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37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37部分阅读

但大王和关东人却一无所获,好处都给武烈侯抢去了。

    秦王政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但问题是现在老秦人掌控军队,宗室迅速崛起,巴蜀人正在替代熊氏外戚,秦王政和关东人想在朝堂上只手遮天,太难了。当然,秦王政可以非常霸道地控制朝政,但后果难以预料。

    昭襄王执政的后期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宣太后死了,穰侯等四大权贵也给赶走了,接着把武安君白起也给杀了,结果如何?昭襄王是大权独揽了,但前线兵败如山倒,朝政一片混乱,直到他死,大秦也没有恢复元气。

    秦王政当然不想重蹈覆辙,他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寻找一条持续发展之路,而最终他可能与武烈侯妥协。看看过去名震天下的四大公子,从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到春申君,都是各自王国的强势权臣,都和各自王国的历任大王矛盾激烈,但当双方互相妥协的时候,则王国兴旺,反之,当双方针锋相对,彼此掣肘之时,王国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秦王政和武烈侯这对兄弟也要走这条路,两人始终是对手,但必要的时候肯定合作,不过关东人做为秦王政非常依赖的左膀右臂,他们始终是武烈侯的对手。既然是对手,武烈侯就会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打击,朝堂上的一些关键位置,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抢到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关东人想主宰丞相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冯氏在关东系中实力最为庞大,距离丞相府最近,假如冯氏能和武烈侯结盟,那么不难想像,冯氏迟早有一天会主宰丞相府。

    陈禄属于那种技术性官员,对复杂的朝政有一种本能的畏惧,也不敢涉足太深,毕竟权力博弈血腥而残忍,没有大智慧的人一旦卷进去十有都是尸骨无存。陈禄对此事背后的秘密有所了解后,旋即知道自己到江南应该如何与武烈侯相处了,很简单,全方位合作,竭尽全力开渠大渠,完成西南策略,其他的不要去干涉,也不是他这种人可以干涉的。

    “师傅在开凿南岭大渠一事上可有指教?”

    郑国沉吟良久,问道,“你对武烈侯的西南策略怎么看?”

    “武烈侯的阐述非常精辟,高屋建瓴,让我对天下大势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陈禄老老实实地说道,“我个人非常支持这一策略,虽然此策的实施困难重重,但一旦成功,它对未来中土的发展和稳定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郑国连连点头,目露欣赏之色,“那么,你对开凿南岭大渠有什么想法?”

    “这条大渠的开凿不同于鸿沟,也不同于都江堰和洛泾大渠。”陈禄说道,“鸿沟和都江堰同时具备了航运和灌溉之能,洛泾大渠的主要作用则是灌溉,而这条南岭大渠则完全是用作航运,所以在设计上有相当大的难度。”

    “你先去实地勘探一下,把详细地形描绘出来。”郑国郑重说道,“我会在咸阳召集水师给你出谋划策。”

    “师傅,假如武烈侯的这一设想完全行不通呢?”陈禄担心地问道。

    “那你就老老实实地告诉武烈侯,请武烈侯想办法善后。”郑国叹道,“修渠关系到王国兴亡,不行就是不行,没有妥协的余地。”

    =

    武烈侯对咸阳的“帮助”热烈欢迎,江南的军政官员们也是暗自高兴。

    在南岭开凿大渠实在是太难了,出力不讨好也就罢了,就怕失败导致灾祸从天而降,那真是欲哭无泪。现在好了,咸阳亲自派人来修渠,虽然摆明了是夺武烈侯的大权,遏制武烈侯,但江南官员对此不屑一顾。随便派个监御史就能夺武烈侯的大权,当武烈侯是泥巴捏的?

    陈禄还没到任,江南的官员们就已经把他当作开渠失败的替罪羊了,都在考虑如何利用手中的权限把陈禄置于死地。在他们眼里,咸阳这一招纯粹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了夺武烈侯的大权而白白赔上了一大批官员的性命。

    陈禄就在江南官员们的热切“期待”下到了邶阳行辕。

    武烈侯对他很重视,亲自出辕门十里相迎。这让江南官员哭笑不得,感觉武烈侯做“戏”也做得太过份了,杀人之前也没有必要这样“内疚”吧?

