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83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83部分阅读

攻打韩魏两国?”乌重激动地问道。

    “你以为大王会让我统率军队?”宝鼎反问道。

    乌重呆了片刻,摇摇头。老秦人全面复出,军队基本上都控制在老秦人手上,这时候秦王政肯定要压制宝鼎。统率军队?建功立业?做梦去吧。

    “新年过后公子就要封君。”唐仰小心翼翼地问道,“大王肯定要让公子回封地,不知公子如何走出去?”

    宝鼎笑着摇摇手,“我是不想走出去,但大王会逼着我走出去。我这一去,虎啸山林,大王再想把我困在咸阳,那就绝无可能了。”

    韩非步履蹒跚,缓缓走出了南浦大牢。眼前的一幕让他骇然止步,接着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南浦威严的府门外,人山人海,车马如龙。

    公子宝鼎站在最前面,墨家钜子、琴唐、乌重……蓼园一系的人全部来了。

    右丞相熊启、驷车庶长公子豹、廷尉卿李斯、内史公子腾、典客卿王绾……朝中部分公卿大臣、还有几位博士,数百学府士子也赶来迎接韩非出狱。

    宝鼎冲上去,一把抱住了韩非,“师傅,一定要相信我。”

    韩非用力点头,“我以为我会死在这里。”

    宝鼎哈哈大笑,“师傅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老天当然不会让你便宜死去。”

    熊启、公子豹、墨家钜子纷纷走了过来,韩非马上陷入欢迎的人群,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虎烈卫甚至吹响了旗开得胜的号角。

    宝鼎站在人群外,志得意满。他成功了,他成功挽救了韩非的生命,改变了韩非的命运,这得益于他实力的增加,权势的增长,所以他非常兴奋,他特意请熊启、公子豹等公卿大臣来欢迎韩非出狱,以这种方式告诉咸阳宫的大王,他胜利了。

    老秦人全面复出,随之而来的当然是自己的隐退,这是一种必然,秦王政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楚系把自己变成他的强劲对手。

    从秦王上位以来,楚系替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先是夏太后和长安君,然后是赵太后和嫪毐,接着又是吕不韦和关东人。楚系以维护大王王位的名义,屠杀了一批又一批朝堂上的对手,最终楚系外戚牢牢站稳了脚跟,把持了朝政,但秦王政毕竟长大了,他借助自己这个特殊人物成功地把老秦人、关东人和巴蜀人联合到一起,给了楚系重重一击。

    楚系外戚遭到打击,咸阳的政局必定要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早在秦王政设计之前就有预料,他当然有万全的准备,他不会允许历史再一次重演。

    宝鼎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长长吐出一口气,我要离开咸阳了,但这是一次短暂的离开,我肯定要回来,一定要回来,再回来的时候,我应该拥有足够的实力影响国策,改变国策,改变帝国的命运了。

    蓼园大摆宴席,隆重欢迎韩非重获自由。

    熊启、公子豹、李斯、王绾等公卿大臣都参加了筵席,墨家的钜子也第一次走进了蓼园,尤其让人意外的是,刚刚赶回咸阳的老将军王陵也应邀而来。

    在这场奢华宴会的背后,是公子宝鼎强悍实力的展示,是老秦人和楚系握手言和的开始,是对咸阳宫的公开挑衅。

    深夜,东湖白楼的书房里,韩非端着香茗,神色异常忧郁。

    “这段时间师母在蓼园过得很好,与我母亲也谈得来。”宝鼎笑道,“师傅就在蓼园过新年吧。过了年,我在咸阳的时间就屈指可数了。不知师傅是愿意留在咸阳,还是与我同去封地?”

    “师傅欠你太多了。”韩非愧疚叹道,“如果不是为了救我,你也不会与大王反目成仇,就此被赶出咸阳。”

    “师傅还是不相信我。”宝鼎说道,“难道在师傅眼里,我更合适待在咸阳?我困在牢笼里蹉跎一生,师傅是不是很高兴?”

    韩非沉默良久,摇摇头,“你能告诉我,你打算在哪里展翅翱翔?北疆?河西?”

    “我的确有这样的想法。”宝鼎叹道,“但大王绝不会再给我机会,因为那对他来说太危险了,谁会放心一头老虎趴在在自己的背后?”

