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其他小说 > 深府疑云 > 深府疑云第25部分阅读

深府疑云第25部分阅读

,格杀。

    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又命令北京的居民为崇祯帝守孝三日后,全城居民必须“剃发改制”。当然,满族的剃发传统和汉族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这一措施立即引起 汉族各阶级人民的强烈反对。

    中国古代文化对头发看法和满族不同,中国古语云: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头发、孝道和文化能联系在一起,让古代汉人剃头发,比杀了他还难受。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文化是不同的,而满族可没有“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的说法,因此满清统治者才不管你敢不敢损伤呢,只要它一下令,你必须得损伤。

    葛振邦重新出任县令后,自己首先做表率,剃发结辫。他一面命令全城男子十日内剃发易服,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一面命令通缉万厚良。为什么要通缉万厚良,就是那个小泽一郎?因为他认为那本可使人富可敌国的《古墓秘籍》还在他的手中,所以一定要把他抓住。

    大街上,满清官兵实行强行剃发,很多剃发者嚎啕大哭。那些坚决不剃的强硬分子,当场就被杀死。

    为什么满清政府那么痴迷剃发改制?剃发改制说白了就算是一种文化压迫,用他们满清的野蛮去征服汉族的文明,满清把剃发改制当成征服汉人的像征。如果以现在的说法那就是“这是公然践踏人权”。

    那满清是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文化压迫的呢?要求汉族人剃发是从皇太极开始的,皇太极的偶像并不是他那个能打能抢的老爹努尔哈赤,他的偶像就是侵占了不少宋朝土地的金世宗完颜雍,而金世宗完颜雍对待汉人的原则就是高压和防止汉化。皇太极认为在民族斗争中,要么满族人汉化,要么汉族人满化;汉化,满化,这就是一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斗争;如果满族人最终被汉化,满清就会和当年的蒙古一样,最终会被汉人推翻。为了大清的基业,必须让汉族人满化,而满化最快的捷径就是剃头改制,遵从满俗。说白了,剃头就是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打垮汉族人民,让人们甘心受满清的摆布,成为满清的文化奴隶。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文化压迫也一样,哪里有强制剃发,哪里就有反抗剃发,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场又一场保卫头发的斗争。

    看到明武县城每天都无数人因拒绝剃发而被砍头,县令葛振邦认为一味的强压也不是办法,于是向督军阿克敦献计道:“督军大人,我看这样下去,时间一长,容易造成民众的反抗,要不这样。先从县内重点人物入手,只要这些重点人物剃发了,就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其他人就会纷纷效仿,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大人您看怎么样?”

    督军阿克敦一听:“此计甚妙!那么谁是明武最合适的带头人物呢?”

    “我看周府的少爷周天豪较为合适。周家在明武影响较大,如果他能出面先行剃发,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葛振邦道。

    “我这就派人去把他传来。”阿克敦说着就要传令去带周天豪。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三章 剃发易服(二)

    见阿克敦如此鲁莽,葛振邦赶紧婉言阻止。

    “督军大人传令带人,奴才认为稍稍欠妥,大人您是不是该亲自去一趟?”

    “怎么?还要我亲自去?”阿克敦有点生气。

    “对,您必须要亲自去。我们来个恩威并施。”葛振邦道。

    “好吧,一切由你指挥。”阿克敦把指挥权交给了县令葛振邦。

    二人带兵来到周府,葛振邦下令:“先把周府给围了!”

    士兵哗的一下子把周府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水泄不通。

    围了好一阵子,督军阿克敦也不见往里攻,便问:“葛县令怎么不攻啊?”

    葛振邦微微一笑,道:“对付一个周家,到底不是攻城。督军要是有兴趣的话可先行进入周家进行一番劝说,要做到先礼后兵才是。”

    阿克敦一听,沉思了一会,道:“我还是不进去了。这儿你熟悉,你就代我进去劝说一下那位周公子吧。”

    “好吧,那我就代大人进去一下。”说完葛振邦对门口的家丁道,“快进去通禀一声,说县令葛振邦要见周公子。”

    家丁闻言,迅速进门通报去了。

    其实,周天豪早已得到了消息,他没有任何的反应,依然在那里专心读书。几天来,他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一直在那里读书。

    管家梁兴初将县令葛振邦迎入府内,葛振邦问梁兴初:“你家少爷现在在哪?”