    两人相见,陈禄大礼相拜,言辞间非常恭敬。

    宝鼎仔细打量陈禄。这位监御史禄大约四十多岁,身材削瘦,肤色较黑,颧骨高耸,眼窝深陷,一把稀疏的胡须,看上去更像山野间的老叟,而不是一位身居朝堂的水师。历史上他的名气并不大,和李冰更不能相提并论,但实际上他主持开凿的灵渠与长城、都江堰并列为先秦三大工程,只不过因为史籍记载太少,就连灵渠都声名不显,更不要说这位主持开凿灵渠的监御史禄了。

    宝鼎与陈禄同车而行,相谈甚欢。

    陈禄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感觉武烈侯对他格外看重,这种看重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陈禄不确定自己的感觉是否准确,也不知道武烈侯为何如此看重自己,但最起码他心里的惶恐渐渐消散,对此次江南之行与武烈侯的合作也渐渐有了几分信心。

    “冯郎中来了三次信。”宝鼎忽然说道,“冯郎中对你非常器重,认为你有绝对把握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

    陈禄心里一沉,脸上的笑容顿时有些僵硬。这明显就是武烈侯的暗示,武烈侯和冯劫这对师生的“交易”能否成功,就看自己能否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

    “你有什么要求,现在就说。”宝鼎笑道,“我可以郑重告诉你一句话,我对你有绝对信心,你肯定能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对此我没有任何怀疑,所以,你不要有什么顾虑,你想要什么,现在就告诉我,我全部满足你。”

    陈禄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没有退路,既然来了,即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不得不闯一闯。

    “我需要江南官员的全力配合。”陈禄迟疑了一下,又说道,“大王既然让我主持开凿大渠,那我希望武烈侯给予我完整的权限,不要掣肘我。”

    陈禄的直言不讳让宝鼎略感惊讶,他没有想到这个监御史禄竟然是个“直肠子”,说话不带转弯的。

    “如你所愿。”宝鼎二话不说,一口答应。

    在行辕议事上,武烈侯把镇秦王剑转授监御史陈禄,并警告江南官员,如有不予配合,阳奉阴违,甚至暗中掣肘者,严惩不贷。

    武烈侯的这一做法赢得了江南官员的一致支持。还是武烈侯的做法高明,将来大渠修不成,责任都是监御史陈禄的,和武烈侯没有关系了。

    武烈侯把开凿大渠一事全部交给了陈禄,转而亲自负责十八方镇的垦荒和耕种,江南随即掀起了全力发展农耕的大潮。

    =

    秦王政从陈禄这件事中意识到武烈侯虽然没有据江称霸的意思,但也没有长期待在江南的想法,相反,他迫不及待地打算重返中原。

    武烈侯重返中原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抢占灭赵的功勋,继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身的实力。

    秦王政不想让武烈侯重返中原,更不想让武烈侯占据灭赵的功勋,于是果断下令,按照预定计策,开始攻打赵国。

    这一年的五月,王翦奉咸阳之名,在太原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准备越过太行山杀进河北。

    与此同时,公子扶苏和昌平君熊启遵照咸阳的命令,在中原征召了十万地方军,加上中原十万常备军,以二十万的总兵力做好了北上攻击的准备。

    中原秦军的集结立即引起了赵齐楚三国的反应。

    赵国第一时间派出使者向燕齐两国求援。李牧则集结大军严阵以待。

    齐国火速调集五都大军于长城一线,楚国则调集两淮军队陈兵边境。

    中原局势骤然紧张。

    就在这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气氛中,中原连续两个月不下雨,旱情逐渐严重,接着河北也出现了旱情,齐国东北部地区包括京畿临淄也出现了旱情。