    韩非眉头紧皱,“你听说了什么?咸阳宫有什么传闻?”

    “我是听说了一些闲言碎语。”宝鼎笑道,“大王身边有个人告诉我,大王最近非常关注中原,似乎有意要打韩魏两国。”

    韩非心里顿时紧张起来,“秦军在河北连战连败,匈奴人又在河南之地伺机攻击,此刻并不是攻打韩魏两国的最好时机。”

    “要取中原,必须先灭韩国。韩国一灭,秦军可以直杀大梁,魏国危矣。”宝鼎从容说道,“赵国自顾不暇,齐国独善其身,唯有楚国可能会出兵救援,所以要灭韩,首先要破坏关东诸国的合纵,事实上我大秦只要破坏魏楚两国的盟约,就能达到破坏山东诸国合纵的目的。”

    韩非隐约猜到了宝鼎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咸阳形势太复杂,宝鼎可能要东去,但东去群敌环伺,宝鼎可谓九死一生。

    “韩国的确不堪一击。”韩非苦叹,“但韩国现在是秦国的附属,咸阳先前曾有承诺,当不至于出尔反尔,转眼就撕破脸皮,派军攻击。”

    宝鼎笑了起来,“韩国的国力与大秦相比,的确不堪一击,但韩国若要灭我,不过举手之劳,轻而易举。”

    韩非骇然变色,“借刀杀人。”

    “好计。”宝鼎笑道,“师傅以为然否?”

    “大王如果遣你东去,必定借刀杀人,然而再以此为借口撕毁约定,攻打韩国。”

    “师傅是否愿意帮我?”宝鼎问道。

    韩非委决南下,心中万分痛苦。韩国终究还是完了,秦国根本不给韩国苟延残喘的机会,秦王政咄咄逼人,马上就要对韩国下手了。

    “我能帮你什么?”

    “师傅是否随我东去,直接关系到我的存亡。”宝鼎郑重说道,“师傅的决定至关重要。”

    “韩国的存亡呢?”韩非痛苦地问道。

    宝鼎踌躇良久,无奈长叹,“师傅,我没有实力延续韩国的生命。”

    新年悄然度过。

    公子宝鼎最近表现得非常嚣张,蓼园一系频繁聚集,就连一向低调的墨家都不再掩饰,墨家钜子更是频繁进出蓼园。

    公子宝鼎和熊闵来往密切,熊闵甚至留宿于蓼园,楚系和蓼园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王翦、王贲父子,麃公、公孙豹、司马锌、白览、李瑶等老秦本土将领纷纷返回咸阳。桓齮和他的部分亲信将领也回到了咸阳,与楚系的关系有了显著改善。

    乌氏倮于年后日夜兼程赶到了咸阳,与此同时,琴氏家主带着夜郎公主也正在返程途中。

    咸阳人都在等待着公子宝鼎封君,但奇怪的是,封君的事迟迟没有消息。咸阳宫有传闻,老太后和大王因为武烈侯封地一事意见相左,所以封君的令书也迟迟下不来。

    万众期待之中,秦王政终于下令,赐封公子宝鼎为武烈侯,以南阳郡为其封邑。

    此“侯”不是二十等军功里的一等列侯爵,而是封君的爵位。战国封君爵位分两等,一等是“侯”,二等是“君”,“侯”高于“君”。比如吕不韦是文信侯,嫪毐是长信侯,这个“侯”要高于昌平君、昌文君的“君”。

    南阳郡原来是韩魏楚三国的交界地。四十多年前武安君白起大败赵魏联军于华阳,斩首十五万,魏国被迫割让南阳之地给秦国。也在这一年,白起发动了鄢郢大战,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郢)。随后秦国就把所占韩魏的南阳地和楚的上庸地合建为南阳郡。

    现在的南阳郡是秦楚韩魏四国交界之地,距离楚都陈,韩都新郑,魏都大梁不过四五百里而已。

    秦王政的用意,昭然若揭。

    第一卷 崛起 第188章 屈草自履

    第188章 屈草自履

    宝鼎得知秦王政决心将自己赶出咸阳,并将自己的封邑放置在东边的时候,他以为是三川郡的几个县或者是洛阳。

    三川郡在函谷关以东,治所就是洛阳。此郡最早由韩宣王所置,因境内有大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其中洛阳是周王室最后一块土地。吕不韦灭周取洛阳,其后蒙骜伐韩,韩国献成皋和巩两地,大秦的边界随即延伸到魏都大梁附近,秦国再置三川郡。

