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123部分阅读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123部分阅读

    便道:“主少国疑,功高盖主…………”

    也许禄东赞是个正真的忠直之臣,不会像当年高句丽的泉盖苏文那样干出弑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但这不表示禄东赞部位自己的后嗣考虑。

    权相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你在世的时候没有人敢违逆你。甚至连小赞普也处处尊重你的意思,但你要是死了,那就对不起了,各种翻旧账的事就出来了,后来的张居正就是个典型例子!

    而且,说白了在官场混的人就没有哪一个手上是干净的,日后小赞普要拿拿你的错处太容易不过了!

    所以,禄东赞当初听了李三郎的话,只能兵行险着,只身跑到洛阳来避祸,等着小赞普主动把他召回去,他才敢独揽大权。而之后这几年,禄东赞就没放松过兵权,这次带着十万大军去攻打吐谷浑,在逻些城还安排了自己的长子守城。

    禄东赞算是面面都考虑打了,可他却忘了他们家小赞普芒松芒赞这时节正在叛逆期啊!

    越是不让他干的事,他就越感兴趣!

    噶尔钦陵的龟缩行为显然让芒松芒赞十分不满,他本来是想着自己带一只兵马去前线亲征的,可噶尔钦陵强硬的阻止了他,还抬出大相来压他。

    芒松芒赞非常不爽,他常听赞蒙说他的祖父松赞干布13岁时就独自带领部族为父报仇,开始了统一吐蕃的大业,而他现在都十七了,居然还被人当成小孩子,实在可恶!

    芒松芒赞郁闷之余,竟然想着,如果没有大相和噶尔钦陵,他是不是会更自由些呢?

    不等小赞普再胡思乱想,乌海那边竟然传来噩耗。

    唐将苏定方以八千骑兵大败吐蕃十万大军,大相禄东赞和大将达延莽布支都死于乱军当中!

    339第 339 章

    屯卫二年春正月庚寅,幸洛阳。命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等四将军为伊丽道将军,帅师以讨贺鲁。二月辛酉,入洛阳宫,曲赦洛州。庚午,封皇第七子显为周王,徙封许王素节为郇王。三月甲子,中书侍郎李义府为中书令兼检校御史大夫,黄门侍郎杜正伦兼度支尚书,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夏五月丙申,幸明德宫。秋七月丁亥,还洛阳宫。八月丁卯,侍中、颍川县公韩瑗左授振州刺史,中书令兼太子詹事、南阳侯来济左授台州刺史,皆坐谏立武昭仪为皇后,救褚遂良之贬也。礼部尚书、高阳郡公许敬宗为侍中,以立武后之功也。九月庚寅,度支尚书杜正伦为中书令。斋

    庵冬十月戊戌,亲讲武于许、郑之郊,曲赦郑州。遣使祭郑大夫国侨、汉太丘长陈实墓。

    340第 340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15

    消息传到逻些城的时候,噶尔钦陵险些昏死过去,连芒松芒赞也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且不说达延莽布支不是那种空有一身蛮力的没有半点智慧的莽夫,就只说禄东赞和十万吐蕃大军在乌海,怎么会被苏定方那区区八千骑兵给打败了呢?

    噶尔钦陵不相信吐蕃会打败,更不信他那足智多谋的父亲会死。

    仅凭几个逃回逻些城的士兵的话,噶尔钦陵根本无法判断乌海那边现在的局势如何。

    于是,不等芒松芒赞发话,噶尔钦陵就主动表示要去乌海看看情况。

    “赞普,我这就带三万兵马去乌海,您这边的兵马千万不要动……”噶尔钦陵一边说着,一边对他的弟弟政赞藏顿嘱咐道:“一定要守好逻些城……”

    噶尔钦陵一走,吐蕃国内的政务兵权就都落到了他几个弟弟身上,与之前高句丽权相泉盖苏文的几个儿子不同,禄东赞的几个年长的儿子都是一母所生,感情十分好,倒是不可能出现李小九陛下希望的泉男生和泉男建等人因为夺权而内讧那样的事件。

