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84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84部分阅读

轨迹岂不要因此而改变?如果整个中土的历史轨迹因此而改变,我是不是更多的机会改变大秦的命运,改变未来帝国的命运?或者,在我有生之年,都不会再有帝国?

    一时间,宝鼎心烦意乱,陷入沉思之中。

    几位老将军耐心等待,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

    良久,宝鼎终于从烦乱的心神中摆脱出来,语出惊人,“李园不死,合纵必成。”

    李园?几位老将军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皱眉沉思,旋即,大家都明白了宝鼎的意思。

    合纵自苏秦而来,苏秦说服齐赵韩魏燕五国攻秦,秦国大败。其后有乐毅合纵六国大军攻齐,齐国大败。自此合纵连横成为七国征战的主要方式,但自秦楚鄢郢大战,秦赵长平大战后,楚赵两个大国受到空前重创,合纵随即就成了关东诸国专门对抗秦国的制胜法宝。秦一旦攻赵,赵就向关东各国求援,关东诸国则合纵抗秦,而合纵军的主力就是楚国。

    长平大战后,关东诸国有三次合纵攻秦,春申君和楚军都是绝对主力。现在春申君不在了,楚国令尹是李园,而李园偏偏又是赵人,可以想像这次合纵十有八九会成功,除非杀死李园。

    公子宝鼎本人就是个刺客,他是靠刺杀起家的,现在他说出这句话,那意思很明显,他回到封邑是假,刺杀李园是真。

    “如此说来,姚贾的确该死。”王翦捋须轻叹,“合纵能否成功,关键在楚国,楚国是否出兵,关键在李园。姚贾带着几车金子在燕齐韩魏韩楚跑了一圈,然后回来告诉大王,他成功破坏了关东诸国的合纵,这其实就是欺君之罪。”

    “姚贾刚刚回到咸阳,李园和李牧就在魏国大梁见面,关东秘兵随后就进入咸阳试图刺杀大王。”宝鼎说道,“这件事足以说明,赵楚韩魏四国合纵已经基本成功,只要秦军再一次攻打赵国,韩魏楚三国联军必定杀向函谷关。另外,我得到消息,太子丹已经到了邯郸,不出意外的话,赵燕两国此次必能握手言和,这样一来,今年内,五国合纵已成定局,假如齐国也加入合纵,那就是规模空前的六国合纵。”

    不管是五国合纵还是六国合纵,形势对秦国都不利,因为今年匈奴人极有可能南下入侵,要报复去年三王被杀的耻辱,所以秦军今年当然不能轻易出动,以不变应万变方为上策。

    几位老将军基本上认同了宝鼎的看法,不再急于杀进河北了,还是先稳住自家的阵脚再说。

    “咸阳宫对今年的局势有什么看法?”麃公问道。

    “咸阳宫?”宝鼎冷笑,心里的怒火突然冒了出来,“我现在是众矢之的,只要杀了我,大秦就是他们的天下。南阳现在就是一个狩猎场,大王、关东人和楚人联手把我赶到南阳,四面围杀,就等着我突围了。”

    公孙豹笑了起来,“你小子还知道自己是头猎物啊?”他张开双手比划了一下,“南阳这个狩猎场无险可守,你可以四面出击,但敌人也可以四面攻击。你的突破口选择得很好。大丈夫就该做人所不敢做之事。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不是大丈夫所为。大丈夫就该杀出去,杀出一条血路,宁可死在敌人的剑下,也不能死在自家兄弟的手上。”公孙豹说到这里长长地叹了口气,“武安君临死之前,最痛苦的就是这件事,他纵横沙场几十年,杀敌无数,最后却死在自家兄弟手上,让轻亲者痛仇者快,让关东诸国鼓掌相庆。”

    “直到现在,老秦人的心里还在流血,眼里还在流泪。”司马锌望着宝鼎,突然大声说道,“你小子记住,你即使要死,也不要死在自家兄弟手上,让老秦人既流血又流泪,痛苦不堪。”

    宝鼎当即发誓。一帮老家伙都在这里,司马锌这句话等于挑明了,老秦人可以给公子宝鼎绝对支持,但绝对反对公子宝鼎引发内讧,挑起内战,即使公子宝鼎掉进了陷阱,像长安君成蛟一样做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那宁愿逃跑,也不要重演兄弟相残的悲剧。

