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80部分阅读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80部分阅读

仁德孝悌著称,让这些妹子们指摘李小九失德之处也是件困难事……

    难道要说,他身为弟弟却占据高位,让同样是嫡子哥哥屈身下吗?

    这样说会死好吧==

    可淑妃先是若有若无提了一句‘储位空虚’话,众人也都似有所悟了,再联想刚才那个萧氏小娘子说话……

    众人只能‘呵呵’了……

    能让萧淑妃看进眼里,频繁出入宫廷小娘子,怎么可能是那种莽撞妄言人呢!

    不管怎么说,萧淑妃心思也如同魏国夫人心思一样,路人皆知了!

    -

    作者有话要说:萧淑妃也不是蠢货=。=

    第182章

    第十二章蛰伏2

    皇后无子,那么圣人想立长、立贤或是立爱,都可以找借口实现。

    如今宫中有四个皇子,有机会问鼎储位也只有两个:大皇子陈王忠和四皇子雍王素节。

    前者大义名分上就占着先机,如果皇后能够顺利收下皇长子为嗣子,那他就又多了半个嫡子身份,争夺储位时候,胜算起码多了三成。

    相信那些老牌世家和维护正统老头子们,一定会乐见皇长子胜出!

    而四皇子雍王素节,算是目前为止圣人喜爱皇子,封王爵比其他三个皇子有意义多了,再加上其母深受圣人宠爱,实力也是不可小觑。

    萧淑妃也是出身名门,而她所代表那一阶层,正是兴勋贵,那些人大抵都想成为世家望族,取如今世家而代之,这就让他们势必选取一个可以抗衡老牌世家阵营。

    萧淑妃和四皇子阵营就正好符合他们利益取向。

    除了这些兴勋贵小世家外,一些庶族官员也存着投机想法。

    投资王皇后显然不如投资萧淑妃得到利益大,当然,伴随而来风险也大!

    因为四皇子毕竟也是庶子,还排名上吃了不少亏,即便现宫里宫外都传颂着四皇子聪颖话,但他想争过皇长子,如果没有圣人支持,还是要费一番力气!

    所以,眼下两皇子之争,明面上是皇后和淑妃争,实质上却是朝中旧士族斗,双方斗得半斤八两,端看年轻圣人怎么抉择了!

    但是,圣人态度很暧昧…………

    表面上看,圣人似乎是偏宠萧淑妃一些,可维护正统朝臣们也真不好说圣人宠妾灭妻什么,因为圣人待皇后一直都是敬重有礼,即使是国事繁忙时候,初一、十五他也一定会去中宫坐坐,任何大型典礼朝会,也都给了皇后足够体面,物质上是从未亏过皇后,甚至还特别下令许皇后之母长居宫宫中……

    这些优待,士族看来,绝对是中宫地位稳固象征!

    那些皇后支持者也只能感叹皇后无福,不能生下嫡子,否则哪来这么多事……

    至于萧淑妃,众人就没什么话好说了。

    人家兰陵萧氏本身也是名门望族,进宫封赏妃位也是理所当然,何况萧淑妃生育一子一女,有功于皇室,别说是进位淑妃,就是直接封为贵妃也不为过…………

    至于她得圣人欢心什么,那就是个人魅力问题了╮╭

    圣人一直没有表态,朝野上下也只能干着急。

    立储这种事毕竟不是一蹴而就,如今朝中上下视线又被北边突厥国所吸引。

    李二陛下时期,突厥被大唐帝国揍得很惨,后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西边那块一度还被大唐、吐蕃和西域几个小国给吞掉了。东边那部分也混得很惨,后混到连高句丽都敢踹他两脚地步……

    李二陛下当政后期,突厥国几乎是名存实亡,直接投到大唐麾下做了藩属。

    谁知,李二陛下一死,李小九陛下刚上台,突厥东西两部就先后反了……

    那时,李小九陛下及以长孙相公为首政府领导班子正忙着处理全国各地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一个个焦头烂额中,乍听战报,都怒不可遏!

    李小九一向恨别人说他文弱,他可以自诩亲和儒雅,却不能容忍别人真把他看作弱鸡!

