斯,颇有些感慨,道:“历史上的传国玉玺由李斯题写,如今还是由他题写,非命运,是李斯这的小篆太棒了。”

    李斯的小篆是千古一绝。从秦以后,到如今,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大书法家,可要说小篆,还真没几人比得过李斯。

    “用我的?”李斯一脸的震惊,一脸的难以置信。

    此时的李斯,不过是一后生罢了,比他厉害的人多了去了,竟然采用他的题字,他就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第九章 传国玉玺(下)

    李斯不过是楚国一小吏,深知在由世家大族把持的楚国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这才不得不背井离乡,前来秦国。他虽然很得秦异人欣赏,被秦国重用,可是,他毕竟还很年轻,是后生,比他了得的大有人在。

    他万万没有想到,传国玉玺上题字一事竟然落到他头上,此时的李斯一脸的震惊,只觉脑中嗡嗡直响,如同万锣齐鸣似的。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太过震惊了。

    传国玉玺是何等之重要,他不会想不到,不比九鼎份量差。他若在上面题字,他就能名垂传古,史册留芳了,人生若此,夫复何憾?

    “呵呵。”秦昭王把李斯那吃惊样儿看在眼里,既是欣赏,又是享受。

    欣赏的是,有李斯这样的后起之秀,秦国后继有人。享受的是,作为国君,就不就是掌控他人的生死荣辱吗?能让李斯如此感到荣幸,这正是帝王的成功。

    “呵呵!”荀子是李斯的老师,李斯被选中题写传国玉玺,荀子与有荣焉,大是欣慰。

    公孙龙子把荀子的欣慰模样儿看在眼里,大是艳慕,自己怎生没有收李斯这样了得的学生呢?

    “和氏璧,来!”秦昭王笑眯眯的传旨。

    传国器是他称帝的最为重要信物,也是他称帝的最后一关,如今,万事俱备了,只欠雕刻了。只要雕刻成功,他就可以称帝了,成就无上“帝业”。

    立时有内侍捧着一个描金匣子,呈给秦昭王。

    秦昭王接在手里,先是在描金匣子上摸索,然后打开,只见一片柔和的玉光出现,让人生中舒适之感。

    和氏璧大名天下传,名动千古,秦异人是如雷贯耳,就是没有亲眼见过,此时即将见识和氏璧,忙瞪圆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如秦异人这般心态的人很多,就是范睢、白起、乐毅、荀子、公孙龙子、黄石公、韩非、李斯和蔡泽他们只是闻和氏璧之名,却未见过和氏璧,无不是瞪圆眼睛,死盯着。

    秦昭王小心翼翼的从匣子里捧出一块美玉。美玉一出,秦异人只觉眼前一亮,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袭来,让他浑身舒畅。

    “和氏璧不愧是和氏璧!”秦异人大是感慨。

    光是看看就让人浑身舒畅,这是何等了得的美玉了。来到战国时代,秦异人见过的美玉何其多也,就未有一块能有如此功效,能给人如此享受的感觉。

    “好玉!”

    “卞和真神人也!”

    范睢、白起、乐毅他们看在眼里,浑身舒畅,大声赞扬。

    和氏璧是由楚国著名的玉工卞和发现,他认为石中有惊世美玉,却是无人信他。不仅不信他,他还遭了无妄之灾,身受酷刑。后来,历经波折,终于剖石得玉,才有和氏璧。

    “当年,寡人为了此璧,是费尽心机,却是给蔺卿坏了好事,没有得手。如今,和氏璧终于是大秦的了!”秦昭王一双干枯的手在和氏璧上抚摸着,如同在抚摸情人光滑的肌肤似的,一脸的陶醉。

    他说的是“完璧归赵”之事,要不是蔺相如的话,这和氏璧早就成了秦国之物。如今,捧着和氏璧,当年与蔺相如斗智斗勇的情景浮现在脑海,秦昭王大是感慨。

    看了一眼站在身旁的蔺相如,秦昭王又是欣慰。

    正是因为两人当年斗智斗勇,他吃了蔺相如的亏,这才对蔺相如又恨又佩。如今,蔺相如这个让他痛恨之人已经成了秦国的重臣,他是说不出的欣慰。

    “和氏璧害苦的不仅仅是卞和,还有张仪。”秦昭王抚摸着和氏璧,更是感慨万端。

    和氏璧第一个害苦的人就是著名的玉工卞和,其次就是张仪了。张仪因为和氏璧,差点被活活打死。

    这事要从张仪学成下山说起。张仪和苏秦同为著名隐士鬼谷子的学生,二人交好,同习纵横之道,学成下山后,二人共说大志,苏秦首选之国是秦国,他要入秦出仕。张仪当时无意于秦,他要在山东出仕。

    张仪回到老家大梁后,找了些关系,想要见魏惠王,想效力于父母之邦。张仪时运不济,见魏惠王这天正好遇到孟子,孟子是一学霸,把张仪的纵横之道说得一无是处,还出言不逊,痛斥张仪。

    张仪怒了,当即骂孟子是“东门里娼”,气得孟子当场吐血。魏惠王是一玩乐君主,没有从这事中品出另外的意思,他怕得罪了孟子,就把张仪轰走了。

    自此以后,张仪就不能在魏国出仕了,只能远走他邦。此时的张仪还没有入秦的想法,他想既然魏国不用他,他就在山东列国去看看。先是去了齐国,齐威王隆重迎接他,理由是能气得凭一张利口走天下的孟子吐血,此人必是了得,席间,两人相谈甚欢,齐威王有意要重用张仪,张仪也同意在齐国出仕。

    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张仪离开了齐国,去了楚国,准备在楚国出仕。就在楚国期间,张仪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