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40部分阅读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40部分阅读

所战胜多败少’……

    由此可见,李绩老爷子走的一直都是‘小心驶得万年船’的路线,而且从其关键时刻总是坚定地站在皇帝这一边的政治智慧来看,他这么一个武将出身的人能够成为如今政事堂的实际首相,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只是可惜了李道宗和薛万彻,这两人要不是与李唐宗室牵连太深,就不会被长孙无忌顺手坑杀了!

    如果两人现在还在,这会儿倒是正可以派上大用场了。

    论资历,苏定方也算老了,可如果有李道宗在边关镇着,根本不用三万大军压阵,就能让吐蕃老老实实的,不敢有非分之想。

    谁让人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亲闺女呢!

    唉!

    吴诩暗暗叹了一口气,又问许敬宗道:“先前出使过吐蕃的是谁?”

    许敬宗也是个人精,这货虽然不通军事,但对揣摩人心和耍嘴皮子可是很有一套,简直是天生的外交人才。

    这会儿他一听吴诩问起当年李小九陛下派遣去吐蕃做使者的人,立刻就从怀里掏出一大叠详细资料来,然后细细介绍道:“启禀娘子,我大唐与吐蕃从武德年间就有使者来往,直到先帝贞观八年,其赞普才遣使欲与大唐结为秦晋之好……”

    “文成公主下降吐蕃时,送亲使即先江夏王李道宗……后,先帝遣使者王玄策入吐蕃……”

    “停!”听到这里,吴诩忽然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问道:“你说的这个王玄策,是不是当初借吐蕃之兵,覆灭中天竺的那个?”

    许敬宗闻言一愣,随即答道:“正是此人。”

    吴诩听到了肯定的答复,脸上立刻露出兴奋的神色来。

    这个叫王玄策的家伙可是个牛人啊,当初他奉李二陛下之命,带着大量金银珠宝书画丝绸去吐蕃探望文成公主,结果路过天竺境内时,竟然被数千印度阿三给打劫了,他单人匹马突围出去,逃到吐蕃,说动了松赞干布和泥婆罗(即今天的尼泊尔)国王,借兵攻打中天竺,然后把天竺五国中最大的中天竺诶灭国了!

    开疆辟土,原本是天大的功劳,王玄策如果为此封个候,是完全没问题的,可偏偏这货带了一个要命的战利品献给了李二陛下……

    当然,王玄策进献的不是什么祸国妖姬,而是一个自称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懂得炼丹的印度和尚=。=

    虽然李二陛下把这印度和尚藏得挺好的,可最后还是被李小九看出了端倪,而李二陛下的死,李小九一直认为是他爹乱吃丹药造成的。

    所以说,李小九一直看王玄策这个家伙不顺眼,即位这么多年,都没给他升过官!

    不过,现在可不是赌气的时候,放着好好的人不用,那就是傻子!

    “以不住万人之兵力,覆灭一国……是个人才!”吴诩当即让小顺子把王玄策的名字记下来。

    然后,吴诩又看向李绩老爷子,道:“李相公,如果本宫用王玄策换下苏定方镇守大唐与吐蕃边境,可能行?”

    李绩老爷子闻言,只是拈着胡须略一沉思,便摇头道:“不妥。”

    “为何?”理论上来说王玄策同志不是跟吐蕃的关系比较铁吗?

    “娘子不妨让王玄策带三百人出使吐蕃,待其归来,再让其留守边疆会比较好……”

    老狐狸到底是老狐狸,所作所为果然是滴水不漏。

    让王玄策去吐蕃出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打探清楚如今吐蕃国中的形势,等王玄策出使任务完成后再让他接替苏定方镇守边关,那样就不会让边关将士有一种空降领导的不良感觉了!

    高!实在是高啊!

    吴诩笑眯眯地看着李绩老爷子,不吝夸赞道:“不愧是李相公,老成持重,一心为公……”

    李绩老爷子一见吴诩不要钱似的猛夸他,不由一抖,忙诚惶诚恐道:“娘子谬赞了,老臣也就这点行军打仗的本事,若是论起文采庭辩来,哪里比得上许尚书他们……”

    立在一旁的许敬宗突然被李绩老爷子这么一夸奖,顿时喜笑颜开,连声表示‘不敢当’。

    李绩颇有深意地看了许敬宗一眼,又对吴诩委婉地请示,是不是赶紧补充几个俊才进政事堂啊?

