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毒麦 > 毒麦第95部分阅读

毒麦第95部分阅读

绝对幸福的家庭。

    德志的妻子从小差点送给别人了,因家里的女孩太多,姊妹四个,三个都是女孩,送一个出去,也不算什么。要送的人,就是他们的大姑,在郑州居住,属于铁路上的家属。当时,能在铁路上上班,是国家职工,有着特殊的身份,享受着较好的待遇,也就是说,是吃商品粮的,换个名称,实际就是皇娘,不过,那个年代讲政治,皇帝被推翻了,也就不存在什么皇粮的说法。

    一九四九年之后,皇粮换个称呼,就是商品粮。很多人都希望吃上这商品粮,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粮票是最值钱的东西。没有粮票,就是再有钱,也买不起粮油。

    村里的什么“三提五统”,杂税很多,少个人口,就可以少交一个人的。基于这个考虑,加上她大姑家只有一个女孩,孤单,缺少一个伙伴,就想到了德志的妻子。

    这边不想要,那边想要,德志的丈人就带着德志的妻子,坐火车到了郑州,交代了,吃了饭就要走,谁知道德志的丈人见了他姐姐,一肚子的苦水倒也倒不完,一想起往事,他们都哭了。

    哭成一片,孩子们却无忧无虑,玩得正开心。

    早晨,孩子还在熟睡,德志的丈人悄悄地起身,刚准备走,就被小姑娘给抓住了,说:“爸爸,你要去哪儿?是不是不要我了?”

    原来,小姑娘觉察到了什么,就一直在等着,看看时机成熟,她就和她父亲形影不离了,生怕他父亲失踪了。

    老丈人果然舍不得,就又将她带回来,养大,她的姑妈再好,小姑娘还是觉得爸爸好,这个故事到此为止。

    德志的妻子还是要跳出农门,没办法,有一个被打成右派罚他到农村种草药的中医,巧得很,认识了德志的老丈人,两人一见如故,竟然成了朋友。

    老中医也常去德志的老丈人家做客,他们没有把他当右派,而是一个好朋友,因此,尽量炒几个菜,打点好酒,来招待老中医。老中医很感激,就问家里有什么困难。看到活蹦乱跳的德志的老婆,竟然是如此漂亮,就特别喜欢,要收她当养女。

    她成了老中医的养女,很快,她就改了姓氏。

    老中医平反后,他通过关系,让德志的妻子到县卫校上学,毕业后又安排她进了乡镇的卫生院。后来卫生院改革分流,他自己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就让德志的妻子去他那药房里上班,负责发放药品。

    后来,德志的妻子就到了市区,在那里,认识了德志,从此二人谈恋爱、结婚、生子,慢慢地各忙各的,有时候,还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近况,因为距离,慢慢地就疏远了。

    但是,德志的丈人和他仍然来往。他家在河的北面,他丈人的家在河的南面,沿着堤坝走,大概一个半小时能到。当然,如果开手扶拖拉机,也能在四十分钟赶到。

    春节就是来来往往地瞎忙,吃吃喝喝地,时间就过去了。要说休闲,比平时还忙。德志在他丈人家的好处是,做饭洗碗都不用亲自动手,杀鸡拔毛,这些活儿,德志还能干一些。因此,德志偶尔也帮帮忙。因他舅官在家,有时候连这些都免了,可以说,在德志的丈人家,比在自己家还舒服。

    当然,如果在德志的母亲家,做饭洗碗的活儿也不用做,总是带着的母亲悄悄地做了,无怨无悔。

    已经习惯了长辈们的关爱,德志就以为这些都是应当得到的,也就有些轻看,后来一想,不对,如果自己的孩子也这样,自己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有些失望,或者,在某些方面需要释放,而最好的方式难道就是坐如钟而不动不摇?非也,希望长寿,就要多做。父母做家务,做了一辈子,自己袖手旁观实在不像话,此时应当问候一番,也是一种安慰。

    德志丈人的四个孩子,回来了三个,还有下一代。书亚是代表,他小姨家的那个儿子不回来,当然也就没有了压岁钱。这是回家看父母的好处。自己尽到了看望父母的义务,另外,也让孩子得到了压岁钱,哪怕和回家买礼物的钱差不多而冲抵,也是一种收获,起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增添了一笔多彩的经历。压岁钱是孩子接收了,但是决定钱的命运的是家长。家长代为保管,给孩子设立专门的账户,等孩子长大了,再将钱一并交给孩子,当孩子仍然需要帮助,就需要家长去想办法了,那是后话,谁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呢?