    东西突厥一反,李治当即就要下旨剿灭。

    还是长孙相公头脑比较清醒,立刻拦了下来。

    君登基难免会遇到这种降而复叛情况,剿当然是没错,问题是怎么剿,派什么人去剿,剿到什么程度!

    这里面弯弯绕绕东西太多了,就是长孙无忌也没办法保证能做出正确决定,因为他长于庶政却不通军事!

    而且以长孙无忌一个政客眼光来看,这次平叛不但要胜,还要胜得声势浩大,起到震慑作用!

    这就不是他一个政事堂相公能办到事了!

    行军打仗事必须请教英国公李绩才行。

    李老爷子也不含糊,当即向李治举荐了右骁卫郎将高侃前去东突厥平叛。

    至于西突厥,因为西域局势比较复杂,经政事堂商议后一致决定,先令李二陛下封瑶池都督、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先去招降西突厥叛军,若是招降失败,再派兵剿灭也不迟……

    北边平叛这种小战事,若是放李二陛下当政时候,根本不可能要出动政事堂全员这样隆重讨论,只需要分管兵部相公向圣人禀告一声,再给出一些意见,圣人签个字,发放兵符就可以了……

    如今却是非常时期,举国上下眼睛都看着任圣人决断能力时候,是决不能示弱!

    李治虽然有心亲主持这次平叛,但国内频繁天灾所引发朝野不安似乎需要他马上想出对策来。

    永徽元年六月,也就是先帝周年祭过去没多久,晋州再次发生特大地震,也许是一年来屡屡受到地震马蚤扰,晋州人民已经懂得了地震来临时候该如何趋利避害,所以这次地震虽然比一年前凶残,死伤人数却远远小于上一次特大地震。

    李治闻报后照例是立刻派遣官员来到晋州主持救灾事务,一切灾后重建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这一年来,他们都做了好几遍了,太熟练了!

    晋州地震后,雍州地区又发生了百年一遇大旱。

    李治看则子时候,眼都红了…………

    “难道真是朕德行不够,不足以忝居帝位,所以上天要降下如此多灾祸来警示朕么?”

    年轻圣人高坐太极殿上,俯视着大殿上文武百官,他眼中满是不忍,嗓音里带着浓浓疲惫和哀伤。

    “真若如此,百姓何辜,何不降祸于朕一人身上?!”

    百官垂首无人敢发一言,这个时候谁敢说话谁倒霉。

    连齐王李泰吴王李恪等藩王也都低着头不敢出声,至于他们心中怎么想,那就不得而知了。

    长孙无忌老神地半垂着眼睑,仿佛入定了一样,把一干老臣拼命使给他眼色都看做空气…………

    李治御座上把下面众人神色和小动作都看得一清二楚,他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冷笑不已。

    预见雍地即将大旱时候,他和长孙舅舅就预想过,有人会借机发难。

    因为先帝周年祭一过,那些藩王就没理由再待长安了,必须即刻离京回到属地,否则就会被当作有不臣之心叛逆来对待!

    齐王、吴王等人好不容易重返长安,怎么甘心就这样无功而返。

    虽然李治将他们一个个都封了三公之位,可一个有名无实荣誉头衔又怎么比得上实打实权力呢?

    甚者,这些人都有觊觎大宝实力,也都有上位之心,目前只是互相忌惮着不敢首先动手罢了…………

    一旦谣言四起,长安动乱,这些人恐怕就会无所忌惮出手了!

    李治要做就是稳。

    长安不能乱,谣言也一定要彻底消灭!

    先前纯粹‘堵’和‘压’法子已经不能再用了,李治只能另辟蹊径。

    你们不是想民间造成一个‘君德行不够,所以上天示警降灾’大谣言吗?

    朕就配合你们!

    自己跳出来自责一遍,堵上你们嘴,来个先发制人!

    嫌朕德行不够,是吧?

    那朕就多做善事积德好了!

    再不济,还可以下罪己诏!

    永徽元年七月,圣人以大旱乃是有冤情无法申诉之故,巡幸刑部、京师大牢,亲录京城囚徒。但有冤屈者,可当庭状告,如若属实,圣人恕其无罪……

    一时,平反冤案十数桩,罢黜不法官员近十人,京中百姓莫不拍手称!