    这长孙相公和崔相公一死,来相公和韩相公一贬,政事堂里可就剩他一个武夫和于老爷子一个东宫老教师了,没人干活了有木有!

    吴诩被李绩老爷子这一提醒,不由笑了。

    其实这事她跟李小九早就在琢磨了,先前是顾虑着长孙舅舅还在,不敢马上把自己的底牌露出来,现在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大换血了!

    “李相公只管放心,等这次恩科结束,圣人会一并下旨的……”

    吴诩的话如同一颗定心丸,李绩老爷子一听之后就放心了。

    显庆元年十一月,卧病多月的李小九陛下终于还朝了。

    他上朝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太极殿面试这次恩科选拔出来的准公务员们。

    根据吴诩的想法,这一次考试考出来的考生是要去西部、北部开荒的,不但要文武双全,还必须懂得比较全面的法律知识和农技知识,而且参加考试的人员里,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将被优先录取。

    除了选拔官吏外,朝廷同时还将派出一大批工匠和农学研究者到几大都护府去。

    这些学者匠人都是吴诩在这几年里花了偌大血本攒下来的技术人员,这次是一口气全送出去了,为的就是保住西部仅存的那几块原始森林和绿地,顺便想法子改良一下那里的盐碱戈壁滩,最好是能种出西瓜、葡萄来……

    小吴同学流着口水展望这美好的未来,早把还要熬夜看则子这件苦逼差事给丢在一边了……

    李小九陛下只好摇摇头,把堆在吴诩面前小山一样的则子都搂到自己面前。

    没了政事堂的一群老头子聒噪不休,痛快是痛快了,可这工作也是成倍地增加了!

    唉!他们小俩口咋就这么苦命呢?

    显庆元年十二月,李小九陛下下旨,改户部尚书为度支尚书,专司财政收支,下设侍郎二人。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避太子李弘之名讳。

    到了显庆二年初春,李小九陛下再次下旨大封群臣,加封太子太傅于志宁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黄门侍郎杜正伦为中书令兼任度支尚书,原中书侍郎、文馆学士李义府为侍中兼任度支左侍郎,原礼部尚书许敬宗为尚书左仆射。除了这三名简在帝心的圣人心腹入阁之外,还有原中书侍郎长孙诠和御史大夫魏叔玉两人也都被提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一并入阁为相了。

    正旦之后,李小九陛下再下一旨,诏命朝散大夫王玄策为正使,带珠宝、书画、丝绸百车,出使吐蕃。

    这道旨意一下,刚刚拜相入阁的李三郎就秘密上书皇后,要求随王玄策去吐蕃,哪怕装成一个侍从也行。

    吴诩想不到李三郎会这样大胆,竟敢以大唐丞相之尊跑去邻国刺探情报。

    虽说小李同学也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质书生……

    但是,当j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即使李三郎一再恳求,吴诩还是犹豫不决,而李小九陛下这对于李三郎这种主动要求去‘找死’的行为表示十分高兴。

    284第 284 章

    第二十章征伐 o4

    也不等吴诩考虑清楚,李小九陛下就直接答应了小李相公的请求,让他以副使的身份去吐蕃,不过不能以真实身份示人,出使期间没事也就罢了,万一要是挂了、残了,却是没有政府抚恤的。

    李小九陛下提出的这条件实在有些苛刻,但李三郎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对于小李相公匿名去吐蕃这件事,太子殿下表示了强烈抗议,希望他爹给小李相公增派几个大内侍卫做保镖。

    这个提议当然被李小九陛下毫不留情给拒绝了。

    太子殿下只好转头来求吴诩。

    好吧,其实吴诩也不明白,为什么前段时间相当抗拒李三郎的李弘小朋友会忽然维护起他来。大内侍卫是没有,随使团出发的卫队倒是可以多去些人=。=

    而更让李治和吴诩惊讶的是,武敏之居然主动表示愿意随李三郎一起去吐蕃,作为护卫。

    事已至此,吴诩也不好再阻止李义府想去客串一把无间道的心愿,同时再三嘱咐武敏之一定要小心行事,就算搞不到情报,也一定要活着回来——就是磕着碰着了,武妈妈那关也不好过了!

