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搅乱三国 > 搅乱三国第36部分阅读

搅乱三国第36部分阅读

”你从那来?”陆康依然是那张冷冰冰的脸,冷漠的语气,丝毫没有感激曹智驰援意思。

    ”长安。”曹智对陆康不敢隐瞒行踪,通关文蝶就是问他借的。

    ”见到皇上了吗?”陆康最关心皇帝,他对汉室可为忠心耿耿。

    ”没有,智官职卑微,未能见到皇上。”曹智连长安都没去,敢说见过皇上吗?这陆康待会一高兴,问皇上胖了还是瘦了,他那知道。献帝八九岁时曹智倒是见过几会,但事隔多年,小孩已长成少年,只不定长成什么样了呢?还是说没见过最稳妥。曹智在决定到庐江拜访陆康,就想好过说词,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用上了。

    ”恩,那也是,你见不着皇上也正常!”陆康这话意思是说你曹智不光官职不够大,身份也不行。“像我出身士族大家,我去皇上准保会见我。”

    去年,天下大乱之时,陆康冒着危险带着人马就去了奉贡朝廷,献帝诏书策劳,加封他为忠义将军。之前陆康击破黄穰组织的叛乱,已被朝廷加授过郎中之职。所以现在的陆康官职虽说只是一郡太守,但被皇帝封授的地位很高,这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心情好时老爱津津乐道此些功勋。

    曹智才不在乎他的门第观念,只要他不在追问曹智的长安之行就好。

    ”我虽说没见到皇上,但皇上对您依然是大嘉赞赏,特命我带回诸多赏赐之物!”

    “哦!快快拿来!”陆康一听皇上对他还有赏赐之物,连军情也不关心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曹智早有准备,唤过曹安:“把御赐之物奉上!”曹智有模有样的高叫着。

    曹安也像模像样的捧着一个用黄锦缎覆盖之物在两名军卫的陪同下,行向陆康等人。

    陆康激动地都直哆嗦,听到曹智唤曹安时,扑通一声下跪引接,身后一众官员可能也深受陆康皇恩浩荡的教育,统统跟着跪了下去。

    曹智一看自己不跪也不行啊!也跟着跪了下去。心里那个别扭,“我没事找这罪受干嘛?早知道就不安排这出了,便宜了曹安那小子,这么多人跪拜他,这小子一定爽死了!”

    曹智边想,边微微抬头,偷眼一望手捧“御赐”之物挺腰直背而立的曹安,那个老神在在,得意劲就别提了。

    “奉皇上口谕,庐江太守陆康,心怀忠毅,心系寡人,镇守一方,劳苦功高,特赏赐锦缎十匹,御用金马桶一只,愿陆爱卿日日有所出!”

    这什么烂词,陆康身后一众官员一时都没听明白,怎么皇上赏赐给陆康一只“马桶”。

    第一百六十六章 金马桶

    陆康早已在跪拜接受赏赐物时,已经痛哭流涕,感恩戴德的趴伏在那里一动不动,听完口谕,恭恭敬敬的爬起身,头依然低着,伸出双手高举过顶,接过御赐之物。

    将林罗绸缎递给随从人员,轻轻地揭开黄缎盖头。果真里面裹放着一只金灿灿的黄金马桶,陆康倒是无出奇的反应,但底下的一众官员却交头接耳的议论开了。

    陆康扫视了他们一眼,擦了把鼻涕水、眼泪水,哈哈一笑道:“诸位,皇上英明,赐我金马桶,愿我日日有所出,那是皇上在期盼我能为大汉江山再立功勋啊!”

    众官员愣愣的听着陆康的解释,突然有了几分释然。陆康依然神情专注着那雕有五爪金龙的黄金马桶,一副壮志未酬的样子,侃侃而谈道:“皇上蒙尘,现在还在j臣的监视之下,只能用这种方式暗示我等积极平乱,日日有所建树。皇上在长安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最起码他知道有我们这帮忠贞义士在为他捍卫疆土,诸位从今日起我等当日日勤勉的平乱杀敌,治理一方,以报皇上的厚爱。”

    “是,是!”

    “原来皇上是这个意思,怪不得”

    “也只有陆太守能解读圣意啊!”