    而噶尔钦陵又是禄东赞最看好的继承人,他本人也十分聪颖能干,小的时候还跟他爹去长安学过一段时间的汉学,可以说是吐蕃年青一代贵族子弟中最文武双全,有能力挑大梁的一个。再是,从噶尔钦陵之前一力主张收缩兵力保卫逻些城的举动来看,此人的军事天赋不俗,绝对是大唐的劲敌……

    芒松芒赞虽然对噶尔钦陵的话不是很感冒,但他是不能不听的。

    如今逻些城的主要兵马都在噶尔家的手中,其他部族赶来保卫逻些城的援军战斗力是还行,可以各部的首领不见得都是一条心地为赞普办事,说是一盘散沙也不为过。

    说到底,就算没了禄东赞和噶尔钦陵,逻些城还是一样在噶尔家的势力笼罩之下,芒松芒赞要是有什么逾规的地方,肯定是要被人喷的。

    芒松芒赞郁闷归郁闷,也毫无办法,到底噶尔一族对吐蕃的贡献极大,他也不好为了打击元老让众老臣寒心。再说现在乌海方面情势不明,大相禄东赞生死不明,让噶尔钦陵带兵前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不过三万人马是不是略少了点?

    芒松芒赞想着那个骇人的传闻,不禁对噶尔钦陵道:“三万人马恐怕不是唐军的对手,你还是带五万人去……”

    大唐的苏定方凶名在外,之前阿史那贺鲁几万人都被他五百骑给耍得团团转,就噶尔钦陵这三万人马,顶什么用?

    谁知噶尔钦陵却拒绝了芒松芒赞的好意,道:“三万人马足够了,赞普放心,臣一定会尽快回来的!”

    芒松芒赞闻言不由一阵气噎:好心当作驴肝肺!谁让你尽快回来了?!难道我还守不住逻些城不成!

    不说逻些城这边,噶尔钦陵迅速调集了三万兵马往乌海赶去,却说在匹播城外观望隐匿了好几天的任雅相和王玄策军正在为粮草将尽而发愁的时候,忽然接到了小李相公的传书。

    传书的内容只有五个字:可以动手了。

    任雅相和王玄策不由面面相觑。

    照他们的预计,小李相公那边要把逻些城的兵马骗走,至少还得十几天时间,毕竟苏定方麾下满打满算也就一万多人,这其中还要包括小李相公自带的一千来名亲卫和苏定方自己的五百骑兵,剩下的九千骑兵还是临时从个都护府抽调来的,这东拼西凑的兵马根本没法给禄东赞的十万大军抗衡……

    一定是有什么不得了的事发生了……

    两人脑中同时闪过这个念头。

    不过,再想想乌海那边的地形、苏定方的凶残和李三郎的老谋深算,两人一时也不觉得用不到一万人干翻吐蕃的十万大军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了。

    当务之急,他们倒是该好好合计一下怎么拿下仅在眼前的匹播城。

    匹播城在逻些城的东南方向,是松赞干布的龙兴之地,其重要意义相当于大唐的太原。

    王玄策一开始就把匹播城作为重要攻克据点,而且按照他的计划,能在一个月内拿下匹播城已经是幸运了!

    现在看来,这个时间居然可以提前将近十日,王玄策不由大为振奋。

    “相公,既然李相已经牵住了吐蕃在乌海的兵力,那我们就行动吧!”王玄策兴奋地对正在查看地图的任雅相道。

    任雅相根据探子的回报,在地图上的匹播城和逻些城四周做了好几个记号,这才回道:“事不宜迟,你现在就去点五百人,乔装成泥婆罗商人,混进匹播城。”

    “谨遵命!”王玄策领命,兴冲冲地去点人马去了。

    这些时日他跟着任雅相带着几千骑摸到匹播城,发现城池戒备十分森严后,就立刻让队伍化整为零,一部分乔装起来混进城去,其余大部队也扮成大商团,留在匹播城外五十里之处的树林扎营。

    由于匹播城算是吐蕃比较大的通商城,所以来往匹播城的外国人以及各个其他部族的乡民非常多,也有许多商队在城外扎营的,所以王玄策的化整为零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再加上他常年出使西南一带的小国,对这一带的方言十分熟悉,因此他让手下假扮的南国商人居然没被吐蕃人甚至那些外来商队识破。

    而现在,正是到了化零为整的时候了!

