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31部分阅读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31部分阅读

闱中的那些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东西上……

    崔内侍从吴诩还是才人的时候,就看出她的能力来了,她虽然不像文德皇后那样禁语平衡后宫势力之术,却是圣人在处理政事上的良佐。

    别说什么后宫不干政这种话,在隋唐时期,皇后是可以名正言顺帮皇帝陛下处理政事的!

    再有就是吴诩这人性子比较和善,有这样的女子做皇后,倒是圣人和后宫的福气!

    崔内侍唯一担心的就是吴诩不够狠心,在他看来,她对一些后宫女子实在是太心软了,常常被一些亲近的人占了便宜还不自知……

    就如这次王皇后和萧淑妃巫蛊、下毒事件中,明明是吴诩受了害,理当被补偿,却被朝臣们称作j妃,遭到强烈的抵制,最后得益的竟另有其人,而吴诩却根本没有注意到!

    崔内侍觉得,他该提醒一下这位未来的女主人。

    “老奴听说圣人提议立娘子为后,遭到了相公们的反对,周国夫人为娘子的事竭力奔走,数次上长孙相公之门而未得结果,不知娘子怎么看?”

    吴诩闻言,不由微囧,崔内侍的话让她有一种不知该说什么好的感觉。

    其实,李小九和杨氏的努力她都看在眼里,可是她总觉得做皇后什么的好像是别人的事一样!

    崔内侍见吴诩神色尴尬,只道是她不好意思直说自己的想法,于是又道:“圣人对娘子之心,老奴与阿王、阿韦(指以前跟李小九的韦尚仪)都心知肚明,只是娘子怕是心中总有几分顾虑……”

    “其实,无论是伺候先帝,还是伺候圣人,娘子您都做得很好……”崔内侍有些肃然道:“既然已经到了这份上,娘子您却不能退缩,若是坐视朝臣们扶了别的女子登上后位,且不说圣人如何,您让五郎、六郎还有死得不明不白的三娘今后该如何自处?”

    吴王之死可是前鉴不远呐!

    吴诩听崔内侍提到她那几个小屁孩,顿时变了脸色。

    都说女人是为女则弱为母则强,这话对男人也一样适用!

    有了家小的男人才能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小吴同学不敢说以前的自己就是什么大男子汉,可他绝不会坐视自己的孩子惨遭横祸的!

    但是,到了这里之后,她千辛万苦拼了命生下的孩子,竟然因为她的疏忽死去了……

    这大概是至今她都无法忘怀的伤痛!

    崔内侍说得不错。只有变得更强大,她才能有更大的力量保护她说要保护的人!

    “崔翁,您今日的金玉良言,我都铭记于心了……”这个后位她是非争不可了!

    崔内侍闻言,不由颔首,又道:“老奴也是瞎操心,想来圣人定然已经有了计较……只是,娘子也不可不防,那徐贤妃的家世可不一般,想来朝中有不少人属意于她……”

    “再有,老奴听说娘子的姐姐韩国夫人不日就要回长安了,其女曾经涉及鸩毒一案,老奴担心……”

    崔内侍不愧是李小九身边专司暗地勾当的人物,只从小贺兰牵连在小三娘之死一案,就对武顺母女产生了怀疑。

    吴诩听了崔内侍的话默了好一会儿,只能报以苦笑。

    徐小妹的家世确实不错,如今宫中出身在她之上的王皇后和萧贵妃一倒,她自然而然就冒了头,朝臣们难免会起些心思。

    至于武大姐么……

    她其实也不希望武大姐在这关键时候搅进这乱局来。

    可是,她的两个孩子都还小,她自己笨手粗脚的不会照顾两个娃不说,眼前还要办一堆事务呢,哪有时间亲自带孩子?!

    原本,把老大老二交给杨氏带也好,可杨氏如今为了她封后的事东奔西跑,比她还忙呢。

    交给别人吴诩也不放心,算来算去,也只有交给武大姐了!