    冰山小帅哥很酷得点点头,随即拉着李弘小朋友话离别去了。

    吴诩又仔细查看了一遍要送去吐蕃的东西,把漆器、铁器和有关技术方面的书籍都换成了金银和佛经——她可不像李二陛下那么傻,主动把大唐的土特产、种子和各行业的工匠送给西藏那帮土著去高发展呢!

    吴诩建议李小九送去的全是中看不中吃的奢侈品,还包括一面一尺见方的水银玻璃镜子。

    在永徽六年的时候,吴诩的玻璃小作坊终于做出了玻璃镜子,虽然做出来的镜子还不够大,技术也有待加强,但长安城已经开始风靡起来收藏这种小镜子了,差不多是千金一面,还供不应求!

    吴诩这次特别让玻璃作坊做了一块大镜子,还专门在背后用金粉镌刻了‘赐文成公主’的字样,就是打着拉拢文成公主的主意——当然,如果献镜子的还是像李三郎这样的美男的话,估摸着这次吐蕃之行,成功率又能提高不少!

    使者队伍临行前,吴诩特地又招见李三郎和武敏之一次,再次嘱咐他们要小心行事,注意个人安全为首,刺探吐蕃国情为辅,如果顺利的话,就趁机搞点藏药、青稞和牛马回来……

    坐在吴诩身旁的李弘小朋友一脸不高兴,也不知是舍不得他阿兄还是舍不得那个一脸笑意的小太傅。

    “好了,本宫言尽于此。大郎、李相,你二人以保重为要,早去早回!”吴诩把该说的都说了,就摆摆手,让他们退下。

    “谨遵命。”武敏之和李义府同时起身向吴诩行了一礼,然后退出大殿。

    李弘小朋友的脸还是气鼓鼓的样子。

    一直等到那两人都没影了,他才闷闷地对吴诩道:“阿娘,阿兄他们这次去吐蕃,真的没问题吗?”

    果然还是在担心啊!

    吴诩忍不住摸摸儿子的头,笑道:“你放心吧!”

    “可是……”李弘小朋友还是皱着眉头,小声道:“李郎说他去吐蕃是为了盗取吐蕃大军的兵力分布图纸的……这……这不是很危险吗?”

    吴诩闻言,有些讶然,想不到李义府连这件事都跟李弘说了,他居然会这么信任一个五岁的孩子?!

    “弘儿这是在担心李郎君吗?”吴诩忍不住收起了笑容。

    李弘却没有直接回答吴诩的问题,反而认真地问道:“如果李郎这次…失败的话,是不是会被杀死?”

    “你觉得呢?”吴诩发觉她的儿子确实是与从前不同了……

    之前,她一直觉得,虽然有李三郎的倾力教导,李弘小朋友的理政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腹黑程度好像没加深多少,看着反倒更纯良了……

    现在看来,他儿子当然还是纯良可爱的,但心思却已经不再单纯了,至少对李义府去他国干间谍这种事居然没有半分反感,还担心对方的人身安全!

    李弘小朋友抿着嘴,半晌才答道:“李郎是个人才,死在藩地太可惜了……”说罢,小正太一双眼定定地看着吴诩,他也不开口求吴诩,却让后者又让产生了一阵罪恶感——如果不让人好好保住李义府,她的良心一定会不安的吧?

    吴诩忍不住抹了一把脸,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正气凛然一点:“大唐的相公,怎么能死在吐蕃?”

    “还是,大郎你不相信你阿兄的剑术?”

    以武敏之的武力值,要带着李三郎跑路还是没问题的吧?

    再说了,她这次可是花了大价钱准备了一堆礼物,还写了一封回忆过去情谊、展望未来发展,情深意切的私人书信给文成公主,相信看在老乡+美男的面子上,文成公主也会保护好使团的安全!

    当然,这一点吴诩还需要好好组织一下语言,跟儿子细细解说一番……

    美男计什么的,小朋友暂时不需要知道,但糖衣炮弹、银弹攻击还有感情攻击(譬如故土乡情)什么的,太子殿下一定要学会运用!

