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75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75部分阅读

南作战,更急切希望得到秦人的帮助。

    历史上月氏人与大秦人是不是有盟约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大秦人攻占河南,修建长城等一系列拓边守边的举措来看,双方应该有密切的联系,否则月氏人不可能待在河西一点反应都没有。

    始皇帝死后,帝国陷入混乱,北军转战中原,也就在这个时侯,匈奴人杀进了河西,把月氏人赶进了西域。假如帝国在始皇帝死后保持稳定,匈奴人会不会攻打河西?就算匈奴人攻打河西,秦人会不会视而不见,任由匈奴人占据河西这个战略要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秦人肯定要乘机与匈奴人抢夺河西,即使抢不下来,也绝不会让匈奴人占据河西,所以从各个方面进行推断,秦人和月氏人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宝鼎不知道自己出塞结盟月氏的举措是不是正好与历史相符合,但眼前的事实证明,自己这步棋走对了,秦人在月氏危难之刻予以援手,赢得了月氏人的友情,这种友情的发展可以帮助大秦在统一中土期间稳定西北疆这个大后方,这对大秦的好处不言而喻。

    此次月氏人东进河南作战有两万多军队,这支军队一旦渡河南下,不但可以确保长城的安全,也给反击匈奴人赢得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双方的友情,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定的信任,为未来的长期合作打下了基础,这才是最重要的成果。

    义渠人当然不愿意打。不仅仅因为人少,实力不够,还因为他们有长城这道坚固要隘。能够不用拼死拼活地打仗就能保住生命和财产,那谁还愿意拿着身家性命去冒险?

    乌氏倮委婉提醒宝鼎,月氏人不可靠,这种仗不能打,一旦打输了,人死光了,长城就危险了,如果长城失守,那受害的不仅仅是义渠人,就连京师和咸阳都将陷入困境。

    宝鼎早就预料到了,所以他先说服了月氏人,然后再跑回来与义渠人商量。

    “伯父,这一仗不打也得打,因为你必须考虑乌氏目前在咸阳的不利处境。”宝鼎劝道,“乌氏若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对大秦的忠诚,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目下这个难得的机会打败匈奴人,如此则谣言不攻自破。退一步说,就算咸阳那帮人还想害你,他们也不得不考虑义渠人的实力,不得不考虑到逼反义渠人的后果。义渠人一旦造反,关中还有安宁之日?京师和咸阳还有安全可言?”

    乌氏倮犹豫不决,难下决定。他想到的是另外一种后果,是此仗打败的后果。假若此仗打败了,义渠人遭受重创,那就是雪上加霜,不堪设想了。

    “急奏咸阳,向咸阳求援。”司马断建议道,“匈奴人铺天盖地的杀过来,长城危在旦夕,义渠人和边军兵力严重不足,此刻应当向咸阳紧急求援。”

    “断然不可。”宝鼎用力一挥手,毫不犹豫地否定了司马断的建议。

    “北军出塞作战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宝鼎说道,“如今北军满载而归,但他们没想到,匈奴人恼羞成怒之后要打义渠人做为报复。这时候我们向咸阳求援,等于告诉咸阳北军出塞作战并没有获得成功,相反,它给义渠人带来了灾难,给京师和咸阳带了危险。北军不但没有功劳,反而会遭到咸阳的责斥。咸阳的对手则必定乘此机会再一次打击我们,所以绝不能向咸阳求援,更不能把今日危局禀奏咸阳。”

    众人沉默不语。宝鼎把这一仗的高度无限制提高,甚至提高到了直接关系到义渠人和老秦人的命运上,这使得乌氏倮和司马断等人无言反驳,最终不得不接受了宝鼎的计策。

    月氏人突然撤退引起了匈奴人的各种猜测,但无疑河西局势肯定非常紧张,否则月氏人不会在河南形势有利于其攻击的情况下果断后撤。

    月氏人一撤,河南形势骤然改观。月氏人走了,横山方向的秦军又退回长城,就剩下趁火打劫的义渠人,那不用说了,当然是尽起大军攻打义渠人,一来报复秦人对河南的血腥洗劫,二来可以大肆掳掠,以补偿林胡和白狄人所遭受的重大损失,其三则可以攻打六盘山一线的长城,直接威胁秦人的京师。