    “崔翁的话,我会仔细考虑的……”吴诩想了一想,一时也想不出好的法子,便道:“只能有劳崔翁选几个牢靠的人给我了……”

    崔内侍自是答应不提。

    却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听说李小九陛下召见,只道是这位年轻的圣人又要跟他们谈立新皇后的事了,不由聚在一起先开了个小会。

    “圣人今日会让召见我等,想来为了册立新后之事……”首先开口的是长安令裴行俭。

    长安令这个官职位阶不高,却是长安一城的最高行政长官,朝中但凡有什么事需要朝臣发表意见,他也有一席之地。

    裴行俭算是先帝留下来的旧臣了,所以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走得比较近,但又不像韩瑗、来济那样,事事以长孙无忌的马首是瞻。

    褚遂良一见裴行俭那忧心忡忡的样子,顿时十分不悦。

    “圣人之心尽在武昭仪身上,此事绝不可行,又有何可议之处!”

    由长孙无忌一手提拔的韩瑗是长孙无忌的儿女亲家,每言必称长孙相公。他听到裴、褚二人隐隐有争执之意,便转向长孙无忌。

    “此事长孙相公怎么看?”

    长孙无忌抚着美髯,闭目不语。

    其实,一开始李小九陛下加封徐氏为贤妃的时候,他还松了一口气。

    因为,李治并没有直接扶徐昭容为后,这表示年轻的圣人并不属意徐氏。

    长孙舅舅本来打算上书请李治重选名门淑女立为中宫的,心里也已经有了几个合适人选。谁知李小九陛下会这么不按牌理出牌,先是透露要册封先帝旧人武氏为后,再是派了东宫旧人许敬宗登门做说客,企图说服他同意这项荒谬的决定!

    自持关陇贵族的骄傲,两朝重臣的身份,以及从政以来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长孙无忌相公,毫不留情地往一腔热情的李小九陛下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废后,他已经忍了,可要立一个身份低微卑贱如泥的女人为后,他死都不会同意的!

    “此事老夫定当向圣人进言,定不使圣人立武昭仪……”长孙无忌对几个眼巴巴看着他的朝廷重臣保证道。

    裴行俭闻言喜道:“若圣人立武昭仪为后,则社稷危矣!长孙相公如果肯进言,圣人定无所不依!”

    裴行俭的话音刚落,就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

    “太尉贵为国舅,如触怒圣人,岂非让圣人蒙上不敬尊长之名?不可。”褚相公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司空李绩,大义凛然道:“遂良躬奉遗诏。若不尽其愚诚。何以下见先帝。”表示自己将以顾命大臣的身份,首先劝阻李小九陛下了。

    谁知,到了觐见李小九陛下的时候,司空李绩老爷子忽然犯病去不了了。

    253第 253 章

    o3

    褚相公抱着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跟着长孙无忌等人入了两仪殿。

    正殿之上早已准备好了四个位子,应该是分别给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和褚遂良的。

    被王内侍引进大殿的三位相公给李小九陛下行礼完毕,就熟门熟路地走到各自的位子上坐下。

    李治一看右边第一个位子被空了出来,坐在其下的于老爷子一副低眉顺眼的样子,心里顿时明白了。

    定是长孙舅舅他们以为自己要给他们再提立阿武为后的事……

    李绩老爷子一向是个明哲保身的人,不喜欢跟长孙舅舅针锋相对,所以今天必然是借故不来了……

    果然,李治心里才一猜测这种可能性,就听王内侍低声回道:“圣人,李相公突发旧疾,先回国公府了,命老奴向圣人告罪……”

    “无妨……”李治闻言,心里不由骂了李绩一句老狐狸,脸上却显出一副担心的神色,道:“李相公的年纪也不小了,当初最随先帝驰骋沙场,想来身上也留了不少伤患,你着太医院遣一名太医过去,需要什么药材尽管在朕的内库取用,再把西域进供的鲜果带上两箩给李相公,不得怠慢!”

