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宋之天子门生 > 大宋之天子门生第52部分阅读

大宋之天子门生第52部分阅读

报信,而对朝廷隐瞒下了这个消息,这可就犯下了欺君之罪,比起前面的小小罪过,这个欺君之罪可是他夏守恩所无法能承受得起的。

    想到这里,夏守恩咬了咬牙齿,心中暗想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丁相丁大人,不是卑职不袒护你——这皇陵下宫一冒水,卑职就立刻向你报信了——而是你丁相丁大人没有把这件事情处理好,若是丁相你接到卑职的消息之后立刻疏通一切,把一切都安排得周周贴贴的,太后又怎么会派晏殊大人前来皇陵呢?现在,事情既然已经到这一步了,卑职即使想保丁相你也保不住了,弄不好还把卑职全家性命都搭进去。

    既然如此,不如卑职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丁相你身上,这样下来还可以保住卑职地全家性命,算起来也是你丁相的一件无量功德。

    “禀奏尚书大人,这皇陵下宫一掘出水脉,卑职就在第一时间派人向山陵使丁谓丁大人禀告了这个消息。 ”夏守恩抬头望着晏殊,满脸都写着委屈。

    晏殊依旧冷着脸道:“这皇陵下宫掘出水脉可是天大的事件,你为何只向山陵使丁谓禀告,而不上奏本报告于朝廷?”

    夏守恩又以头触地道:“尚书大人,丁谓丁相爷兼任山陵使,本身就是负责皇陵修缮的主官。 卑职身为山陵监工使,乃是丁大人的下属。

    所以这皇陵一有事情,第一个想到地就是向上司汇报,卑职以为,在这件事情上,卑职所做并没有差错!”

    晏殊冷声道:“身为山陵监工使,在皇陵发生这么大事情之后。 除了向上司通报外,还必须同时上本于朝廷,这个规矩你难道不懂得吗?”

    夏守恩哽咽起来,脸上除了委屈外又多了几分无奈:“尚书大人,卑职本来在工部任职,因为司天监少监邢中和的举荐,方才调入山陵使司衙门。

    卑职甫一到山陵使司衙门,尚未来得及熟悉公务。 就被派往皇陵之上主持下宫改造工程,这期间时间太为匆忙和短暂,即使算上今日,卑职到山陵监工使任上也不足二十天。

    这二十天内,卑职都把时间耗费在皇陵下宫改造之上,又如何有时间去熟悉山陵使司衙门的规矩?前几日皇陵下宫掘出水脉,卑职只说禀告给山陵使丁谓丁相爷即可。

    因为卑职思忖,丁谓丁相爷接到如此重大的消息。 一定会禀奏给太后和皇上知道。

    可是现在听尚书大人地语气,竟然似朝廷丝毫不知道皇陵下宫掘出水脉地消息,难道说丁谓丁相爷根本没有向皇上和太后禀奏不成?”

    晏殊此行前来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核查清楚下宫中到底有没有冒水,然后以此来决定是否追究丁谓和雷允恭的罪责。 现在下宫掘出水脉已经确定了。

    那么晏殊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想办法拿到雷允恭和丁谓的把柄,趁此机会一举把丁谓和雷允恭扳倒,彻底在朝堂涤清丁党地势力,还大宋朝廷一个朗朗乾坤。

    比起狼狈为j、里外勾结把持朝政地丁谓和雷允恭来说。

    夏守恩不过是一个小角色,这种角色在丁党、帝党和太后党三方角力中可以说是无足轻重,他倒不倒都不影响朝政大局。 关键的关键就是要想办法把丁谓和雷允恭扳倒。

    现在雷允恭被扳倒已经是铁板钉钉了,这皇陵下宫掘出水脉之后,已经等于判了雷允恭死刑,他毫无翻身的余地。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扳倒丁谓。

    目下夏守恩这种说法虽然后洗刷个人罪名之嫌疑,但是却等于为丁谓的棺材上钉上一颗关键的钉子。 有了夏守恩做证人。

    丁谓在皇陵下宫冒水之事上欺君之罪已经坐定,即使丁谓有通天之能,怕也无法逃脱垮台的命运。

    “倘若是丁相禀奏了皇上和太后,皇上和太后早就派能工巧匠来抢修下宫,又怎么会于这个时候派遣本官来祭祀皇陵?”晏殊叹了一声,语气缓和了下来:“监工使大人,你方才所说可是实言?”

