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9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09部分阅读

    则我寝食难安。”

    宝鼎笑了起来,“叔父,水火无情啊。”

    水火无情?公子腾愣了一下,马上想到宝鼎在方城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旋即又想到武安君当年水淹楚国的鄢(yan)城,难道他要仿效武安君,在大梁用水败敌?但哪来的水?

    大梁座落于鸿沟之上,鸿沟的水到了大梁一分为二,城东叫大沟,城西叫梁沟,然后在城南再次会合,南下与颍水相交。大梁城就是一座被人工沟渠所包围的城池。水是有,但如何抬高水位淹没大梁城?

    “水淹大梁?”公子腾皱眉问道,“水又从何而来?”

    “大河。”宝鼎把案几上的地图铺开,手指大河。大河的水从广武流出,经鸿沟而下,过魏长城,直达大梁。

    公子腾还有没有想明白。即便引大河水,但大河的水位也是有限。

    “再过一个多月,大河汛期就到了。”宝鼎笑道,“看我们的运气如何。假如北方大雨连绵,大河水位暴涨,那么我们只要堵塞大沟和梁沟,鸿沟的水必定咆哮而下直冲大梁城。”

    公子腾豁然省悟,对宝鼎更是佩服不已。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大河汛期即将来临?

    “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发动攻击。”宝鼎说道,“到了大梁后,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大沟和梁沟要筑拦河大坝,沟渠的堤坝要加高加固,确保大水冲过来以后可以倒灌城池,浸泡城墙。大梁的城墙内夯泥土,外砌石砖,攻击之初,要派将士们昼夜不停地攻击,把城墙跟下的石砖全部撬下来,确保大水可以更快地浸透泥土。泥土一旦湿软,城墙必定倒塌,如此大梁轻松可下。”

    公子腾心跳骤快,眉飞色舞,一脸狂喜,“武烈侯,好计,好计啊。”

    “现在要保密,你知,我知,一旦泄露,魏人提前防范,此计就不灵了。”宝鼎笑道,“当务之急是准备攻城大兵,准备挖掘地道和撬拆石砖的工具,另外还要准备筑坝固堤的材料。到了大梁后,我们再公布攻城之策。”

    “武烈侯,你估计我们多长时间才能拿下大梁城?”

    宝鼎笑笑,“我也无法确定,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也有可能啊。”

    “如果需要三个月的时间,那我们就要准备应对赵齐楚三国的救援大军了。”

    宝鼎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假若齐国出兵救援,历史轨迹的改变就非常大,再想回到原有的历史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叔父看来,齐国出兵的可能有多大?”宝鼎问道。

    “至少有七成以上的可能。”公子腾不假思索地说道,“现在赵国自顾不暇,韩国灭亡,魏国遭到重创,楚国更是损失惨重无力再战,齐国感受到威胁,这才匆忙派出使者赶赴咸阳,试图阻止我们攻打魏国。魏国是齐国的屏障,魏国一灭,齐国和我们直接对峙,双方早晚要打仗。这时候我们对齐国的要求置若罔闻,乘胜攻击魏国,不仅是不给齐国面子,更等于直接告诉齐国,我们迟早要一决胜负。这种情况下齐国还有选择吗?它只有与秦国撕破脸了。齐国大军一出,燕国也不会再犹豫了,肯定出兵河北,与赵国联手抗秦。”

    宝鼎脸上的笑容渐渐消散,目露忧色。

    “燕国出兵,李牧在河北战场上足以与上将军抗衡,这样我太原方向的军队将被其全部牵制,动弹不得。”公子腾说道,“现在楚国是无力再攻了,但无力再攻不代表它不在边境制造紧张气氛,假若楚国有意帮助齐国救魏,必定有所行动,那时我们就不得不派出一支军队屯驻边境以为防范。”

    公子腾手抚长须,眉头皱得更紧了,“大家对攻魏信心不足,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四十多年前,齐国差点亡国,从此休养生息,蓄积实力。四十多年那就是两代人啊,所以现在齐国国力之强可想而知,即使没有超越秦国,但也不会差得太多。”