    这句话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老秦人也不支持公子宝鼎统率军队,掌控军权,最起码现在不支持。很明显,公子宝鼎是个疯狂的人,一旦他控制了军队,那极有可能造反,或者是上当中计被迫造反,总之公子宝鼎掌握军队必将置整个派系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所以还是赤手空拳的好。

    这两年宝鼎都是赤手空拳打天下,还不是一样创造奇迹,不过这次宝鼎的对手是关东六国,对手的实力太强大,赤手空拳的宝鼎似乎有些势单力薄了。

    “我以武烈侯的身份恳求你们,在我没有杀死李园之前,你们不要出兵攻打赵国。”宝鼎说道,“给我两年时间,两年内,我一定杀死李园,彻底断绝关东诸国合纵之路,然后你们可以尽起大军,直杀河北,拿下统一中土的第一功。”

    这场谈话持续到深夜,公子宝鼎和一帮老将军们的心情都很沉重,感觉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在过去的两年内,公子宝鼎和老秦人实现了他们的初期目标。当初在晋阳的时候,公子宝鼎和王翦议定的目标就是两个,一个是公子宝鼎封君,一个是白氏和司马氏解禁,为此他们做出了“以退为进”的策略。

    这个策略目前实现了,但接踵而至的后果是,公子宝鼎被赶出了咸阳,这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秦王政把公子宝鼎赶出咸阳,未必就是想置他于死地,但楚系和关东人肯定要置他于死地。现在的形势和当年长安君崛起时候的形势非常相似,但当年长安君的背后有夏太后,还有个靠山,所以后来长安君还能统率军队,楚系和关东人为了扳倒长安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而如今公子宝鼎不但在朝内没有靠山,还与楚系和关东人结下了仇怨,由此可以推测到宝鼎到了封邑之后的艰难处境。

    对南阳形成包围的有京畿内史和三川、汉中、南郡。三川郡的郡守是关东人,汉中郡的郡守是巴蜀人,南郡的郡守是楚系外戚,这三个郡只要任何一个在背后下黑手,南阳郡都会出事,而出事的后果就是宝鼎这个武烈侯肯定要承担责任,如果后果严重,宝鼎就完了。

    这是内忧,外患就是韩魏楚可能攻打南阳。公子宝鼎就国南阳,说白了就是外放,贬黜,这个消息传到关东,关东诸国马上就会意识到咸阳想杀了公子宝鼎,公子宝鼎死了,老秦人受到打击,咸阳局势就会混乱,这对关东诸国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谁也不敢保证韩魏楚不乘机攻打南阳。一旦韩魏楚攻打南阳,周边内史和三郡救援迟缓,那南阳可能失陷。南阳失陷,宝鼎就彻底玩完,就算援军杀到夺回了南阳也救不了他。

    穰侯魏冉就是个例子。他的封地是陶邑,地处中原,原为宋地重镇,商贸发达。齐灭宋,陶邑归齐。六国合纵破齐,为秦所得,昭襄王赐给了魏冉。魏冉被赶出咸阳回到封地后,陶邑屡遭魏国攻击,最后魏冉死了,陶邑也没了。看上去这事很正常,昭襄王赐给魏冉富裕的郡邑,格外荣宠了,但仔细一想,陶邑是什么地方?中原腹地,四战之地,昭襄王把那个地方赐给魏冉,其实就是一个陷阱,魏冉只要被赶回封地,必死无疑。

    这倒不是阴谋论,这是事实。陶邑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在黄河南部。它的东面是齐国,南面是楚国,西面是魏国,北面是赵国。当时秦国已经拿下了魏国的河西郡,也就是秦国的河内郡。从河内郡的朝歌到白马津渡河,再南下到陶邑,有三四百里路,所以陶邑及其附近地区就是秦国孤悬在中原的一个触角,危如累卵的一个地方。昭襄王把这个地方赐给魏冉,居心何在?陶邑丢了,等于秦国的土地丢了,魏冉必死,而赵魏楚齐等国都想攻占陶邑,就看时机了,结果魏国等到了最好的时机。