    到了李治生辰前,雍州地区终于降下大雨,旱情得以大大缓解,所属州县百姓莫不称颂圣人圣明烛照、仁德无双!

    李治一举收获了关中百姓民心,长安地区流传谣言也一夜之间消弭无踪了!

    李治仍然不敢放松,他目光还一直注视着北边平叛事宜。

    永徽元年九月,右骁卫郎将高侃生擒东突厥车鼻可汗,押送至京师。

    李治大喜过望,将车鼻可汗献俘于昭陵和太庙,并下诏,至此东突厥汗国所有部众,皆为大唐封内之臣,以其地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令选派大唐臣子驻守。

    东突厥自此灭国。

    而西突厥方面也因为东突厥覆灭吓破了胆,主动向瑶池都督、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投降。

    北方一定,李治声望一时如日中天,朝中再也没人敢小看这个温文尔雅帝了。

    永微元年十月,吴王李恪上表,请奉母妃杨氏回吴地颐养天年,李治允之,加封杨氏为先帝贵太妃,并厚赏送归。

    其他藩王见吴王主动退出,也纷纷效仿,母亲还都接了母亲离开,母亲不则是再去昭陵祭拜了一回,然后就各自回属地了……

    李治对这些识趣离开兄弟叔伯们还是很优待,册封赏赐全部都从厚。

    至于留长安不肯走,那就全部交给他长孙舅舅处理了……

    作者有话要说:位子坐稳了,才可以放手干活=。=

    第183章

    第十三章同盟1

    长孙无忌是先帝大舅子,是帝亲舅舅,也同样是齐王李泰亲舅舅。冰火!中文

    同样是外甥,长孙无忌待李泰明显不如待李治那样亲厚。

    这里面也许有个人喜好原因,也有社会关系以及外界条件影响原因,但大原因还是:利益。

    支持李泰所取得利益不符合长孙无忌或是长孙家族所求,长孙无忌自然不会选择成为李泰同盟者。

    而李泰,我们可以认为他一开始必定争取过亲舅舅支持,可是那时长孙相公正处于蛰伏避嫌状态,又怎么会搭理他呢?

    至于后来坚定地支持李小九,也同样有利益影子里面。

    事实证明,李二陛下后还是听从了大舅子长孙无忌意见,立了李小九,长孙舅舅也从此踏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臣之路。

    这一过程中,李家四郎李泰就实实成了两人踏脚石。

    他怎么能不恨!

    长孙无忌不会不知道李四郎怨恨,但他不乎。

    当初李二陛下病榻前,他不得已许下誓言,表示会好好照顾四郎,不让他受到折辱,安乐平安过一世……

    长孙无忌知道他肯定做不到。

    不仅是他做不到,恐怕连李泰自己也不可能做到安分守己过一辈子!

    曾经唾手可得帝位被人生生夺走了,身为兄长却要向小自己好几岁,没有他有才华也没有他声望高弟弟低头下拜,俯首称臣,是可忍孰不可忍?!

    长孙无忌明白,如果他想保李泰,只要力劝李治把他远远地安置偏远州府去,不让他参与任何中央决策,也不让他消息传到京城,李泰就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了。

    当然,这样做也可能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让拥有一颗文人般多愁善感心脏李泰,因为境遇不遂心,而忧愤早逝……

    李治肯定不会想看到这种结果!

    帝根基不稳,需要朝臣、宗室以及天下百姓支持。

    那么,通常情况下,帝初登大位就会继续遵从先帝政策,三年不改旧制,同时大赦天下,封赏百官宗亲来市恩……

    李泰是帝亲兄长,不可避免地要被加封高位。

    长孙无忌不能阻止,还要大力支持。

    然而,觊觎帝位亲王可不止李泰一个。

    相比李泰,长孙无忌对吴王怨恨明显比较深,当初李二陛下也许只是随口一说要以李恪取代李治,长孙无忌可是一直都放心上。

    而李恪明显也不是省心主。

    他母亲杨妃一直是李二陛下爱宠,几乎成了继后。

    李恪也几乎成了嫡子,甚至还有了李二陛下‘英果类我’评价……

    这是一项巨大政治资本。

    再加上李恪本人也确实很有能力,州府这么多年来,处事相对公正,地方颇有人望,其对帝李治威胁绝对高于之前一直京中玩文字游戏,被贬后就一蹶不振李泰。

    所以,长孙无忌敢于请李泰入京,封其高位,以打压李恪之势,进而分化反对帝势力……

    李泰果然不负长孙无忌所望,入京后根本没想过向成为帝弟弟放低姿态,也很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把荆王李元景恨得牙痒痒……

