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99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99部分阅读

刺杀的机会。”

    “陷阱?”琴唐的脸色顿时就变了,一双眼睛恶狠狠地盯着张鹿。

    张鹿心跳剧烈,窒息难当,冷汗“唰”地出来了。自己中计了?给张良利用了?武烈侯不愧是刺客出身,想得就是比别人多,如果此事真的是个陷阱,那接下来怎么办?

    “我要打韩国。”宝鼎慢悠悠地说道,“南阳即将迎来一个冶铁大发展的时期,我需要更多的铁矿,所以我要马上拿下叶城和舞阳,把那一带的铁矿全部控制在手。”

    这事琴唐知道,张鹿却是第一次听说,心跳更快了。财富,那可是货真价实的财富啊。

    “韩国现在是我大秦的附庸,是我大秦的兄弟,我不能无缘无故地去打它,所以我要一个借口。”宝鼎笑道,“你给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个攻击韩国的借口。”

    张鹿明白了,武烈侯要将计就计。自己立功了,而且还是一件大功劳,“请武烈侯吩咐,我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用不到粉身碎骨。”宝鼎摇手笑道,“张良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将计就计嘛。”

    “但是你的安全……”这可是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失误,张鹿心里还是非常惶恐。

    “我既然知道张良来了,当然不会以身犯险。”宝鼎指着张鹿说道,“但以你现在的心态,我的计策必定失败。你只要一张嘴,张良就知道他的计策失败了。”

    张鹿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你好好想想。”宝鼎说道,“此计能否成功,就看你能否骗过张良了。”

    宝鼎急召卫率暴龙,虎烈卫统领孟苌。

    卫率是负责封君府的安全,虎烈卫则是封君的私兵,这两者地位相当,但所掌握的卫军数量却截然不同。不过暴龙很满足了,他在北疆做马贼的时侯,即便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和手下一帮兄弟竟然能追随大权贵,过上锦衣玉食的好日子。孟苌来自郿城“孟西白”,自从司马断和白公差高升之后,他就做了虎烈卫的统率,算是武烈侯的绝对心腹了。

    宝鼎把张良来宛谋划刺杀的事说了一下,“我们将计就计,让张良完成这次刺杀,以便给我们赢得攻打韩国的借口。”

    “那我们需要设一个陷阱。”暴龙说道,“给我们多长时间?”

    “你们先做好准备。”宝鼎说道,“这一次绝不能让张良逃了,一定要把他抓住,否则将来后患无穷。”

    暴龙嗤之以鼻,“一个刺客而已,手到擒来。”

    “千万不要小瞧这个人,他的才智非常出众,这次如果让他逃了,再想抓他就难了。”宝鼎不得不郑重提醒。历史上的张良是摧毁大秦的重要人物,虽然历史正在改变,但宝鼎无法控制改变的方向,假如帝国因此而加速败亡,那么张良肯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宝鼎不想错过这个杀死他的机会。

    “武烈侯为何如此看重这个人?”孟苌倒是比较谨慎,疑惑地问道。

    “韩国张氏在中原的影响力非常大,这从张良代表张氏在关东诸国奔走合纵就能看得出来。张氏这一代的家主是韩相张平,张平一死,其继承者十有八九就是张良。”宝鼎皱眉说道,“你们可以想像一下,这个人将来要给我们带来多大的麻烦。”

    “武烈侯正要灭亡韩国,韩国败亡,张氏还能独存?”

    “天下之大,难道还没有张氏的容身之地?”宝鼎摇摇手,“如果让他逃了,他会不停地谋划刺杀。我们在明,他在暗,防不胜防,所以我们将来要想睡得踏实,这次务必把他解决了,一劳永逸。”

    暴龙和孟苌躬身领命。

    南郡郡守魏起率先抵达宛。

    魏起是穰侯魏冉的嫡长孙,魏缚就是他的亲弟弟。宝鼎在晋阳打倒了魏缚,搞出来一个盐铁大案,给了楚系沉重一击,双方之间的仇怨非常大。楚系外戚枝繁叶茂,虽然平庸者众,但才智出众者也有不少,比如这个魏起,就是楚系外戚中独当一面的人才。他在南郡做了十几年的郡守,成绩斐然,老太后数次想把他调回咸阳,但南郡是楚系的根基之地,需要一位文武双全谋略出众者坐镇,所以最终只有委屈魏起了。