    在德志的丈人家过春节,照顾德志姨姐的孩子,帮助做作业,另外还辅导她,让她早点突破思维,有长足的发展。

    第一卷  第330章 冬眠蜜蜂

    孔子瞧不起女人,德志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是谎言。这也是性别歧视,要说现在男女平等喊了几十年,应该平等了吧,但是,还差得远。德志的姨姐一直不服气,总是碰壁。德志的丈母服气了,现在变得没有往日的傲气和清高。

    要说,血缘关系牢不可破,每代人都会复制上一代人的优缺点,在当下,有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自己希望孩子别犯这样的错误,但最终还是犯了。自己达不到的目标,就寄托在孩子身上,如同接力赛,拿了接力棒继续往前跑,殊不知是跑圆形的路线,跑了很久,累得够呛,总觉得在重复,仔细一看,还是在原地。

    德志的姨姐很节约,对自己很苦,但孩子很大方,很有爱,有时候失去了自我,对下一代的爱,到了忘乎所以的时候,就是一种悲哀。

    邻居家又考上了一个大学生,说起来是大学,自从大学扩招之后,很多孩子都上得起学,只要出钱,大学是可以上的。

    但是,德志的姨姐不懂这个,因她没读过大学,也不知道现在的大学和以前的大学的区别,于是乎她还以为他很了不起,大学生啊,经常钻研学问,肯定十分厉害,当她的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本来是让德志在教,德志又不是不会,她就让孩子去问那大学生,这让德志很受伤,觉得没有被重用,心里觉得憋屈。

    可他姨姐还是浑然不觉,总是说着一些肉麻的话,故意给那大学生戴高帽子,但是,实际上那道题,大学生也不会做,最后还是求问德志,德志不耐烦,但是忍住了,仍然苦口婆心地教那小妮子。

    小妮子听她妈的,对德志的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导,不太适应,总想立马得到答案,死背答案,说不定将来考试会考到。这种学习方法,只能适合学习机器,没有创造性,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春节对孩子们来说,是个快乐的节日,对成|人们来说,则是总结和展望的节日。吃喝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让家庭过得更幸福,争取来年能够赚更多的钱,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升官发财。至于孩子的将来,只是希望孩子的成绩好,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后,找个好的配偶,过好美好的人生。

    这些目标是大多数人的目标,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有考虑到即便达成了这些目标,也不会得到幸福。幸福只是相对而言,不要奢望将来多么幸福,只要自己今天比昨天快乐一点,就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物质,看得见摸得着。幸福不是物质能够换来的。

    德志的姨姐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却不领情,因为孩子跟着奶奶过,生活、学习都是奶奶在照管。就是一个孩子,他姨姐和“一担挑”养着一个孩子都感到困难,实际上,他们也养活自己,但是,只图自己快活的,男人居多,女人一旦成为母亲,一般来说,就具有了母爱,懂得了分享。

    孩子也不满,爸爸妈妈劳燕分飞,各忙各的,撇下自己,仿佛自己是多余的人,从小,小家伙就喜欢奶奶,跟着奶奶生活得越久,就越信赖她奶奶,可惜的是,她奶奶历来重男轻女,她再优秀,表现再乖,因为她是女的,也不讨她奶奶喜欢,这样一来,她就越发感觉到世界上没有最亲最近的人了。

    德志的姨姐子看到了这种危机,立马毅然决然地返回,将孩子弄在身边,这是在孩子上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才做的事。

