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重生之掌控世界 > 重生之掌控世界第247部分阅读

重生之掌控世界第247部分阅读

经络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曾经有人说,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也有人曾说经络是神经系统,都是用西医理论会中医,根本就说不通。经络既不是血液循环系统,也不是神经系统,经络就是经络,目前它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迷,因为经络在现代解剖学上是看不见的。

    有报道说,华国医学家祝总骧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经络是不依赖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是条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是由一些看得见的微小结晶颗粒组成的带状物,它在人体上宽约一毫米。

    几年前,法国学者通过在|岤位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利用锝的r射线可以使底片曝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地拍下了锝的行走路线,发现得的行走路线与中医的经络基本相同,同时证明|岤位是经络上的某些点。接着,东瀛的一些科学家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由平面转为立体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岤位实际上是某些组织的“集合物”,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由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仅仅证明了几千年前的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人类绕了一个6000年的大圈子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真是太有意思了。

    既然经络是已经被证明存在的,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印象,中医的全部理论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东西被称为“气”。“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一致也。”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

    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生气通气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热、暑、湿、燥、寒为六气,它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

    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转,所谓的病就是气在流转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诊断必须全面诊察精神气血,人体病变,可由外在各种表现诊察得知,因为机体气化是“内外相袭”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篇》。

    治疗在于调理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灵枢?本神篇》说:“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

    那么中医里的“气”又是什么呢?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气绝对不是指人们的身体,《内经》中曾明确地说,“气先身生”,虽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论的嫌疑,但它却说明气与身体不是一回事。其次,气也不是指人的思、虑、忧、喜。悲、恐、惧等显意识状态,因为任何显意识状态都有对应的刺激物,也有负载它的可见身体器官,比如说,当身体受到伤害时,人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伤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经系统是痛苦感觉的载体。此外,人的显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类型,像恐惧、爱好等等。

    气在中医里是精、气、神的总称,在藏象学中又化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形式,由此可见,中医里的气乃是指精神,是一种脱离肉体的纯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文化、个人修养等,说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它是潜藏在我们身体之内的另外一种生命。

    中医的“气”是灵魂的推测,也可以从“气”字的甲骨文中得到证实。于省吾先生认为,这就是华国八卦中乾卦的符号,即三个阳交。乾为天、为大、为生,故甲骨文的气字可以直接理解为生命或生命之本。实际上,甲骨文中的气字还可以理解为数字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气”字同样可以理解为万物生命之源。

    那么,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甲骨文“气”这个本字的构成也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气”是别人给的,《说文》释“气”云:“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氧即馈也,给也。”这个解释与上古造人神话在解释灵魂的来源时是一致的。(未完待续。)

    八百九十八章 中医,中医(中)

    值得说明的是,在华国的造人神话中没有神“给气”这个细节,而《说文》中的这个解释恰恰弥补了神话的缺陷。从这一点,我们再一次震惊于世界神话的一致性,再一次感到远古文明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文明,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

    因此,中医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精神的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了,气在体内流转无阻碍,身体就必然健康,为此中医最讲究养气、调气、理气。从这点上讲,中医是“中介医学”,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作用在于协调双方的平衡。

    中医的存在恰好可以证明我们的假设:在人类的身体内部确实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存在,这个生命体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精神生命体。它不以有形的方式存在,而将自己的生命化为无形之中。如果说肉体是我们生命存在的证据,那么,经络就是精神生命存在的证据。中医从根本原则上是站在精神生命体与肉体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它调节着肉体与精神的相互平衡,而最终它关注的并不是我们的肉体,而是为精神生命服务的。

    有人推测,中医的基本原则可能是这样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当精神生命受宇宙空间各种作用力影响时,它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当它不健康时,就直接表现为肉体疾病。同样。肉体自身的病变也会影响到精神生命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双方的平衡,沟通与传递信息。用精神强大的力量来治疗肉体疾病,同时用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来协调精神生命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

