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黄埔卧底 > 重生之黄埔卧底第5部分阅读

重生之黄埔卧底第5部分阅读

蒋交鼐,参谋长朱绍良,辖28团蔡廷楷、29团范汉杰、30团戴戟三个团。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辖31团香翰屏、32团余汉谋、33团黄震球三个团。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吴奇伟,辖36团缪培南、35团黄琪翔、34团许志锐三个团。

    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参谋长李务滋,辖37团云瀛桥、38团陆兰培、39团陈章甫三个团。

    独立团团长叶挺。

    炮兵营长郭思演、薛仰忠。

    第四军合共兵力步兵13个团,炮兵两个营。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参谋长刘敏。

    第十五师师长李群,副师长林驹,参谋长何家瑞。

    第四十三团黄相

    第四十四团周定宽

    第四十五团黄炳琨

    第十六师师长陈炳章 副师长王若周。

    第四十六团陆满

    第四十七团李林

    第四十八团陈伟图第十六师师长陈炳章。

    独立第1团长梁林,第2团团长林驹。

    第五军合共兵力步兵八个团,炮兵一个营。

    第六军军长程潜,参谋长唐蟒。

    第十七师师长邓彦华,参谋长曾则生。

    第四十九团傅良弼

    第五十团文鸿恩

    第五十一团钟韶

    第十八师师长胡谦,副师长苏世安。

    第五十二团苏世安

    第五十三团宋世科

    第五十四团李明灏

    第十九师师长杨源浚,副师长王邦若。

    第五十五团王尹西

    第五十六团张轸

    第五十七团王茂泉

    炮兵营营长莫希德、罗心源。

    第六军合共兵力步兵九个团,炮兵两个营。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

    第一旅旅长夏威,参谋长毛炳文。

    第一团陶钧

    第二团吕演新

    第二旅旅长李明瑞,参谋长吕其彬。

    第三团李明瑞

    第四团李朝芳

    第三旅旅长伍廷扬,参谋长林世嘉。

    第五团张国柱

    第六团龚寿仪

    第四旅旅长黄旭初,参谋长黄莘。

    第七团许崇武

    第八团林畅茂

    第五旅旅长刘日福,参谋长刘克初。

    第九团陆受祺

    第十团梁朝玑

    第六旅旅长韦云淞,参谋长徐启明。

    第十一团韦云淞

    第十二团叶丛华

    第七旅旅长胡宗铎,李石樵。

    第十三团李孟庸

    第十四团杨腾辉

    第八旅旅长钟祖培,以定邦。

    第十五团尹承纲

    第十六团周祖晃

    第九旅旅长吕焕炎,参谋长董南。

    第十七团杨义

    第十八团蒙志

    独立第一团陈济桓

    独立第二团罗浩忠

    入伍生团吕竞存

    第七军合共兵力步兵18个团,炮兵两个营。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参谋长龚浩。

    第二师师长何键,参谋长胡达。辖四个团,团长分别为陶广、刘建绪、危宿钟、张辅。

    第三师师长李品仙。辖四个团,团长分别为张国威、熊震、李云杰、吴尚。

    第四师师长刘兴,参谋长王德光。辖四个团,团长分别为廖磊、唐哲明、周维寅、颜仁毅。

    教导师师长周斓。辖三个团团长分别为罗霖、鲁扬开、刘克豪。

    第五师师长叶琪。辖三个团,团长分别为何宣、周磐、刘运乾。

    鄂军第一师师长夏斗寅,副师长周斓,参谋长廖汝钧/万耀煌。辖三个团,团长分别是万耀煌、卢本棠、张森。

    教导团团长周荣光。

    炮兵团团长王锡焘。

    第八军合共兵力步兵22个团,炮兵一个团。

    北伐军出师时,后方之巩固布置分为七个警备区,直隶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其配置如下:

    潮梅警备司令由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兼,驻军汕头。

    广属警备司令由第廿师师长钱大钧兼,驻军广州。

    惠属警备司令由第十八师师长胡谦兼,驻军惠州。

    韶属警备司令由第二军教导师师长陈嘉祐兼,驻军韶关。

    肇属警备司令由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兼,驻军肇庆。

    钦廉警备司令由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兼,驻军北海。

    琼崖警备司令由第12师第34团团长许志锐兼,驻军琼州海口。

    鉴于对手还是十分的强大,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以v……k……布柳赫尔(化名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建议下,根据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和军阀之间的矛盾,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消灭吴佩孚军,然后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部署以主力进军湘、鄂,另以第1军大部在广东汕头、梅县地区对闽警戒,第1、第4军各一部和第5军大部留守广州。

    北伐开始后,手下要做的就是协助唐生智部稳定湘南局势。在这个条件下,叶挺独立团于六月二日到达湖南安仁,在第八军第三十九团的一部分军队配合下,在安仁北面的渌田、龙家湾地区击退直系军阀四个团的进攻。五日,就攻占了攸县。这样,援助唐生智的任务告捷,稳定了湖南战局,并且打开了国民革命军北进通道。到了七月上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军和第八军在安仁、衡阳、永丰(今双峰)地区会师后,分成三路向长沙进攻。左路第八军第二师、第四师和第七军第八旅相继攻克了娄底、谷水、潭市,向宁乡推进。而右路军也不含糊,右路第四军第十二师指向沈潭(醴陵南),叶挺独立团进击泗汾,第十师在皇图岭策应,是敌人开始向浏阳撤退,国名革命军不战而拿下了醴陵。中路第八军第三师、教导师、鄂军第一师则是连克湘乡、湘潭后,第三师于十一日攻占长沙,此次战役共俘虏敌人2000余人。长沙守敌叶开鑫率领残部退守汨罗江北岸。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第四、第七、第八军就攻克长沙,醴陵,取得了北伐战争第一个战役的胜利。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开了一个好头。

    八月十二日的时候,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刚刚攻占的长沙召开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乘吴佩孚的军队主力现在正在直隶(约今河北)进攻国民军,湖北兵力空虚之机,迅速以国名革命军的主力占领武汉;并且对江西采取暂时的守势。决定让唐生智兼中央军总指挥,率领左路纵队(第八军)和右路纵队(第四军、第七军)去攻取岳阳、平江,并威胁武汉;让朱培德为右翼军总指挥,率领第二军、第三军军、独立第一师(由赣军第4师改编)和第五军第四十六团集结醴陵、攸县等地,对江西方面的警戒,掩护中央军侧背安全;让袁祖铭为左翼军总指挥,率领刚刚由黔军改编的第九、第十军从湖南常德地区进攻湖北沙市、荆门,并且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伺机占领宜昌、襄阳;而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为总预备队。

    命令下达后,北伐大军大举进入湖南,并且迅速的按照命令分成了左,中、右三路,按照计划向湖北吴佩孚的军队发动进攻。八月十九日,中央军向汨罗江北岸发起进攻。右纵队第四军进攻平江,其右翼第十师从托田渡汨罗江进占肥田,左翼第十二师借其掩护,由白雨湖渡汨罗江,一部份向天岳山、鲁肃山实施佯攻,一部份则向平江城东北攻击前进,经过激战,守军由北门退入城内。而叶挺独立团向平江城东门进行了猛烈地攻击,迅速击退守军,攻入城内。平江的守军一个旅全部被缴械。而与此同时,右纵队第七军第一旅、第二旅分别占领浯口、黄塘后,在将军坪击退顽抗之敌,迅速向张家牌前进。第八旅则猛攻将军山,,但是遭守军顽强反击。于是第七军迅速派预备队从两翼投入战斗,击退守军,攻占张家牌。左纵队第八军在同日渡过汨罗江后,未遭抵抗,即分别占领长乐街、黄谷市。之后,左右两个纵队乘胜前进,至八月二十二日就连克岳阳、通城(属湖北)、羊楼司等地,开始进入湖北境内作战。

