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书院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51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51部分阅读

础,继而稳步过渡到中央集权制。

    不过,建藩容易削藩难,“削藩”必须在同一时间以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后来的君王和中枢在削藩的时候拥有律法的权威,从而减小削藩的难度。

    =

    这一天宝鼎难得休息,他陪着怀德夫人和公子扶苏去看望了公子成蛟。

    几个月前,在宝鼎的安排下,郭氏把公子成蛟及其家眷秘密转移给了乌氏,而乌氏则把他们送到了宛城蓼园。历经千辛万苦,公子成蛟总算重返秦国,与公子婴母子重逢,只是他这辈子只能在蓼园生活,再也不能以真面目示人。他已经“死”了,永远的死了。

    怀德夫人受秦王政的委托,给公子成蛟带了一句话,“我们是兄弟,血脉相连的兄弟。”

    公子成蛟痛哭流涕。当年的事由不得秦王政,也由不得公子成蛟,这对兄弟都是别人手中的棋子,兄弟相残不过是需要而已。如今秦王政总算可以掌控咸阳宫了,虽然他不能公开赦免公子成蛟,但足以让公子成蛟平平安安的活下去。

    告别公子成蛟之后,公子扶苏流着眼泪说道,“总有一天,我要让叔父重建天日。”

    宝鼎面色一沉,凑到扶苏的耳边,低声说道,“不要再去打扰你的叔父,永远不要,忘了他。”

    扶苏自然明白宝鼎的意思,心里不禁掠过一丝痛楚。

    “大王即使独揽权柄,也不能为所欲为。”宝鼎继续说道,“看看你的父王就知道,在咸阳宫里,即便是大王,也没有。”

    扶苏呆呆地望着宝鼎,黯然无语。

    =

    这天晚上,蓼园继续议事。宝鼎总算听到了好消息,他的“隐退”终于换来了妥协,虽然这个妥协远远不够,但毕竟这是个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这个妥协足以把他推到掌控国策变革的位置上,继而掌控更大的权力。

    既然在基础国策上达成了一致,国策变革的大方向确定了,那么接下来自然就要讨论一些具体的国策变革。

    宝鼎主动搁置了官僚制度变革,转而探讨财经制度的改革。这一制度的改革同样牵扯到贵族们的利益,但主要是涉及财富,而涉及权力方面的则较少。在宝鼎看来,这或许可以取得突破。

    财经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农耕文明的基础是土地,土地制度关系到整个王国的生死存亡,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大秦现在实施的是计口授田制度。宝鼎从解决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出发,从社会发展出发,提出土地私有化。

    宝鼎的提议得到了豪门贵族的支持,但法家大臣一致反对,而且是坚决反对。

    土地制度的改革直接涉及到赋税收入。大秦的赋税制度是按人口征收,不是按土地数量征收,按道理土地私有化不会影响到赋税收入,但实际上拥有土地的贵族和地主都大量使用奴隶,尤其随着统一战争的进行,奴隶的数量空前增加。奴隶不承担赋税和徭役,土地私有化必然导致奴隶泛滥,而泛滥的后果就是赋税收入的减少,这严重损害了中央的利益。

    另外就是土地和人口的矛盾。现在因为战争,人口锐减,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尚不突出,私有化的目的就是让钱财更多地集中到土地上,从而促进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农耕技术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但随着和平的来临,人口会爆炸性增长,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而土地私有化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平民失去土地,无地可耕,这将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导致。

    但豪门贵族们根本不去考虑王国利益和庶民的生存,他们认为,既然在权力上不能享有更多,那么当然就要在财富上大量占有,而统一战争的进行,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钱财,土地私有化可以让他们大量购买土地和奴隶,如此一来则财源滚滚。

    第一卷 崛起 第330章 打算动手了

    第330章 打算动手了

    十五天的时间转瞬即逝,除了在大一统的背景下中央集权制要采用循序渐进之国策的原则获得一致认同外,宝鼎拿出来的其他一系列国策变革方案都在权贵们的激烈争论中悬而未决,只能等待时机以期获得进展了。