    公子扶苏和昌平君上奏咸阳,担心旱情加剧导致大灾,一旦中原秋粮欠收甚至颗粒不收,那问题就严重了。

    秦王政不予考虑。咸阳中枢也认为旱灾有助于秦军攻占邯郸,建议秦王政即刻展开攻击。

    七月,王翦率军过太行,出井陉,与李牧激战于河北宜安。杨端和率军出河内,于漳水一线猛攻赵国长城。

    秦赵再一次在河北展开了生死决战。

    齐燕两国预感到今年河北可能再次遭受大灾,赵国国祚岌岌可危,于是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合纵,全力救助。

    第一卷 崛起 第300章 重大变故

    第300章 重大变故

    河北战场陷入僵局。

    时间很快进入九月,大河南北因为旱情极度恶化,加上秦赵大战,秦赵齐三国都无力救灾,导致灾情空前严重,大片大片的土地颗粒无收,大饥荒如狂飙一般席卷河北、中原和山东等地。

    赵燕齐三国咬牙坚持,秦国则是骑虎难下,进退失据。

    九月,秦王政下令,咸阳停止向江南提供钱粮物资,所有钱粮全部转运河北战场,用于支撑河北大战。

    江南大丰收。

    在武烈侯、江南官员和江南庶民的共同努力下,十八方镇近百万人口终于收获了粮食,摆脱了生存危机。

    邶阳行辕,武烈侯和军政官长们神情轻松,热烈讨论江南的下一步发展,对河北大战和大河南北的大饥荒,都选择了回避。

    秦军在河北战场进退维谷,大战陷入旷日持久的僵持之态,这时候双方拼的就是消耗,咸阳当然需要拿出整个王国的财赋以做支撑。这一点江南官员们都理解。其实江南早在河北大战开始的时候就一直在等待这道命令了,好在咸阳也考虑到了江南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在江南秋粮收割之前停止粮食救助。

    现在江南的粮食可以自给自足,维持江南人的生存。另外在墨家子弟的指导下,庶民们在田间地头种植了大量的菽(豆)等其他粮食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粮食的不足。同时,江南的家禽鱼类等养殖、桑麻等种植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十八方镇在武烈侯的号召下,打算在今年冬季掀起新一轮的垦荒高嘲。这个时代的江南之地就是后世的长浏平原,湘水两岸的土地非常肥沃,垦荒一年成果喜人,所有人都为之欢欣鼓舞,尤其是十八方镇的庶民,对未来更是充满了希望。

    江南虽然地处蛮荒,但相比中原,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繁重的苛捐杂税,也没有永无止境的徭役征发,十八方镇的庶民感觉从地狱到了天堂,在经过一番痛苦的生死挣扎后,他们竟然奇迹般地找到了一块乐土。

    武烈侯成为他们心中的神灵,武烈侯叫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武烈侯叫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垦荒,争取明年种两季稻谷,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

    在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下,这大半年的投入还是非常可观。

    巨贾们能拿出的粮食毕竟有限,他们的投入主要是钱财和各类物资,比如垦荒耕种用的农具,兴修水利和道路的器械,养殖和种植方面的扶持,盐铁药材等生活用具的配送,另外就是帮助十八方镇的庶民搭建了大量的棚屋,基本上保证每家每户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巴蜀、荆宛和中原三地除了给江南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在各类物资的援助上则非常有限,毕竟他们要全力支持河北战场。

    楚国的援助则至关重要,不但支援粮食布帛,还支援各类垦荒农耕和工程建设用物资。

    楚国担心武烈侯把他们的援助用在了扩建军队上,为此寿春还特意派出使者与武烈侯进行商谈,要求派人全程监察。武烈侯一口答应,而且主动邀请寿春方面派出高级大员到江南来监察,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楚国能给予农耕种植水利等技术上的支援。寿春也没有拒绝,当即派出近百名工师工匠到江南进行援助。