    一众官员七嘴八舌的谈论着,或释然着,恍然大悟之感,或趁机拍着马屁。

    曹智也在感叹,陆康不愧为士族大家,有文化,有见地,把一只曹智从董卓的郿邬行宫顺手拿来的黄金马桶,竟说出了一番如此具有深意的隐含之意。

    佩服!佩服!

    曹智本来只是觉得好玩,陆康又一天到晚绷着张脸瞧不起人,曹智想借机好好整一把陆康。现在是非但没整成,还为陆康当了一回“皇恩浩荡”的宣传大使。

    估计陆康会把这玩样当成传家宝一样的供奉着,不过那好得也是金子做的,也的确是件宝贝,只不过比一般常用马桶小点。不过就算再大,够把人的屁股蹲上,陆康也不会用它来拉屎,人家要拿来供奉的,估计还得把它放在正堂正中的香案上。

    曹智在郿邬发现这金马桶的时候,还想这董卓有病,耗费这么多金子造这么个马桶有什么用处?就算皇帝也不会奢侈到用真金马桶拉屎,一般皇帝只是象征性的拿黄布铺垫在马桶里,就算叫金桶出恭了。现在这个金马桶的价值将在陆康的府邸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会延续好几代陆家子孙。

    接下来陆康对曹智的态度大为缓和,询问了一些长安的事,他们还不知道董卓生死的消息。曹智把董卓在郿邬被杀的事,转换成长安政法,又加油添醋般的当新闻一样转述了一遍,当然省去自己参与的那段,陆康等人立时传出惊呼和欢声笑语,有些人更是直接拍手称快。

    接连的好消息是陆康大感国家有了希望,难得的笑容一再爬上陆康那张常年冷冰冰的脸庞。可能好消息太多了,喜悦之情冲昏了陆康的脑袋,竟让曹智蒙混过关,以精明见长的陆康甚至忘记了问曹智要回通关文蝶。

    曹智接着也就老实不客气的照实相告,他这是正好时逢其会,赶上了这场叛乱,不是陈温派他来的。他从长安回来还未去历阳报过到,本来想转送完皇上赏赐之物就回转历阳的。

    陆康说无妨,他现在正缺人手,让曹智也不要急着回历阳了,先帮他对付完这次蛮人叛乱再说,陈温那边他会书信一份,禀明情况。

    在曹智赶到之前江夏蛮的蛮军已攻陷了庐江四个县,在皖城的陆康再也坐不住了,亲率五千大军,前来驰援。这安丰的地理位置其实也很重要,再让蛮军攻下此县,一来可以解决蛮军的粮草问题,而来蛮军也可打开了通往九江郡的大门。

    陆康倒是不愧为一位有军事天赋的太守,也是位极负责任的太守,对于自己郡内发生的叛乱,坚决杜绝在自己郡内,不让它波及到相邻的郡县。当然,九江郡太守乔玄是陆康一生中少数的几个朋友之一。

    经此一战,蛮军受到了沉重打击,此后陆康又组织了几次奇袭,连战皆捷。蛮军不得不放弃了对此座县城的包围,退回到江夏与庐江的交界处。

    蛮人此次叛乱的主要目的是粮食,今年从三月起,直至七月,蛮人居住的五条河一带接连发生水灾,往年河水上涨之际,都会淹没一些粮田,今年更甚,淹没了大批良田,有的部落甚至颗粒不收。因此闹了饥荒,一些蛮民因此背景离乡,流浪乞讨。

    谚语有云:“麦熟一响”。到了金秋,小麦昨天看上去还是青的,但一阵燥风吹过,唰的一下全部都黄了,割也来不及割。

    此时其他各地秋收已在进行中,但随着蛮人人口的不断增长,他们被挤压在江夏边界上的土地实在太小了,根本不够他们吃的。再加上今年的水灾,蛮民更是没活路了。

    而江夏的黄祖,这个家伙可不是什么懂得负责任的家伙,他只知道对这些蛮人施压,进逼,恨不得把他们全赶出他的江夏郡。黄祖甚至一直把重兵安置于这些蛮人居住的麻城、罗田、浠水等五条河一带,防止这些蛮人在他境内作乱。不是因为朝廷历来有定制把这些蛮人安置在江夏,他早就杀光这些蛮人都有可能。

    这些蛮人其实也挺可怜的,被人歧视,生计又得不到着落。人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就会动脑经了,既然江夏呆不住,这些蛮人只能越境到庐江来寻求活路,但庐江怎么肯让这些蛮人在他们的领地上拥有土地呢?