    就在北伐军与吴佩孚的军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战斗的时候,吴佩孚则率领自己的主力协同张作霖军在直隶南口(今属北京)等地将国民军击败后,马上调兵南下,亲自率领湖北暂编第四师和陆军第八师于八月二十五日抵达汉口,并且命令从岳阳、通城败退的湖北暂编第一师和卫兵旅等部共一万余人固守湖北咸宁地区汀泗桥,并派中央第二十五师第十三混成旅再加上一个团增援。还有排陆军第八师进至贺胜桥地区设置坚固阵地;武卫军则占领纸坊,鄂军第三旅及部分湘军残部在则是白螺矶、新堤、嘉鱼一带,协同海军阻止国民革命军渡江。

    八月二十五日的时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第十二师的前卫,奔袭粤汉铁路(广州-武昌)上的中伙铺车站,歼灭吴佩孚军队的一个团;第十师进占杨泉畈。第七军军占领大沙坪、桂口市。第八军占领临湘(今陆城)、羊楼洞、蒲圻等地。唐生智根据总司令部关于迅速攻占武汉的决定,以第八军攻取汉阳、汉口,第四、第七军沿铁路北进,攻取武昌。

    第三卷  第十三章 北伐(二)

    第十三章 北伐(二)(本章免费)

    北伐战争中如果要是让全国人民来选择最熟悉的战役的话,,那解放武汉的战役绝对会排在了第一名,因为解放武汉的时候那里发生了几乎是北伐战争中最惨烈的两场战役。

    在北伐军武汉战役开始之前,吴佩孚和张作霖在南口夹攻冯玉祥的国民军的战事尚未完全结束。吴佩孚的部队精锐还滞留在京汉路北段,没有来得及南下。所以湖南、湖北边境仍由原鄂军、湘军防守,由湖北督理兼中央第二十五师师长陈嘉谟和代理湘鄂边防督办李济臣二人负责指挥。吴佩孚的直系部队参战的约有枪三万余枝,加上湘军总司令叶开鑫所部的湘军三师,另有赣军和陈炯明残部的粤军,以及韩彩凤等前桂军残部,为数也有三、四万人。吴佩孚的军队在武长路正面的防御部署系沿汩罗河设防。在汩罗河北岸的长乐街、浯口市、张家碑等地构筑强固工事,由湘鄂边防军第五路总司令兼湖北暂编陆军第一师师长宋大霈、第十七混成旅旅长余荫森所部和部分湘军担任防守。汩罗铁桥两旁长乐街、南渡河、夹塘之线,则由湘鄂边防第八路总司令董政国率第六混成旅旅长王梦弼、第七混成旅旅长李乐宾和湘军总司令叶开鑫所部师长邹鹏振等部担任防守。平江方面则由平通防御司令兼暂编第五十混成旅旅长陆云所部防守,梅筑强固工事并铺设地雷及电网,以逸待劳。

    而国民革命军在汩罗河南岸沿线部署也定了下来,各参战部队于十八日开始,相继进入攻击位置。十九日的时候第四军和七两军开始进攻。第七军第一路由夏威指挥,拂晓的时候向沿河配备的敌军孙建业第二混成旅进攻,将军山一带的敌人马上就被歼灭,于是第一旅和第二两旅就开始强渡汩罗河。虽然敌人为了防守,已经河中的所有船只个抢夺走,让国名革命军的队伍无船可渡。但是当时正是初秋,河水还浅,最深的地方才只到人的胸口,于是国民革命军的官兵就徒步过河。当日就占领浯口市。

    第七军军第二路第七旅、第八两旅由胡宗铎指挥,也同时由滑石滩强渡占领张家碑。敌军约有一万多人在防守,一开始还顽强抵抗着,但是经第七军军数度冲杀后马上溃不成军,向北部山区逃窜。当时敌军在击败后,已经失去了作战的欲望,各部份只是在分头的逃窜命而已。但是为了使吴佩孚将来没有收容整顿的机会,第七军于十九日晚就开始追着他们一路猛打,第一路循岑川、长安桥,第二路循立师桥、谈家坊齐头并进。达到这会以后,战斗开始进入山地战,沿途都是崇山峻岭,所走的路都是羊肠小道,人烟稀少,林木阴森,不要说作战了,便是成建制的行军也很感到很苦难。就连当年的太平军过此地时也是绕着走的,但是第七军不同,他们的官兵多来自西南山区,登山涉水如履平地,在加上老百姓们也是时刻刻盼望着革命,见到革命军的到来,一路上为我军设茶水,送粥饭,探消息,指迷路,亲如家人,为我们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逃窜的敌军是苦不堪言。他们的官兵多半是来自河北,山东和很难一带的,全是平原地区生长的,许多士兵甚至连山岭也未见过。此次来到湖南也是乘火车而来。一旦溃败进入大山山,就和进入八阵图一样,不辨东西。而且湖南人民向来受到军阀的剥削。每逢军阀部队过境的时候,当地居民便逃避一空。在加上北方人食面,南方人食米,生活习惯,容貌身躯,言语行动和当地人民都有显着的不同,平时纪律又坏,所以一旦溃败,便遍地都是敌人。只要是溃兵所到之处,人民都到革命军内来报信,并领路去包围缴械。

