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从亿万到零 > 从亿万到零第5部分阅读

从亿万到零第5部分阅读

    田一夫要来御殿镇开设分店,君泽老板也热情款待,盛宴之后,还请和田一夫到茶艺馆消遣。他们彼此心里都明白,原先维持友好情谊,是双方都在各自的地盘营生,现在要围在一口锅里分羹,竞争在所难免。

    君泽公司虽小,却占尽地利人和。天时对双方都不利,石油危机带来的商业界淡风,毫不留情地笼罩在君泽屋和八佰伴的店堂。

    君泽是本地老店,早已进入盈利阶段。现在来了过江猛龙,君泽不惜摊薄部分利润,低价与八佰伴抗衡。

    和田一夫吸取伊东开设分店的教训,大肆作舆论宣传。君泽也以牙还牙,与八佰伴对撼。

    八佰伴因前期投入太大,亏损比预期的要严重得多。能不能打价格优势这张牌呢?和田一夫审时度势,认为进货的成本将会大幅下降。因为日本产品出口量减少,造成大量货品积压,厂商定会大量倾销。和田一夫不等这个时候来到,就打出“最廉”的旗号,实行降价大甩卖。

    和田一夫这个赌注押对了。不久,日本的物价指数上涨果真得到遏制。

    八佰伴由此而付出不菲的代价。御殿镇分店费了整整3个财政年度才扭亏为盈,但和田一夫认为值得,八佰伴占据了御殿镇的市场。

    1975年,开张不到一年的御殿镇分店稍稍有转机,石油危机的阴霾亦稍稍显出一线曙光,和田一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到富士山市开设分店。

    富士山市的规模数倍于御殿镇,本地有数家超级市场。和田一夫认真地估量对手和该市的市场规模,认为仍有八佰伴的发展空间,并且完全可以开设一间较大规模的分店。

    租下铺位,投入紧张装修,就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不是地方势力的围剿,而是大兵压境,又来了一条过江猛龙。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伊藤洋华堂,与八佰伴相比,它无疑是一条巨龙。

    伊藤洋华堂的前身是192o年在东京浅草创办的洋华堂,除日货外,还经营时髦的西洋货和在日本享誉1000多年的中国货。伊藤家族涉足零售业时间比和田家早不了几年,但比经营小菜店的和田家高,并且立足日本最繁华的东京发展。1961年,伊藤家族的代表访美归来,当年便闯入超级市场领域,走多品种连锁店的路子。1965年,洋华堂公司改称为伊藤洋华堂公司。到1975年,该集团拥有60间分店,其中传统百货店有18间,其余为超级市场,超级市场一部分是由百货店改成,一部分是新开设的。伊藤洋华堂在日本零售业中排第二,仅次于最老资格的三越公司;而在超级市场领域,伊藤洋华堂则雄踞头把交椅。伊藤洋华堂以东京为大本营,向全国中等以上的城市扩张。富士山市是它的全国路线的一站,以公司的规模和名气,它完全可以视八佰伴为虚无。

    但社长伊藤雅俊未掉以轻心。在伊藤洋华堂公司眼里,富士山市的店只是小分店,通常社长在筹办过程中是不出马的,他只在开幕仪式上才露面。这次伊藤洋华堂拟定在富士山市开设分店之际,社长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富士山市,并与八佰伴社长和田一夫晤面。

    “和田君,我们还是携手合作吧。”伊藤雅俊没有小觑对手,八佰伴虽然名气资产均低于伊藤洋华堂,但八佰伴在和田一夫的打理下,处于咄咄逼人的扩张之势。

    和田一夫婉言谢绝了日本商业界泰斗伊藤雅俊的好意。

    伊藤雅俊没有仗势凌人,他恳切道:“和田君,可得三思呀!”

    和田一夫很清楚,与伊藤洋华堂合作,可以无虞重大失利,能确保一定的商业利益。但与伊藤洋华堂合作,必然是要挂上别人公司的旗号,那么八佰伴谈何发展?只能成为大公司的附庸,甚至连“八佰伴”的品牌也会丧失!