    “噢,自从我家老爷过世后,少爷身体一直欠佳,更是极少外出,没有亲自迎接您,还望县令大人见谅。”梁兴初一边走一边表示着歉意。

    “罢了,罢了。周公子丧服期间,可以理解,你带我去见他吧。”葛振邦大方地说道。

    “大人这边请!”梁兴初一边伸手示意一边在前面带路。

    二人来到后面的二层小楼上,远远看到楼边的凉台上一个穿白衣的少年半躺在椅子上专心读书。葛振邦与梁兴初慢慢靠近读书人,见公子专心的样子,没有立即打扰。

    见公子没有动静,梁兴初轻轻地走上前去,小声道:“少爷,县令葛大人来了!”

    读书人正是周天豪,他听到声音,慢慢抬起头来,将身体坐端正,指了指旁边的座位,道:“噢,是葛大人啊,请坐!”

    葛振邦也不客气,坐在周天豪身边的座位上。

    周天豪吩咐管家道:“梁叔,上茶!”管 家转身上茶去了。

    葛振邦首先开口了,“前段时间周老爷不幸落入狱中,遭此毒手,葛某虽为一县之长,却不能行使自己的权力,实在是愧疚之至啊,还请周公子体谅才是。我与周老爷几十年的交情,感情颇深,庄主突然离去,又是以这样的方式去世,葛某真是感到不安啊!”

    见葛振邦又重新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周天豪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一摆手,道:“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要再提了。葛大人今日亲临府上,有何见教啊?”

    葛振邦轻轻地夹了口茶,清了清嗓子,道:“今日葛某前来,有一事相求。如今,天下骤变,大清已真正掌管中国,也就是华夏的真正的统治者。那么有些东西也得根据时代的要求而改变。按照满人的习俗,应该是剃发结辫,服饰上也与现在的不同。这是全国上下统一的要求。可是如今不明事理的民众较多,甚至出现了反抗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性。有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流血事件,很令人心痛啊。作为一户名门望族,周公子有必要起到带头作用,给广大民众做一个很好的表率,民众就会减轻心里抵触。避免无谓的流血啊。”

    周天豪看了一眼葛振邦,道:“我说今日葛大人怎么变样了呢?这样打扮很新潮吧?”

    葛振邦回眼瞅了一下自己,脸一下变红了,道:“周公子是不是在取笑葛某?”

    “葛大人乃一县父母官,我一个区区百姓,怎敢取笑?葛大人此次前来,是劝说,还是强制周某剃发易服?”周天豪不温不火地问道。

    “当然是劝说。”葛振邦急忙解释说。

    “大兵围困,这难道也是劝说?”周天豪轻蔑地说。

    “周公子差异,满清人办事向来直来直去,从不会拐弯子,他们一项崇尚武力,还望公子多多谅解。”

    “难道武力就能够征服一切?大顺朝有些人曾经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他们的国家长久了吗?以武治国,那是武夫的表现,是不会长治久安的。”

    “我同意周公子的这种观点。可是,毕竟是现在人家当权,如果一味的坚持原来的观点,怕有麻烦啊。现在大街上的人断头者已是无数了。”葛振邦准备恩威并施。

    周天豪又看起书来,听他这么一说,冷冷地问道:“葛大人这是在威胁我吧?”

    “绝不是,绝不是。我说的都是实话。其实我之所以主动前来府上劝周公子带头执行,就是为了让百姓少流血,避免无谓的牺牲啊。”

    “当政者为什么不到大街上看看,遵从一下民意呢?”

