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44部分阅读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44部分阅读

都搞不清楚她这个侄子到底在想什么……

    或许,武大郎同学认为走武职的路子升迁得更快,而不用被别人议论是借着裙带关系往上爬的,而且武将所掌握的力量也比文臣更重要,更能得圣人(或储君)的重视……

    以吴诩的脑子,也只能往这方面想了,毕竟朝中有个李绩老爷子这样的典型例子在,说不定武大郎也想学上一学,日后也可以为他表弟保驾护航呢……

    至于她家大郎似乎不是很理解自家的表哥的想法,或者说,李弘小朋友并不赞同武敏之弃文从武的做法。

    因此,自从武敏之自带干粮去了高句丽,太子殿下就一直很生气,即使人回来了,也一直与之冷战。

    吴诩也很久没见这表兄弟俩联袂到百福殿来了。

    今天可真巧啊,该来的人都来了!

    吴诩一想到刚才李三郎提起的,她家李小九陛下受了倭国送的礼这件事,就有种想磨牙的冲动。

    “圣人怎么这会子过来了?公事都办好了么?”你丫都已经收了人家泥轰国的美人了,居然还不答应人家的‘小小请求’,太卑鄙了有木有!

    不想,李小九陛下的脸色比吴诩还难看得多,黑着脸看了一眼立在一旁的李三郎,不由自主地哼了一声,一副不想回答的样子。

    我勒个去!!

    你小子摆脸色给谁看呢?!

    吴诩闻声,不由一挑眉,直想提提泥轰国美人的事刺一刺李小九的,可大郎和武敏之这俩小辈还在眼前呢,总要给仁爱慈祥的李小九陛下留点面子吧?

    吴诩只好咳了一声,转开话题道:“圣人大概还不知道吧,倭国使臣今天送了两个小美人到我宫里,我想……”

    她话还没说完,就见李小九陛下的脸色越发黑了,怒气冲冲道:“什么?他竟然也给你送人了?”

    怎么?就许给你送美人,就不许给我送美人了吗?

    小吴同学十分不满地瞪着李小九陛下,后者大概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话不太对劲,忙咳了一声,缓下语气道:“咳……朕…我的意思是,这倭国人实在狡猾,不得不防……”

    “朕已经决定让外事院三天后就送他们全部回倭国,这个……那些送来的人最好是咳……一个都不要留……”

    吴诩闻言忍着翻白眼的冲动,道:“我本来就没打算留人,圣人您多虑了……”

    “那就好、那就好……”李小九陛下听吴诩这么说,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又道:“这次送倭人回国,朕打算派出遣送使……”

    所谓遣送使,就是大唐政府护送他国使臣回国的使者。

    倭国地小人稀,又远在海外,以前的隋朝当政时期也好还是李二陛下当政时期,都没派过遣送使,所以李小九陛下做出这一决定,是十分有深意的。

    299第 299 章(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 16

    在场的几人除了太子殿下李弘以外,都是深悉李小九陛下对倭国的态度的。

    如今一听李小九陛下这决定,就明白了他的心思:这是要对倭国动手了!

    吴诩不由喜形于色:“圣人这是要派谁去倭国?”

    李小九陛下不着痕迹地看了小李相公一眼,道:“此事还需要政事堂诸卿议一议……”

    说到这里,李三郎立刻识时务地回道:“圣人放心,此事臣等已经有了章程……”

    “原来如此……难怪李相公有暇来百福殿呢……”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磨磨牙,一脸的假笑看起来瘆人得紧。

    小李相公也毫不示弱得对着李小九陛下一笑。

    吴诩觉得两人之间气氛实在怪异,于是咳了一声,插嘴道:“大唐去往倭国路途遥远,若是直接走海路,风浪难测不说,还必须顺着季风,否则难免出事故……”

    吴诩想着如今已是二月了,这季风的风向马上要转了,如果遣送使再不出发,就要逆风而行了,到时候在海上可就祸福难料了。

    不想吴诩的话刚说完,她家李弘小朋友就提醒道:“阿娘,您难道忘了,如今高句丽已灭,辽东到百济郡一路无阻,去倭国根本不用走极远的海路了……”