    吴王李恪倒是一直很沉得住气,回京后一直闭门谢客,除了到几个亲近宗室家中走了几趟外,就是请王妃进宫说服杨太妃跟他一起居住……

    如果不是长孙无忌人好几次破坏了某些人制造出来针对帝流言,吴王李恪还真是众藩王表率了!

    吴王打得什么算盘,长孙无忌哪会不知道。

    如今圣人声望如日中天,凭着他这样一个藩王肯定是无法撼动,再加上李绩代表军方对李治无条件支持,李恪自知无论是军变还是和平演变都是不可能成功。而且京中还有齐王和荆王两人,自己倒不如脱身事外,回到吴地发展势力,到时候坐山观虎斗,说不定还能趁火打劫呢!

    长孙无忌虽然已经洞悉了吴王心思,却也不能明面上对李恪怎么样,还得配合李治好好褒奖李恪一番!

    至于借口身体不适不已长途跋涉荆王李元景也好,还是借口想去昭陵拜祭母后暂时不肯离开李泰也好,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完全不必客气了!

    而正当长孙相公暗中收集罪证,打算将齐王党人和荆王党人一网打时候,有个意想不到人,跑到赵国公府举报高阳公主意图谋反!

    这个人不是别人,却是高阳公主大伯子房遗直。

    -------------------------------------------------------------------------------

    -----------------------------------房小二倒霉分割线----------------------------------------------------------------------------------------------------------

    自贞观十七年李二陛下改换太子以来,宗亲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人境遇发生了很大变化。

    驸马如杜荷,身死殒命;

    驸马如薛万彻,坐事被贬;

    驸马如柴令武,坐事被贬;

    驸马如房遗爱,被撸成了白板……

    这几个驸马里,前面几个还能说是受出位之争影响被波及,后一个房遗爱完全是被他老婆高阳公主连累。

    因为辩机事,高阳公主被李二陛下彻底厌弃,不但封号降成了郡主,食邑被减了一半多,连公主府都没得住了!

    由于房遗爱死活不肯搬出梁国公府另立门户,十七娘跟着房遗爱他哥哥房遗直手下过活,日子过得别说有多憋屈了!

    好容易熬到李二陛下崩逝,十七娘夫妇日子才开始有转机。

    李治遍封宗亲,把十七娘爵位又提了回去,封号、食邑还有公主府全部都还给了她,还提拔了房遗爱到朝中当官。

    论理,李治这样厚待这对夫妇,两个应该对李治感恩戴德才对!

    可世上就有一种恩将仇报人。

    房遗爱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是恩将仇报人,相反,他觉得自己分明是那种坚贞不屈,士为知己者死国士!

    帝李治对他很好,这一点他承认,但他心里自始至终还是向着四郎李泰!

    当年李泰夺储失败,许多心腹都被李二陛下或贬或杀或调走,房遗爱一直感到惋惜。

    当李泰以齐王身份重杀回长安后,很就长安聚集了一班人马,出入王府前呼后拥,势头不减当年,房遗爱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他甚至说服妻子十七娘改换门庭,支持李泰。

    高阳公主自然是无有不可,四处下注——只要是能搞垮李治势力,她都列为盟友!

    除了勾搭荆王李元景外,高阳公主还跟吴王李恪也有千丝万缕联系。

    只有房遗爱是一心一意向着李泰,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架势。

    高阳公主每次与荆王李元景、巴陵公主夫妇、丹阳公主夫妇开座谈会时候,房遗爱免不了要夸赞李四郎一番,接着就是不厌其烦地游说众人拥护李泰……

    两对夫妇听到这话还犹可,荆王李元景可是每次都听得怒火中烧——谁见过跑到别人面前挖墙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