    李弘小朋友似懂非懂地被教导了一顿,随即回去做功课去了——小李相公人是要走了,可为了不让太子殿下把他给忘了,特地留了一大堆作业= =

    出使吐蕃的使团很快就出发了,随行带了一千精兵作为护卫,由武敏之统领。

    李小九陛下在太极殿为使团送行,并让太子送正副使臣出了承天门外才罢。

    一向与之形影不离的兄长走了之后,太子殿下很是颓废了一阵子。

    不过很快,李弘小朋友就被又可爱又聪敏又狡黠的二胖李贤小朋友给吸引走了全部注意力,甚至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心中最重要的人的位置一度都是李贤这个弟弟……

    这是后话。

    却说出使吐蕃的使团离开长安之后,吴诩又跟着李小九从吏部的资料库里扒拉出了一大串世家出身的官吏,封为各道巡抚,代天巡狩,检阅各州府基层官员,巡查刑狱。被选中的各道巡抚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兴高采烈收拾行装去上任了,却不知他们这一走就再也别想回中央政府了。

    朝堂上出现了大量空缺职位,可吴诩和李小九还是觉得供不应求,因为这几年里,他们小两口暗中在基层储备了不少青壮干将,很多已经是一州一府的一把手了,完全能够胜任中央政府的工作。

    经过筛选,这次从基层一共提拔了一百一十三名青年干部进京,分别送进了中央各部门实习。经过一个多月培训实习,这批青年官员渐渐开始接手各部门的实际工作。

    大换血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到了显庆二年二月底就基本完成了。

    期间,李小九陛下还针对吴诩在代政期间对边关各道的军事安排做了一些调整,安排在吐蕃边境的三万大军没有动,而驻守昆陵、蒙池二座都护府的大军被悄悄抽调了三分之一的兵力,此外,李小九陛下还从雍州、并州和洛州三地暗暗调集数万禁军,一并送到辽东……

    至于人事方面,李小九加封了苏定方为邢国公,并授其伊丽道总管。加封薛仁贵为骠骑大将军,授其神丘道总管。吴诩乍一听李小九封了薛仁贵一个‘骠骑大将军’,不由一脸囧囧,隋唐的武职里就没骠骑将军这个封号,而且她一听到这个封号就立马想到当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

    再看李小九暗地里往辽东调兵的举动,吴诩就是再蠢也知道李小九要干啥了!

    “九郎,你不觉得现在图谋辽东太急了些么?”虽说高句丽是迟早要打的,可现在动手是不是太仓猝了些啊?

    不想,李小九却神秘一笑,道:“我不急,有人该急了……”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一般,李小九陛下刚刚才封了两道总管,新罗女王金春秋就遣使到长安求救来了……

    这金春秋女王就是当初极为仰慕李二陛下的善德女王之妹,她即位不过两年,对大唐的态度极为恭顺,李小九也按照之前对待善德女王一样,遣使册封,承认其合法地位。

    如今新罗使者一到长安,就急入太极宫呈上求援书,声泪俱下控诉高句丽联合百济、靺鞨之兵侵犯新罗之惨事,乞求大唐这个宗主国尽快出兵主持公道!

    吴诩听完新罗使者的话,乐得…啊,不是,是惊得嘴巴都合不拢: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她正愁没借口出兵揍高句丽,对方居然自己把小辫子送上门来了!

    而李小九陛下不愧是中外闻名的仁君,听完使者的话,当即‘大怒’,痛斥了高句丽、百济等国的无耻行为,并保证一定出兵教训那些侵略者,还国际社会一个安宁和平的环境!

    新罗使者刚要千恩万谢,皇后娘子却忽然叹气道:“大唐出兵本是责无旁贷,只是去年我国中数州府遭遇天灾,西部又数度用兵,这将士死伤无数,军费靡耗……如果再出兵辽东,只怕……”那啥,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啊!

    新罗使者闻言不由一愣,眼泪鼻涕都忘记擦了。

    不过,能当使臣的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高丽使臣一愣之后立刻就反应过来了,当即表示他们家女王殿下是不会白白劳烦大唐官兵的,只要能打退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