    停了一下,公子腾又说道,“四十多年来中土各国彼此打了多少仗?尤其赵魏两国因为财赋上的窘迫,期间屡屡向齐国举债,齐国有求必应,可见它的富裕程度。听说齐国赊贷的条件很苛刻,赵魏两国为此常常与齐国发生争执。假如赵魏两国把齐国的欠债都还了,齐国的财富恐怕已经超过了我大秦。”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君王后一边让齐国休养生息,一边主张以商富国,不遗余力的要重振齐国昔日雄风。齐国商贾遍布天下,而临淄等大城更是聚集了中土各国的商贾。苏秦当年游说齐宣王的时侯说,临淄人多,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如今经过四十年休养,临淄的繁华恐怕早就超过了它的鼎盛之期。”

    “齐国的富裕天下皆知。”宝鼎说道,“但齐国的军队四十年没有打仗了,武力肯定没有秦国强。”

    “两军交战,将士们的武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攻防策略,是国力。打仗打得就是国力。”公子腾看到宝鼎有些轻敌,当即郑重说道,“当年孙武攻楚,以六万大军远征作战,最后攻克楚都。还有吴起,当年他仅仅带着五万精锐便击败我大秦五十万军队,夺走了西河大片土地。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单纯以武力来衡量两军的实力显然不可取。”

    宝鼎恭敬受教。叔侄二人谈了一会儿,觉得攻魏一战必须速战速决,要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只要拿下大梁,灭了魏国,齐军士气必然低落,双方再打,士气此消彼长,胜负结果就难说了。

    公子腾忽然叹了口气,“这一仗我们先败合纵军,然后灭韩,假如再灭魏,占据了中原,其功勋之大可想而知。可惜的是,宗室中除了你我,就再也没有人可以分享到这份功劳了。当年在武安君麾下,宗室中有你父亲,有公子豹和我,朝堂上也还有泾阳君和高陵君,但如今……”他再度长叹,“宗室凋零了,一代不如一代。估计我和公子豹死了之后,朝堂上也就剩下你一个了。”

    宝鼎神情骤然冷肃,两眼露出凛冽寒光,“这不是宗室一代不如一代,而是有人恶意打压,把宗室搞得一代不如一代。”

    公子腾看了他一眼,无奈摇头,“宗室子孙固然良莠不齐人才凋落,但即便有人才,也被某些居心叵测之徒恶意诱骗,甚至故意陷害,白白糟蹋了。在外人看来,宗室风光无限,哪里知道没有出头之日的苦啊。”

    “迟早有一天我要改变这个局面。”宝鼎冷笑道,“宗室有宗室的尊严,不容无耻之徒肆意侮辱。”

    “公子豹老了,我也日暮西山。”公子腾叹道,“你又被赶出咸阳,形单影孤,即便有心改变宗室困境,也是独木难支啊。就说这次吧,如果不是咸阳有人要置你于死地,你能在外放就国的时侯还能出任护军一职?如果不是有人要看我们叔侄的笑话,我能到中原来统率大军?现在这一仗好不容易打赢了,你却又要打魏国,恐怕咸阳等着看笑话的人更多了。”

    宝鼎隐约猜到了公子腾的心思,于是问了一句,“叔父有合适人选?如果有,马上叫他们来中原。这一仗必胜无疑,宗室也可乘机分享功劳。”

    公子腾等的就是这句话,“我带了五个年轻人,都是来自雍城,但我怕出事,留在宛城了。”

    宗室中的近支显贵住在咸阳,昭襄王、孝文王的子孙大都住在栎阳,而血缘关系较远的都住在雍城旧都,这部分宗室子孙与咸阳之间就不仅仅是亲情生疏,路程较远了,而是什么都远。公子豹和公子腾都来自雍城旧都,这五个宗室估计是他们的子侄后人。

    宝鼎也不问五个宗室出自何家,当即拍板,“放在你身边有诸多不便,还是放在我护军府吧。”

    公子腾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这一仗打完了,他要回咸阳,此事传开,秦王和咸阳中枢当然知道他的意图,必定对他有看法,所以他即使有心提拔宗室的人,也要小心翼翼,不能给咸阳抓到把柄。这也是他把五个宗室放在宛城的原因。宝鼎肯定会提携宗室,留在他身边最好。但这一仗打到现在,公子腾有了更多的想法,他不但要把五个宗室马上交给宝鼎,还要他们一直跟着宝鼎拿战绩,将来这批人回到咸阳,就能成为宝鼎的左膀右臂。