    昭襄王是不是借刀杀人,谁也不知道,只能揣测,但今日宝鼎去南阳,咸阳肯定有借刀杀人的意思。

    内忧外患,宝鼎的处境极度困窘,所以当麃公问到咸阳宫对局势有什么看法的时候,宝鼎终于忍不住发火了。

    咸阳宫当然知道局势对大秦不利,更知道姚贾的关东之行成效甚微,但当初秦王政和宝鼎在设计的时候,姚贾出使的主要目的是挑起燕王喜和太子丹之间的矛盾,只要燕王喜不给太子丹大权,燕赵结盟就难以成功。燕赵不能结盟,河北大战的胜算就大大增加。结果事与愿违,河北大战打败了,关东诸国在赵国两次击败秦军后,士气大振,合纵之势已经不可阻止。

    现在秦王政一肚子怨气。蒙武和关东系将领让他蒙羞,姚贾更是让他成了笑柄。姚贾刚刚回到咸阳,升官加爵了,马上就传来楚国李园和赵国李牧秘会大梁的消息。关东诸国不但没有放弃合纵,反而紧锣密鼓地加快了合纵进程。秦王政这个脸丢大了,但这怨不得姚贾,形势发展太快,他也不知道秦军会再次战败,结果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时候又爆出姚贾是赵国内j的消息,这等于给了秦王政一个大巴掌,所以姚贾不得不死了。

    秦王政心知肚明,关东人也是了然于胸,咸阳这一连串的风暴都是源自公子宝鼎,都是因为大王、关东人和楚系要打击公子宝鼎、要压制老秦人造成的,只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公子宝鼎如此暴戾,刺杀、谋杀、诬杀,无所不用其极。

    没办法了,必须把他赶出咸阳,把他围杀在封邑里,这个野蛮的公子就是一头疯狂的嗜血猛兽,今日不杀他,明日必被他所吞噬。

    宝鼎为此怒不可遏,他一心一意为了大秦,为了拯救未来的帝国,其实也就是拯救大秦的权贵公卿和他们的后代,结果好心没好报,一大帮子人冲上来要杀他,他能不怒气冲天?

    庆贺封君的事告一段落后,宝鼎马上举荐苍头霍宝为紫府副率,并拟制了未来十年黑冰台秘军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行动规划,然后呈奏咸阳宫。

    未来三年是大秦统一中土的关键时期,秘军要把主要力量放在赵国、楚国和齐国。

    赵国是大秦统一步伐的开始,而要想击败赵国,不但要破坏关东诸国的合纵,更要实施反间之策,挑起邯郸的内斗,让郭开和李牧斗个你死我活。宝鼎更是大胆预言,李牧就是赵国最后一道长城,李牧不死,秦军不胜,赵国更不会亡。

    楚国是关东诸国合纵的主要倡导者和主要力量,若要破坏关东诸国的合纵,必须混乱楚国局势,为此必须联合楚国本土贵族和春申君的遗留力量,诛杀楚国令尹李园,甚至不惜帮助楚人另立大王。

    齐国休养生息几十年了,其国力之强盛可想而知,一旦君王后薨亡,田氏贵族重掌朝政,齐国极有可能加入合纵大军,这将直接影响到秦国的安危,延缓秦国统一中土的步伐,所以秦国秘军要在齐国大肆活动,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齐国改变现行国策,不遗余力地支持齐国保持中立之策。

    宝鼎本来没指望秦王政会同意自己的举荐,他只是想给苍头升一级爵位,让苍头在黑冰台有更大的权限,这对自己将来有好处,但出乎预料的是,第二天秦王政的命令就下来了,苍头爵升五大夫,出任秘军副率,持黑鹰金牌。秦王政在命令书上还特意注明,在秘军统率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坐镇紫府的情况下,由副率苍头代行其职,主掌紫府。

