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龙兴之所 > 第一百八十三章 兵不厌诈

第一百八十三章 兵不厌诈

上,张济听完李乐的报告,遂向一个年约三四十岁、略显肥胖的问计。别看这人貌不惊人,历史上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好了,直接揭晓他的身份吧,此人正是曹操前期重要谋士之一的贾诩(至于贾诩其人,这里也就不浪费笔墨记述其身平了,否则有凑字的嫌疑,如果有不清楚的,请百度之)!贾诩早已料到刘璋军真正的攻击处是骆峪口,但是一生生性小心、奉行明则保身的他见张济不问,也就没有主动献计,毕竟献计也是有风险的,一旦所献计策被采用,而敌人又未按照所献计策行事,从而导致战斗失败,战斗失败的责任便被扣在了献计之人头上,即使因为所献计策而打赢了战斗,献计者也很可能召来同僚的反感和厌恶,出头的椽子烂的快嘛!而且如果所献计策未被采纳,从而导致了战斗的失败,献策者一样会有风险存在,袁绍的重要谋士田丰便是例子!

    历史上,贾诩投靠曹操后就沉默寡言,惜字如金,如果曹操不问,他绝对不会凑上去。如今刘璋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开始成行,在贾诩看来,有大汉宗室之名的刘璋最有可能问鼎天下,换言之天下公敌的董卓必败无疑,他又何必将与刘璋结下死仇,因而事前并未提醒张济。

    贾诩本不想说话,但被张济点名问计,逃避不过,而且作为谋士,主公不问,他可以装作不知,然而一旦主公问计,那就必须知无不言,这是作为一个谋士的本份,遂将心中想法说与张济听。在他看来,秦岭诸道之中以傥骆道最是艰险,刘璋军主力难以快速通过,眼下刘璋在南岸不过是少量先锋部队,兵力空虚,当乘此良机渡河决战,只要能够击溃敌前锋,收复骆峪隘口,便可据城而守,将刘璋军困死秦岭。

    李乐却反驳说这两日每天对面都有援军抵达,每天最少有四五千人,眼下刘璋军在南岸至少有两万兵马,以己方不足三万人,想要击溃敌军简直难如登天,而一旦攻击失利,己方损失惨重,必大大削弱河防,如果因此被刘璋军窥得机会,一举反击,突破河防的话,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丁强当然和李乐站在同一边,何况他也不愿意张济一举收复骆峪隘口,为何?他以五千精兵守城,一夜被敌攻克,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如果随后骆峪隘口便被张济轻易收复,那是不是显得他太无能了一些?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掉进坑里了,就会仇视那些在坑上看热闹的人,巴不得别人也都掉下去。于是丁强便在一旁鼓吹敌军如何的兵多将广,急切难下,而且张绣所部人困马乏,不宜仓促出击……

    贾诩打定主意明则保身,主意出了便不在多说,任凭张济取舍,结果一心求战的张济反而被李乐等说服,选择了稳妥行事,他认为暂时无法判断对岸刘璋军虚实,而带来的人确实需要休息,于是命令攻击暂缓,待侦察到刘璋军虚实再作打算。倒是其侄张绣赞同贾诩的意见,主动向张济请战,却被张济喝斥一通后也不了了之。而贾诩见张济连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旨都不知道,越发肯定西凉军失败乃是必然,于是乎更加的消极怠工。

    高顺眼见对方援兵抵达,心中不免有些担心,虽然他对第一旅士兵有十足的信心,可兵力的悬殊是不可逆改的,他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却无击退敌军的把握。幸好整整一天,张济没有发起攻击,这让高顺长舒了一口气。

    张济率部抵达渭河北岸的次日,李严所部一万三千人终于抵达骆峪隘口,李严没有在隘口内休整,下令全军快速穿过隘口,直奔渭水南岸。高顺终于等到第一师的到来,悬在半空的心总算落了回去,张济也失去了收复骆峪隘口的绝佳机会,两军皆无击溃对方的把握,自此双方隔渭水对峙。

    再说董卓,得知骆峪隘口失陷的消息,董卓气的摔了他最喜爱的一只由益州出产的白瓷杯,当即便命亲信前往武军,将丢失重镇的丁强、李乐处决,幸好被闻迅赶来的李儒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