    大秦若取中原,吞并韩魏两国,三川郡就是后方基地。假如宝鼎的封邑在洛阳,他可以利用洛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力经营,并在未来的统一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时机合适则亲自率军征伐,就此建下显赫功勋,这样他的实力达到巅峰的时候,进可以威胁关中,退可以逐鹿天下。

    老太后要把宝鼎打造成秦王政的对手,当然要给宝鼎一个合适的地方,洛阳无疑是最佳选择。

    秦王政当然不会同意。让公子宝鼎封邑洛阳,事实上就等于让他控制中原之地,一旦大秦吞并了韩魏,公子宝鼎的实力必定飞速增长,最终不可避免地演变成兄弟阋墙的结局。有了长安君的前车之鉴,秦王政无论如何也不会重蹈覆辙,所以他宁愿付出一个郡的代价,也不愿让公子宝鼎封邑洛阳。

    西北边疆的军队控制在老秦人手上,如果让公子宝鼎去西北疆,如同虎放南山,将来不是尾大不掉,而是后患无穷,所以公子宝鼎的封邑一定要放在东南。东南有巴蜀和荆襄。巴蜀和荆襄都是产粮区,这两地的粮食布帛等物资是大秦国力的保障,也不能落入公子宝鼎的控制之中,因此最后只剩下一个地方,东部的南阳郡。

    南阳郡地处中原西南部,周天子曾在此地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诸多诸侯国。春秋初期,楚国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在这里建置宛邑,试图问鼎中原。宛之名,自此而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国在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意思是其郡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曰南阳,治所就是宛。

    南阳郡是不是一个好地方?的确是个好地方,但在这个时代,它地处各国交界之处,战争不断,烽烟连绵,事实上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宛有两个意思,一是屈草自履,这个好理解,芳草盖地,还有一个是“四方高中央下”, 说的是南阳的地貌,南阳东西北三面环山,当中地势低,宛就位于这块地势较低的平原之上,平原上有湍水、白水和泌水三条河,三条河的中下游都是丰地沃野。这三水南下与沔水会合,便直达荆襄之地。

    沔水就是汉水,而这个时代的荆襄之地叫南郡,治所就是郢,过去是楚国的都城。南阳郡的南部就是南郡,北部则是三川郡,而西北通过武关连接关中,刘邦打咸阳就是走这条路。南阳郡的西面就是汉中郡,两地通过汉水上游的旬关相连。

    由南阳郡向东,其东北是韩魏两国,其东南是楚国,而这三国无不虎视眈眈地盯着南阳,因为南阳是连接关中和荆襄的枢纽要地,只要攻占了南阳,就等于切断了关中与荆襄之间的联系,切断了巴蜀和荆襄向关中运送物资的通道。

    巴蜀和关中的陆路交通非常不便,只能靠秦岭和巴山的几条栈道,运输途中的消耗极其惊人,但巴蜀的物资假如通过水路进入楚地,再经汉水北上至宛,由宛北上进入武关,由武关运抵关中,则顺畅无比,所以当年秦国打下巴蜀后,马上开始攻打楚国,先后建立了黔中郡、南郡和南阳郡,至此就把巴蜀、荆襄和关中的通道彻底打通了,这也是秦国在最近三四十年国力飞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如此说来,南阳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秦国重兵环伺,三川郡的南部军,关中的蓝田大营,汉中的军队,南郡的军队,四路兵锋环绕南阳,只要南阳稍有危险,四路大军就同时出动,两三天之内即可抵达宛城。

    南阳三面环山,腹地河流密布,看似地形不错,但它无险可守,实际上是一块四战之地。从地形上来说,南阳是荆襄的门户,从这里可以纵横四出,可以打中原、关中、汉中和荆襄任何一个地方,反过来,它就是四战之地,四个方向的敌人都可以毫无阻碍地杀进来。在后世的历史上,尤其是三国、南北朝和南宋时期,在南北对峙的过程中,南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次次的战火荼毒生灵,把这块富饶之地变成了人间地狱。