    到八月二十三日第七军第一、二两路在北港会师。当出云国来打算直趋蒲圻、汀泗桥、咸宁一带以切断武长路,使岳州前线的敌军无路可退。谁知第七军抵达大沙坪附近时,忽然发现第四军先头部队已超过第七军,向左翼前进。

    因为第四军在八月十九日攻克平江后,敌军守将旅长陆云自杀,残部向马鞍山、通城一线溃退。第四军就紧追不舍,于八月二十三日夜,四军前锋便追着敌人进入大沙坪。这个时候敌军退往了汀泗桥一带,第四军与第七军会师,随后第七军一部与第四军开始协同攻击汀泗桥,而第七军的主力开始东进,越祟阳,直趋咸宁,向贺胜桥方向前进。

    当时敌军宋大霈、董政国等部已经收集了从前线各地溃退的残部万余人,准备汀泗桥死守。原在武昌坐镇的湖北军务督理兼第二十五师师长陈嘉谟也率所部精兵万余人来援。

    由于当时吴佩孚的主力部队还没有到达湖北战场,但是也离的不远了,第四军的代理军长陈可钰马上决定趁着吴佩孚的主力部队还在赶来的路上,没有到达湖北战场的机会,决定在八月二十六日的凌晨马上就向汀泗桥发起进攻。参战部队在接到命令以后,迅速的投入到了战场上,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在高猪山在击退吴佩孚部队一部的阻击后,前进到了汀泗桥铁路桥头,马上就遭到了对方的强大的火力封锁;第三十六团前进至汀泗桥东南的高地前面,还没有发起进攻,就遭到了敌人居高临下的扫射,前进受到了极大阻力。还有第十师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分别在第三十六团的两侧展开,但是一直激战到晚上,依然没有任何的进展。而第三十六团决定趁着夜色的掩护对敌人实施中央突破的计划,也在敌人强力的反击中,没有得手。汀泗桥为武长路上二大着名铁桥之一。附近为一湖沼地区,位于长江南岸,水深港阔。易守难攻,于是陈嘉谟便集重兵于铁桥两端和附近高地,所以我军和敌激战数日,双方个有死伤但是进攻并未奏效。二十六日的时候江水突然暴涨,进攻也显得越发的苦难。当时我军在桥的南端虽稍有进展,但是望桥兴叹,大有天堑难飞之叹。可是这时候,桥北的敌军也放松了起来,丝毫不把我军放在眼里。这时我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忽然自告奋勇,连夜在附近的港湾找到渔船数十只,一夜之间就将该团渡过河去。此时的敌方守桥部队都还在做着黄粱美梦,于是黄琪翔就亲自率领团的精锐在早晨,从敌人的后面向桥北的敌军作拂晓攻击。一时间喊杀连天,敌军在听到枪声马上从睡梦中惊醒,因为不知道我军从何而来,顿时秩序大乱,夺路逃跑,溃不成军。我军其他各部遂乘势猛攻,一举而克汀泗桥。

    敌人望风逃窜,我军乘势追击,二十八日遂克咸宁。敌残部乃退守贺胜桥。适此时吴佩孚亲自率领精兵数万人自北京南下,抵达贺胜桥,而我第七军主力在这时从崇阳一带赶到。因而敌我两军决定性的主力战遂在贺胜桥前展开。

    当我第四军?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