    因此,基本可以断定,中草药治病的机理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矾理决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将中草药还原为化学分子思想是错误的。中草药中一定有精神生命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也不体现为化学分子结构。举一例子,古老的中医学中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指的是药物配伍上的禁忌,但这种禁忌在现代科学里找不到依据。如,“甘草不能配甘遂”,但用兔子做试验时,未发现任何反常的现象。心跳、体温、瞳孔、肠胃均属正常。再比如。“半夏贝母反乌头”,在药理试验时也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由此可以推断,“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原则所针对的并不是肉体,而是精神生命,意思是说:如此的配伍会伤害精神生命。

    中医学号称华国的第五大发明,在世界医学里独树一帜。与西医相反,华国的中医完全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它从来就不主张生存与毁灭,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切人人体与疾病的关系当中。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讲到疾病时总离不开气候、季节、周围自然环境等因素。中医意义上的人;并不完全指肉体的人,而多指精神方面的人,强调思、忧、恐。喜、惧等等内在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上,思则气结。”故有“思伤脾”、“恐伤心”、“忧伤肺”之说,中医的藏象五神也是指神、、魂、魄、意、志,指的就是人的情绪、思想、意念、心理等精神的东西。

    比如说,中医的所有理论都是以“气”为中心展开的。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藏象五神是人体的“气”化,病因病机在于“气”化的失调,治疗在于调理“气”机。而中医讲的“气”,不论从哪一个方面讲,它都不像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类似灵魂yiyàng精神的东西。因此,基本可以推测,中医主要是以精神体为服务对象的医学,方法在于协调精神体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基本理论之下,中医的治疗思想和方法不是征服与毁灭,而是调和与平衡,它的最高原则不是把侵入的病毒杀死,而在于阴阳平衡下的转化。因此,中医特别讲究养气、调气、理气,盛则泄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促使阴平阳秘,补偏救弊。

    由此可见,中医学的着眼点不在人的物质方面,而在人的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方面,它的突出作用在于沟通物质肉体与人类精神的信息,起到中介调和的作用,因此我们把中医称之为“中介医学”。

    现在来综合一下,西医学由于体现着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我们将它称为“物质医学”;中医学则与西医相反,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之间,因此,我们把它称为“中介医学”。如果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构成的,那么,基本就可以看出中医在自然层次上所处的位置,物质、西医中医中介精神。

    如果说“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导致了西医的产生,那么导致中医产生的基本哲学观点又是什么呢?虽然我们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了解物质结构的人才可以发明西医学,同样,只有了解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结构的人,才可以发明中医学。因此,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促使中医学产生的理论要比促使西医学产生的理论高明。

    必须注意的是,中医中介的特点,并不是它单独具有的,它是华国远古文化大系里的一个分支而已,正如同西医代表着物质文明的普遍原则yiyàng,中医中介的特点也代表它所属的那个文明体系的普遍原则,即东方文明的普遍原则。医者,《易》也,《易》为《易经》,它是华国古代文化的总纲,因此整个东方文明也可以称为“中介文明”。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以《周易》为中心的所有文化形式,都带有中介的特点,中医是中介的,气功是中介的,针灸是中介的,中草药的原理也是中介的,道家关于人的一切理论也都是中介的,巫术、占卜、相面等等都是中介理论的具体操作方法。

    其实再说的稍微简单一点的话,中医跟西医的根本性差别是因为对两种文化的认同。西医觉得人体一旦出现什么事情的话,是因为身体之中多了一点不应该出现的东西,所以会直接使用药物去将那些东西给杀除。最明显的就是很平常见到的感冒,在西医的眼中就是因为人体受到细菌的侵袭,身体没有抵抗住,所以才会感冒。

    而想要治疗的话,那么只要将这些细菌全都杀掉就可以好转,吃的感冒药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原理。而稍微在难缠一点的病毒,那么就直接要将身体中的那部分的内脏给切除,可以一定时间之内的预防。但是想要根治有很大的难处,只能起到的是抑制,想要彻底根治的话很难。