    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的武敏之同学也赞同地点点头。

    吴诩闻言不由一滞,她还真忘了这一茬了。

    大唐有了朝鲜半岛,再攻打倭国根本是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了。

    唯一郁闷的还是通讯问题,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想得到敌国的消息,除了靠间谍还是间谍。

    人小日本的遣唐使这么快就奔长安来了,可见白江村一战让倭国损失得相当惨重,如今的倭国可还没学会后世的‘武士道精神’,一有什么不如意就切腹自尽啥的!如今的倭国就是头小狼崽子,在没学会猎捕技巧之前会一直韬光养晦努力活下去,即使卑躬屈膝也在所不惜……

    所以,倭国使臣来了,还带着大批来大唐偷师学艺的少男少女们……

    这能屈能伸的本事,咱们天朝人还真得跟人家学一学!

    先前李三郎说得不错,看看人家越王勾践是怎么干掉吴国的,倭国如今想走越王勾践的老路子,几乎就要成功了!

    除了那些目光长远之辈,朝野上下大概没有几个人把一个小小岛国看在眼里。

    就是吴诩,也全因为来自数千年之后,才会对倭国这个心腹大患特别警惕。

    而一向以聪颖著称的太子殿下就犯了大国君主目下无尘的大忌。

    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几个月前的白江口大战就可以知道,倭国的野心不小,实力也不弱。

    一场海战,双方出动兵力达十万以上,那是多大的场面啊?

    而火烧赤壁毕竟是历史事件,是众多客观因素一起促成的。

    吴诩实在佩服刘仁轨的天才,竟然能活学活用,一把火烧了多于己方三倍的倭军!

    这又是一场像赤壁之战一样的以少胜多战例,不但给了野心极度膨胀的倭国当头一棒,也让大唐上下看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开疆辟土,是每一个雄主说必须具备的功绩,以前的君王都只把目光看在大6上,却不明白海洋的重要性。

    所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国土一度延伸到了地中海,并吞了整个中东地区,却从没向东部扩展太多,因为海战一直都不是天朝的强项。

    如今,因为小吴同学这只大蝴蝶的存在,历史的轨迹明显发生了改变。

    吴诩相信,消灭倭国之事时间问题,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大唐帝国内部的安定团结=。=

    她不会真蠢到认为李小九陛下连朝服都不换就跑到百福殿,是来堵李三郎的。

    收不收倭国使臣的礼物是一种姿态,她也好,李小九也好,在大唐没有真正对倭国出手之前,还是需要给对方一点友好的假象的。

    而消灭一个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在李小九这些土著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北部的突厥、鲜卑、吐谷浑,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天竺,以及刚刚被灭掉的东部高句丽才是大唐最危险的邻邦。

    再有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这真不是一句含贬义的话。

    一个强大的国家由盛转衰,必然是想从自己内部开始腐败……

    所以,在吴诩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的时候,李小九会那么激动。

    没有一个君主不希望自己成为千古一帝,流芳百世的。

    而改元显庆,正是李小九陛下在下一个决心,要努力打破千百年来的官场枷锁。

    大唐的朝堂,不再只是世家门阀的朝堂!

    所以,遣送倭国的话题并没有占多少时间。

    李小九陛下趁着太子、李三郎和武敏之都在,索性就把事情都交待了。

    “朕已经命工部安排船只,这月十五,就送那帮倭人去辽东……”

    李小九陛下的意思是宜早不宜迟。

    毕竟风信不好等,即使从朝鲜半岛前往倭国也还是担着一定的风险。

    不料,李三郎却提出异议。

    “圣人,微臣以为,倭国送来的那些少年最好全部留下……”青年眼中闪过一道狡黠的光芒,“至于倭国使臣么……微臣自请送其回倭国……”

    众人闻言都不由有些诧异。

    吴诩不愿留倭国的那些少年,是为了防止这些人在长安偷学了大唐的先进文化科学去。

    李小九陛下和太子殿下不喜欢那些倭国少年,又各有其原因。

    而武敏之这次却与李三郎的看法颇为一致,也道:“微臣以为,那些少年不需要送回去。”