    宝鼎拿着这份任命书研究了半天,不得不承认秦王政是位绝代雄主。

    秦王政是大王,站在权力的最高点,他俯瞰这个世界,他的胸襟和见识绝非普通人可以比拟。老秦人也罢,关东人也罢,楚人和巴蜀人也罢,都是他统治王国的工具。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利益,那就是君王的利益,君王的利益凌驾于王国利益之上,有利于王国利益的举措未必有利于君王的利益,所以,不要把君王当作一个有感情的生物,尤其不能把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当作有感情的生物。君王是没有感情的,只有利益,所以昭襄王杀死了武安君,赶走了穰侯等四大权贵;所以秦王政逼反了长安君,禁锢了赵太后,赶走了吕不韦;所以,公子宝鼎告诫自己,千万不要以己心来揣测秦王政,那必定错得离谱,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秦王政需要什么?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了权力是否就能拥有一切?当然不是,权力用得好,可以建功立业,可以给王国带来长治久安,反之,亡国灭种,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无须赘述。秦王政正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如何让权力用得更好,如何让权力转化为统一四海的千古伟业,这才是秦王政殚精竭虑,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人的位置不同,理想和抱负自然不同,所要考虑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至于眼界、见识和胸怀等等更是大相径庭。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屁股决定脑袋。

    宝鼎前世的丰富知识帮助他迅速融入到这个时代,同时也带给他迥异于这个时代的思想和经验,他从秦王政的这份任命书里看到了很多东西,为此他不得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来,从一个后世人的视角来全方位思考秦王政这个人。

    君王以君王的利益至上,君王的利益包括什么?第一当然是权力,第二才是王国的利益。君王在现行制度下如何才能掌控最大的权力?当君王掌控了足够的权力,影响和决定了王国的利益,那么这两者之间又如何协调和统一?

    有一点可以确定,当王国的利益不断扩大,必能给君王带来更大的权力。秦王政现在正在走上一条正确的统治之路,然后他统一了中土,接着他显然走错了统治之路,然后帝国在他死后瞬间崩溃。

    谁创造了历史?是秦王政还是中土的苍生?抑或两者同时创造了这段恢弘的历史?那么改变这段历史又该从何着手?

    宝鼎迷茫了,感觉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秦王政在这份任命书中有非常清晰的暗示,秦王政并没有抛弃他,依旧让他主掌紫府,控制黑冰台,那么不难推测到,秦王政对身边的关东人也只是给予了部分信任,或许用更准确的话说,关东人就是他手里的工具。蒙氏败于河北,姚贾招摇撞骗,这两件事必定刺激了秦王政,所以他的策略也在改。

    让公子宝鼎长久控制黑冰台的最大好处就是大秦秘军始终掌握在老秦人手里,这可以让秦王政更加放心。不管怎么说,就如宝鼎在红翎社寓里的震天一吼,“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只有老秦人,才会与大秦共赴国难,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由此推测,公子宝鼎以秘军统率的身份离开咸阳去封邑,就不是外放就国,也不是惨遭贬黜,而是另有目的。什么目的呢?还是让他冲锋陷阵,继续与楚系斗个你死我活?或者,让他像苏秦一样,到关东某国做个间谍?

    公子宝鼎决定与秦王政好好谈一次,开诚布公地谈一次,兄弟间做一次最私密的接触。

    老秦人已经给了他巨大压力,老将军们表态了,绝对不支持他搞内讧,如果兄弟阋墙,那死的肯定是他,因为老秦人不想再一次受到打击,不想错过统一天下的建功机会,不想看到咸阳陷入无休无止的风暴之中,更不想重蹈覆辙失去对大秦军队的控制,因为只有控制军队才能确保老秦人有足够的实力守护自己的王国。

    总之一句话,老秦人有老秦人的利益诉求,有老秦人的利益底线,在他们的利益基本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不再无条件的支持宝鼎,不会陪着宝鼎在生死一线间疯狂起舞。如此一来,宝鼎的处境愈发艰难,而此刻秦王政突然雪中送炭,这里面隐藏的东西就多了。

    秦王政是大王,大王以君王利益至上,大王是一个人和朝堂上的所有势力做斗争,秦王政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孤独君王,那么,这位孤独的君王现在在想什么?

    琴氏家主回到了咸阳,夜郎公主随同而至。

    武烈侯公子宝鼎得到消息后,急不可耐,当即冲出紫府,直奔琴氏府邸兰苑。

    赵仪已经先期赶到兰苑,把出塞故事和最近咸阳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详细告之。隗清和?br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