    “禀尚书大人,卑职所说句句是实言。 卑职实实在在是没有想到。 丁谓丁相爷接到卑职地禀告后。 没有把皇陵下宫冒水地消息禀奏给太后和皇上。

    卑职实在想不通丁谓丁相爷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这样做连累卑职不当紧,只是他身为山陵使竟然敢于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犯下欺君之罪。 真是其心可诛啊!”

    夏守恩双手扶地,可怜巴巴地望着晏殊。

    事到如今,夏守恩已经完全顾不得丁谓了,既然已经决定得罪丁谓,那就得罪个彻底算了!最好丁谓能被太后和皇上判为死罪,这样即使丁谓想向他报复,也没有机会了!

    晏殊微微一点头,又道:“那本官再来问你,倘若日后到了朝堂之上,你可敢就你以上所说之言与丁谓丁相爷对峙?”

    夏守恩心脏微微一抽搐,旋即一咬牙齿道:“卑职所说句句是实言,自然不怕和任何人对峙!”

    晏殊又点头道:“如此就好!”随即对身边的人吩咐道:“来人,拿文房四宝过来!”

    立刻有人捧着笔墨纸砚奔了过来,放在夏守恩身旁。

    晏殊指着夏守恩道:“监工使大人,本官现在给你一个将功折罪地机会。 你把你方才所说的话都给本官写下来。 ”

    “是,是!”夏守恩磕头道:“卑职马上就写。 ”

    说着,夏守恩爬起来,提起纸笔,刷刷刷地把方才所言俱都写了下来,完了又复查了一遍,这才来到晏殊面前,双手捧给晏殊。

    晏殊从夏守恩手中拿过证词,仔细审视了一遍,发觉语言之翔实远远胜过夏守恩方才所口述的,有了夏守恩地证词,谅丁谓也难以抵赖。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对夏守恩道:“监工使大人,请在证词上面签字画押!”

    夏守恩拿过笔来,在证词上端端正正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又按上手印,然后又把证词双手捧给晏殊。

    晏殊接过证词,小心的折叠起来收入怀中,遂对夏守恩说道:“监工使大人,在没有和丁谓丁相爷对质以前,少不得要委屈你几日,希望你不要介意。 ”

    夏守恩连忙道:“尚书大人公职在身,卑职怎么会介意。 只是希望尚书大人到时候能为卑职主持公道,还卑职一个青白!”

    晏殊微微一笑,道:“监工使大人,能不能还你青白,就看你自己的表现了!”

    言毕,晏殊对御林军卒吩咐道:“来人,把监工使大人押下去。 你们千万要注意,不要让监工使大人受了委屈。 ”过来几个御林军军卒,把夏守恩拖到一边。

    有了尚书大人地吩咐,夏守恩就免了绳索捆绑这一道手续,比起在一旁杀猪般嚎叫的雷允恭及一干太监,夏守恩的待遇要好上很多。

    晏殊又缓步来到江逐流面前,沉声喝道:“承事郎大人,你可知罪?”

    江逐流万没有想到,在晏殊眼里,他也是个罪人!

    序 第一百五十七章 南人之谊

    第一百五十七章 南人之谊

    江逐流微一躬身,道:“尚书大人,不知道下官身犯何罪?”

    晏殊冷笑道:“江舟,你身为山陵使承事郎,在山陵使司衙门官职仅在丁谓和雷允恭之下。

    虽然说目下在山陵使司别衙主事之人乃监工使夏守恩,你只是负责钱粮供给,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你就没有罪过。

    这下宫冒水之事你应该在本官到达山陵使司别衙之时就应该禀告给本官,却为何见了本官却迟迟不报,直到本官到了皇陵之上,才由雷允恭口中得知,你说你犯下的是什么罪过?”

    江逐流听后做声不得,事情怎么会是这个样子?难道说皇上和太后就没有向晏殊透露,正是因为他派李成刚向宫内报信,这下宫掘出水脉之事才暴露出来的吗?既然如此,说明这其中一定有原因,江逐流也不急于辩白自己,他要等等看,下面事情究竟会怎样发展。

    见江逐流不做声,晏殊手一挥道:“来人,把承事郎大人给我拿下!”

    又过来两个御林军,把江逐流押到一边,和夏守恩并排站在一起。

    晏殊又来到夏守恩面前道:“监工使大人,那司天监少监邢中和现在何处?”