    和田一夫十分佩服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1957年索尼公司刚刚推出袖珍半导体收音机不久,美国一家大电器制售商提出:索尼的收音机打上他们公司的著名品牌销售,确保索尼获得可观的利润。盛田昭夫断然拒绝,克服重重困难在美国市场推销。如不这样,就没有索尼辉煌的今天。

    伊藤洋华堂收购兼并了当地一间大百货公司“富士屋”。富士屋经营不善,难以维持,富士屋的资产折算打入合营公司充股,老板以为这是困境中的最好办法。“富士之伊藤洋华堂”立即投入装修改造,厉兵秣马,欲将八佰伴扼杀于襁褓之中。

    形势异常严峻,八佰伴未能吃伊藤洋华堂的“敬酒”,对方必然要“罚酒”。和田一夫一面下令调集货源,提高服务质量;一面派员千方百计刺探对手的情报,寻找化解克敌的招术。

    契机终于出现了。

    一张从印刷厂“流出”的伊藤洋华堂广告传单的清样,摆到八佰伴社长的办公桌前。原来伊藤洋华堂的绝招也是“廉价销售”,上面密密麻麻印有主要货品的售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和田一夫想起中国的一则历史掌故,脸上露出笑颜:你价廉我比你更价廉,有对方的售价做依据,我怎么也要胜你一筹!

    和田一夫赶印了10万张广告传单,抢先在伊藤洋华堂的客流范围内全面派发。这样,两天之内,市民手中就有两份广告传单可作比较。

    八佰伴更抢在伊藤洋华堂开张的前一天,隆重推出“廉价大售卖”活动。并标明:“廉价惠至顾客,是八佰伴一贯的原则。”

    八佰伴的生意转旺,反观之,名声显赫的伊藤洋华堂开幕这天,除业主造出的浩大声势,顾客多是做看客,而较少购物。

    曾有人预测:伊藤洋华堂开张之日,就是八佰伴歇业之时。和田一夫打破了伊藤洋华堂不可战胜的神话,八佰伴从此在富士山市站住脚。

    伊藤洋华堂的品牌信用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也不可能因暂时的受挫而丧失。伊藤洋华堂没有与八佰伴打价格战,而是调整货品,朝服装及居室用品方面发展。

    和田一夫深知若旷日持久打价格战,八佰伴绝不是财力雄厚的伊藤洋华堂的对手,和田一夫也作出重大调整,以经营食品及厨房用品为特色。这样,两家各得其所,都拥有相对稳定的顾客群。

    与伊藤洋华堂这一役,促使和田一夫更清晰意识到了在日本实施“全国路线”的困难性,八佰伴将会遇到更多的像伊藤洋华堂那样强大的对手。这坚定了他向海外扩展的信念。

    八佰伴的海外发展始于60年代末。

    第七章 海外突围 山重水复辟蹊径

    6o年代中期,日本百货业大分化、大改组、大兼并。许多像八佰伴这样规模的公司遭到兼并的厄运。八佰伴坚持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业绩不俗,但仍有遭外强吞噬之虞。和田一夫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提前走海外发展的路子,飞赴遥远的巴西圣保罗市作市场考察。

    60年代中期起,由于超级市场引发零售业经营观念、管理方式的巨大嬗变,零售业进人了一个全面改革的时代。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百货超市零售业出现大分化、大改组、大兼并、大联合。有的欲称霸全国,有的欲在地方上称雄。

    走全国路线风头最劲,最后大获成功的以伊藤洋华堂、大荣、西友等为代表。

    伊藤洋华堂前章已涉及。西友的前身是西武百货集团,西武百货是大财阀堤康次郎家族的数间大公司之一,社长是堤康次郎元配的儿子堤清二。由于堤清二读大学时曾参加了共产党,被身为财阀的父亲所嫌弃。父亲立遗嘱将二太太所生的堤义明列为财产继承人。堤义明由此成为八九十年代的世界首富。堤清二与异母弟弟堤义明不和,于1956年从西武百货分出一间店,由自己独占股份,另起店名“西友”。同时又控制西武百货管理权不放。分裂的当年,西友与东京兴业合并。1963年曾改名“西兴”。西友的社址在东京都丰岛区,势力范围在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60年代中期向全国扩张。70年代两次收购行动,使得西友的实力大增,1973年兼并了较大型的马依马特公司,1974年又兼并了8家关连公司。1971年,西友和西武的年营业额均达130o亿日元,约为八佰伴同期的10倍。