    “周公子,你还是年轻气盛。要知道,现在不是我们说了算,剃发结辫,改易服装这是全国的趋势,我们还是识时务较好啊!今天我也是怕对周府不利,主动前来劝说,避免劫难的发生啊!”

    周天豪专心读起书来,不再搭理葛振邦。

    葛振邦感到有点尴尬,又担心完不成任务,所以内心是相当着急。

    双方沉默了一会,葛振邦又开始发话了,“葛某回去,如何向督军大人交代啊?”

    “那是大人的事情。与天豪何干?不过,家父刚刚亡去,正是治丧期间,不宜剃发、易服,还望大人谅解。这是不是大人交差的一个理由呢?”

    “好吧。不过这个事情我一心为周府着想,为明武的百姓着想,,还望公子三思啊。”说着葛振邦无奈起身,“葛某告辞!”

    周天豪对身边的管家梁兴初道:“梁叔,您帮我送送葛大人吧。”

    梁兴初答应“是”,然后送葛振邦出府。

    一个难题就这样暂时得到了解决。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 明武民变

    明武县的民众一开始看到街头巷尾贴出来的白纸黑字盖有大红印的布告,还不知道是什么事情,都一群群地围着看热闹。有个叫徐勇山的秀才,看到满大街围观布告的人很多,就声泪涕下地对围观的人说:“父老乡亲们!这是满清皇帝下的剃发令。剃发改装,是叫我们改变从老祖宗手里世世代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强迫我们做满族人的顺民,你们说恶毒不恶毒!”

    围观的民众听徐勇山这么一说,立即齐声嚷道:“这太恶毒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衣冠制度怎能随便改变!”

    徐勇山趁机鼓动说:“对!对!我们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有人听了这话,立即冲上前去,一把撕下布告,当场扯个粉碎。徐勇山又鼓动说:“被清朝派来的明武知县葛振邦,身为汉人,却背叛祖宗,强制推行剃发令。这样的人我们岂能容他!”

    民众们立即应和说:“不能容,不能容,我们宰了他!”

    人们于是成群结队地冲进知县衙门,要捉住葛振邦,当场把想把他杀了。

    葛振邦与阿克敦此时正从周府回来,听说明武县的民众冲击衙门,造反了,大失惊色。

    二人抓紧带领所辖人马连夜跑出城去。

    为了怕清军前来报复,大伙儿推荐原明武县的主簿,就是原来管文书的官孙明勋为首领,组织抗清义军,主持抗清大计。

    明武民众发动抗清起义的消息一传出,清军立即派兵赶来镇压。

    孙明勋率领义军打退清军,他怕战争规模扩大,自己担当不了这个责任,就把住在城外的前任明武县典史,也就是管缉捕、监狱的官张楚卿请进城来,请他来主持抗清斗争。

    张楚卿,是武秀才出身。此人秉性耿直,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前几年主动辞去了典史一职,就住在县城以外的张 家庄。他一进城,立即召集各界代表到县衙门开会。

    张楚卿对大家说:“各位父老乡亲!今日之事已处于危急关头,务请大家群策群力,不怕牺牲。”

    大伙儿齐声说:“我们决不怕死,一切听候典史大人吩咐!”

    张楚卿问:“我们守城有粮饷吗?”

    巨商何子华立刻站起来拍拍胸脯说:“我何子华愿捐三万五千两银子助饷!”

    何子华的话音刚落,顿时就有许多人起来响应,这个认捐一万两,那个肯出五千两,一下子就募集到了几十万两银子。梁兴初代表周天豪捐银五万两。

    张楚卿问大家:“我们守城有军器吗?”

    孙明勋回答说:“前兵备道制造的火药火器都还在,我派人清点,计有火药三百罂,铅铁九千石,大炮一百门,鸟枪一千支。”

    张楚卿接着说:“捐献不限于金银,凡是粮食、草料、布帛、酒、盐、酱等于抗清有用之物都可以。只要城能保全,这些东西将来还可以置备。性命尚且不保,身外之物的家产又有什么用!”