    太子殿下听他这么说,立刻然不住了,怒气冲冲地质问道:“阿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大有如果武敏之不解释清楚的话,他就要扑过去咬人的架势。

    武敏之神色不动,冷冷道:“娘子虽下令不许那些倭国少年随意走动,可这些人善于逢迎,私下贿赂馆吏,早就私下里乔装改扮出过四方馆了……”

    也就是说,吴诩的禁足令对倭人的效果并不是太好。

    吴诩闻言,不由有些呆愣,再想想两国人的脾性,也释然了。

    武敏之又道:“那些少年既然如此仰慕我大唐风采,倒不如让他们得偿所愿,长留长安就是了……”

    “哪有这么容易啊……”吴诩很想说,这些少年都是人形木马啊木马,等学会了各种知识技术,还不果断回倭国建设祖国去了啊?!

    不想武敏之像是猜透了吴诩的未尽之语似的,忽然展颜一笑,颇有几分小李相公的神采。

    “如果这些少年已经习惯在大唐土地上生活了,而这世上也再没有倭国这个国家,只有大唐一郡的时候,姑母您认为他们会怎么做?”

    “啊?”吴诩半天才反应过来武敏之同学的意思,不由暗叹这娃霸气。

    “那么……你这次也想跟着遣送使去倭国咯?”吴诩一看李三郎在一旁似笑非笑的看着武敏之,就猜到这两人八成又在私底下达成了什么协议。

    李三郎有一条好舌头,派他去倭国忽悠中大兄皇太子,吴诩一点都不担心。

    至于武敏之,吴诩只能认为这娃大概是想去亲眼看看倭国这个常被她和大郎挂在嘴边的小岛国,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

    啧!

    这帮年轻人咋就都这么喜欢争强斗狠呢!

    吴诩想到这里,回头看看自家儿子,又面无表情地扭头。

    呃……

    男孩子还是强点狠点的好,不然肯定会被人吃得连渣都不剩的,咳!

    显庆四年二月,新春佳节过后没多久,大唐国中不少州府长官上书表示发现祥瑞,什么嘉禾、奇花啊、白鹿、白虎啊层出不穷。最有趣的是,继苏定方在百济岩池钓龙的新闻传遍全国之后,益州、绵州等地的地方官员也表示白日见龙了,还企图用各种办法捕神龙,结果当然是失败了。

    于是,这些州府的官员纷纷上书‘请罪’,大拍李小九陛下之龙臀。

    吴诩看了这些志怪小说一样的则子,笑得直打跌,顺便打消了李小九企图改元‘龙朔’的念头。

    显庆四年是个好事连连的年份。

    这一年十分难得的开春后没有发生春冻。

    到了三月也没发生春旱。

    国中风调雨顺,边疆也十分安宁。

    吐蕃小赞普又一次派使团到长安,献上各种牛羊珠宝,向李小九陛下提交了国书,表示要与大唐缔结永世亲睦的和平协议,顺便把滞留大唐多月的首相禄东赞领了回去。

    朝鲜半岛上也是形势一片大好。

    高句丽灭国之后,李绩老爷子亲自押送前高句丽国主高藏回长安献俘。

    李小九陛下像对待百济前国主扶余义慈一样,不但饶恕了高藏的性命,还封了他一个爵位,令其一家在洛阳居住。

    而高句丽既亡,整个半岛都成了大唐辖下郡府,李小九陛下便下令将整个朝鲜半岛分为七十八个州县,十八个都督府,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由刘仁轨任大都督兼安抚使,在金城设东海都护府,由薛平贵任大都督兼安抚使。

    显庆四年三月,由中书令李义府为正使,中书侍郎许圉师为副使带领的大唐遣送使从辽东穿过朝鲜半岛到达金城,在金城港登船,护送倭国使臣河内鲸一行渡海回国。

    不想,遣送使团与倭国使臣出海后没多久就遇到了风暴,整个船队就这样在海上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了……

    300第 300 章

    第二十章征伐17

    遣送使团和日本使臣在海上遇风暴失踪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杨氏刚刚才从别业进宫来看吴诩,听到这噩耗,她当即就昏厥了过去。

    别人也就算了,她家大郎可是跟着使团一起去的呀!