    “既然大梁肯定可以拿下,你把婴也叫来吧。”公子腾建议道,“这孩子和你一样,从小吃苦,比同龄的孩子要懂事,培养好了,也能给你分忧解难。”

    “他太小了。”宝鼎犹豫道。

    “十一岁了,不小了。”公子腾说道,“眼前这个机会千载难逢,能拉一把就拉一把,毕竟他父亲和你父亲一样,都是因为咸阳宫而蒙受不白之冤。你父亲最后死在了长城,也算为国捐躯,但成蛟肯定回不来了。大军杀到邯郸后,成蛟生机断绝,也只有自杀。让人痛苦的是,他即使死了,也是大秦的叛逆。宗室子孙受此冤屈,死不瞑目啊。”

    宝鼎心里很痛,很难受,脸色愈发难看。

    “你要担心一点。”公子腾说道,“攻灭韩魏,拿下中原,你也算功高震主了,再加上你身份特殊,背后又有老秦人的鼎立支持,大王肯定非常忌惮,咸阳那些无耻之徒如果要设计陷害你,你恐怕难逃覆灭之祸。”

    宝鼎听出了话里的意思,目露感激之色,“我师傅韩非子曾对我说过,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范蠡驾舟而去,临行前劝告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听,果遭杀身之祸。叔父的意思我明白,在我没有准备好之前,我即使有机会也不会横扫天下,养寇方能自重。”

    公子腾大感欣慰,连连夸奖,“好,好。你今年才十七岁,我很想看看,十年后,你将有怎样的一番做为。”

    “我和大王有约定。”宝鼎说道,“十年后,我帮他一统中土,然后我要回咸阳,做我想做的和必须要做的事。”

    第一卷 崛起 第239章 各怀鬼胎

    第239章 各怀鬼胎

    蒙武、蒙毅父子在营中设宴款待冯毋择。

    去年秦军再败河北,蒙武主动承担了罪责,自请降爵降职,军中将率因此侥幸逃过一劫,冯毋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调任汉中郡守,从军队转到地方。

    这不过是冯氏暂避风头的权宜之计,就像蒙武以将军一职兼领三川郡郡守一样,都是秦王和关东一系以退为进的策略。既然本系力量无法掌控主力大军,那就发挥本系力量的特长,掌控地方郡县,伺机卷土重来。相比较而言,秦王和关东人宁愿在军中退让一步,也不愿意丢掉地方郡县。地方郡县是否忠诚和遵从咸阳中枢才是维持和发展“法治”这个核心国策的关键所在。假如地方郡县对咸阳中枢阳奉阴违,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南阳和南郡一直是楚系根基之地,楚系力量非常庞大,虽然不至于和中枢分庭抗礼,但冲突时有发生,秦王和中枢为此绞尽脑汁想撕开这个口子。秦王把南阳做为武烈侯的封邑,实际上就是想利用武烈侯来打碎楚系这个“堡垒”,不管最后武烈侯和楚系是互相厮杀还是武烈侯败于合纵军之手,最终的赢家都是中枢。

    秦王政这个计策可谓高明,如果成功了,可谓一石多鸟。老太后和楚系外戚马上反击。老太后说服了武烈侯,两家结盟抗衡,虽然楚系为此付出了南阳的控制权,但赢得了武烈侯这个盟友,迫使武烈侯不得不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将来,楚系外戚如果拿到了王统,获得的利益之大岂是一个小小的南阳可比?

    然而,不论各方势力如何谋划,包括武烈侯自己,若想谋划成功,都必须依赖于中原局势的变化。谁能牢牢控制中原局势,谁将赢得最终的胜利。

    这时候,楚系外戚的庞大实力得以展现,武烈侯借助楚系的帮助,巧妙利用楚国内部的矛盾,让关东诸国的合纵得以成功。接下来中原局势就被武烈侯所控制,他利用一场刺杀发动了对韩国的报复性攻击,继而迫使合纵军仓促出战。方城隘口的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也让武烈侯的谋划变成现实。