    一方为了生存,一方为了捍卫土地的完整,战争随之爆发了。

    蛮民这时闯入庐江就是来抢粮食的,庐江今年并没有什么大的灾害,收成不错。怪不得曹智在进入战场的时候,看见那些蛮兵有些身后还背着箩筐和镰刀,有些甚至于直接用镰刀当作武器。在莽原作战的时候,一部分蛮人妇女还在不顾一切的抢收、抢割。蛮人的军队中为了避饥荒,将士的妻妾也都跟着军队越境而来。

    陆康当然不允许“江夏蛮”从他的碗里抢食,所以陆康也命令和江夏蛮抢,在冰霜第一次袭来之前,收割光田里的所有粮食作物,不给江夏蛮有可趁之机。

    第一百六十七章 时事造人

    庐江境内各县府只要战事一完,马上组织人手收割粮食,部队人员也不例外。安丰战事一完,陆康就命令兵士帮助老百姓收割地里的庄稼,同时,也把将农夫应缴的田赋收缴上来。

    曹智和他的部属也义不容辞的加入了进来,这对曹智来说不光是一次有意义的劳作,更可从陆康这里学会了很多宝贵的治军和治世经验及手段。

    大概是在月亮出来的功夫,安丰城外的这片被收割过的麦田终于又安静下来。庐江军士拉走最后一个麦捆儿,再把一个个蛮军的尸体丢弃在麦茬地里。战争就是这么无情!

    安丰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后,陆康派探马随时注意着“江夏蛮”的动静,自己就先率部返回了皖城。

    曹智现在等于是被陆康征用了,自然也就跟着陆康去了皖城。一路上陆康大致给曹智讲述了叛乱的情况,是曹智了解到这其实是一场为生存、为粮食而发生的战争。

    “江夏蛮”每次入侵庐江其实都是有庐江境内的人与之联合的,这次庐江的巢湖地界上有个郑宝的,据陆康介绍说是他联合了“江夏蛮”入侵庐江的。郑宝在庐江巢湖团聚了一万多人在此当水寇。他这只沼虾想一弹身子变腾起一团泥污,搅乱庐江,他好浑水摸鱼。

    庐江境内有巢湖,形似鸟巢而得名,烟波浩淼、一碧万顷,肥沃着皖中平原。郑宝啸聚巢湖很是嚣张,陆康也曾派兵围剿,但巢湖湖广,地势宽阔,捉拿这么只小沼虾还真不容易。几次围剿都无功而返,陆康看此等水寇似势头大得很,却不过是个小人物。巢湖地域辽阔,水乡居多,对于大军清剿着实不利。后来陆康请旨,招安郑宝,封了他个巢湖太守,把他圈在巢湖,以后也就不再理他。但巢湖再大也是个水乡之地,那能和庐江地广物丰相提并论,郑宝坐稳巢湖后一直惦记着庐江太守的正位。没想到这次这只小沼虾竟闹出这么大动静,恨得陆康牙根直痒痒,曾扬言要活吞了这只小沼虾。

    曹智随陆康一路而回,路经夹石、潜山,陆康都是不忘督促各县收割粮食,同时收缴一年的田赋,以作军粮,同时还向各地筹粮。一场战争打到什么时候,谁也无法预料,筹备足够的粮草对旷日持久的战争尤为重要。

    这一路来曹智又从陆康那里学到了不少,从陆康那里了解到,庐江现在的总兵力在二万左右,一万精兵屯驻在郡治所皖城,其他分散在各县,这个数字是吓人的,那么陆康靠什么养活这些人马呢?