    林胡、白狄和空同三位小王随即找到匈奴人的右骨都侯,催逼他马上攻打义渠。

    这次右骨都侯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不过为了防止横山方向的秦军再度杀过来,防止月氏人又杀个回马枪,他叫林胡人派一支军队在奢延泽一带驻防,叫空同人在大河北岸警戒,其余大军直杀乌水。

    乌氏倮指挥义渠人且战且退,毛子睿和司马断则带着精锐骑军轮番冲杀,以迟滞匈奴人的推进速度。

    月氏人的主力日夜渡河。唐仰和司马昌带着四只中型排筏全力协助。

    义渠大小部落则日夜撤退,终于抢在匈奴人“扫荡”草原之前撤进了长城。

    匈奴人的推进速度非常快,千军万马在乌水东面的草原山川之间急速飞驰。与此同时,在乌水西面的山林牧场之间,月氏人的军队也在纵马狂奔,直奔六盘山。

    义渠人已经无力阻挡匈奴大军,他们除了在占据有利地形的时侯进行有限的阻击外,只有打马奔逃。数日之内,义渠人急撤五百余里,逐渐接近了长城。

    这段秦长城就修建在六盘山北麓,此刻月氏人的大军总算气喘吁吁地赶到了长城脚下。长城脚下就是乌水。乌水上游河道比较狭窄,韩非和琴唐已经先期接到宝鼎的命令,在河道上用羊皮胎和木筏搭建了三座浮桥。月氏人急速渡河,在义渠向导的带领下直奔伏击地点。

    翁侯隧委过桥之后,看到站在河边大树下的公子宝鼎,匆忙迎了上去。

    宝鼎微笑拱手,“翁侯一路辛苦了。”

    隧委也不客套,急切问道:“匈奴人距离紫塞还有多少路?”

    “大约一百里。”宝鼎举手指指天空,“暮色将至,匈奴人马上就要扎营休息,今夜到不了葬身之地。”说着他又指指正在飞速过河的月氏将士,“翁侯可以叫将士们暂时休息一下,吃饱喝足再赶路。”

    “不,到了埋伏之处再休息。”翁侯转身冲着几位传令兵连续下了几道命令。

    “义渠人还在前方阻击?”翁侯待传令兵离去之后,接着问道。

    “今夜必须阻击一下。”宝鼎笑道,“我最初担心翁侯无法在预定时间赶到,所以在前方挖沟掘壕花了一番功夫,哪料翁侯如此神速,竟然抢在匈奴人之前赶到了长城。”

    翁侯笑笑,“公子的命令,岂敢怠慢?”

    宝鼎摇摇手,“我只不过想了个击败匈奴人的计策而已,至于这一仗具体怎么打,还得倚仗翁侯啊。”说到这里他躬身为礼,“紫塞安危我就托付给翁侯了。”

    翁侯略感错愣,没想到公子宝鼎竟然把这一仗的指挥权交给了他。不过想想也情有可原,此仗攻击主力是月氏人,如果由秦人来指挥,当然容易出问题,只是一般人哪敢在此刻交出指挥权?要知道战场背后就是长城,而长城后面就是大秦京畿,一旦出了事,谁能承担?但公子宝鼎不是一般人,他的胸襟气魄令人折服,他就敢在此刻把指挥权交给月氏人。

    宝鼎看到翁侯沉吟不语,笑着说道:“翁侯无须担心,我已严令帐下将率,绝对遵从翁侯的命令,若有阳奉阴违抗令不遵者,斩!”

    翁侯深施一礼,“月氏人将用匈奴人的头颅来报答公子的信任。”

    这一次宝鼎接受了将率们的劝谏,留在了长城要隘,但他命令所有的黑鹰锐士和虎翼卫去前方作战,只留下二十名墨者剑士保护自己的安全。

    他既然信任月氏人,把战场指挥权交给了胖顿翁侯,他就不能再亲临战场,否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会让事情变得非常糟糕。

    大帐内,宝鼎和赵仪帮助韩非修改誊抄《西行纪事》,但宝鼎根本没有心思,他全部的心神都飞到了战场上,他无数次想冲出去,骑着战马杀进战场。赵仪知道他心不在焉,不时提醒他抄错了字,后来实在忍不住,把他手上的笔夺了下来。