    就在这段时间,从楚国传来惊人消息,公子负刍发动兵变,废黜了楚王犹,囚禁了李太后,然后在令尹阳文君、上柱国景缨、大司马昭公等文武大臣的拥戴下,继立为楚王。

    楚国政局大变,寿春局势动荡,正是秦军攻击中山的最佳时机。

    秦王政果断下令,马上攻打中山,吞灭赵国。

    =

    宝鼎的婚礼如期举行,赵仪和黄依嫁进了蓼园。

    婚礼结束后,怀德夫人和中枢大员匆忙返回咸阳,公子扶苏、公子高、昌平君、蒙武、王贲等各地军政官长也纷纷告辞离去。

    宝鼎虽是新婚燕尔,但他无心花前月下,所有精力都放在国策的变革上。未来一段时间,他必须想方设法利用形势的发展说服或者迫使咸阳宫和权贵们互相妥协,从而让他的国策变革方案得以实现,最终完成对历史的改变。

    又是半个月之后,此时已经是隆冬,距离新年很近了。

    上将军王翦指挥大军向中山发动了攻击,秦赵两国的将士在呼沱水一线展开了血腥厮杀。

    蒙武则集结中原地方军于陶城、昌邑一线严阵以待,与齐军对峙。

    至于楚国,则一次次派出使者赶赴中原。楚王负刍需要秦楚盟约,需要时间稳定局面。

    秦王政一边关注战场形势,一边与中枢商讨武烈侯所草拟的国策变革方案。由于国策变革方案关系到中土和大秦的未来,从变革原则到具体政策的拟定,无一不牵扯到各阶层各势力的利益,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它需要时间商讨,需要时机作,更需要让各方都能在争论中不断地妥协。

    这段时间也是各郡县上计之刻,国内国外的事情堆积如山,秦王政每日通宵达旦地处理政务,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两个时辰。秦王政的“勤政”让大臣们钦佩之余,也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内外廷诸府官员一个个都是“日理万机”,忙得团团转,即便新年将近,也没有人去关注这世俗之事。

    这天晚上,后宫怀德夫人派内侍赶到御书房,向秦王政呈递了一幅白绫卷轴。

    中庶子蒙毅本想替秦王政打开,但被秦王政拒绝了。秦王政拿着卷轴走到铜灯之下,背对众人,缓缓打开卷轴,然后保持着这个姿势,很久很久。

    御史大夫冯劫、郎中令蒙嘉、上卿茅焦、客卿司马空、郑国,长史周青臣等人望着秦王政的背影,目露疑惑之色。怀德夫人在卷轴上写了什么,让大王陷入沉思?

    冯劫冲着蒙毅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悄悄上前窥探一下。蒙毅转目望向叔父蒙嘉。蒙嘉狠狠瞪了他一眼,然后又瞪着冯劫,不满地撇撇嘴。蒙毅把脑袋一低,动都不敢动了。

    蒙毅是秦王政东巡期间亲自点名带回咸阳宫的,让他出任中庶子一职,随侍左右,有心把这位儿时的伴读和伙伴培养起来,以代替逐渐老迈的蒙嘉。

    白绫卷轴在烛光的映射下,涂抹上一层淡淡的橘黄|色。白绫上画着一位中年男子,身材削瘦,鬓发苍白,颧骨高耸,眼窝深陷,一双眼睛里充满了无尽的悲伤。

    秦王政望着卷轴上的男子,脸上渐渐浮现出痛苦之色。成蛟,好好活着,大兄虽然是大王,但大兄身处咸阳宫,身不由己,赦不了你的罪责,洗刷不了你的冤屈,也无法让你重见天日。大兄对不起祖母,对不起你的母亲,更对不起你啊。

    秦王政想起了自己当初回咸阳,第一次见到年幼的成蛟,那时候的成蛟天真无邪,跟在自己后面“大兄,大兄”地叫着,兴奋得手舞足蹈,然而,这一切都在残酷的权力博弈中化作烟云。十几年前,自己亲手“杀”了成蛟,今天,自己又要再一次兄弟相残,亲手诛杀另一位兄弟吗?