    “谨遵命。”王内侍忙躬身应了,然后疾步退出了大殿。

    李治这才把目光看向座下的三位老相公。

    左边上首的长孙无忌听李治对王内侍的一番嘱咐,并没有露出什么别样神色——当年李二陛下对心爱的臣子所作所为可比这肉麻多了。

    而坐在长孙无忌下手的褚遂良,听到李小九陛下对李老狐狸这么看重,忍不住皱起眉头,欲言又止。

    至于坐在右边的于志宁老爷子则一直是一副八风不动的模样,让人总觉得他像是要睡过去了一样。

    李治忍不住轻咳一声,笑道:“今日,朕请诸位相公来,是有一件要事要与诸位相公商议一下……”

    他话还没说完,下面的褚遂良已经激动地开口道:“今日圣人传召臣等前来,想必是为册立新后之事吧!”

    李小九陛下想不到褚遂良会骤然插嘴,不由愣住了。

    而褚遂良见李小九陛下的样子,还以为他是默认了,不由朗声道:

    “王皇后出身名家,乃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

    “自圣人登基以来,王皇后躬亲内帏,未尝有半点差错,嫔妃之间莫不称颂其德!圣人宠幸俾妾,轻视正宫,以致中宫做出不道之事……”

    对于王皇后和其母大搞厌胜之术,褚遂良也没办法回避,但他偏就把这事归罪于李小九陛下不重视嫡妻,宠妾灭妻之故。

    褚相公痛心疾首道:“王氏做出悖逆之事,老臣也无话可说,然圣人竟欲以一卑贱之妾为中宫嫡妻,老臣誓死不敢奉诏!”

    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铿锵有力,大义凛然呐!

    如果吴诩在这里,八成要鼓掌了。

    若是李二陛下在上面,说不定还得夸奖一下褚相公的风骨呢!

    但李小九陛下可没他爹那样的气度,他听了这一通黑白颠倒的话,差点没气死!

    要不是吴诩早给他打过预防针,以及他自己也有了一定的心里准备,说不定这会儿他早厥过去了!

    “褚遂良,你好大胆呐!”李治豁然立起来,大步走到褚遂良跟前,冷笑道:“是谁跟你说的,朕是要召你们来议册立新后的事的?!”

    “朕的后宫之事,岂容你在这里胡说八道?!王皇后是谁?朕的后宫可再没有姓王的人了!”

    说到这里,李治忍住指着褚遂良的鼻子吼道:“你身为大唐之相,难道眼睛里只看到了朕的宫闱私事吗?!你把社稷苍生置于何地,啊?!”

    “我看你这宰相也不用当了,还是回家养老去吧!”

    说完,李治一甩袖子,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这时长孙无忌开口劝道:“圣人息怒,登善这也是一片忠心……”

    于志宁也附和道:“圣人息怒,褚相公也是为圣人着想……”

    褚遂良没有吭声,摆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模样。

    李治看着他就来气,不过想着想着还不是弄死他的时候,只能勉强压住怒火,沉声道:“罢了,还是说正事要紧。”

    长孙无忌见李治蛰伏做派,心中不由狐疑起来。

    如今国中并无大事,除了立后一事,他一时还真猜不到李小九陛下会有什么要事要这么急着召他们过来商议。

    想着他不由跟褚遂良交换了一个眼色,再看对座的于志宁老爷子还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

    上面的李小九陛下把长孙无忌等人的疑惑神色看在眼里,口中道:“前段时间,睦州女子作乱,多亏婺州刺史崔义玄和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击溃乱军,才免得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朕听说这二人日前已到长安,不知政事堂将如何安排?”

    长孙无忌一听是为了这事,倒是松了一口气,便回道:“圣人放心,礼部已拟好封赏条陈……”

    “朕打算见崔义玄留在六部听用,请阿舅斟酌一下吧。”李治不等长孙无忌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

    长孙无忌闻言,脑中立刻把崔义玄的资料扫描了一遍,此人出身清河崔氏,与顶替柳奭的新任中书令崔敦礼是同宗,也算是世家子弟……

    于是,长孙相公很爽快地同意了李小九陛下的要求。

    “老臣当与吏部分说一下此事,圣人放心。”

    长孙相公只道召进一个崔义玄无关大局,却不想那人竟是个世家的叛徒,最后整垮关拢集团,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这是后话。

    却说两仪殿中因为李小九陛下没有提到立后的事,气氛看起来相当和谐。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在军事上不咋地,可料理庶务都是一等一的能手。

    睦州叛乱既平,功臣又俘获了首恶,接下里朝中无非就是要大加封赏和广为宣传。

    “朕自登基以来,虽多赖几位相公之力,但朕亦是兢兢业业,不敢有半分松懈,何以有谋逆悖乱之事发生……”李治对睦州叛乱之事还是有地啊耿耿于怀,有提到《长安日报》中提到的这场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地方官吏不恤百姓,实在是有负朕意,不知阿舅有何良方?”