    “你心神不安也做不了事,不如和师傅对弈一局,如何?”赵仪建议道。

    宝鼎接受了这个建议,与韩非相对而坐,抓着一把棋子,却迟迟没有落下。

    “师傅先请?”宝鼎恭敬说道。

    “你有心思弈棋吗?”韩非抚须笑道,“此刻你若能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弈棋,我就承认你是个将才。”

    “师傅说错了。”宝鼎笑道,“我是个帅才,是个天生的统帅。”

    韩非嗤之以鼻。

    宝鼎凝神屏气,郑重落下一子。

    第一卷 崛起 第171章 我不怕对手多

    第171章 我不怕对手多

    宝鼎弈棋水平不高,但他好胜心强,韩非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师徒两人很快便沉浸在棋局之中。

    不知不觉太阳西斜,暮色已临,而战场上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期间宝鼎数次按捺不住,心烦意燥,但韩非很有耐心,一次次把他拉进棋局之中。

    终于,帐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跟着信使飞奔而至。

    匈奴人于日中中伏,我方伏兵尽出,将匈奴人的大军斩为三截,经过数个时辰的浴血奋战,已全歼匈奴人前军,重创匈奴人中军,匈奴人的后军拼死救援,我军虽顽强阻击,但奈何匈奴人太多,防线被其击破,让匈奴人的中军突围而去。现我军各部正在翁侯指挥下全力追杀。

    宝鼎高悬的心顿时放下,一时兴奋激动得难以自持,一把将赵仪抱了起来,“走,走,骑马去。”

    赵仪面红耳赤,连连挣扎,“快放下,师傅在这里。”

    宝鼎哈哈大笑,一边向帐外跑去,一边回头叫道,“师傅,同去,同去。”

    韩非抚须欢笑,连连摇手,“公子小心些,天黑就回来。我叫墨家大庖整治一席上等酒馔以为庆贺。”

    不待他说完,宝鼎和赵仪已经跑出了大帐。两人共乘一骑,在二十名墨者剑士的前后扈从下,打马冲出了营帐,在黄昏余晖里纵马飞驰,在青山绿林里任意驰骋。

    晚上捷报再传。大军奋力追击,一路衔尾追杀,斩获颇丰。

    翁侯派人征询公子宝鼎,是继续追杀,一直杀进河南,还是止步于乌氏大草原的东部边界。

    宝鼎果断下令,穷追不舍,杀进河南,一直杀到贺兰山为止。明日我将带辎重牲畜随后跟进,确保大军有充足的武器和食物。

    深夜,宝鼎召集韩非、琴唐、司马昌、唐仰,还有几位乌氏德高望重的长者,叫他们连夜组织一支辎重大军,天亮后就出发,跟随主力大军杀进河南。

    长城脚下的这场伏击战打得非常漂亮,斩首北虏四千余级,俘虏三千多人,缴获牲畜几十万头,给了匈奴人沉重一击。匈奴人这个亏吃大了,做梦也没有想到月氏人竟然埋伏在长城脚下,但不可思议的事已经发生了,强壮的身体给打得遍体鳞伤,只有拼命逃了。形势骤然间颠倒,匈奴人和河南诸胡在前面舍命逃亡,月氏人、义渠人和秦人联手追击,大有不把匈奴人一口吃掉决不罢休之意。

    出了乌水大草原,进入河南之地,双方的追逐战变得激烈了。匈奴人得到一些林胡、白狄小部落的支援,在食物和讯息方面得到了有力支持,随即化整为零,利用地形优势,不时给追兵以打击。

    胖顿翁侯与公子宝鼎、乌氏倮等人商议后,认为匈奴人既然以群狼之术四面偷袭,那联军干脆把兵力集中到一起,变成一头强悍的大野牛,在河南横冲直撞,烧杀掳掠,把匈奴人打得无处藏身,逼着他们逃离河南。

    一个多月后,正当双方陷入僵持的时候,斥候忽然送来消息,横山方向的秦军出动了,已经抵达奢延泽一带。

    公子宝鼎大喜,急忙派人联络,同时率军向盐湖方向移动。十天后,双方在盐湖会合,宝鼎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里与秦军主帅王贲紧紧拥抱。随后宝鼎把胖顿翁侯等月氏将率介绍给了王贲。翁侯代表月氏王庭向王贲表示了感谢,正是因为秦军在河南发动的攻击,才迫使匈奴人的南路军后撤,由此才扭转了河西的危急局面。