    魏起深得老太后的信任,对咸阳发生的事一清二楚,他知道武烈侯对于楚系未来的重要性,为此毅然搁置仇怨,全力配合武烈侯征战中原。

    宝鼎还是第一次见到魏起,这位郡守四十多岁,温恭谦逊,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间透出一股举重若轻的大家气度。双方相谈甚欢,话题主要集中在春耕和物资转运上。宝鼎说到了翻车、水碓磨和独轮车等有助于耕种和运输的新工具。魏起大感兴趣,当即提出看看实物。宝鼎、甘罗和章邯于是陪着他到了白水河边的制造作坊。

    水碓磨的制造有一定的难度,但主要构件已经安装成功。魏起显然对农事很熟悉,一眼便看出这种粮食加工工具将大大节约人力,有效提高粮食加工的数量和质量,而人力的节约至关重要,对农耕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的一幕让宝鼎对魏起的印象大为改观。魏起看到独轮车和翻车后,兴趣盎然,马上卷起袍袖,亲自体验了一番。南郡水系发达,船舶是运输的主要工具,独轮车的作用不大,但这种小巧灵活的独轮车却非常适合乡间小路上的运输。至于翻车的功效,魏起则是赞不绝口,当即恳请宝鼎在大批量生产之后,优先提供南郡,因为南郡的田地数倍于南阳,翻车的投用不但有助于灌溉,更有利于南郡把节约下来的人力投到其它方面。

    “久闻武烈侯是天纵之才,今日一见方知名不虚传。”魏起拎着皮屦,赤着双脚,站在河堤上,手指远处巨大的立式水轮问道,“那又是什么?”

    “水排。”宝鼎把水排的作用和原理大概解释了一下,“水排可以有效解决冶铁上的鼓风难题,假如成功了,秦国生铁的产量和质量都将有一个飞跃。”

    魏起眉飞色舞,喜形于色,“如此说来,我大秦的兵锋将更加锐利,武力将达到一个惊人的高度。”

    宝鼎急忙摇手,“武器不论如何锋利,还需要人去使用,所以大军武力的提高,关键还在于将士们的勇敢和善战。”

    魏起兴致更高,当先举步,“走,去看看。”

    “太守,洗洗脚,把皮屦穿上。”宝鼎笑道,“水排的制造才刚刚开始,距离完成之期尚早。等到蓼园把这座冶铁大作坊完工了,我再请太守过来看看,如何?”

    “好,好。”魏起连声答应,“我听说武烈侯曾有预言,说我大秦十二年内可吞并六国,一统中土,说实话,我根本不相信,不过现在嘛……”魏起再次指向远处的大水轮,“我开始相信了。武烈侯不仅是个传奇,更是个创造奇迹的天之骄子啊。”

    宝鼎的神情略显尴尬,觉得魏起这话听起来十分不舒服。

    冶铁大作坊正在建设,在参观的过程中,魏起对工匠们使用的一些滑轮等小机械也非常感兴趣,频频询问。宝鼎在详细解释的时侯,对魏起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眼前这位太守显然不是天天坐在郡府里发号施令,而是常常下到田间村头了解民情,是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回城的路上,看到农夫们在田地里忙碌,魏起又来了兴趣,竟然下车直接跑到了田地里,与农夫们亲切攀谈,询问一些具体的耕种事宜。

    宝鼎、甘罗和章邯陪在左右,听到魏起与农夫们谈到了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情况,还交流了一些耕作技巧,另外诸如灌溉方式,肥料种类,轮流休耕,一年两熟等等农事,魏起也是顺手拈来,可见对农事非常熟悉。

    魏起在田间地头与农夫们交谈良久,然后又带着宝鼎等人沿着一条沟渠缓缓而行,途中看到两牛牵引一犁正在耕地。魏起停下脚步,仔细观看,而宝鼎则望着被犁开的田地,若有所思。

    前世他在农村长大,对犁田当然熟悉,不过前世犁田只用一头牛,而犁开的田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翻土起垄,但现在他看到犁开的田地只是破土划沟,田里的土并没有翻转过来,可见这犁的构造有问题。