    武烈侯的谋划成功了,那么秦王和中枢的谋划就失败了,至于楚系外戚的谋划则顺利展开,距离老太后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秦王和中枢在为中原大捷高兴的同时,也为武烈侯越来越庞大的实力而担忧。武烈侯的实力大了,势必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中枢来说都不是好事。

    此仗轻松获胜完全得益于武烈侯的军事天赋,谁能想到他竟然用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吞并了韩国?如此天赋世所罕见,假以时日,武烈侯的功勋恐怕要超越武安君。武安君功高盖世,为什么却惨遭诛杀,咸阳中枢当然一清二楚,而武烈侯恐怕就是第二个武安君,所以中枢现在愈发重视武烈侯了,为防患于未然,他们不得不早作准备,未雨绸缪。

    就在这个时侯,武烈侯要打魏国了。

    咸阳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从中原战局来说,此刻攻打魏国的时机非常好,困扰咸阳的钱粮问题因为韩国的灭亡和楚国的失败而得以解决,这个时候不打魏国,那就是咸阳的重大失策了。

    攻打魏国的最大变数就是齐国是否出兵救援,由此带来三种后果,一是重创了魏国,为下次攻打魏国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败于以齐赵燕为主的合纵联军之手,将前期战果尽数丢失。

    还有一种就是最好的结果了,那就是攻克大梁,灭亡魏国,但这种结果让咸阳最为纠结,心情非常矛盾,可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快乐的是秦国拿到了中原大片土地,占据了统一中土的最大优势,痛苦的则是武烈侯的功勋更大了,武烈侯连续两次击败合纵军,连续吞并两个王国,如此功勋意味着什么?

    武烈侯向来高瞻远瞩,一直以来他最大的追求就是统一中土,而统一中土带给咸阳的就是权力和财富的暴涨。咸阳中枢很清楚,武烈侯其实根本看不上咸阳现有的权力和财富,他着眼于未来,他要在中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个利益甚至超过了咸阳现有的权力和财富。

    武烈侯要打魏国,要在三年内灭赵,要在十年内统一中土,他的誓言最早在咸阳就是一种年少轻狂,更有一种舍命相搏的疯狂,但现在他就像一座高山,以一种无可匹敌的浩然气势向咸阳宣战。

    咸阳敢不敢应战?秦王大手一挥,果断决策,打!

    打是肯定要打,但中枢必须预先做好准备,针对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战果制定不同的对策。打败了,武烈侯只有任咸阳宰割了,但怎么“宰割”大有学问;打平了,咸阳就要为遏制武烈侯而谋划;打赢了,咸阳痛并快乐着,遏制武烈侯的难道就非常大了,只有想其它的办法,如果武烈侯敢于要挟咸阳,那对不起,该出手的时侯就得出手,咸阳宁愿再杀一个功勋盖世的天才,也不愿意给自己留下一个可怕的隐患。

    蒙武虽然人在中原,但对咸阳宫的事却非常清楚。从蒙氏和冯氏本身的利益出发,他们希望拿下魏国。这一次武烈侯太慷慨了,不但大把撒钱,还毫不吝啬地送了他们功劳。蒙武的功劳也算名副其实,他参加了这场大战,尤其前期攻打韩国,他在汜水一线的攻击有力配合了武烈侯,但冯毋择纯粹就是捡便宜了,他从汉中跑到颍川,一箭未发,功劳就到手了。

    假如武烈侯有计策攻克大梁,拿下魏国,蒙氏和冯氏的功劳将更大,但武烈侯的好运也就到头了。这是关东人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冯毋择与两位叔父冯劫、冯去疾也有联系,对中枢的事也知道一点,但相比蒙武,他对中枢的重要性就差了很多,冯氏兄弟绝不会把一些机密大事透漏给这位侄子。冯毋择不知道中枢最终如何决策,所以在宴席后的私密交谈中,他主动询问蒙武。

    “你认为武烈侯有多大的把握攻克大梁?”蒙武不动声色地问道。

    冯毋择迟疑了一下,说道,“我在前年宜安大战的时侯就认识了武烈侯,当时他为了守住粮草辎重,一把大火烧退了赵军,然后带着八千苍头老军,以必死之心直杀宜安战场,硬是在紧要关头击退了李牧,给桓齮的主力大军顺利突围杀出了一条血路。去年出塞作战也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虽然我们都没有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