    在此,笔者要特别提到大荣公司的中内功。大荣与八佰伴都是由家庭小店发展起来的,大荣的历史还要晚但大荣后来者居上。

    中内功是日本零售业最杰出的俊才之一。早在1957年,日本的零售商还不知超级市场为何物时,中内功就在他的第一间家庭小店“主妇之店大荣”,推出“自选”的红营方式。

    中内功处事低调,是个经商鬼才,他无论重大决策,还是店堂经营上某个细微处,都几乎未出现过失误。别的商家是出了大问题,才绞尽脑汁寻找原因,寻求药方,万一不行,就来个廉价大甩卖,以求得商店维持和存在。这种廉价大甩卖的方式,也常为和田一夫所用,把它作为救命的良方。

    中内功的货架排列、货品摆设、入货、定价、出售等,都有独到之处。外人学得了中内功的皮毛,但学不到他的精明善变。

    大荣不像三越、伊藤洋华堂、西武、高岛屋等历史悠久、资金雄厚、信誉卓越的公司,大荣是中内功兄弟白手起家创立。大荣的超级市场归本通常要比别的商家短一年多,快快盈利,有利于积累资金,也有利于获得银行的信用贷款。中内功还有一招,他知道,大型的超级市场建立后,会带旺旁边的房地产价格。中内功在计划开设分店之初,在财团和银行的支持下,尽可能买下旁边的地皮或物业。等地价房价上涨后,或高价抛出,或高价出租。因此,在某些分店的开设中,中内功靠地产物业的进项,等于开店未花一分钱。

    人们相信中内功做地产商也会十分成功,但他执着于超级市场。

    大荣的最初势力范围在以神户、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区。60年代稳扎稳打,逐步朝外扩展。到1969年,大荣在全国拥有40间分店,这个数目远远超过八佰伴。正是从这年起,中内功实施他的正式进军东京的“长虹战”。他以东京为中心,以相隔30—50公里半径的大东京区为设店范围,使大荣分店如彩虹一样环绕东京市。他的第一号超级市场建在东京郊外的原町田,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360o坪(一坪约折33平方米),另设大型停车场。

    中内功以他的实绩获得商业界的巨大声誉。凭心而论,和田一夫逊于中内功。除韬略与手腕外,八佰伴在热海这个小地方,也是不利因素。中内功无意跨国投资,而八佰伴在海外风生水起,和田一夫也由此获得相当高的知名度,尤其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方。

    60年代的残酷竞争,使得合并成为时代潮流。

    这种合并有别于前面提到的西友的扩张性的兼并行为。合并建立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以增强实力,抵御大公司的入侵。如nichll集团和uny集团,都是地理上接近的县市的地方中小商店,联合起来成为集团公司,统一店名,共同对付打进集团公司势力范围的外来大公司。

    这种联合集团,最后成大气候的数日井集团。1963年11月,大阪地区的鸠屋自选商场公司、冈本商店、大和小林商店、埃尔皮斯公司等4家商号合并成立“日井株式会社”。1969年合并的企业有6家,1972年有8家,次年又合并1家,1976年竟合并了10家,1986年又有8家加盟。合并后的企业,都有各自的权益,各分公司之间是横向的关系。1993年日井集团在日本零售业中排第7位,如不是走合并的路子,他们中的许多商店,或许早已成为强敌的美餐。

    佳思客集团又属另一种合并路子。佳思客的前身是1926年在东京成立的冈田屋和服店,资本25万日元,在当时是一笔雄厚的资本。1962年2月建立佳思客株式会社,是一间实力较强的百货公司,同年开设超级市场。60年代的激烈竞争和企业兼并之风,使得佳思客在1970年也走上合并之路,与福塔基、冈田屋连锁店、川村等合并。由于佳思客资产最大,品牌最响,合并后的集团仍叫“佳思客株式会社”。但被合并的原商号未由此丧失,仍可以分公司的名义出现,如“佳思客之福塔基”。到70年代末,与佳思客合并的企业有16家之多。佳思客集团的架构比较复杂,有垂直关系,有横向关系。佳思客得益于合并,跻身日本五大超级市场集团。

    在这种大气候下,八佰伴该怎么办?