    “武烈侯,你看到什么问题没有?”魏起发现宝鼎盯着田地沉思不语,于是随口问了一句。

    “这土应该翻过来。”宝鼎说道,“这样犁田才有效果。”

    魏起微笑点头,“我也想把土翻过来,但苦思无策啊。不过牛耕相比人力耕田,已经进步很大了,可惜耕牛太过珍贵,至今很多偏僻地方因为太穷,买不起耕牛,只好用人力耕田,亩产很低啊。”

    “两头耕牛拉一犁,太浪费了。”宝鼎说道。

    “那是因为犁头不够锋利,一头牛拉不动。”魏起叹道,“所以我对你的冶铁作坊期待很高。如果冶铁的温度上去了,铁的质量提高了,可以打造出锋利的犁头,那么一头牛就能拉动一台犁,这必将大大促进耕种。”

    宝鼎记下来,这件事目前解决不了,只能等待冶铁技艺的提高了。

    当两牛一犁走到众人面前时,魏起忽然喝叫农夫停了下来,然后他拉着宝鼎走到犁前,把犁从土中拽出。这个犁头就像箭矢一般,前端尖锐,后端宽阔,锐端有直棱,可以加强刺入泥土中的力量。宝鼎把它和前世记忆中的犁比较了一下,马上发现了它的不同之处,一是犁铧比较窄小,二是没有翻转土块的犁壁。

    “武烈侯,你看看这犁。”魏起俯身指着犁头说道,“你看看可有什么改进的办法,让泥土翻转过来?”

    宝鼎笑着点点头,“我已经有办法了,回去我画个草图,然后叫铁匠打出来,试试效果如何。”

    魏起惊讶地看着他,“真的有办法?”

    “当然。”宝鼎笑道,“我还能哄骗太守?”

    “现在就说给我听听。”魏起急不可耐地说道。

    “犁田的目的是翻土碎土,但目前的犁只能破土划沟,翻土还需要人力,所以铁犁必须改造,我的建议是把犁头改为铁犁壁。”

    宝鼎拔出宝剑,在泥土上画了两个铁犁壁,“这是单面的,形状就像板瓦,可以向一面翻土。这是双面的,可以同时翻土,很适合开沟起垄。”宝鼎接着又画了一个完整的直辕犁,“这是犁辕、犁箭、犁床、犁梢和犁铧。”宝鼎一一指出铁犁部件,然后笑着对魏起说道,“我给它起个名,就叫直辕犁吧。大块田地可以用长直辕犁,两牛牵引即可。短直辕犁因为转动灵活,适合小块田地,用一头牛牵引就绰绰有余了。”

    魏起不知道这种铁犁壁是否能够起到翻土碎土的作用,但武烈侯既然这么有信心,或许就有绝对把握。他当即冲着琴唐和马骕叫道,“快,按按照武烈侯所绘,马上打造。我要知道这种直辕犁是否有效。”

    其实不待魏起吩咐,琴唐和马骕已经叫人描绘了。不过这是农具,赚不到钱,琴唐不以为然,而墨者马骕却如获至宝,激动不已。

    “我保证有效。”宝鼎一边拉着魏起走上田埂,一边笑道,“今天跟着太守亲自到田垄转一转,果然有收获啊。”

    “何止有收获。”魏起感叹道,“如果直辕犁有效,大秦收获的可是粮食和人力。”

    第一卷 崛起 第218章 两手空空

    第218章 两手空空

    宝鼎的才智让魏起惊叹,而魏起踏实的作风也让宝鼎另眼相看,双方彼此看重,合作就有了基础。

    晚宴过后,魏起与宝鼎、甘罗、章邯等人高谈阔论,从农商到国策,从中原形势到统一大业,双方各抒己见。魏起有意全面了解宝鼎和蓼园一系,而宝鼎则有心摸摸这位长期外放的楚系重臣的老底,所以双方虽然保持戒备,但在交谈过程中常常就一些重要问题深入探讨,清晰地向对方传递自己所持的观点和态度。

    宝鼎很快发现,魏起在国策上非常务实,在坚持“法治”的同时,也倾向于儒家的“仁政”和“王道”,同时还兼采墨家的“兼爱”,这与其“以民为本”的理念有直接关系。魏起在南郡实施了很多“为民”之策,这些举措一度遭到了咸阳的批评,但他依旧坚持,这也是他无法进入咸阳中枢的原因之一。