    夏守恩惶急地说道:“尚书大人恕罪,卑职忘记向尚书大人禀告,少监大人昨天晚上在皇陵之上暴毙,尸体现在放置的别衙之中。 ”

    晏殊大吃一惊,这邢中和乃皇陵下宫冒水一案的关键性人物,正当年富力强,怎么会忽然一夜之间就暴毙了呢?难道说其中另有什么隐情不成?

    晏殊立刻让夏守恩把当时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述说一遍,他听了之后却也摸不着头绪,邢中和究竟是死于疾病,还是死于谋杀?这事情也太过离奇了吧?待会儿回到别衙之后。

    一定要详加勘察。

    晏殊让御林军押着雷允恭、夏守恩、江逐流三人,陪同他一起通过甬道,到下宫之处仔细查看了一下冒水的实际情况。

    到了下宫之后,只见下宫的地面因为泉水的浸润已经泥泞如沼泽一般,下宫的四壁不断有土方坍塌下来,敷在上面地巨石崩塌下来,浸泡在泥水里,狼藉之象。

    惨不忍睹。

    晏殊把眼前的情况都记在心间,然后才返回地面,让御林军押着雷允恭、夏守恩和江逐流前往永安县山陵使司别衙。

    到了别衙之后,晏殊把太后的懿旨供在公堂之上,然后升堂问案。

    除了雷允恭、夏守恩和江逐流都重新审问外,另外包括工曹刘峰和主簿张翼景等在内的别衙大小官吏都被晏殊拘到公堂上详细询问一边,这些官员都录了口供,写下了供词。

    雷允恭在公堂上兀自桀骜不逊。 斥骂晏殊乃一小小礼部尚书,竟然假借太后的懿旨来审问皇宫内侍总管,实在是胆大妄为、僭越之极。

    晏殊懒得和雷允恭废话,扔了令签下去,几个御林军卒上来给雷允恭一顿乱棍。 雷允恭平日里在宫内养尊处优。

    何曾受过这样的苦痛?一阵鬼哭狼嚎之后,立刻变得老老实实了,晏殊问他什么,他就回答什么。

    当晏殊听到雷允恭说出当日丁谓也一力赞成将先帝灵椁由地宫迁移至下宫时。

    心中暗叫,够了!有了雷允恭的证言,再加上方才夏守恩的证言,丁谓老贼这次是在劫难逃了。

    录过证词后。 晏殊又派人把永安县几大杏林名医和永安县衙门地仵作请过来,让他们观看一下,邢中和究竟是如何死的。

    几大名医和县衙门的仵作围着邢中和的尸体看了几个时辰,也没有看出一个所以然来。 仵作甚至还用了银针分别插入邢中和的喉咙、小腹等处,银针丝毫没有变色。

    最后几大名医和仵作只能向晏殊禀告。 从各种迹象上来看,少监大人不是死于谋杀,也不是自杀,应该是暴病而死,至于是什么病,他们几位才疏学浅,实在是看不出来。

    天下怪病种类繁多,有很多怪病是行医之人闻所未闻的。 晏殊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他也不好责怪这些名医,就让他们写下诊断证言。

    签上名字,然后让他们离去。

    一切都处理妥当之后,晏殊查看了一下自己手中所有的证人证言,这一切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证据链,证据链地末端直指山陵使丁谓,丁谓即使有通天本领,向来也难以逃脱责任。

    所谓铁证如山,最多也就如此而已。

    晏殊又令人把江逐流带到公堂上,对江逐流说道:“承事郎大人,经本官核查,在山陵使司衙门几位主要官员中,承事郎大人在下宫掘出水脉之事上罪责最为轻微。

    本官看那皇陵下宫被泉水浸泡,已经呈现崩溃垮塌之势,急需治理。

    现在本官就给承事郎大人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你就留在皇陵之上,统率山陵使司别衙一众官吏以及数万工匠,速速设法封堵水脉,修复皇陵下宫。

    至于你的罪责,本官会在皇上和太后面前为你求情,请太后和皇上从轻发落于你!”

