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三国袁尚传 > 三国袁尚传第8部分阅读

三国袁尚传第8部分阅读

厚也有七丈,里面存了足够吃三十年的粮食。他对亲信说:“大事告成,可以雄据天下;如果不成,守住这里也足以终老。”

    就在天下豪杰各自勾心斗角发展势力时袁尚也做了些筹谋。但当务之急是增长威望抢夺地盘,还有就是解决长安的事情。但是急不来,还得一步步稳进。

    郭嘉在袁尚派“虎卫”不分昼夜地监视下在军中做了主簿,兼理一些军中日常事物,袁尚帮他购置了一套宅院赏赐了郭嘉一些钱帛。

    这天是照例的议事,袁绍让长子袁谭也到开参议,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而袁谭不久前正式跟辛家联姻,娶了辛评一个侄女。这些日子他和辛评郭图关系渐渐密切起来。

    袁绍看着下面一众文武说道:“当今天下大乱,汉室衰微,贼臣作乱,朝廷西迁,我袁家世代受宠,我也决心竭尽全力兴复汉室,冀州正是成大业之地,我等下一步该如何行进?”

    众人互相观望都因为各自的打算而不愿第一个建言。

    沉默了一会田丰起身分析道:“主公近期所患不过有四,其一关中董卓,其二幽州公孙瓒,其三冀州南面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其四黑山贼张燕,其中又以公孙瓒对我冀州威胁最大,但董卓也不可小窥,他与主公既有家仇又有国恨,不报此仇将军不能立威于天下,所以我军面临两大劲敌。”

    沮授思量清楚后出列道:“主公年少入朝就扬名海内。废立之际,能发扬忠义出走京城,使董卓惊恐。渡河北上,则渤海从命;拥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众。威声越过河朔,名望重于天下!如今主公如首先兴军东讨,可以定青州;还讨黑山,可以消灭张燕。然后回师北征平公孙瓒;震慑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拥有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揽英雄之才,集合百万大军,迎皇上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以此号令天下,诛讨未服,谁抵御得了?”

    通过这些时日的观察沮授可谓渐渐摸清了袁绍的脾性,知道他十分重声名和追捧,所以沮授提出的谋划也不得不带上奉承的味道。

    果然,袁绍听完后高兴地笑道:“此吾之心愿也。然而,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就不能成为霸主,勾践没有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国。我想与诸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诸卿有什么具体的妙策平定此四忧患?”

    “这要步步稳进,先剪除首要祸害,但这恐不是一日之功,当今宜积蓄我冀州实力,以防御为主。”田丰道。

    袁绍有些不高兴了,刚刚为沮授描绘的一番宏伟蓝图而兴致盎然,踌躇满志,现在就被田丰泼冷水。

    袁尚心里已经有了个大胆的策划,于是出了列对袁绍说:“孩儿不才愿为父亲剪除两个忧患。”

    “你有什么谋划,可除去哪两忧患?”袁绍好奇问道,这个儿子向来都能给自己不小的惊喜。

    袁尚充满信心地说:“如父亲用孩儿之计担保三月之内让董卓身首异处,然后孩儿愿提以一旅精兵平定青州,好让父亲专心对付公孙瓒与张燕。”

    袁绍急问:“是何计策可诛杀董卓?”

    “现在人多如说出即不灵验,待会孩儿请私下禀报。”袁尚故意卖关子道。

    袁绍点点头,袁谭跟辛评对视一眼均不以为意地冷哼了一声。

    州牧府书房里,袁绍急切地拉着袁尚的手问:“到底是何计策,我儿快快说来。”董卓进京一事是袁绍心里的疙瘩,如果能杀掉董卓那就真的除去了他心中的芥蒂了。

    袁尚不答反问他说:“父亲可是一直跟朝中老臣有联络?”