    因她的老公不能指望,好赌之人,哪里指望得住?她就拼命打工攒钱,在超市卖洗发水,因为为人诚实,又善于推销,洗发水卖得很好,她的提成也就高了起来。她一直舍不得离开超市,因为她在那里能找到钱,有了钱,她就能在城里买房子,能让孩子上学。指望家里是不行的,现在她的哥哥、嫂子带着孩子在长沙混日子,家里不管不顾的,多少年过去了,村里已经起了变化,盖新房子有不少家了,而他家的房子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非常陈旧了,想翻盖新房,一是没钱,二是将来的家在哪儿,谁都不知道。

    他们没有确定,他父母也就是德志的丈人和丈母娘,也不好说什么。媳妇是他自己选的,再说什么都没用,现在孩子都有了,也是女孩子,他们家也就没有传后人,要说,女的和男的都一样,外甥也是传后人,那是政府的宣传,实际上是为了推行计划生育而在误导人们。外甥和孙子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姓氏就是一大特点,不存在姓什么都无所谓的问题。

    男女还是有差别,要想根治,先要改革,改掉封建思想的根源,但谈何容易?

    因此,在德志老丈人那里,有一种隐隐的疼痛,心里面总有一个结,就是希望他儿子能生个儿子,好让他家的香火不断。可惜得很,他家注定要经历这些磨难,找了个长沙女,不愿意再生,担心养不活,或者长不好。现在的学费那么贵,要想让孩子成才,需要付出很多心血。

    德志的老丈人只好让了步,时间一久,看他儿子似乎没有再生孩子的打算,也就死了心,但隐隐约约还是想要孙子。这要看他儿子怎样做了。

    春节过得真快,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完了,德志要离开老丈人家,想回城去,还有一些亲戚要走。一年到头,很少在家,趁过年有时间,相互走动,特别是晚辈,更要向长辈拜年,表示尊重。

    德志就提出回去,他妻子当然没意见。女儿嫁出去,成为人家的老婆,就像泼出去的水,娘家再好,不是特殊情况,一般不能回来。到了夫家,就是夫家的人,要守夫家的规矩。如果经常往娘家跑,这就说明了问题,是为大家所不能接受的。

    这是古时候的规矩,到了现在,很多人不信邪,偏偏要打碎这种固有的观念,硬是常常回娘家,另外还把夫家的东西往娘家搬,这种自私自利,让夫家感到恼火,嘴上不说,心里却相当不快,久而久之,就埋下了祸端。俗话说,贪###宜,吃大亏,一点都没错。

    德志提出要回,孩子当然高兴,孩子想着家里还有一些烟花没放,还想着家里的玩具,再说,就是小朋友,也比乡下多一些,有玩伴儿,比什么都强。

    在德志的丈人家,德志的姨姐子的女儿,比书亚大六七岁,又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喜欢欺负书亚,经常把书亚弄哭,弄得家里鸡犬不宁。加上她和德志舅官的女儿,常常没有规矩,从不管别人,没大没小的,德志在她们心目中,完全是没用的。

    有用的女婿,人家都不到丈人家,你却拿人家没办法,显得特别地牛,且有凌云之志,他们说不回,就不回,谁也拿他们没办法。可是,德志偏偏要回,说明他心目中还是尊重老人的,心里头充满什么,就显示出什么。尽孝及时,成功也就不远。

    也是,很多人都喜欢关于成功、管理之类的书,只是需要陈明的是,即便是成功,因为根基不扎实,还是容易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只是,要想取得好照片,必须要下苦功夫。

    临行的时候,德志丈人和丈母送他们走出很远,奇怪的是,他们一走,德志的姨姐子也要走,说在娘家,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因为有人护着,不敢说,也不敢打,言下之意,就是说她爸爸妈妈宠爱外甥女,不让他姨姐子管得太细,这个年龄,应当让孩子放开手脚玩起来,等到了将来,想玩都不能。

