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你好,1983 > 第一百一十八章 冬捕(三百月票加更!)

第一百一十八章 冬捕(三百月票加更!)

套和拉帮套的,重车的时候,辕马拉不动,这两个才发挥作用。

    以往在当地农村,专门有一个名词,就叫做“拉帮套的”。

    啥意思呢,说的是这家的男人,因为身体原因,比如腿残疾了啥的,支撑不起这个家。

    而媳妇仁义,又不肯撇下丈夫改嫁,咋办呢?

    就会找一个娶不起媳妇的光棍汗,负责干活,三个人在一起搭伙过日子,这个后加入的,就叫拉帮套。

    今天夹皮沟出动三套车,不是因为拉不动车,而是水库那边,不仅雇人,还要雇马,所以就多去几匹马。

    呱嗒呱嗒的,整齐的马蹄声踏破拂晓的宁静,马儿粗大的鼻孔喷出一道道白气。

    这个时间段儿也是一天最冷的时候,俗称鬼呲牙,气温绝对超过零下三十度。

    鬼呲牙的意思是说,就算是小鬼儿这时候出来晃悠,也得冻得呲牙咧嘴直咝哈。

    好在马车上坐的这些人,一个个都捂得贼拉严实,从头武装到脚。

    头上大狗皮帽子,脚下大靰鞡头,身上不是穿着棉大衣就是裹着羊皮袄,还真没一个呲牙的。

    走了四五里地,马车就已经进入水库位置,地面上是半尺厚的积雪,下面才是将近一米厚的冰层。

    走着走着,太阳出来了,阳光洒在雪原上,亮晶晶的,就像是闪烁的宝石。

    这种时候可不能长时间盯着雪地瞧,那样眼睛很快就会得“雪盲”。

    因为雪地反射的紫外线非常强烈,盯着雪地看,就相当于盯着太阳看差不多。

    “这里,在这里!”

    远处有一伙人,挥舞着手臂,喊声远远地传送过来。

    走到近处,都是水库的职工,有十多个人,一个个也都捂得严严实实。

    “辛苦大伙啦!”

    一个戴着狗皮帽子的老汉,率先迎上来,他就是水库这边的于主任。

    于主任五十多岁,花白胡子上面全是霜,都快变成全白的了,

    熟识的人,一般都叫他于把头,祖上好几辈子,都是水上讨生活的。

    他们这边,把某一行业里的领军人物,常常称作“把头”。

    比如把捕鱼的高手叫“鱼把头”,采参的能人叫“参把头”等等。

    夹皮沟这边,今天是张队长带队,上去寒暄几句,大马车就去水库的仓库拉渔网和其它用具。

    剩下的人,就开始跟在于把头的后边,寻找合适的下网地点。

    这个也是最考验鱼把头眼光的时候,因为隔着厚厚的冰面,根本不知道冰面下面鱼群的分布情况。

    要是选错地方,大伙白忙活一天,打不上几条鱼。

    而高明的鱼把头,都熟悉水下的地形,知晓鱼群在水里游动的规律,从而有效地下网捕捞。

    说白了,这还是个非常吃经验的行当,外行根本就不行。

    大伙在冰面上前行,于把头跟身边的张队长说:“老张,你们这人来的有点多,说好的雇十个人,每人一天一块五毛钱,你这来了二十多,俺们水库这边可出不了这些钱啊。”

    张队长摆了摆手:“没事,你就按照十个人给,回去俺们自己分钱。”

    于把头想了想又说:“那到时候扛两条鱼回去,大伙分分。”

    刘青山正好趁机插了一嘴:“于主任,两条鱼可不成,我们要两万斤。”

    “听说你们夹皮沟卖蔬菜赚了不少,是有钱啦,张口就两万斤,你们吃得了吗?”

    于把头嘴里打着哈哈,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

    张队长就把情况说了一下,结果于把头连连摆手:“不成不成,水产公司给俺们下了十五万斤的捕捞量,还不一定能完成呢。”

    刘青山又忍不住插话:“于主任,你刚才说,水产公司那边是鲤鱼三毛五分钱一斤,胖头鱼和草鱼还要便宜一些,那俺们每斤多给一毛钱,你看咋样?”

    这时候的鱼可一点不便宜,比猪肉也就稍微差一点,夏天的鲜鲤鱼,也要将近一块钱一斤呢。

    一来是产量因素,二来就是运输了。

    刘青山上次已经跟汽车厂工会的郝主任聊过,就算是冻鱼,怎么也能卖个七、八角钱,这里面的利润很是可观。

    “不成不成,那样不成倒买倒卖了嘛,是要犯错误的,老张啊,你就别给俺出难题了。”

    于把头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这人原则性挺强,不是容易说服的主儿。

    话题暂时到此为止,大伙继续行进,渐渐来到大湖的中间位置,这里已经人工清理冰面上的积雪,露出好大一片镜面一般的湖面。

    “一会儿就在这儿下网。”

    于把头比划了一下,清理积雪之后的冰面,阳光能照射到水里,这样的地方,含氧量就比别的地方丰富,更容易聚集鱼群。

    说话间,马车就把工具运来,大伙纷纷抄起凿冰用的冰镩子,就准备凿冰洞。

    这时候,忽然有人说话了:“这里下网的话,估计打不上多少鱼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