    “是也,一众老臣也想诛除董卓可是一直无机下手。”

    “父亲您想,以我军目前实力和四面受敌的处境恐难以杀进关中,但要除去西凉军并不是非要出兵才行,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西凉军内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如能诛除贼酋西凉军自当瓦解。”

    “是这道理,但董卓仇家众多,他日常防范严密可不是那么好杀的。”

    “不然,孩儿请求秘密潜往长安联络老臣诛杀董卓。”

    “不行,太过凶险,胜算不大。”袁绍摇头道。

    袁尚却知道不论他去与否董卓都将有很大可能被王允设计杀死,自己前去只是能做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其中有自己不得不去的理由和平白领取刺杀董卓的功劳名声。

    他耐心地分析说:“西凉军内不齐心,特别是西凉军嫡系跟董卓兼并的京师禁军间。只要让那些老臣出面收买些董卓亲随和领军将领待时机一到刺杀董卓于殿前易如反掌,孩儿计策如果失败也可查探一番关中情形好让父亲今后进兵关中司隶有所准备。”

    袁绍有些心动,却没有答应,只吩咐他退下去。

    夜间,袁尚召集来了一干心腹,扫视了一圈几人后说道:“我准备进关中查探敌情,联络老臣设计诛杀董卓。”

    几人显然被他这个决定震惊久久没有回应。看几个武将没有做声袁尚自然用眼神询问郭嘉。

    郭嘉摇头皱眉道:“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凶险程度却很大。”

    袁尚知道,郭嘉没有接触过现在长安方面的情报,所以他会觉得行动不可取。

    于是袁尚给众人分析了一下从情报得来的长安和西凉军的情况,最后说道:“我先前已派有虎卫狼卫先行占据了立足点,布置好退路,即使不成功还是有很大把握全身而退,但是也有很大的风险诸位去留自愿。”

    “俺自然和公子一同进退。”典韦粗声道。

    许褚不出声却点了点头。

    “难得公子如此大义英勇,云定当尽力协助。”赵云有些激动道。

    黄忠也接着说:“董卓倒行逆施天下共怨,报国仇乃匹夫之则。”

    在袁尚自信的神情和锐利目光紧盯下郭嘉苦笑着无奈道:“权且当去关中游历一番。”

    当下众人商定了些细节。秘密潜去长安的人不能太多,只带三百狼卫两百虎卫,众军士分多批伪装盐贩沿黄河到雍州再渡黄河到长安。

    其中留下一些人马在黄河沿岸和长安城郊外接应。武器则托由真正的商贩走私进去,落脚点在袁尚经营的商铺和预先购买的宅院里。

    筹划了十天后袁尚就领着众人留书一封,私自出了邺城往雍州而去。袁绍看到袁尚的留书后着实有些气恼,召来田丰、沮授和荀谌商议,因为袁尚等人秘密出行路线不明,人是追不回来了,田丰等也只能让袁绍多派密探细作进京配合。

    袁尚这队洋洋洒洒百多人马的商队穿过了太行山,出壶关过上党,到了河东安邑稍作休整后又一次渡黄河来到雍州泾阳,做些布置后来到泾渭汇流处。

    虽然已是三月但关中还是冷风阵阵,看着一片片黄土高原和险峻的山道众人不禁感慨肃然。

    袁尚骑在马上感受着黄土大地的苍凉悲壮,他忍不住挥起马鞭大声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

    郭嘉从马车里探出头来深吸了一口气,叹道:“好一个雄关漫道!”

    “大好江山奈何在宵小手中惨遭蹂躏。”袁尚又道。

    郭嘉笑着说道:“所以正是英雄当起之时。”

    袁尚纵马来到郭嘉身边拍拍他肩膀指着远处道:“看苍茫大地主宰沉浮者必你我尔。”

    郭嘉被他豪气与雄壮景色感染但片刻后就淡淡笑道:“正是公子那句,而今漫步从头越。”

    袁尚微笑不语,思绪却不知飘飞到了何处……

    袁尚没有发觉的是从河东一路紧挨着他们商队的另外两辆私家马车上一道目光若有所思地注视着他们。

    第022章 暗流

    还没有过黄河就有西凉军设的关卡哨站。关中物产虽丰盛但也有不出产的东西,这就需要商贩从关东、益州等地贩卖过来,其中又以从关东走私盐铁的利润最为厚利。

    关东商人不时地走私盐铁给关中商贩,西凉军虽暴虐但除了征收重税外也没有太过为难这些商贩。

    因为世道不太平,沿途不少盗贼大劫,所以商队一般结伴而行又配备些护卫,此时一些如环首刀和长剑等兵器也并不管制。

    渡过黄河已经很接近长安了,就在一个关卡上袁尚等人遇到了麻烦,一个西凉军百人将不但抢走商队两大包盐还征收多一倍的关税。

    商队中的领队是个跑过两次关中的许氏族兵许年,他正在跟西凉军百人将交涉,但对方蛮横异常非要多征收一倍关税不可。

    许年塞给了他一根金条,“大人,我们跑这买卖也不止一两次了,以后也请多为照顾。”