    王玄策的军事才能在这个时代,无疑也是顶尖的,他早就看出匹播城这边虽然已经集聚了一些吐蕃部族的兵马,可是这些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主帅,每一个部族都各自为政,不但没有基本的配合,有些还经常起冲突。

    而乌海之败的消息显然还没传到匹播城,城中依然如往常那样,各地的商人和吐蕃当地的百姓熙熙攘攘不绝,唯一让王玄策注意的是,有一些驻扎在匹播城郊的吐蕃部族军队已经开始向逻些城转移了……

    王玄策估计这是留在逻些城的主事开始调集周边城池的兵马了,不由大喜。

    当晚,王玄策就从城外大营带了五百名单兵能力强悍的将士,化装成泥婆罗人,混进了匹播城。

    进城后,他们先于留在城中打探消息的唐军探子取得了联系,获得了城中守卫换班的情报,然后直扑城主府方向。

    匹播城的城主就是芒松芒赞,所以匹播城的城主府是没有主人在的。王玄策带人想去城主府,是为了一件能让唐军不费一兵一卒就打开逻些城大门的东西。

    王玄策带人在匹播城里活动,任雅相也没闲着,他根据城中探子的情报,推算出匹播城四周的吐蕃兵马的具体布置,然后让城外的大军兵分三路,奇袭离城门最近的几个部族,进而占领匹播城。

    任雅相的计划原本有些冒险,但是当他带着其中一支兵马到达预定的袭击地点时,却没有发现任何吐蕃人的营帐。

    任雅相惊异不定,忙传令撤退。

    结果,唐军两侧十数里路,也不见异状,任雅相便让将士们暂停行军,让副将派出斥候去前面查探敌情。

    斥候小队刚刚离开不久,忽听前面传来一阵马蹄声响,任雅相军立刻警觉起来,结果那队人过来一照面,竟发现他们是跟着王玄策进城的一小队唐军将士。

    “相公,末将总算寻见您了!”领队的一员小将一见任雅相,就面露喜色。

    任雅相听到这话,心里不由‘咯噔’一下,还以为他们的突袭计划出现变故了呢!

    “何事?”

    那小将一时没注意看清任相公的神色有些凝重,径直欢快地道:“匹播城已经被咱们拿下了,王将军让末将立刻迎您入城呢!”

    任雅相闻言,不由喜出望外,正要传令召回另外两路奇袭人马,却见那两路人已经沿原路反回了,而且一个个脸上都带着疑惑的神色。

    来报信的小将见状,不由笑了:“看来几位阿兄也是扑了个空啊!”

    任相公闻言,越发奇怪了,便问那小将道:“怎么,难道王郎君也没遇到吐蕃军不成?”

    城主府虽然没有正主,可也有驻守城池的文武官员啊,怎么可能一个人都没遇到呢!

    那小将却道:“王郎君也不是没遇到人……”说到这里,那小将也露出疑惑的神色,似乎对王玄策他们遇到的事也不是十分理解。

    见那小将也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任雅相也不再询问,当即命几个副将聚集人马,往匹播城而去。

    就在任雅相和王玄策莫名其妙的轻松拿下匹播城的时候,噶尔钦陵已经带着他的三万人马星夜赶到了吐蕃与大唐在西北的边境。

    就在那里,他遇到了溃败而回的吐蕃残军……

    噶尔钦陵发现,事态比他想的要严重多了。

    苏定方以八千骑兵打败吐蕃十万大军居然是真的!

    而达延莽布支战死也是真的!

    在乌海一役,十万吐蕃大军战死七万多人,被俘两万余人,只有一千多骑逃脱……

    而原本已经被吐蕃吞下的吐谷浑,全境尽为唐军占领,所以那一千多逃走的吐蕃骑军只能退回吐蕃境内。

    唯一让噶尔钦陵庆幸的是,他父亲禄东赞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只是受了重伤……

    相比噶尔钦陵听说乌海之战惨烈败局时那恍如雷击的感受,长安那边的吴诩和李小九收到这个大捷,也有一种被雷劈傻的感觉!

    以八千对十万,这是什么概念啊?

    两人都是理论高手,实践上的经验都为零,可两人前两年北巡南巡的,也曾检阅过各地的军队……

    十万人……

    每人吐口唾沫都能淹死人啊!