    话说,她刚刚才相中了一个十分不错的小娘子,这……这可如何是好?!

    杨氏的急痛让吴诩也十分难过,说到底,武敏之会跟着出海,也是她首肯的,这下可好了,倭国的底细没探到,倒赔了个大侄子去!

    吴诩懊恼得抓心挠肺的,而她家太子殿下乍听噩耗,眼睛都红了,要不是顾忌他阿爹阿娘还在仔细询问那报信的使者,他八成要扑过去揪着那使者的衣领s咆哮君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月份海上居然会有风暴?”吴诩翻来覆去就只有这么一句话。

    虽说遣送使团到金城已经是三月了,可海上的风向还没转,理论上应该是一帆风顺到倭国的,怎么会出现风暴呢?!

    李小九陛下也虎着脸,瞪着那来报信的使者道:“你们大都督派船去寻过了没有,有什么消息?”

    那使者好歹也是个副将级别的军官,这会儿也有些汗流浃背了,要不是早在战场上练了一身好胆,这年轻人只怕早被殿上这几位大佬的神色给吓趴下了。

    “启禀圣人,这东海上原有海潮南北环流,每年春季,从极南面会冲来一股暖气,海上时有暴雨来袭……”那小将道:“大都督曾劝阻过李相公,只是……”

    以李三郎的脾气,估计是听不进薛仁贵的劝阻的,再说使团中还有一个急着回倭国的河内鲸在,一行人根本不相信这个季节会出现风暴,所以一意孤行就出海了。

    结果,就出事了。

    薛仁贵得到使团出事的消息,当即亲自带船出海去寻人,结果除了找到一只沉船外,什么也没发现。

    这下薛仁贵的冷汗也下来了,这遣送使团里的人可都不是等闲之辈,正使是帝国最得皇后娘子宠幸的小李相公,副使是最近因为向李小九陛下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理论而青云直上的许侍郎,还有最要命的是,这次带领护卫保护使团的可是皇后娘子的侄儿啊!

    薛仁贵想死的心都有了!

    他亲自带人日以继夜地在海上找了三天,结果连块破船板都没找到。

    这可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了!

    最后没法子了,薛仁贵只好让手下副将快马加鞭赶到长安报信,顺便送上了一本厚厚的请罪则子。

    那副将也算是能言善辩之人,见了李小九陛下后,就为他家大都督极力辩解了一番,详细叙述了薛大都督为了寻人,与众将士不眠不休在海上漂泊……

    说得连李小九陛下也不好再怪罪薛仁贵什么。

    “薛仁贵就只找到一艘破船?那……”吴诩听完那小将的话,十分不解,她其实想问薛仁贵难道没捞到一具两具尸体什么的?

    可看她儿子脸色这么差,吴诩只好先把这话咽回肚子里去。

    倒是那个小将果然机灵,听吴诩的话就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答道:“启禀娘子,大都督带人在海上巡视数日,只见了无数破碎船板,至于尸体……也捞到了几具,看衣着都是倭国人,而且……”说到这里,那小将脸上露出一抹古怪神色,继续道:“我们大都督仔细查看了一下那些尸体……几乎全是被一剑封喉杀死的,而不是淹死的……”

    此话一出,殿上众人的神色各异。

    太子殿下听说那些尸体都是倭人,就已经松了一口气,再听说那些人都是死于剑伤的,他的脸色也变得十分古怪了……

    “这么说,除了倭人的尸体外,并没有发现遣送使团任何人的呃……踪影?”吴诩又问道。

    “是的,大都督沿着海岸线转了一圈,也不见有船只的踪迹,刘大都督也派了船在西海岸寻找,也没有任何发现……”那小将一五一十地把自己来之前?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