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龙兴之所 > 第一百一十一章 教育兴国(求收藏)

第一百一十一章 教育兴国(求收藏)

世分出小学、中学和大学,当然了,名字初改为了县学、郡学和州学。县设县学,学制五年,视当地人口设立数量不等的学校,招收所在县八岁至十四岁孩童入学,县学课程比较简单,主要教人识文断字、晓义明理;郡设郡学,学制三年,因为系统的教育制度刚刚建立,学子尚不能从辖下县学中招收,故学子不限年龄,以考试的方式在当地招收(十四岁以下孩童如果考试失败,也可以入县学学习,而县学一年级以上仍以考试招收),汉代的教育事业还很不完善,读书人主要以特权阶层为主,而无法招得太多学子,故郡学各郡只设一座,离家太远的学子可以住校就读;州府设州学一座,学制三年,实行封闭式教育,军事化管理,目前学子如郡学一般以考试的方式录取,年纪在十四至二十岁的学子如果考试失败,也可以入郡学习,当然了,想要成功入学,依然要经过考试;刘璋又在州学上设立高级学院,学制两年,如今学生主要从益州军政部门招收,以后将从州学中选拔能力出众之人进入深造。刘璋又规定凡益州各级文武官员每两年考核、评选一次,如果考核不合格,强制送入学院学习半年,半年后发回原职,再以半年为考察期,半年后若还不合格,则直接免职。

    为了鼓励适龄学子入学,刘璋规定所有学子入学全部免费,家中有入学者,官府免去一成税收,在学校住宿费用全免,只需要交纳很少的就餐费用。在此以前,读书完全是上层阶层的专利,百姓从年头忙到年尾才能勉强让一家人吃饱,哪里有钱给孩子交纳学费?而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别看孩子年幼,却也是一个劳动力,如果让孩子读书,既要增加家庭负担,也将减少劳动力,可谓是双重“损失”,于是似百姓对孩子读书一事始终兴味索然。如今,得知“免费”、“减税”后,许多想要改变家族命运的父母立即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入校就学,情绪十分热烈(虽说住校要交纳就餐费,难道在家就不用吃饭了?)。刘璋知道后只能叹一句:“果然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

    学院归定,所有学员除了学习外,还要经常进行军事训练,以强身健体。学院和21世纪一样,也要放寒暑假,不过放的时间不一样,暑假一个月,寒假两个月,因为汉代没有汽车、高铁、飞机,许多学生求学路远,拿州学来说,有的人一来一回就要用去二三十天,如果和21世纪一样,寒假只放一个月,学生甚至还没回到家,又得赶回学院了,春节都没有办法一家人好好团聚、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学院又规定每旬最后两天为假期,学子可以自由活动,缓解读书压力。

    刘璋办学的命令一出台,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主要是费用问题,益州富裕不假,可如照刘璋命令执行,所花费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以后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经费,这将造成益州财政困难),然而荀彧等高瞻远瞩之人则力挺刘璋,他们很清楚,只要照此执行下去,若干年后益州将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充实到社会各处,大大的提升益州的整体实力。

    刘璋更清楚教育的重要性,他扫开了一切反对的声音,命典学从事蔡邕兼任蜀学最高学府的院士一职,全权负责教育一事,直接向他和荀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