    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为迎接奥运会的召开,日本掀起前所未有的投资热。奥运会圣火熄灭,东京空置了大批物业,全国商品过剩。日本陷入经济复苏后的第一次经济低迷。

    市景萧条加剧了超级市场引发的商业界竞争,大部分商家的竞争手段似乎只有廉价再廉价。大公司资本雄厚,尚可坚持;中小公司捉襟见肘、窘态百出。

    静冈县内,几乎所有的中小商店都陷入困境。

    八佰伴是热海市最大的百货超市公司,也是在本县区乃至周边地区著名的商号。和田一夫有一个设想:利用八佰伴的品牌优势,在县内及周边市镇,吸收愿意加入八佰伴的同业,形成静冈县内最大的百货超市企业集团。

    有不少商店愿意加入该集团而成为其地区分号,问题是怎么个弄法?

    那么八佰伴仅仅靠付出“品牌”,就能把这些掉进财政泥淖的中小商店归于八佰伴的旗帜下吗?就能不付分文合并其他企业,做上企业集团的盟主吗?

    和田一夫开初认为可行,为了抵御东京、大阪的大公司侵占本地的市场,这些中小商号将会团结起来,并且是团结在发起人八佰伴社长和田一夫的周围,与外来的大公司较量个你死我活。

    在实施过程中,和田一夫才发现困难重重。这些中小商家并不买八佰伴的帐,他们甚至不承认八佰伴是优质品牌,仅是在地方上知名而已。这些商家各有各的顾客群,各有各的影响范围,他们现在最缺的不是引进品牌,而是财政困难。他们表示,要加入以八佰伴为首的企业集团可以,集团能解决我们目前的财政困难吗?

    八佰伴自己也困难重重,哪有剩余的资金注入其他的商店?现实是这么残酷:没有雄厚的财力,休想在同业中做盟主!

    和田一夫在好几次公开场合表示,他本人无意在集团公司任职,集团也可以不以八佰伴为核心。集团的各成员公司都是平行关系,不存在谁吃掉谁,谁管辖谁。任凭和田一夫怎么说,总是有人提出反对的充分理由。反对最激烈的数热海市的同行,他们认为:八佰伴在过去最先实行现金交易、廉价出售、开架自选经营等,都是不顾本地商家的利益,与本地商家对着干。眼看着八佰伴日益强盛,几乎占了热海的半壁山河,热海的同行们当然会“伺机报复”。

    和田一夫在本市未能摆平,自然也难以拉拢其他的商家。日本人认为,治家不好的人,也就治不了国;在小地方不和睦,也就不会有大地方的融洽。所以,推行地区大联合,一触及到实质问题,绝大部分商家便兴趣索然。

    吵吵嚷嚷长达两年,经过和田一夫艰苦卓绝的努力,八佰伴集团终于定议成立,发起人和田一夫出任相当于社长的召集人。

    然而,静冈县的八佰伴集团,虽然与大阪的日井集团一样,成员公司间都是平行的关系,却松散得不成为一个“集团”。日井集团的成员公司,都是统一的商号,统一的门面装饰,统一的售价。而八佰伴集团的成员公司却各行其事,五花八门;成员公司不是荣辱与共,同舟共济,而是互相拆台,火拼竞争。

    八佰伴集团尚未正式注册成立,市场便盛传东京、大阪的大公司要来收购八佰伴集团,把静冈地区的零售业连根拔起,纳入大公司的旗帜下。和田一夫发表讲话,指出纯属谣言。其实辟谣有何用,八佰伴集团事实上本来就没有存在过。

    静冈县及周边市镇的部分商家,与东京、大阪的大公司进行合并谈判倒是千真万确。他们认为投靠大公司,是求生存的最好途径——至少比呆在支离破碎的八佰伴集团要强得多。

    和田一夫心灰意懒,八佰伴集团自行解散。

    八佰伴公司却是存在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