    江逐流本来也担心晏殊就这样把他带到汴梁,因为皇陵下宫之内那五块巨大的磁石还在,虽然说邢中和已经死了,但是这五块巨大的磁石依然是江逐流致命地死|岤,他不把这五块磁石处理完毕,心中总是不怎么放心。

    现在晏殊让他留下戴罪立功封堵水脉,这个任务虽然艰巨,但是也给了他一个处理这五块磁石的机会,他自然是求之不得了。

    “多谢尚书大人,下官一定尽力封堵水脉,修复下宫,不让皇陵被泉水侵扰。 ”

    晏殊其实并不知道这皇陵下宫冒水之事是江逐流派人报进宫中的。

    当初钱惟演向他传达太后口谕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他,晏殊私下里还以为,一定是雷允恭身旁地亲随太监出了问题,偷偷地向太后禀告了这件事情的,所以他这次来皇陵之后,才会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嘴脸。

    对江逐流丝毫不留情面。 但是即使抛开江逐流主动向宫内禀奏皇陵下宫冒水实情这件功劳,江逐流在整件事件中所要承担的罪责也很小。

    故此,晏殊才会允许江逐流留下来戴罪立功。 因为皇陵下宫急需修复,若是夏守恩和江逐流都离开了,指望工曹刘峰实在是太儿戏了点。

    安排好江逐流留在别衙督率官吏和工匠修复皇陵下宫之后,晏殊率领御林军押着雷允恭和夏守恩启程赶往汴梁。

    从永安县码头上船,顺流直下,一天之内就到达了汴梁。

    到了汴梁之后。

    晏殊把雷允恭和夏守恩送到大理寺大牢之内,并让那一百御林军军卒负责看管两人,除了晏殊本人外,其他人若无太后地懿旨,一律不得接触雷允恭和夏守恩两人。

    随后,晏殊换上便装,来到丁谓的府邸,求见丁谓。

    永安县距离汴梁不过一日的水路行程。 丁谓自然早就知道永安县皇陵发生的一切。 他也早早做了布置。 晏殊一回到汴梁,丁谓就得到了消息。

    他让人暗中盯着晏殊,看他有什么举动。 当他听说晏殊没有到中书省,而是直接来相府拜见他时,不由得暗舒了一口气。 看来南人之谊还是起作用了。

    两人在丁谓地书房内相见,丁谓一副懵懂无知的样子,仿佛丝毫不知道皇陵之上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样。

    晏殊抱拳道:“下官有一事要向丁相禀告。 ”

    丁谓捻须道:“尚书大人有事直说。 ”

    晏殊看了看左右,沉吟微笑。 丁谓立刻挥手让家人退下。

    晏殊这才惶急地说道:“丁相。 大事不好。 皇陵下宫掘出了水脉!”

    丁谓做出大吃一惊的样子,讶然道:“什么?下宫竟然掘出了水脉?此事当真?”

    “千真万确!”晏殊点头道:“这次下官奉太后懿旨到皇陵为先皇祭扫灵椁,不曾想到了皇陵之后,山陵都监雷允恭却不肯让下官到皇陵地宫拜祭先帝灵椁。

    下官心中起了疑窦,觉得其中一定有什么不妥,于是擅自做主,把雷允恭拿下,经过审问。

    他才告诉下官,皇陵下宫于前几日间掘出了泉水,因为害怕承担罪责,雷允恭就把这个消息偷偷封锁起来。 故此,他才不愿意让下官到皇陵之下去祭扫先帝灵椁。 ”

    “这,这,这……”丁谓一副气得浑身发抖的模样,“这个雷允恭。 实实是胆大妄为。 竟然敢做出如此事端!真是气死老夫了!幸亏尚书大人前往皇陵,否则。

    老夫还不知道被雷允恭隐瞒到什么时候呢!”

    晏殊不住得摇头嗟叹。

    丁谓又道:“尚书大人,你且为老夫把这件事端详详细细地解说一遍,让老夫听听,雷允恭究竟是如何胆大妄为,皇陵下宫又损毁到何种程度!”

    晏殊从怀里掏出厚厚地一本奏折,双手递给丁谓,道:“丁相,关于皇陵下宫冒水之事,下官已经详细地写在这本奏折上了,请丁相过目。 ”

    丁谓接过晏殊的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

    这奏折晏殊基本上是照实而写,只是其中雷允恭和夏守恩等证词中涉及到丁谓的言论都被晏殊隐去,所以丁谓通篇读来,仿佛此事都是雷允恭、夏守恩和邢中和的责任,与丁谓毫无干系一般。

    丁谓看罢,将奏折重重放在书案上,口中叫道:?br />电子书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