    百人将拿了金条冷笑蔑视地看着许年,“上头发话了,不多交关税逢想过去。”

    百人将态度蛮横坚决却依然不肯放行。

    袁尚在后面看到情形不妙就带着许褚上去查看。许褚哪受过这等气,钢牙紧咬拳头紧握,但也只能忍耐。

    袁尚正想让许年上去多给他一半关税了解此事,但百人将突然脸色愈加蛮横道:“不识抬举的家伙,现在可不是征收你们多一倍关税了,要过去得交两金。”

    许褚恼怒一双虎目圆瞪,百人将看到袁尚许褚两人,他有些挑衅道:“怎么,还敢跟你大爷凶,信不信把你们当关东细作抓取领赏。”

    袁尚强忍住火气,他不想栽在这么个小小的关卡上,正想交了金子了事,这时旁边行驶来了两辆马车,前一辆装饰华丽后一辆却是装载一些杂物,随行的还有几个奴仆,正是从河东一路跟着袁尚等人商队的马车。

    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仆人走向前去对那百人将说道:“大人,我等回长安,还需要验收文书么?”

    百人将看到那个老仆人立马换了个态度,献媚道:“您请您请,要不要派几个弟兄护送您回长安。”

    那仆人不冷不热道:“不敢劳烦大人啊,不过这支商队的东家是我家大人的同族,你看。”

    百人将脸色微变,赔笑道:“自然是放行了。”说罢挥手示意西凉兵卒散开让袁尚等人通过。

    过了关卡袁尚看着行驶在前面的两辆马车和骑在马上的几个仆人打扮的壮丁,对他们帮助自己有些疑惑。吩咐郭嘉照料商队他就带着许褚纵马赶上上前去。

    袁尚拱了拱手对骑在一匹马上的老仆人道:“谢谢老丈的相助之恩。”

    老仆人看了看袁尚然后点点头示意他上前去,待到两人骑马离后面队伍一定距离后老仆人压低声音对他道:“公子好生大胆,竟敢来关中之险恶之地。”

    袁尚心中震惊,不知道老仆人怎么会认得他,这也是他的疏漏,本来想差不多到长安再做些修饰易容,虽然他换了一身袍服这两年来面容也变了些但熟悉他的人还是能认出他来的,但是他确定自己的印象里根本没有这个老仆人。

    就在他疑惑对方怎么知道他时,老仆人压低声音又道:“我家大人是当朝蔡侍中,我奉大人之命去河东接小姐回家。”

    袁尚闻言心中了然,想不到马车上会是蔡琰,对方也一下就把他认出来了他压抑住心中的思绪与老仆人打马走在前头,袁尚问道:“老人家是何时跟蔡大人的,先前我怎么没见过?”

    “呵呵,老夫跟大人流亡了十多年,算起来跟随大人前后也有二十年了吧,上次大人回洛阳我也绕道回乡省亲故无缘见公子尔。”

    “老师可好?”

    老仆人回头看了看后面的马车叹气道:“不好,在朝中经常要应对董太师,这次小姐这里又发生了此等不幸之事。”

    他怕袁尚不明白小声说:“公子远在冀州可能不知,去年大人与河东卫家结亲,哪想小姐与卫家公子刚拜完堂在酒席期间卫家公子就咳血亡于溷中。”

    袁尚听到这神色古怪,双手抓住缰绳沉默不语。

    老仆人以为他吃惊,缓了会后继续有些不忿道:“卫家公子久病在身,但卫家人见他死的蹊跷就说小姐克夫,要遣送她回娘家。这不,大人差我去河东接小姐回长安。”

    袁尚眼神闪烁,没有表示什么默默不语地打马前行。

    渡过黄河已经天黑,由于还有大半日行程才到长安。当晚众人就入住了一间客店。

    袁尚汲取了教训后稍稍易了些容,在一名许氏侠客帮助下将肤色用药草染黑了些又贴上些短胡子。

    郭嘉取笑道:“这番公子可跟典子明这恶来有的比了。”

    袁尚也不理他严肃道:“我们带两百人分批进城,其余兵士留在此地与河水对岸做接应。”

    郭嘉也收起了笑容道:“我真不看好此次行动,却不知公子为何信心满满。”

    袁尚眼中隐隐有些伤感踌躇,不答反问道:“江山与美人,奉孝你二者取一,当如何?”