    而且也有一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只要是药物都带有一定能的毒素,只是或多或少罢了,但是很长时间服用的话,对身体绝对不会是一个好处。

    而在中医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病症,不是因为身体之中多了什么东西,而是因为少了一部分的东西,所以一般治疗的时候会以滋补为主,然后经过壮大自己身体内的一些物质,达到阴阳调和,也就是平衡的程度。以前的时候人们或许不知道,但是现在经过人体的研究,估计很多人都清楚,中医做的是滋补身体,然后通过身体自身的强壮,让身体内的细胞浆那些病毒吞噬,化为己用。

    中医这样的治疗手段自然是没有西医那么简单,只要小小的一颗药丸就可以很直接的将这些病症给治疗好,但是中医不同,中医的治疗手段要繁琐的多,尤其是各种药物的配合,花费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但是西医两则之间的可以达到的效果也是很明显差别的,西医可以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中医却可以从根本性来解决整个身体的问题,只是一个时间长一点,一个短一点。

    如果这样算的话,确实是中医的效果要好很多,经过调谐来壮大身体,但是中医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传承的存在。以往古代的时候,通过自己几千年摸索下来的东西,在短短的几十年之中被破坏的一干二净,很难说有什么东西流传了下来。因为那些相应配套的能力没有流传下来,所以现在的中医也只是剩下了花架子。

    再加上现在西方的科学大兴,华国的文化一直都处在比较式微的程度,这个时候华国很多传统的东西当然都会被打成了伪科学。这其实也是一种国力的体现,因为现在华国不是强国,所以华国的很多文化当然不是主流的文化,要是华国有着米国现在的地位,万国来潮不好说,但是华国的一切东西都会被其他国家追捧,真到了那个时候,谁还敢说中医是伪科学?(未完待续。)

    八百九十九章 中医,中医(下)

    虽然现在显示世界之中中医式微,但是在学习空间之中,中医占据的地位要比西医要高很多,西医只是对身体的一种比较基本的治疗,这样的治疗完全是一种破坏性质的,将一些被感染的东西全都切除出去。

    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之中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感染了当然不能继续使用,肯定是要被切除的。但是现在人的身体跟外面的物件是不同,因为外面的物品,哪怕是再精细的东西都是完全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复制,找到同样的替换物。但是人体不同,每一个人体都是不同的,哪怕是被直接克隆出来的人,他们的身体内部构造都会有一些些的不同。

    而这些不同的东西才能够构建成不同的个体,而要是将这些东西全都切除了出去,对整个身体的破坏还是很大的。人体很神奇,每yiyàng东西的存在都会有一定的作用,要不然的话,人来几亿年的进化,要是真的是没有用的东西,早就被淘汰掉了,也不会还能够剩下来。之所以还能够剩下来,也就说明这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是必须要存在的。

    一旦把这些东西全都切除了出去,就像是精密的机器缺少了一点点的小零件,可能还是可以继续运行,但是这样的机器肯定没有一开始的使用时间,肯定对使用年限有很大的影响。而要是更加重要的零件,那么这个影响会更加大,甚至会直接就崩溃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西医跟中医的差距就在这里,西医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除去,有病毒了用药物杀死。而身体的内脏感染了病毒,就将这些内脏也直接切除出去。虽然会失去一点器官,但是缝缝补补还是可以用的,但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估计谁都是清楚的。而中医不同,中医的治疗一般都是以调和为主,他会将身体内的那些东西全都调和起来。最终处于一个平衡的地位,从而化解掉那些危机。

    所以说西医的治疗手段在学习空间之中的排列之中只能算是基础医学知识,甚至在基础之中的学习知识中。连一层都占不到,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中医类的学习。

    西医的知识学习并不算复杂,肖易稍微看了一下,只要简单的学习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到实地治疗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进行大量的经验积累。而这些经验的积累,才是最后能不能通过考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