    魏起的治国理念与宝鼎的强国之策大同小异,很多地方观点一致,而宝鼎因为有前世丰富的历史经验,对治国理念有更深的理解,尤其当宝鼎提出“外儒内法”这个概念的时侯,更是让魏起肃然起敬,再也不敢把宝鼎当作一个夸夸其谈的年轻公子来看了。

    在统一后的治国策略上,两人的分歧很大。宝鼎坚持黄老学术中的无为而治,经济上要放任自由,而魏起却坚持“法治”,经济上要适当地集中官营。不过在中央集权上,两人倒是态度一致,魏起非常看重地方权力,认为这有利于王国的稳定和发展。

    夜过中,甘罗等人知道宝鼎和魏起还有重要的事讨论,先后告辞离去。

    宝鼎把自己的中原策略详细阐述。既然与楚系要长期合作,而魏起又是楚系里的中坚人物,那么赢得他的支持就非常关键了。

    魏起暗自惊骇。对秦国来说,关东诸国的合纵一直是秦国的噩梦,合纵军一次次阻挡了秦国东扩的步伐,如今在秦国两次战败于河北形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武烈侯不是秉承咸阳的决策竭力破坏合纵,而是蓄意促成合纵,以便为自己建功立业,这不仅是狂妄无知之举,更把楚系拖进了危险的境地。

    “武烈侯,你面对的不是几个权贵,而是几十万合纵大军。”魏起苦笑,“以你之力,刺杀几个权贵犹如探囊取物,但要击败合纵大军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当年齐、赵出面五国合纵,即便是我祖父穰侯和你外祖父武安君联手,也被合纵军打得退回关西。后来秦、赵主谋六国合纵,差点把齐国打得亡国灭种,由此可见合纵之威力。邯郸大战之后,王龁、王陵和蒙骜三次败于合纵军之手。这都是血淋淋的事实,你不是不知道。”魏起说到这里,拱手为礼,“武烈侯,有雄心壮志固然好,但凡事也要量力而行啊。长平大战的时侯,赵国以赵括代替廉颇,结果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当然不是,他比他父亲赵奢还厉害,之所以败,就是败在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啊。武烈侯难道想做第二个赵括?”

    宝鼎当然不想做赵括,但他也不能把击败合纵军的希望寄托在楚国内部的矛盾上,他现在只能竭尽所能,在决战之前赢得优势。历史轨迹正在改变,原有的历史正在失去参考价值,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为此他需要军队,需要充足的钱粮,而钱粮从何而来?当然需要魏起的绝对支持,否则钱粮肯定不够。

    “我已经对老太后做出了承诺,我和王夫人已经上了同一条船,我没有退路了。”宝鼎面露无奈之色,“破坏合纵,让合纵无法成功,其功绩根本无法与击败合纵军相提并论。我没有足够大的功勋,拿什么去兑现承诺?”

    魏起神色凝重,连连摇头,“你的确有创造奇迹的能力,但这一次你的对手是几十万合纵大军,你拿什么创造奇迹?你知道这一仗打败了意味着什么?”

    “好,就依你的思路来推断,我在中原破坏合纵,努力维持了中原局势,那么,当老太后不在了,咸阳局势将如何变化?”

    “武烈侯,你的背后是老秦人,老秦人和我们熊氏联手,一个在外控制军队,一个在内控制朝政,即使老太后不在了,咸阳局势依旧可以控制,大王根本没有办法把我们熊氏赶出咸阳。”

    “如果三年后,秦军攻克了邯郸,灭了赵国呢?”宝鼎问道。

    “三年灭赵?”魏起笑了起来,“武烈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当年我大秦几十万大军围攻邯郸,整整打了两年,最后在合纵军的救援下功亏一篑。我们再说齐国,当年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城,但乐毅带着几十万合纵军整整打了五年都没有拿下。这说明什么?任何人,当他面临死亡的时侯,都会绝地反击。赵国亡了,齐燕的屏障就没了,就要与秦国正面对垒,齐燕会眼睁睁地看着赵国灭亡?魏楚当年为什么要救援赵国?原因也是一样,?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