    郭嘉虽觉得他问的有些唐突但想了想后却道:“在我面前没有此等抉择,但成霸业之英雄豪杰不当为女子而舍弃功业,远者有妲己、西施今朝有赵皇后引以为鉴。”

    袁尚摇摇头又问:“难道成大业着皆心无所欲?”

    郭嘉眯了眯眼想从袁尚的神情里看出什么,“此一人彼一人也,我说者豪杰英雄,但如我朝高祖,爱江山亦爱美人终不成就大业?”郭嘉笑道。

    袁尚犹如醍醐灌顶闻言心中阴晦一扫而尽,是呀他何必做那英雄,英雄难过美人关,但他要做这个乱世中为达目的不择一切手段的枭雄j雄,是他的东西绝不会让人,自己要积蓄力量凭自己的意愿决定天下芸芸众生的命运。

    袁尚笑道:“奉孝一言解我心中大石。”

    “公子决定行霸道定天下?”郭嘉淡淡问道。

    袁尚没有回答而是说道:“奉孝才是我之子房也,可惜还欠缺萧何陈平两人。”

    郭嘉心领神会淡笑不语。

    就在两人言谈间院落边传来了阵悠扬清悦的古琴声,两人都来到走道外闭上眼仔细聆听。

    此刻月升树梢鸿雁悲鸣远处旷野漆黑幽静,加上那琴音使两人沉浸在这景音之间久久不能回身。

    曲散后半响郭嘉才叹道:“久闻蔡伯喈精通琴律,却不想蔡小姐境界也如此高雅,只是嘉觉得有一点说不出的异样感。”

    袁尚幽幽道:“是琴声中隐约有楚楚哀怨而不合原曲的调吧?”

    郭嘉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傍边院落若有所思地不再言语。

    第二天早上在整理车马的时候袁尚终于见到了一身素白却更显秀雅的蔡琰。

    袁尚眼中隐藏这说不出的复杂,最终还是走上前去拱了拱手道:“师妹别来无恙,昨日多谢师妹相助。”

    蔡琰看了片刻认出袁尚后点了点头,她秀眉微颦有些担忧道:“公子不该涉险来此龙潭虎岤之地。”

    袁尚知道她是为自己好,“不得已尔,况且尚欲下报家仇上除国贼区区凶险何足道哉。”

    蔡琰叹息道:“妾身只能将公子带到城内,一切请公子谨慎。”

    “多谢师妹,只是也请转言老师,董卓倒行逆施天下共怨,应当远之,否者其一旦失势将大祸殃身。”

    蔡琰点了点头说:“妾身将转告家父。”

    车马准备完毕后众人就向长安而去。

    太师府内,董卓将肥胖的身躯压在软榻上,看着下属从关东收集来的情报书简董卓狂笑不止。

    底下吕布李儒等被董卓邀请来赴宴的亲信不明所以都看着他。“太师为何发笑?”樊稠问道。

    董卓放下书简带着得意神色道:“我笑年前关东所谓的多路诸侯现今何在?”

    “不过一众叛逆反贼尔,说什么诸侯豪强。”李肃献媚道。

    董卓哼了一声,“乔瑁被刘岱斩杀兼并,曹操被我们打得狼狈逃窜,据得来的消息孙坚被刘表伏击重伤,韩馥的冀州被袁本初吞并而逃往张超处,公孙瓒与袁本初又火拼起来,其余人等皆碌碌无为。老夫笑这么群鼠辈窝里斗,如此我等安枕无忧矣。”

    “是也是也,如今还有何人敢对太师指手画脚,太师功绩远超霍光。”李傕笑道。

    李儒眉头微皱,他可不认为现在能安枕无忧了,反而他觉得长安隐隐地会有大事发生,但他了解董卓为人不会去触他的霉头。

    但是不长眼的人还是有的,“既然太师已经威服豪强平定动乱,现今应当消减兵卒让其归乡务农,提拔士人来朝中担任机要,如此太师便成了堪比霍光的辅政功臣,天下就再没有人不说太师的高义与德行,天子也会感激表彰,群臣也会顺服。”?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