    相反,乌氏倮和一些义渠部落首领则对王贲比较冷淡,同样因为秦军对河南发动的攻击,导致义渠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匈奴人和河南诸胡首要的报复目标,义渠人为此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如果咸阳愿意给予物质上的补偿,义渠人也乐意为秦人戍守长城,不过从目前咸阳局势来看,这显然不可能,咸阳或许正要借刀杀人,借助匈奴人的力量来消耗义渠人的实力。

    “左更何以二度杀进河南?”宝鼎一边陪着王贲走向大帐,一边问道。

    “接到武烈侯的书信,得知武烈侯要联合月氏、义渠人在六盘山一线阻击匈奴人的攻击,我随即报请上将军蒙武,请求二次出击,以便牵制匈奴人,缓解六盘山一线的危急形势。上将军当即下令,命我火速出击,只是没想到我还是来迟了一步。”王贲笑着指指四周,“武烈侯既然能率军杀到盐湖,可见在六盘山一线已经击败了匈奴人。”

    “小胜一场。”宝鼎轻描淡写,不以为然地挥了挥手,“我们和匈奴人在河南周旋了一月有余,双方僵持不下,迟迟打不开局面,究其原因,就是军队太少,实力不足。此刻左更能即时赶到,正好帮了我们大忙,解决了眼前的困局。”

    说到这里,宝鼎停下脚步,转头看看胖顿翁侯和乌氏倮说道,“接下来,我们两路共击,齐头并进,把匈奴人赶过大河,占据河南。”

    占据河南?众人互相看看,脸上带笑,嘴里应承着,心里却是齐齐否决。当前之所以有这样好的局面,那是因为集结了月氏人、义渠人和秦人三家之力,而匈奴人的主力至今尚未赶到,只要局势稍有所变化,河南战局必将逆转,到时候三家只能各奔东西,分道扬镳。

    占据河南不过是公子宝鼎的雄心壮志而已,而要实现这个雄心壮志,至少要在河南与匈奴人决战一次,彻底击败匈奴人,把匈奴人永远赶出河南。但目前三家之中,义渠人没有这个实力;月氏人的根基在河西,它占据河南的意义不大;只有大秦人才需要河南并且拥有击败匈奴人的实力,不过大秦人在没有统一中土之前,不可能两线作战,所以河南还是匈奴人的地盘,匈奴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威胁着河西月氏和中土大秦。

    筵席上,王贲和一帮北军将率被宝鼎在河西的所作所为所震惊。当初他们听说宝鼎在渡河北上的时侯诛杀休旬王,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谁知到了月氏王庭,他竟然还有惊世之举,一夜之间击杀了匈奴人的左贤王和左日逐王,这是何等惊人战绩?

    接着说到了乌水大草原的伏击战。在大秦人面前,翁侯当然不会把这一仗的功绩抢到自己身上,事实上这一仗的确是宝鼎所策划,这一仗的功绩就是宝鼎的。

    王贲和一帮北军将率们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们的“丰硕”功绩完全是“打劫”打来的,虽然在最后撤离的时侯,他们也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但与宝鼎的功绩比起来,那就差了不少。北军是正规军,宝鼎的帐下却是兵力有限,只能借助月氏人和义渠人的力量,而他竟然能把这些力量集结到一起打败气势汹汹的匈奴人,这不仅仅需要个人威信,更需要卓越的才能。

    宝鼎的威信在北军将率们的心目中直线上升,没有人敢怀疑他的军事上的惊人天赋,他就是目前所有军队的统率,实至名归的联合军队的大统率。

    筵席结束后,宝鼎把一帮将率们都留下了,详细解说了一下攻击之策。

    “我们的主力到了,兵力骤增,匈奴人更不敢和我们决战,他们的游斗袭击之术也难以奏效,只有后撤,撤过大河,撤进贺兰山。”

    宝鼎在自己绘制的河南地形图上做出了几个标注。

    “原定计策中,由月氏大军切断匈奴人的后撤之路,但现在变成了我三路大军齐头并进?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