    李太后和楚王悍以楚国的诚意赢得了武烈侯的好感,再加上以阳文君等一帮坚持与秦国连横结盟的贵族们的支持,他们在寿春政局中逐渐占据了上风,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楚国对江南的援助。

    咸阳的命令下达后,江南失去的仅仅是巴蜀、荆宛和中原的援助,而这部分援助在江南整个投入中只占到一小部分,并不影响西南策略的实施。其实西南策略的财赋后盾,除了武烈侯自己封地的收入外,主要是蓼园巨贾的投入和楚国的援助。

    楚国援助的关键部分不是两国签定盟约中所规定的粮食物资数量,而是两国签定的商贸协定。依据这个协定,大秦巨贾可以用钱财到楚国购买江南所需的全部物资,当然,粮食和武器等物资不在此限,主要是指垦荒农耕和水利工程用物资。

    有了这个协定,大秦就可以用巨贾们的钱财换购楚国的物资。金银珠宝代替不了粮食布帛,粮食布帛等物资才是一个王国的国力所在。大秦试图利用西南策略的实施来持续消耗楚国的国力,而楚国对秦人的险恶用心当然一清二楚,他们将计就计,也利用对西南策略的援助来消耗秦国。西南策略所需庞大,楚国的援助毕竟有限,主要还是靠秦国的投入,楚国则试图利用自己的援助把秦国牢牢拖在西南策略上,继而持续消耗大秦的国力。

    吕不韦主持修建的洛泾大渠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策略最早来自韩人郑国。后来秦人说这是韩人的阴谋,以诱惑秦人修建洛泾大渠来消耗秦国国力,阻止秦国攻打中原。

    现在秦人自己拿出一个西南策略,要开拓西南蛮荒之地,要在南岭开凿大渠,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消耗国力的事,假如楚国能用最小代价让秦国持续实施西南策略,让秦人在南岭开凿大渠,那必定可以严重消耗大秦国力,这对楚国显然有利,最起码可以给楚国赢得恢复元气的时间。

    正是得益于楚国的援助,江南不但在十八方镇的垦荒耕种上取得了成功,在开凿大渠一事上也取得了飞速进展。

    陈禄到了江南后,在武烈侯的全力支持下,全身心投入到大渠的建设上,除了打通湘桂谷地的道路外,就是着手进行开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器械和物资的囤积,而最重要的工作则是勘探地形,设计开凿方案。

    南岭大渠的作用就是航运,航运最关键的就是连通湘水和离水。有水就能同船,这事说起来并不复杂,如果是在平原开凿,那当然简单,但在南岭这种地形,那就复杂了。

    陈禄经过数个月的勘探,几乎踏遍了老山界,最终拿出了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案,那就是利用湘桂谷地的地势落差,引湘入离,就是把湘水引入离水,继而连通两条大江。这是南岭大渠最为关键的部分,这个思路不能拿出来,谁也不知道这条大渠如何开凿。

    既然是引湘入离,把湘水引入离水,那首先就要分流湘水,把湘水的一部分引入离水,于是在湘水上游铸造铧嘴。铧嘴用大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水上游之水一分为二,三分入离,七分归湘。

    “三分入离”由南渠承担。南渠就是人工开凿的运河了,在湘水故道的南侧,引湘水而下,途中与始安水、灵河、大榕水相接,最后流进离水。

    “七分归湘”则有北渠承担。北渠也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水故道的北侧。因为湘水上游已经筑坝断流,所以必须在湘江故道的北侧开凿一条北渠,把运河和湘水连为一体。

    铧嘴分流,南渠入离,北渠入湘,这个工程的主体构架就出来了。

    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大河有枯水季节,也有山洪暴发的时候,如何确保水源的正常?

    陈禄提出修筑大小天平石堤。

    天平石堤就是拦水堤坝。这个堤坝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右为小天平石堤。

    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就位於这道“人”子形石堤的前端

    天平石堤的顶部当然要低于两侧的河岸,这样当枯水季节的时候,可以拦截全部江水进入大渠,反之,当洪水泛滥的时候,洪水可以越过堤?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