    老苏同志居然真的听李三郎的话,带着几千人马就跑去挑战去了!

    冷兵器时代,人海战术什么的有时候可以算是无敌了,就算你谋略再强大,也架不住对方人多啊,耗也耗死你了有木有!

    这李三郎居然敢留着一个空营,让苏定方带着全部的人去拼命!

    吴诩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苏定方和李三郎的凶猛了!

    亏得她这次特地大下血本,让工部科学院把新研究出来的土炸药给李三郎拉了十几车去,好歹还能缓解一下敌众我寡的压力……

    可那玩意儿也没厉害到可以一口气灭掉十万人马的地步吧?

    一定是有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发生了!

    341第 341 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16

    这次大捷传来之初,朝野上下也如同吴诩和李小九一样,不太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直到小李相公的正式报捷表章送到了长安,大唐上下的人才知道这不是在做梦!

    相比不明真相的臣民对于胜利的欢喜,政事堂的相公个个神色严肃,一点也看不出喜悦的样子。

    因为,小李相公在报捷的奏折最后还有一句话让众相公的心情如淋冰雪一样。

    这句话一点也不长,还不到十个字,即:尽杀吐蕃降卒。

    这话之后就再没其他内容了,也没说任何杀降的原因经过,甚至是谁做主杀的,怎么杀的,也一个字都没提。

    杀降不祥,这句话自古有之。

    你在战场上杀个几万人那是英勇,但屠杀已经投降的敌国兵士,那就是残忍没人性了……

    政事堂的相公们看完了小李相公的则子之后,瞬间分成了三派。

    一派以魏叔玉、长孙诠为首的正直青年,都强烈谴责了苏定方滥杀无辜的行径,要求李小九陛下对其严惩。

    一派是以许敬宗、崔义玄为首的帝党后党,他们也不管苏定方做得对不对,他们只看天皇天后十分看重苏定方,肯定不会在这个关键时候严惩苏定方的,而且这次去乌海的带队人可是小李相公呢,得罪谁也不能得罪他啊!于是,这一派几人就找千方百计理由为苏定方辩解。

    最后一派则是以李绩为首的元老实干派,他们倒是没有发表什么意见,而是还在仔细分析这次乌海大捷的经过……

    争锋相对的两派互不相让,又争取不到李绩老爷子的支持,纷纷看向天皇天后。

    这局面,不但李小九陛下很头痛,连吴诩都受不了了。

    大唐立国以来,大小战役也不知打过多少场,可杀降这种事都是能避免就避免……

    乌海一战,吐蕃十万大军死了七万多,最后投降了两万多人,李三郎就用六个字交代了他们,确实是凶残了一点。

    要是换个人,早被朝中御史喷成渣了!

    现在,也就政事堂几个相公在李小九陛下和吴诩面前讨伐一下,对外依然是保持缄默。

    吴诩也看过李三郎的那本则子,知道苏定方这次以少胜多歼灭吐蕃十万大军有多不容易,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先进武器的结果。而且,因为唐军人员严重不足,拿下的吐谷浑土地只能暂时交给诺曷钵管着,苏定方这么拼死拼活完全是在打白工!

    要是再因为那些吐蕃俘虏的事去谴责老苏同志,是有点不太人道。

    而且,别看魏叔玉、长孙诠等人一个个都逮着苏定方猛喷,估计在座的人没有哪个不明白,真正下令杀降的人是谁吧?!

    以李三郎的性子,是绝不肯收留这两万多个吐蕃俘虏在他那里白吃白喝的!

    这些人留又不能留,放又不能放,也只好杀掉了!

    这道理,在座的人应该没有哪个不懂,但理智上能理解,情感上可不好接受。

    吴诩默了半天,最后还是征求了一下李绩老爷子的意见。

    “李相公,若是您,当如何处置这些吐蕃俘虏呢?”

    乌海之战后,苏定方手下骑兵折了近三分之一,连她派给李三郎的亲卫也有不小的伤亡,可见吐蕃军的强悍。

    两万多俘虏几乎是苏定方和李三郎手下兵马的四倍!

    如果是李绩,不知他会怎么做呢?

    李绩老爷子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