    陆康其实因为性格关系,在官场上的名声和人际关系不是很好,但他却能在这乱世当中得到皇帝的赏识,及其卓有成效治理一方,其实有他独到的一面的。陆康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当今的时事造就了他。

    单说那陆康,本是区区一个太守,就因为组建地方军平判有功,才被朝廷破例升为郎中,他其实不能说深通为官之道,但是满腹韬略兵机,其家又出身于当地根基深厚的名门望族,实有呼风唤雨的能为,但他在朝中却没有什么依靠,要放在太平岁月守文的时节里,可并非是有真本事就能够平步青云担当重任,像陆康这种在朝中没什么人缘的官吏,顶而头也就能混上个太守,至于郎中、将军之类的大吏,可就连想都不敢想了。

    恰好有江夏蛮作乱,陆康施展才干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了,他亲自找来许多富商巨贾,晓以利害,让他们出钱出粮出丁,组建地方军协助官军守城。

    那些毫商巨富都是世辈经营,唯恐江夏蛮一到毁了自家基业,所以拚着倾家荡产,不惜血本地支援官府,当兵吃粮的人从来不少,更何况打着官家的旗号,只要是有粮饷,就可以迅速募集到大批兵勇。

    凭藉着庐江钱粮充足,而且城防坚固,地势险要,与江夏蛮恶战经年,大小数十仗,非但没有丢失城池,反而牵制了几股江夏蛮主力,庐江军也逐渐成为了一支善战的劲旅。

    皇上对此大为赏识,破格升了陆康的官,拜康孙尚为郎中,让他总领治地内的军政事务,为防备蛮乱,朝廷特许陆康的庐江可发展自己的军备。

    其实自打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大禹治水以来,世上经过了“夏、商、周”上古三代,随后是诸侯国割据,五霸七雄闹春秋,才引出了秦王挥剑扫6合,又使得楚汉相争夺天下…这其间也说不尽有多少改朝换代的兴衰变迁,直至刘邦入主中原,一举踏平南北,定鼎了中原,大汉天子在长安,在洛阳坐了龙庭,免不了一番励精图治,好让老百姓们休养生息,其间也曾有过“文景之治”,一度海内无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被后人推崇为“盛世”。

    可是到了东汉朝末年,东汉zf的封建统治已经腐朽到了极点,内患接踵而至,东汉末年的对内是横征暴敛,残酷镇压,是出了名的,逼得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其中以黄巾军运动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彻底撼动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东汉王朝可说是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期。

    黄巾起义起义从爆发,迅速席卷了大半个天下,当时世上无事日久,兵甲懈怠,大汉帝国的军事力量,早已不能和当初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之时相提并论,由zf组成的正规军久疏战阵,根本难以应对大规模战争,皇帝不得不下旨-由各地官吏主持招募兵丁,筹建新军,以此御敌平乱。

    其实早在当年镇压“黄巾军”的时候,朝廷就早已感觉到力不从心,经此开始大举兴办地方武装,用官府控制下的地方武装取代官兵作战,像汉末比较有名的几支新军,,皆是藉着团练出身,营中兵勇或是父子兄弟,或为同乡同者将半。朝廷愍其守节,拜子俊为郎中。

    可陆康心里跟明镜似的,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朝廷上许给的“空名”只不过是个空头大愿。要想图个封侯拜相,关键还是得靠自已的实力,在尽力巴结皇上的同时,还要趁着眼下平乱之机,大举扩充军队,手底下的军队愈多,将来升官的资本就愈多。没有实力说话腰都挺不直,所以陆康积极发长地方武装,他到了庐江就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上面,甚至把所有财力花费在发展军力上,怪不得这次朝贡陆康只喊穷。

    第一百六十八章 皖城

    古老的大堤护卫着长江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代城垣——皖城,陆康携着大军通过六天行程,终于抵达了庐江治所皖城。

    皖城规模浩大,兵多粮广,地处水陆要冲,士农工商五行八作极众,城内颇多繁华所在,乃是鱼龙变化之乡,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城防坚固无比,内外两道城墙,四门各设城楼,筑有坚固的敌楼箭塔,此时城头上时时箭拔孥张,戒备格外森严。

    自江夏蛮叛乱开始,陆康就知道蛮军最终是要起心打这座城池的,所以早在皖城还未被蛮军形成合围之势前,水路交通都已隔绝,有许多行商和难民都避在城内,远遁不得,前两天庐江军击溃了攻打安丰城的江夏蛮,料定蛮兵新败,其主力又缺少粮草接济,短时之内必然不会再来,便趁着白昼开了半道城门,使百姓往来通行。

    皖城守军这时已是知道太守率部回城,正有数百名兵士在一名将官的带领下开启另半道城门,以方便大军入城。

    陆康行至城下却不急着入城,他看着颇具规模的皖城由衷的感到一种欣慰,他在这里倾注了许多的汗水,他更把皖城高大厚实的城墙看作是一种成就?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