    长孙无忌闻言,不由抚须不语。

    大唐地域广阔,中央到地方山高皇帝远,难免出现像睦州那样压榨百姓的官吏,这种事千百年来都没有人能治得了,叫他一时之间怎么说?

    不想,老夫子于志宁听到李小九陛下的这个问题,胡子一抖,就道:“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圣人若想避免睦州之事,须甄选德行出众的官吏道地方,严格考核,不令其贻害百姓……”

    其实于老夫子也是《长安日报》的忠实读者,甚至有时还会执笔给《长安日报》投稿,跟上面的有志之士辩论治国教育之道。今天李小九陛下骤然提及治理地方的话,他老人家就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李治等的就是于志宁的这句话,于是笑道:“于太傅此乃老成之言!朕前些时日整理了一些科考取士的细则,正想给几位相公看看,若是无异议就从今年开始实行吧……”李小九陛下毫不脸红的把小吴同学绞尽脑汁想起来的一些科举考试的规则规矩都说成了是自己想的,然后让宫人拿了厚厚一叠条例过来,让座下三位相公传阅。

    三人都看得有些挪不开眼。

    “再有,阿史那贺鲁残兵由在,朕拟来年派遣大将将其一起举歼灭……”李小九陛下趁着三人专心看条陈的时候,忽然来了一句关于军事调动的话。

    三人都是不通军事的文臣,唯一一个精通军事的李绩老爷子正装病在家养着呢。

    “不知陛下属意何人领兵出征?”长孙无忌不由问道。

    “朕决定派遣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总管……”程知节既原瓦岗寨鼎鼎大名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积极,是当时伏兵宫禁的十三首领之一。李二陛下登基后一直深受信任,常年以禁军统领的身份在京城宿卫。当初李二陛下忽然病逝,也是程知节带着6ooo禁卫护送当时的太子李治先回长安坐镇的。此人算得上是李治父子二人的从龙功臣,而且与长孙无忌的关系十分不错。

    所以,李治提议派程知节出征,长孙无忌也没什么话好说。

    等到在家‘卧伯的李绩得到程知节被封为葱山道大总管,即将出征西突厥的消息时,他不由暗叹一声当今圣人的手段实在高明,竟然这么巧妙地就剪除了长孙相公手下唯一一支可以调用的兵力……

    看来帝相之争,不用太久就能出结果了!

    不说李小九陛下步步为营逐渐架空长孙舅舅的相权,却说吴诩在崔内侍的带领下,查看了好几个陶窑,终于发现了一处极适合烧制玻璃的地方。

    那个陶窑离一座矿山不远,山上有许多石英矿石、石灰石和长石矿,正是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

    这下就缺纯碱了……

    这玩意儿让吴诩有点伤脑筋,话说她都不太记得‘候氏制碱法‘的全部方程式了= =

    254第 254 章(捉虫)

    第十七章立后o4

    正当小吴同学发愁挠头的时候,崔内侍的一句话让她茅塞顿开。

    “娘子,这时辰也不早了,您要不要尝尝这城东的蒸饼?老奴知道有一家蒸饼店的饼子蒸得极好,比宫中制的还软和……”崔内侍说的蒸饼就是我们现代说的蒸馒头,要蒸出又白又软的大馒头,自然少不了加点发酵的‘碱面’粉了。

    原来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专门用于发酵面食的‘碱面‘了,这玩意儿不就是小苏打么!

    有了小苏打,还怕没有苏打么?!

    解决了大难题的小吴?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