    大伙儿说:“典史大人说得对,只要抗清有用,我们一定尽力捐献!”

    于是这个捐粮食,那个献草料。有的扛来成匹的布帛。有的抬来一缸缸油盐酱醋,各种守城的用品很快就齐备了。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五章 以身殉城

    张楚卿指挥民工加高加厚了城墙,为防备清军火攻,用铁皮包裹了城门。把壮丁组织起来,分成几队,轮番登城放哨。遇到清军攻城,出现紧急情况,就敲响梆子和铜锣报警,招呼队伍上城抵抗。

    为了防备清军趁着黑夜攻城,在城墙上每隔几个城垛挂上一盏灯笼照明。张楚卿还请著名弓箭师黄圣武设计出一种小型弓箭,既能节省材料,又便于在敌人爬上城来的时候近距离发射。经营医药的商人为了支援守城,把剧毒的药物贡献出来,炮制带毒的箭镞,加强杀伤力。张楚卿又把善制火铳的工匠陈明真请来,研究如何改良火铳,加强火力。陈明真造出了杀伤力很大的木铳和火罐。

    带领清军来进攻明武的是清朝督军从明武县城逃跑的阿克敦,他知道张楚卿是一员猛将,不易对付,就派葛振邦先到城下喊话,劝张楚卿开城投降。

    “楚清啊,如今大清已即将一统中国,你还是识时务为好啊!为了明武的百姓免遭涂炭,为了你等的性命着想,你归顺后,大清政府已经答应,保证不治你的罪,并且许诺给你高官厚禄,你看如何?”葛振邦在城下劝道。

    张楚卿严词拒绝,说道:“我张楚卿只是一名小小典史,尚且不忘故国。你身为县令,握重兵而不能卫国,反而投降敌人,做可耻的走狗,有何面目来跟我谈话!”葛振邦被说得满脸通红,只得悄悄溜走。

    清军调另一降将李成栋来助攻。李成栋又叫人来招降。张楚卿斥责他们说:“你们不能杀敌立功,被敌人俘虏后又不以死报国,如今还想拉别人下水,还有羞耻之心吗?”

    李成栋也被骂了个狗血喷头,灰溜溜地走了。

    清见两次招降都不成,便加强攻势,架起大炮轰城,把城墙炸裂。

    张楚卿下令用铁叶包裹门板,再用铁链连贯起来挡在裂口处,还把棺材钳铺的空棺材征发来,装满泥土石块,挡在城墙裂口处。再运来大石块,加即固墙。

    防守几十天以后,箭用完了,张楚卿想起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便下令叫人扎了许多稻草人,乘黑夜立在城墙上,擂响战鼓,装着要缒飞下城进攻敌营的样子。

    清军害怕了,赶快调来几百名弓箭手拼命向城上射箭。一夜之间,义军就得到了敌人送来的几十万支箭。

    清军一时攻不破城,只好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

    转眼间中秋节到了,中秋节是中国一个 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人们团圆、赏月的节日,人们历来非常重视。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张楚卿下令给每个义军战士发赏月钱二两银子,并买了酒和月饼,与兵士们登城痛饮。

    士兵们个个都非常高兴,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能够过节,都非常感动,同时也增添了他们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

    徐勇山写了一首悲壮凄凉的《家乡转曲》,叫擅长唱歌的战士在城墙上引吭高歌。城下清军中那些投降过去的原明军士兵,听了,个个流泪抽泣……

    清军阿克敦害怕旷日持久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于是召集将领开会研究如何才能早日破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了很多办法,但是真正实用的却很少。有的建议还是使用劝降的办法,但是怎么个劝法,没有更好的主意。

    阿克敦左看右看,众人见状,纷纷知趣地闭上自己的嘴,等待阿克敦拿主意。

    阿克敦见众人没有更好的办法,说道:“劝降固然好,能够避免伤亡,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可劝了多次了,一点用也没起到,看来这部分人都是强硬分子。对付他们就得使用武力。”他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