    公子宝鼎有天纵之才,从今日他拿出来的国策变革方案,从他要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不难推测出这场席卷咸阳的风暴到底出自何人的策划。毫无疑问,当公子宝鼎开口讨要国策变革主导权的时候,无论是咸阳宫还是贵族们,都已经意识到这场风暴是公子宝鼎一手发动的,他的目的就是国策的变革,就是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事实上就是掌控大秦未来行进的方向。

    秦王政无法接受,更不能容忍。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这场风暴是公子宝鼎策划的,也没有证据证明公子宝鼎有谋权篡位之心,但公子宝鼎试图控制大秦的前进方向,这基本上等同于谋权篡位了,假如真的让公子宝鼎掌控了国策变革的主导权,让他掌控了大秦前进方向的控制权,那秦王政和咸阳宫将何以自处?那大秦的命运何以掌控?

    然而,宝鼎几个月来的沉默让咸阳风暴发展到了爆炸的边缘,他在关键时刻的“自杀”拯救了咸阳危局,由此证明他已经成为大秦政局的关键人物,他的实力已经发展到足以控大秦的风暴,他有资格有实力掌控大秦的国运,他可以联合豪门贵族压制咸阳宫,也可以帮助咸阳宫镇制豪门贵族,总而言之一句话,他在此刻出手控制国策变革的主导权,无论是咸阳宫还是贵族,都无力阻止,否则公子宝鼎翻云覆雨,极有可能把这场风暴彻底引爆,让咸阳宫和豪门贵族们两败俱伤甚至玉石俱焚。

    看看楚国的政变,看看公子负刍的篡位夺权,秦王政也好,豪门贵族也好,都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反面范例,所以,秦王政必须让步,必须妥协,所以豪门贵族虽然妥协,但妥协的背后却是赤裸裸的威胁。

    于是,公子宝鼎顺利借“势”,借豪门贵族之力,借楚国政变之“势”,把自己快速地推向了掌控国策变革主导权的位置。

    是否授予宝鼎这样巨大的权力?

    秦王政绝不授予,这等于把自己的权力分了一半给公子宝鼎,他岂能答应?法家大臣们也不同意,虽然公子宝鼎的变革方案照顾到了他们的利益,寒门军功贵族也会从这些变革方案中受益,但这会损害王国的利益,损害中央集权制,最终会损害未来帝国的长治久安。

    于是,一场血腥的风暴开始酝酿,秦王政和咸阳宫被逼无奈之下,不得不对公子宝鼎动手了。杀了公子宝鼎,断绝豪门贵族的后盾,这就像当年昭襄王诛杀武安君白起一样,即便因此损害了国力,延误了统一大业,也是完全值得。

    然而,公子宝鼎的一连串谋划让咸阳宫心惊胆战,唯恐掉进了一个更大的陷阱。

    赵太后到底死于何人之手?以尉僚之绝顶才赋竟然没有还手之力,尉僚到底失败在哪?

    想想当年的华阳太后和熊氏外戚为了扳倒赵太后和吕不韦,精心布置了一个连换局,一个嫪毐(o/ai)就完成了一切。身在局中的时候尚无法看清事实真相,但一旦等到布局完成了,再回头一看,不得不为之惊叹。

    华阳太后的手段太厉害,布局太可怕了。公子宝鼎这头猛虎是秦王政和关东人为了“反扑”熊氏外戚才把他从北疆“放”出来的,但最终却被华阳太后所利用,这头猛虎反而成了华阳太后手中的利器。

    现在公子宝鼎正在完成华阳太后的遗愿,把公子扶苏推上储君之位,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公子宝鼎既然布下这么一个庞大的局,其结果绝不是为了掌控国策的主导权。

    掌控国策的主导权,事实上就是和秦王政和咸阳宫直接抗衡,以公子宝鼎之才,断不至于行如此下策,逼迫秦王政和咸阳宫出手杀他。

    以目前秦王政和咸阳宫的实力,可以杀了公子宝鼎,但需要一个借口,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然而,宝鼎放弃了一切,想找借口都找不到,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公子宝鼎送给了咸阳宫一个借口,那就是他要国策的主导权,他试图控制朝政,有谋权篡位之嫌疑。