    秦王政以南阳郡为公子宝鼎的封邑,目的只有一个,牢牢压制他,不给他任何发展的机会。

    南阳郡是南北两地的交通枢纽,直接关系到王国的安危和未来的统一进程,南阳假若出事了,公子宝鼎是第一责任者,轻则削爵重则斩首,至于说宝鼎在封邑拥兵自重,或者举兵独立,那等待他的结果只有一个,被各路蜂拥而入的大军砍成碎片。

    公子宝鼎封君,爵至武烈侯,邑封南阳的消息在咸阳传开,这是众望所归的事,奔走相告欢呼庆贺者纷至沓来,蓼园大摆贺宴,数日不绝。

    南阳郡有十七个县,现在这十七个县的租税为武烈侯所独享,这份荣耀在当今秦国独一无二。

    过去文信侯吕不韦食河南、洛阳十万户,长信后嫪毐更是得到河西、太原两郡为封邑,但他们已是历史,现在的秦国只有武烈侯公子宝鼎的封邑最大。年轻的武烈侯异军突起,功勋卓著,如今爵至至尊,财富无数,名震天下,算是少年得志了。

    老秦人以为大王最多封宝鼎为君,食邑三万户到五万户就算莫大恩赐了,而老太后的确也是这样建议的,毕竟公子宝鼎还年轻,以后还要不断地建功立业,在封赏这件事上肯定要留有余地,否则将来怎么办?将来他功勋多了,拿什么赏赐?人的本性很贪婪,赏赐要有度,要适可而止,否则就是害人害己了。

    秦王坚决不同意以洛阳为公子宝鼎的封邑,为此他做出了一个让老太后无法拒绝的让步,直接把宝鼎推到极致,一等封君侯爵,封邑一个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子宝鼎具备了谋反的实力。假如公子宝鼎野心太大,秦王政越是压制他,双方的矛盾越是不可调和,最终双方肯定要反目成仇,大打出手,重演长安君兵变手足相残之祸。

    老太后不就是决心给秦王政打造一个对手吗?楚系外戚不就是想挑起兄弟相斗吗?好了,这下满足心愿了。现在不是秦王政急着赶走公子宝鼎了,而是老太后和楚系急不可耐。

    封君假如在咸阳当官,那就是遥领封邑,不但权势大,财富也更多,而离开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地,实际上就是失去了权势,仅剩下财富而已。公子宝鼎如果一直待在咸阳,被秦王政牢牢压制了,兄弟两人的矛盾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楚系所不愿看到的,因为老太后的生命可能不长了,留给楚系重新布局的时间也非常紧张,所以必须让公子宝鼎尽快离开咸阳。

    公子宝鼎不是一个普通的宗室贵胄,他有特殊的身份,有张狂跋扈的性格,还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导致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攫取权力,努力发展实力,给他一个封邑,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他必将创造奇迹,而这个奇迹显然是大王和咸阳无法接受的,于是最终将爆发一场血腥的风暴。楚系的未来就决定于这场风暴爆发之后的选择,是选择秦王政还是选择公子宝鼎?老太后显然等不到那一天了,所以她把楚系的未来交给了熊启,她的嘱托明显倾向于公子宝鼎。

    咸阳宫的明争暗斗非常激烈,咸阳各方势力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老秦人非常担心,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宝鼎突然登顶,荣宠至极,这背后隐藏的危机可想而知。

    这天王离奉王翦之命,把公子宝鼎悄悄请到了自家大府。麃公、公孙豹、司马锌、白览和王贲都在。

    “知道南阳是什么地方吗?”白览不待宝鼎坐下,便笑眯眯地问道。

    “当然知道。”宝鼎笑道,“人杰地灵之地。我记得越国名臣范蠡就是出自南阳。他本是楚人,后来却在越国干了一番大事,后来带着西施泛舟而去,营商致富,又成了名传千古的巨贾陶朱公。”

    “难道武烈侯也想做个陶朱公?”麃公抚须大笑,“你就不怕武安君从地下爬起来一剑剁下你的脑袋?”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