    小书亚的口袋里多了点钱,是他外婆外公给的,德志的妻子见了,赶紧将钱收了,放进自己的挎包里,说:“车上人多,小心丢了。”

    当然,德志的丈人丈母不管压岁钱怎样处理,总之他们得到了孝敬的红包,也要拿出来给外甥、外甥女,这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是收了一个一,给出去了零点五,算是还赚了一半儿,加上春节期间做饭,应当收点劳务费,还算公平,要不然,大家都会认为老人生来就是该为后人服务的,要是这样下去,人人都会老,人人都要服务别人,并且接受别人的服务,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和谐。

    他们终于到了等车的地方,于是都停下来站在路边等车。

    车是几十年以来都是准点到达的,最多相差几分钟。最大的问题是路不好,怕下雨,一下雨,就不能在这里等,因为车上不来。

    一下雨,路就变得泥泞难行,更别说车了,搞不好,就会陷进泥坑里,再也别想起来,要想起来,必须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行。要不然,就只有等待,等待奇迹出现。

    春节期间,天气还行,不像去年,春节期间,雨雪偏多。去年立春立得早,天气转暖很快,下了雪,却存不住雪,路面就变得十分泥泞难行了。刚好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迎来送往的人特别多,有骑摩托车走亲戚的,有开手扶拖拉机的,也有的骑自行车的,更多的是走路的。

    德志曾看到一个喝醉酒的人,骑不了车子,因为两脚站不稳,不听使唤,走一步,摔一跤,走两步,总有一步要跟地面来一次亲密无间的接触。

    第一卷  第331章 年关难过

    喝醉酒了,自然不省人事,摔倒在地,他想爬起来,可还是跌倒了,扛着自行车,东倒西歪,十分滑稽,这是过年的情况,随处可见,人在清醒的时候,多看看醉酒的人,自然就会管住自己的嘴。

    德志看那人,一身雪水一身泥的,想必不感觉到冷,酒精的作用,只要是真酒精,就是相当厉害的,加上在泥地里摸爬滚打,想必十分温暖。

    在这里是等不来车了,德志决定到坡下的小加油站等。那里有一排平房,开着商店,还有一些两层的楼房,房子比较整齐,是以前的水库渔场的职工的宿舍,排列整齐,也栽种了不少水杉,长得笔直,根根朝天插去。

    冬天,那些水杉叶子落尽了,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感到很柔软,加上还有一些没化完的积雪,更是觉得美丽。

    渔场已经被私人承包,渔场的职工自谋出路,二层楼房,还有楼房后面的一排排的平房,有的房子闲着,老人守着房子,养点鸡鸭,儿女偶尔回来看看老人,拿点鸡蛋鸭蛋,到城里去吃,在城里打工,买的东西都不放心,不是苏丹红,就是饲料喂的鸡鸭下的蛋,想必都是一路的货色,没有营养不说,说不定还有毒,比如转基因。这些东西,据说能致癌,可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牺牲这些,冒险在城里谋生。

    德志其实喜欢过去的农村,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种出来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非常好吃,现在还常常记得。

    可能养成了这种习惯,一辈子都难忘记,

    车来了,德志背好了背包,他儿子书亚高兴极了,车门一打开,就跳了上去。

    大年初五,回城的人蛮多,还好,在车最后一排,还有两个座位。德志和他妻子坐下,小书亚坐在德志腿上,德志很清楚,小家伙一上车,肯定不久就会睡着。

    车开始出发,一路走,一路停,车上的走廊里已经站满了人,还有人要上车。春运还没结束,正是农民工返城的高峰期。

    只要能挤上车,他们就不会放弃,因为拥挤早已习惯了,这种挤人和被挤的本事,只有在人多的中国才有,他们也不愿意离开家乡,但是,虽是农民,却不习惯了农村。要想圆梦,攒点钱,或者娶妻生子,或者盖新楼房,总之,靠打工,才可能攒点钱,靠种地,没有指望。

    种地需要看天气,风调雨顺,才有收成;一旦遇到灾年,就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