    这显然是一个陷阱,公子宝鼎的布局还没有完成,他的谋划还没有结束,那么他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秦王政和他的亲信大臣们商量了数天,进行了各种推衍,可谓殚精竭虑,但最终推衍的结果让他们极度无奈。

    要杀公子宝鼎,要以最小代价诛杀公子宝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与豪门贵族进行妥协,然后联手诛杀。

    公子宝鼎拿出的国策变革方案两边不讨好。这从蓼园前后二十多天的争论中可以得到证实。在蓼园争论是一种私下场合的清谈辩解,贵族大贤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无须承担律法责任,所以这种场合下得到的结果最为真实。

    既然两边不讨好,那就等于得罪了两边的人,这时候公子宝鼎反而成了众矢之的。假如任何一方想杀他,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联手另外一方,而独自诛杀公子宝鼎,势必要承担责任,这等于给另一方以借口,借着替公子宝鼎报仇的名义血腥杀戮另一方。

    既然联手就要妥协,既然妥协那么肯定在公子宝鼎拿出的国策变革方案内进行妥协。

    如果以此来推测,那么公子宝鼎这个布局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国策变革方案得以通过,并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现在,摆在秦王政和他的亲信大臣们面前的严峻问题是,是用妥协之策诛杀公子宝鼎,还是以政局大乱国力大损的方式诛杀公子宝鼎。

    用妥协之策,最后的嬴家就是公子宝鼎;用国力大损之策,最后的结局极有可能演变成内乱,公子宝鼎极有可能割据称霸,与咸阳直接对抗。

    =

    秦王政不想兄弟相残,但就是这样的残酷,不论他如何选择,兄弟都必然相残。

    秦王政痛苦之余,请怀德夫人画了一幅成蛟的画像。他从画像中看到了当年的成蛟,看到了当年激烈的权力博弈,看到了屯留兵变,也看到兄弟相残的后果。

    兄弟相残,最终受益的是谁?不是君王,也不是老嬴家,而是大秦的贵族。君王和老嬴家的子孙都是这些贵族手中的棋子。这些贵族贪得无厌,吃大秦的肉,喝大秦的血,这样还不能满足,还要把老嬴家连皮带骨头一口吞噬。

    看看历史,君王也罢,王族也罢,总是在历史中轮回,但贵族士卿呢?他们从不轮回,不管江山由谁座,贵族士卿们始终高居庙堂,享受着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王国是君王的吗?其实这是个谎言,王国是贵族士卿的王国,他们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

    寡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凡是妄图抢夺寡力和财富的贼子,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秦王政卷起画轴,坐回到案几后面,然后把画轴放在身边,凝神沉思了稍许,说道,“给寡人一个答案。”

    书房内的气氛陡然紧张。

    谁敢给答案?姚贾死了,顿弱死了,尉僚死了,一个比一个死得惨,而关东重臣每死一个,公子宝鼎都从中获得了惊人收益,所以现在公子宝鼎就是关东系的梦魇,谁也不敢公开与他对抗。

    谁有把握杀死公子宝鼎?既然没有把握,那当然把秦王政推在最前面,让秦王政兄弟相残。

    今日的公子宝鼎是一等封君,虽然秦王政一怒之下连续降爵,但这不过是权宜之计,一旦授予公子宝鼎国策变革的主导权,那就必须恢复他的一等封君爵。今日的公子宝鼎功勋盖世,他的实力过于庞大,他的势力盘根错节,他本人的才赋更是惊世骇俗,有资格和这种大权贵对抗的也只有秦王政,其他的人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明哲保身,不要参与其中,否则必死无疑。

    相比起来,当年的武安君白起并不具备今日公子宝鼎的优势,所以他败在了昭襄王的手上,而公子宝鼎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是宗室重臣,他是老嬴家的子孙,一旦他效仿楚国的公子负刍谋反篡位,秦王政是否有绝对的把握击杀他?

    秦王政的脸色渐渐冷凛,目光从冯劫、蒙嘉等人的脸上一一扫过,最后停在了长史周青臣的脸上。

    周青臣是魏国人,国相纲成君蔡泽的弟子。蔡泽在大秦前后待了